中津友好也在兩國人民心中生根發芽。據我了解,旅居津巴布韋的華僑中間有一個名為“非愛不可”(loveofaf


    ica)的媽媽團體,還有一位連車牌號都被當地孩子熟知的“程爸爸”(fathe


    che


    g)。他們多年如一日給當地孤兒送去關愛和溫暖,用實際行動書寫著中津友好的“現在時”,也培育著中津友好的“將來時”。


    ——在津巴布韋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讓中津友誼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芳華》(2015年11月30日)


    延伸閱讀


    在當地捐助孤兒院,為孤兒萬裏尋藥,給孤兒精神關愛……在津巴布韋華僑群體中,有一個名叫“非愛不可”的愛心媽媽團體遠近聞名。


    據統計,津巴布韋有約180萬名孤兒,他們或被父母遺棄,或是父母早亡,其中還有不少是艾滋病孤兒。一些幸運的孤兒被社會福利局收留,分到了各孤兒院,還有很多則成了流浪兒童。受製於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津巴布韋大部分孤兒院的資金都非常匱乏。2014年4月10日,彭豔和津巴布韋的一些華僑華人媽媽們決定成立一個公益組織,以幫助更多孤兒。媽媽們為這個組織起了個動聽的名字——“非愛不可”,一語雙關,既有“必須要愛”的意思,也有“非洲之愛”的含義。


    “非愛不可”愛心媽媽團體成立後,專門選擇了幾所資金匱乏的孤兒院給予支持。除了積極捐款捐物,還幫助孩子們籌集學費。在非洲大陸上,“非愛不可”的媽媽們播下一粒粒愛的種子,她們與不辭辛苦的“程爸爸”們一道,溫暖著一個個孤兒的心靈。這樣的善舉感動了很多人,卡若依孤兒院財務經理林迪對這種無私的幫助非常感激。她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像她們這樣善良有愛心的人,從來沒有過。她們給孩子們付學費,給孩子們帶來新的床墊,給他們買食物……如果沒有中國愛心媽媽的幫助,我們很難支撐下去。”


    在津巴布韋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習近平講述了“非愛不可”媽媽團體這個動人的故事。當地主流報刊《星期日郵報》在刊登習近平署名文章時,就用了“來自中國,帶著愛”的標題。該報主編後來在接受采訪時說,做這個標題,就源自讀完文章之後的直接感受。


    在這篇文章中,習近平還引用了兩句諺語,一句是津巴布韋的“一根柴火煮不熟薩雜”(薩雜,即sadza,在津巴布韋通用語言紹納語中意為白玉米麵,是津巴布韋人民喜愛的主食),一句是中國人常說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可以說,中非人民友好交往是中非關係發展的牢固基石。正如習近平在2012年第二屆中非民間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的:“現在,直接參與中非合作與交流的普通民眾越來越多,中非雙方民眾對發展中非關係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讓中非雙方更多民眾分享日益豐碩的中非合作成果,進一步夯實中非合作的民意基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講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講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