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蛇形圖案,出現的頻率是否高了點,這墓主是咋想的,刻這般晦氣的東西,也不怕斷了子絕了孫。
“楚人崇拜的不是鳳凰之類的神鳥嗎?這裏雕刻了這般多巨蟒,難不成這墓主是黎族或苗族人?”
黑暗中,李若菡小聲道:“這個我也沒想明白,隻知道楚國是從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但楚人的始祖,說法卻是極多,古代還比較統一,楚人都奉祝融為始祖,也就是傳說中的火神。但到了現代,有人說,楚之先祖與西亞拜火教有關,認為遠古的楚人就是米地亞人。也有人說,熊繹是苗人的酋長,所以楚國是“苗的楚國”,而楚人,也就是苗族人。還有人說,陸終,也就是祝融的兒子,是上古時代的黎族人,所以有人得出,楚人的祖先是黎族人,但從這墓室來看,我更相信楚人祖先是苗人的說法。”
這點,我也很認同,畢竟古人眼中的陵墓,可是極其神聖的地方,不是他們自認極好的東西,八成也不允許放進來的。
以前覺得,考古就是扯淡,是用死人的東西騙門票錢。現在一琢磨,不得不說,陵墓是研究遠古文化的重要突破口。若讓個考古學家看到這些,估計能把對方給樂死,難怪李若菡走到哪都死盯著墓壁的。
“這麽說,我可能不是純正的漢人,保不定還是個漢苗混血。”
李若菡道:“漢人又稱華夏人,起碼可追溯到八千年前,這麽長的時間,肯定會與其它民族有融合,現在公認的大融合就有四次,如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宋遼金元時期、明清時期,這麽一代代融合下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根本就沒有純正的某族人。”
我一琢磨,還真是。無論那一輩的先祖,一不留神娶了個外族的女子,那他的後代都算不得純淨。
這麽一說,我還真是個混血,但人家一混就混個金城武、謝霆鋒的,怎麽輪到我一混就是這個鳥樣。
不多久後,眼前就有了座梁橋,寬度也是二十來米,不同的是,橋頭左右處,各放了個兩米來高、一米來寬、互相對望的鎏金蛇頭。兩側的欄杆也精細些,欄板間透雕著各色巨蟒圖案,每隔一米上下的望柱上,是巨蟒與雷雲相間的浮雕。
等繞完了一圈,我細細一想,此處共有四個水榭、四座梁橋、五十二個燈奴,而且每個的樣式都基本一致,分布的距離也基本一致。
這倒符合古人的習慣,幹什麽都往中庸方麵想,都把建築物都整成了均勻對稱,比如北京城,那可是個標準的中軸線對稱建築。不過,這不是儒家獨霸天下後的思想嗎,這墓主是腦袋中了邪還是思想超了前。
“真沒想到,這樹被鏤空了這般大的空間,也不知花費了多少時間,動用了多少人力。”李若菡從黑暗中走了出,打量著不見頂的壁頂。
我嚇一跳,趕緊往一旁移了些,好讓她繼續呆在黑暗中,雖然我覺得沒多大用處,但圖個心安還是有必要的。
“牛叉的統治者,通常都不缺人幹這事,我更佩服的是古人的技術,你看這的建築物,都是直接的鏤雕,互相之間都沒有接連的細縫,所有建築物都是個連接的整體。也不知墓主費這般大心思幹嘛,怎麽看這裏都不像個陵墓,若旁邊有幾個賣氣球或煎餅果子的,倒是像極了個旅遊觀光的場所。”
李若菡道:“可我覺得,這墓主挺有詩情畫意的,這陵墓中有水、有魚、有橋、有亭的,比那些隻知放珠寶玉器、兵俑車馬的人有品位的多。”
詩情畫意,品位……我去,這話……戳的我心窩疼。
“嗬嗬,李大小姐,做人不要忘本,若人人都像他這樣,當年你祖宗早就餓了死,哪還有你李家現在的風光。這墓主是跟別人不太一樣,但它是畜生這點容不得翻案。”,我指著骷髏坑的方向。“……狗屁的詩情畫意,你見過誰家的詩人殺人如屠狗的。”
“你、說、什、麽。”李若菡的聲音一下變了調,咬著牙吐出了幾個字。
哎呦,親娘唉……
說的高興,一下溜了嘴,李家起家靠的是盜墓,所以,李家最怕別人說出生。其實這個我非常理解,這就好比一群人排隊跟某個大名人握手。
我是搞金融的。
你好、你好,幸會、幸會。
我是搞風投的。
你好、你好,幸會、幸會。
我是山西煤老板。
啊,呸……
“咦,那邊有個人影,誰啊……”怕她暴了走,我趕忙往對麵跑了去。
小半分鍾後……
等我來了對麵,瞧見了那壁畫,那個心啊……撲通、撲通的跳。
“李若菡,快看看……”
一時激動,一下忘了忌諱,把手電往後照了去,卻發現李若菡已在了身後。
“這……這是這顆樹。”
李若菡也激動,突的,奪過了手電,讓我躲到了暗處。
這樹刻的,夠大條的,足有數米高,實在太醒目了,這才讓我一眼瞧了見。而且,看這樹的各處形態,無疑就是我們所處的這棵。
還不止一幅,左右還都有。眼前的這幅,記述了許多人爬在樹的各處,不知在東張西望什麽的情景。左下角處還刻有些文字,看那如跳舞般的筆畫,我猜該是大篆或小篆。
“那文字寫的什麽?”我道。
李若菡走近了兩步,仔細打量了幾遍,皺著眉道:“說的是,他們丈量這樹的情景,但上麵說做這事的是秦人。”
“秦人……”這讓我很意外。“這不是個楚國墓嗎!難不成楚人讓秦人搞了外包!”
李若菡沒理我,就往右邊打量了去。那個我看過,是一群人站在樹頂,對著蒼天祈福的畫麵。我琢磨了下,應是陵墓建造前,搞的動工儀式,類似於電影開拍前,搞的開機儀式。下麵同樣也有文字,但那玩意兒,我認識個鳥啊,隻好等著李若菡開口。
一連看了兩幅,李若菡都未開口,我都有些急了,道:“這上麵都說了些什麽?”
打量著墓壁,李若菡道:“急什麽,這些信息都沒用,答案該是在後麵。”
哎呦我去……
挨憋的又不是你,你自然是不急,但我對另一件事更感興趣。
一臉堆笑,我道:“要不,咱從左邊看,說不定就能知道這樹的來曆。”
斜撇了我一眼,李若菡道:“你這麽想知道啊,可我沒興趣啊……這可怎麽辦,要不……你求我。”
我一呆,看來剛才的事是怨上了,果然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老聖人誠不我欺啊。
忍了口氣,要我求你是吧,好啊!
“李、大、小、姐、看、在、你、爸、是、我、二、大、爺、的、份、上、求……”
“行了、行了,好好的話被你說的難聽死了。”李若菡急忙打了斷,一臉嫌棄的看了下我,然後往左邊走了去。
心裏一陣喜。
小樣還治不了你,小爺當混子的時候,你還在穿開襠褲了。哎,搞錯了,這丫頭比我還大倆月了,重來……小樣還治不了你,小爺當混子的時候,還穿著開襠褲了。
往左,打量了五十來米,我倆已將這陵墓的由來弄的清楚,但這樹的來曆卻還是不知。原來他們稱這樹為“建木”,是秦朝某一喜好盜墓的諸侯,在一個商朝古塚中發現的有關記載。他為了討當時秦王的歡心,就將這事告訴了秦王。而秦王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才最終找到了具體位置,但可惜發現時這顆樹已然枯死,這個秦王沒多久也死了。本來這事到這也就完了,可他不知道多少代的繼任者,突然某天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一老頭用人血澆灌巨樹的情景。他一驚而醒,趕緊找人解夢,四下一問才知道,原來其先祖早已知道這樹的位置。於是沒多久,他就殺了幾萬多戰俘,用血澆灌了巨樹,結果,這樹真的活了。他們覺得這肯定是顆神樹,於是年年都大行參拜,直到多年後,來了個江湖術士,說這是“建木”,若用於建陵會讓人身體不腐、死後成仙。當權者自然是大喜過望,沒多久就著手大建起來。
“這上麵說的,你信嗎?”李若菡道。
瞟了眼墓壁,我道:“以前我是個三觀齊全的大好青年,凡是偽科學的東西我統統的不信,可下了一次墓,我的三觀被摧殘的已所剩無幾,所以,這東西我信一半,你呢?”
李若菡道:“嗯,發現這樹的過程也許是真的,但這江湖術士的話八成是假的。”
我道:“說什麽身體不腐、死後成仙,確實挺忽悠人的。但他說這是建木,我記得,是有種叫建木的神樹,難道長得就這德行。”
搖了搖頭,李若菡道:“‘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這是《山海經》中對建木的描述,你再看看這樹,沒有那條與這個相符。”
“楚人崇拜的不是鳳凰之類的神鳥嗎?這裏雕刻了這般多巨蟒,難不成這墓主是黎族或苗族人?”
黑暗中,李若菡小聲道:“這個我也沒想明白,隻知道楚國是從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但楚人的始祖,說法卻是極多,古代還比較統一,楚人都奉祝融為始祖,也就是傳說中的火神。但到了現代,有人說,楚之先祖與西亞拜火教有關,認為遠古的楚人就是米地亞人。也有人說,熊繹是苗人的酋長,所以楚國是“苗的楚國”,而楚人,也就是苗族人。還有人說,陸終,也就是祝融的兒子,是上古時代的黎族人,所以有人得出,楚人的祖先是黎族人,但從這墓室來看,我更相信楚人祖先是苗人的說法。”
這點,我也很認同,畢竟古人眼中的陵墓,可是極其神聖的地方,不是他們自認極好的東西,八成也不允許放進來的。
以前覺得,考古就是扯淡,是用死人的東西騙門票錢。現在一琢磨,不得不說,陵墓是研究遠古文化的重要突破口。若讓個考古學家看到這些,估計能把對方給樂死,難怪李若菡走到哪都死盯著墓壁的。
“這麽說,我可能不是純正的漢人,保不定還是個漢苗混血。”
李若菡道:“漢人又稱華夏人,起碼可追溯到八千年前,這麽長的時間,肯定會與其它民族有融合,現在公認的大融合就有四次,如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宋遼金元時期、明清時期,這麽一代代融合下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根本就沒有純正的某族人。”
我一琢磨,還真是。無論那一輩的先祖,一不留神娶了個外族的女子,那他的後代都算不得純淨。
這麽一說,我還真是個混血,但人家一混就混個金城武、謝霆鋒的,怎麽輪到我一混就是這個鳥樣。
不多久後,眼前就有了座梁橋,寬度也是二十來米,不同的是,橋頭左右處,各放了個兩米來高、一米來寬、互相對望的鎏金蛇頭。兩側的欄杆也精細些,欄板間透雕著各色巨蟒圖案,每隔一米上下的望柱上,是巨蟒與雷雲相間的浮雕。
等繞完了一圈,我細細一想,此處共有四個水榭、四座梁橋、五十二個燈奴,而且每個的樣式都基本一致,分布的距離也基本一致。
這倒符合古人的習慣,幹什麽都往中庸方麵想,都把建築物都整成了均勻對稱,比如北京城,那可是個標準的中軸線對稱建築。不過,這不是儒家獨霸天下後的思想嗎,這墓主是腦袋中了邪還是思想超了前。
“真沒想到,這樹被鏤空了這般大的空間,也不知花費了多少時間,動用了多少人力。”李若菡從黑暗中走了出,打量著不見頂的壁頂。
我嚇一跳,趕緊往一旁移了些,好讓她繼續呆在黑暗中,雖然我覺得沒多大用處,但圖個心安還是有必要的。
“牛叉的統治者,通常都不缺人幹這事,我更佩服的是古人的技術,你看這的建築物,都是直接的鏤雕,互相之間都沒有接連的細縫,所有建築物都是個連接的整體。也不知墓主費這般大心思幹嘛,怎麽看這裏都不像個陵墓,若旁邊有幾個賣氣球或煎餅果子的,倒是像極了個旅遊觀光的場所。”
李若菡道:“可我覺得,這墓主挺有詩情畫意的,這陵墓中有水、有魚、有橋、有亭的,比那些隻知放珠寶玉器、兵俑車馬的人有品位的多。”
詩情畫意,品位……我去,這話……戳的我心窩疼。
“嗬嗬,李大小姐,做人不要忘本,若人人都像他這樣,當年你祖宗早就餓了死,哪還有你李家現在的風光。這墓主是跟別人不太一樣,但它是畜生這點容不得翻案。”,我指著骷髏坑的方向。“……狗屁的詩情畫意,你見過誰家的詩人殺人如屠狗的。”
“你、說、什、麽。”李若菡的聲音一下變了調,咬著牙吐出了幾個字。
哎呦,親娘唉……
說的高興,一下溜了嘴,李家起家靠的是盜墓,所以,李家最怕別人說出生。其實這個我非常理解,這就好比一群人排隊跟某個大名人握手。
我是搞金融的。
你好、你好,幸會、幸會。
我是搞風投的。
你好、你好,幸會、幸會。
我是山西煤老板。
啊,呸……
“咦,那邊有個人影,誰啊……”怕她暴了走,我趕忙往對麵跑了去。
小半分鍾後……
等我來了對麵,瞧見了那壁畫,那個心啊……撲通、撲通的跳。
“李若菡,快看看……”
一時激動,一下忘了忌諱,把手電往後照了去,卻發現李若菡已在了身後。
“這……這是這顆樹。”
李若菡也激動,突的,奪過了手電,讓我躲到了暗處。
這樹刻的,夠大條的,足有數米高,實在太醒目了,這才讓我一眼瞧了見。而且,看這樹的各處形態,無疑就是我們所處的這棵。
還不止一幅,左右還都有。眼前的這幅,記述了許多人爬在樹的各處,不知在東張西望什麽的情景。左下角處還刻有些文字,看那如跳舞般的筆畫,我猜該是大篆或小篆。
“那文字寫的什麽?”我道。
李若菡走近了兩步,仔細打量了幾遍,皺著眉道:“說的是,他們丈量這樹的情景,但上麵說做這事的是秦人。”
“秦人……”這讓我很意外。“這不是個楚國墓嗎!難不成楚人讓秦人搞了外包!”
李若菡沒理我,就往右邊打量了去。那個我看過,是一群人站在樹頂,對著蒼天祈福的畫麵。我琢磨了下,應是陵墓建造前,搞的動工儀式,類似於電影開拍前,搞的開機儀式。下麵同樣也有文字,但那玩意兒,我認識個鳥啊,隻好等著李若菡開口。
一連看了兩幅,李若菡都未開口,我都有些急了,道:“這上麵都說了些什麽?”
打量著墓壁,李若菡道:“急什麽,這些信息都沒用,答案該是在後麵。”
哎呦我去……
挨憋的又不是你,你自然是不急,但我對另一件事更感興趣。
一臉堆笑,我道:“要不,咱從左邊看,說不定就能知道這樹的來曆。”
斜撇了我一眼,李若菡道:“你這麽想知道啊,可我沒興趣啊……這可怎麽辦,要不……你求我。”
我一呆,看來剛才的事是怨上了,果然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老聖人誠不我欺啊。
忍了口氣,要我求你是吧,好啊!
“李、大、小、姐、看、在、你、爸、是、我、二、大、爺、的、份、上、求……”
“行了、行了,好好的話被你說的難聽死了。”李若菡急忙打了斷,一臉嫌棄的看了下我,然後往左邊走了去。
心裏一陣喜。
小樣還治不了你,小爺當混子的時候,你還在穿開襠褲了。哎,搞錯了,這丫頭比我還大倆月了,重來……小樣還治不了你,小爺當混子的時候,還穿著開襠褲了。
往左,打量了五十來米,我倆已將這陵墓的由來弄的清楚,但這樹的來曆卻還是不知。原來他們稱這樹為“建木”,是秦朝某一喜好盜墓的諸侯,在一個商朝古塚中發現的有關記載。他為了討當時秦王的歡心,就將這事告訴了秦王。而秦王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才最終找到了具體位置,但可惜發現時這顆樹已然枯死,這個秦王沒多久也死了。本來這事到這也就完了,可他不知道多少代的繼任者,突然某天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一老頭用人血澆灌巨樹的情景。他一驚而醒,趕緊找人解夢,四下一問才知道,原來其先祖早已知道這樹的位置。於是沒多久,他就殺了幾萬多戰俘,用血澆灌了巨樹,結果,這樹真的活了。他們覺得這肯定是顆神樹,於是年年都大行參拜,直到多年後,來了個江湖術士,說這是“建木”,若用於建陵會讓人身體不腐、死後成仙。當權者自然是大喜過望,沒多久就著手大建起來。
“這上麵說的,你信嗎?”李若菡道。
瞟了眼墓壁,我道:“以前我是個三觀齊全的大好青年,凡是偽科學的東西我統統的不信,可下了一次墓,我的三觀被摧殘的已所剩無幾,所以,這東西我信一半,你呢?”
李若菡道:“嗯,發現這樹的過程也許是真的,但這江湖術士的話八成是假的。”
我道:“說什麽身體不腐、死後成仙,確實挺忽悠人的。但他說這是建木,我記得,是有種叫建木的神樹,難道長得就這德行。”
搖了搖頭,李若菡道:“‘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這是《山海經》中對建木的描述,你再看看這樹,沒有那條與這個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