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遊戲之後,遊戲並沒有像文良預期中的那樣直接出生在某顆星球之上。</p>
畫麵之中,一艘像是火箭一樣的玩意兒在宇宙中飛行,在其遙遠的前方,有一團耀眼的橘黃色光芒,如果是在現實中,那一定是銀河係裏唯一的恒星——太陽!</p>
“歡迎來到真實宇宙!”</p>
突然,右上角浮現出一個對話框,同時,有清冷動聽的女聲響起。</p>
文良對這個聲音並不熟悉,如果是店裏的其他常客,仔細辨認下,他們會驚喜發現這個女聲可不就是初心唯一的美女設計師溫夢嗎?</p>
事實上,原版中,這個玩家可以操控的顧問機器人的配音其實是男聲,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這個配音演員正是國產科幻大作《流浪地球》中莫斯機器人的CV,由此可見,盡管人家隻是一個五人團隊,但是在細節上卻多麽用心。</p>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麽一種態度,才讓他們得以為世人奉上一部神作,留下“五人神作戴森球,百億大廠十連抽”的諷刺對比。</p>
“很快,你就會發現這裏和我們的家園不一樣,不過,你應該能快速適應的這裏的物理定律。我是你的顧問,會協助你完成此次任務。”</p>
火箭飛行中,玩家是可以轉動視角的。</p>
隨著火箭快速接近那顆如太陽般耀眼的恒星,文良操控視角去觀察欣賞著這一切,遠看震撼的橘黃色球體離近了之後給人另外一種難以言明的壯觀感。</p>
彷佛布滿了滾燙岩漿,又彷佛每一處都時時刻刻有氫彈爆炸,整個星球的渲染和細節做得非常真實,就連文良都挑不出任何毛病。</p>
繼續飛行,顧問機器人再次開口。</p>
“這裏的一切都是你的!作為空間管理聯盟的一員、戴森球計劃的先驅,你將白手起家,逐步探索這片星區,並利用這裏的資源建造戴森球,為主腦提供維持家園的能量。我已為你選擇好任務開始的目標行星,那裏有初期發展的必要資源。現在,請駕駛飛行艙前往這顆星球。”</p>
話音落罷,文良發現自己可以用“WASD”控製飛行艙了,旁邊就有一顆看上去空落落的星球,不過首次體驗,文良想都沒想,按部就班向前飛行,因為在他正前方的那顆星球,有黃色綠色代表的陸地,有藍色代表的海洋,從外觀上看最像地球。</p>
靠近之後,顧問又冒了出來。</p>
“現在,你即將抵達目標行星!”</p>
再次進入過場動畫,飛行艙繞著這顆星球飛行,隨著距離地麵的高度不斷下降,星球表麵的大海、樹木、岩石、灌木、小草小花……一切看上去都是做得非常真實,甚至還能清楚看到樹木在地麵上投下的影子。</p>
隨著飛行艙落地展開,文良知道,遊戲從這一刻起,才是真正要開始了。</p>
這是一個第三人稱視角,至少三十分之一的地表都呈現在這個俯瞰視角之下。</p>
視線範圍內,稀稀疏疏分布著十來棵樹木,十來塊大大小小的岩石,飛行艙降落處右上一點的位置,有一簇集中的藍色礦物,外表像極了星際爭霸裏的水晶礦。</p>
僅從這個視角來看,這星球明顯又不那麽真實了,樹木岩石乃至飛行艙的大小明顯不符合正常比例,代入到現實中,這些樹棵棵都能高達幾千上萬米,想一想坐飛機坐著坐著一不小心還能撞樹上,還就那個離譜!</p>
不過文良也理解,畢竟如果真按現實的真實比例來做,一顆星球的資源耗費量可就太大了,並且作為一款太空題材的沙盒建造遊戲,讓玩家耗費大量精力在地麵發展顯然也是本末倒置的。</p>
按照現在遊戲裏這樣的比例,玩家想要將建築鋪滿整顆星球的時間成本大致能控製在玩家比較可接受的一個範圍內,不會過長導致玩家生出厭煩枯燥情緒,也不會過短導致可玩性太低、可玩內容太少。</p>
隨著飛行艙展開,一台雪白色的精美人形機甲出現。</p>
視角拉近之後,如鏡麵般平整的外甲,如太刀般鋒利的棱角,如凋塑般精細的肌理……</p>
這樣一台未來感和美感俱全的機甲擺在眼前,文良的心怦怦直跳,恨不得立刻大喊一聲“我要我要!”</p>
畢竟配音換成了溫夢,機甲要是沿用原作大黃蜂般的外型,顯然不太合適,因此才有了這麽一台雪白色機甲的誕生。</p>
與此同時,機甲的名字也不再沿用尹卡洛斯,畢竟是自己做的遊戲,幹嘛要用個偏西方的名字?</p>
“這是銀月,一台輕型工業機甲。使用【方向鍵】,或者【鼠標右鍵】點擊空地,可以控製它移動。此次任務中,你將操控它遨遊星海,構建奇跡。”</p>
文良嚐試照做,用鼠標右鍵點了點,結果因為點擊處並非空地,而是飛行艙,就見銀月直接蹲下,手部像焊槍一般噴出高溫火焰,開始拆解飛行艙。</p>
飛行艙肉眼可見地發生著形態改變,最終變成了一堆資源。</p>
【+5 液氫燃料棒】</p>
【+10 鐵塊】</p>
【+10 磁鐵】</p>
【+10 銅塊】</p>
文良:???</p>
盡管知道這是遊戲,但這麽大一個飛行艙,就拆出這麽點東西,還是讓人忍不住想要吐槽。</p>
不管是以噸或者立方米作為一個單位,隻獲得這麽點東西,都隻能說明銀月表麵看著光鮮亮麗,實則本質上還是個敗家娘們……</p>
文良操控著銀月嚐試采集這個看上去像是水晶礦一樣的礦石。</p>
【+1 鐵礦】</p>
在銀月的頭上,差不多一秒就會飄出一個這樣的提示。</p>
文良對手動采集的效率頓時心裏有了數。</p>
打開科技麵板,看到繁雜的科技樹,文良內心相當滿意。</p>
科技樹越是複雜,就說明遊戲的策略性越高,這正合他的心意。</p>
隨意看了看。</p>
高效電漿控製,等離子萃取精煉,光子變頻,太陽帆軌道係統,微型核聚變發電……</p>
</p>
一個個聽上去就牛逼哄哄的科技詞匯光是在腦中想象就令人心潮澎湃。</p>
看了好一會兒,文良才平複心情,將目光投向科技樹最左側,那個科技樹的起點,有著萬物起源般地位的科技——電磁學!</p>
點擊之後,可以看到關於這個科技的詳細信息。</p>
【形式上宛如詩歌般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向世人展現了電與磁之間的關係,在深切理解這些後創造了高效獲取以及利用電能的機器。】</p>
研究消耗需要10個“磁線圈”組件。</p>
關於磁線圈的描述信息也有:</p>
【最基本的電磁元件,非常實用。】</p>
除此之外,介紹信息中還寫明了它是製造於“製造台”,也可以在合成麵板手動製造。</p>
下麵還有其配方圖,配方圖簡潔易懂,需要1個銅塊和2個鐵圈狀的物品通過1秒鍾可以得到2個磁線圈。</p>
研究電磁學後還可以解鎖三個建築,這也非常好理解。</p>
唯一讓文良不太理解的是數據量寫著的“1200哈希塊”代表的是什麽含義。</p>
難道是遊戲專門設定的一種用來體現科研進度或者科研時間成本的單位?</p>
電磁學的“啟動”按鈕亮著,文良也就直接點了。</p>
點完之後,他就發現左上角多出了一個手動研究的列表,列表中顯示隻有一項。</p>
【磁線圈 0/10】</p>
顯然,研究電磁學所需的磁線圈他現在一個都沒有。</p>
像這種遊戲前期的階段,跟著引導走就完事了。</p>
既然當前缺的是磁線圈,文良直接打開合成器研究起手動合成的玩法。</p>
畫麵之中,一艘像是火箭一樣的玩意兒在宇宙中飛行,在其遙遠的前方,有一團耀眼的橘黃色光芒,如果是在現實中,那一定是銀河係裏唯一的恒星——太陽!</p>
“歡迎來到真實宇宙!”</p>
突然,右上角浮現出一個對話框,同時,有清冷動聽的女聲響起。</p>
文良對這個聲音並不熟悉,如果是店裏的其他常客,仔細辨認下,他們會驚喜發現這個女聲可不就是初心唯一的美女設計師溫夢嗎?</p>
事實上,原版中,這個玩家可以操控的顧問機器人的配音其實是男聲,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這個配音演員正是國產科幻大作《流浪地球》中莫斯機器人的CV,由此可見,盡管人家隻是一個五人團隊,但是在細節上卻多麽用心。</p>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麽一種態度,才讓他們得以為世人奉上一部神作,留下“五人神作戴森球,百億大廠十連抽”的諷刺對比。</p>
“很快,你就會發現這裏和我們的家園不一樣,不過,你應該能快速適應的這裏的物理定律。我是你的顧問,會協助你完成此次任務。”</p>
火箭飛行中,玩家是可以轉動視角的。</p>
隨著火箭快速接近那顆如太陽般耀眼的恒星,文良操控視角去觀察欣賞著這一切,遠看震撼的橘黃色球體離近了之後給人另外一種難以言明的壯觀感。</p>
彷佛布滿了滾燙岩漿,又彷佛每一處都時時刻刻有氫彈爆炸,整個星球的渲染和細節做得非常真實,就連文良都挑不出任何毛病。</p>
繼續飛行,顧問機器人再次開口。</p>
“這裏的一切都是你的!作為空間管理聯盟的一員、戴森球計劃的先驅,你將白手起家,逐步探索這片星區,並利用這裏的資源建造戴森球,為主腦提供維持家園的能量。我已為你選擇好任務開始的目標行星,那裏有初期發展的必要資源。現在,請駕駛飛行艙前往這顆星球。”</p>
話音落罷,文良發現自己可以用“WASD”控製飛行艙了,旁邊就有一顆看上去空落落的星球,不過首次體驗,文良想都沒想,按部就班向前飛行,因為在他正前方的那顆星球,有黃色綠色代表的陸地,有藍色代表的海洋,從外觀上看最像地球。</p>
靠近之後,顧問又冒了出來。</p>
“現在,你即將抵達目標行星!”</p>
再次進入過場動畫,飛行艙繞著這顆星球飛行,隨著距離地麵的高度不斷下降,星球表麵的大海、樹木、岩石、灌木、小草小花……一切看上去都是做得非常真實,甚至還能清楚看到樹木在地麵上投下的影子。</p>
隨著飛行艙落地展開,文良知道,遊戲從這一刻起,才是真正要開始了。</p>
這是一個第三人稱視角,至少三十分之一的地表都呈現在這個俯瞰視角之下。</p>
視線範圍內,稀稀疏疏分布著十來棵樹木,十來塊大大小小的岩石,飛行艙降落處右上一點的位置,有一簇集中的藍色礦物,外表像極了星際爭霸裏的水晶礦。</p>
僅從這個視角來看,這星球明顯又不那麽真實了,樹木岩石乃至飛行艙的大小明顯不符合正常比例,代入到現實中,這些樹棵棵都能高達幾千上萬米,想一想坐飛機坐著坐著一不小心還能撞樹上,還就那個離譜!</p>
不過文良也理解,畢竟如果真按現實的真實比例來做,一顆星球的資源耗費量可就太大了,並且作為一款太空題材的沙盒建造遊戲,讓玩家耗費大量精力在地麵發展顯然也是本末倒置的。</p>
按照現在遊戲裏這樣的比例,玩家想要將建築鋪滿整顆星球的時間成本大致能控製在玩家比較可接受的一個範圍內,不會過長導致玩家生出厭煩枯燥情緒,也不會過短導致可玩性太低、可玩內容太少。</p>
隨著飛行艙展開,一台雪白色的精美人形機甲出現。</p>
視角拉近之後,如鏡麵般平整的外甲,如太刀般鋒利的棱角,如凋塑般精細的肌理……</p>
這樣一台未來感和美感俱全的機甲擺在眼前,文良的心怦怦直跳,恨不得立刻大喊一聲“我要我要!”</p>
畢竟配音換成了溫夢,機甲要是沿用原作大黃蜂般的外型,顯然不太合適,因此才有了這麽一台雪白色機甲的誕生。</p>
與此同時,機甲的名字也不再沿用尹卡洛斯,畢竟是自己做的遊戲,幹嘛要用個偏西方的名字?</p>
“這是銀月,一台輕型工業機甲。使用【方向鍵】,或者【鼠標右鍵】點擊空地,可以控製它移動。此次任務中,你將操控它遨遊星海,構建奇跡。”</p>
文良嚐試照做,用鼠標右鍵點了點,結果因為點擊處並非空地,而是飛行艙,就見銀月直接蹲下,手部像焊槍一般噴出高溫火焰,開始拆解飛行艙。</p>
飛行艙肉眼可見地發生著形態改變,最終變成了一堆資源。</p>
【+5 液氫燃料棒】</p>
【+10 鐵塊】</p>
【+10 磁鐵】</p>
【+10 銅塊】</p>
文良:???</p>
盡管知道這是遊戲,但這麽大一個飛行艙,就拆出這麽點東西,還是讓人忍不住想要吐槽。</p>
不管是以噸或者立方米作為一個單位,隻獲得這麽點東西,都隻能說明銀月表麵看著光鮮亮麗,實則本質上還是個敗家娘們……</p>
文良操控著銀月嚐試采集這個看上去像是水晶礦一樣的礦石。</p>
【+1 鐵礦】</p>
在銀月的頭上,差不多一秒就會飄出一個這樣的提示。</p>
文良對手動采集的效率頓時心裏有了數。</p>
打開科技麵板,看到繁雜的科技樹,文良內心相當滿意。</p>
科技樹越是複雜,就說明遊戲的策略性越高,這正合他的心意。</p>
隨意看了看。</p>
高效電漿控製,等離子萃取精煉,光子變頻,太陽帆軌道係統,微型核聚變發電……</p>
</p>
一個個聽上去就牛逼哄哄的科技詞匯光是在腦中想象就令人心潮澎湃。</p>
看了好一會兒,文良才平複心情,將目光投向科技樹最左側,那個科技樹的起點,有著萬物起源般地位的科技——電磁學!</p>
點擊之後,可以看到關於這個科技的詳細信息。</p>
【形式上宛如詩歌般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向世人展現了電與磁之間的關係,在深切理解這些後創造了高效獲取以及利用電能的機器。】</p>
研究消耗需要10個“磁線圈”組件。</p>
關於磁線圈的描述信息也有:</p>
【最基本的電磁元件,非常實用。】</p>
除此之外,介紹信息中還寫明了它是製造於“製造台”,也可以在合成麵板手動製造。</p>
下麵還有其配方圖,配方圖簡潔易懂,需要1個銅塊和2個鐵圈狀的物品通過1秒鍾可以得到2個磁線圈。</p>
研究電磁學後還可以解鎖三個建築,這也非常好理解。</p>
唯一讓文良不太理解的是數據量寫著的“1200哈希塊”代表的是什麽含義。</p>
難道是遊戲專門設定的一種用來體現科研進度或者科研時間成本的單位?</p>
電磁學的“啟動”按鈕亮著,文良也就直接點了。</p>
點完之後,他就發現左上角多出了一個手動研究的列表,列表中顯示隻有一項。</p>
【磁線圈 0/10】</p>
顯然,研究電磁學所需的磁線圈他現在一個都沒有。</p>
像這種遊戲前期的階段,跟著引導走就完事了。</p>
既然當前缺的是磁線圈,文良直接打開合成器研究起手動合成的玩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