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長恨歌》是我國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長篇敘事詩。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讚不絕口。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時作者三十五歲,任周至縣尉。同年十月,和友人到仙遊寺遊玩。無意中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歎。他們覺得這樣稀奇動人的故事,如不記載下來唯恐與時消沒,不聞於世,實在可惜。尊友囑,白居易借用曆史人物和傳說,經過藝術加工,潤色,創作了《長恨歌》這篇名作,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故事纏綿悱惻,淒婉動人,深深地感染著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恨什麽?為什麽要恨?讓我們走進故事,去探根求源,尋找答案。
緒論
中國傳統詩歌從《詩經》開始就定下了三種藝術表現形式,《詩大序》中曾有言: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其中“風雅頌”三者實為詩中所表達內容題材,風為民風歌謠為各地民歌音樂;雅為宮廷雅樂以言政事;頌為祭祀祝文以用廟堂,在此先不做贅述。而《詩經》中所流傳下來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比興”,則形成了中國詩歌特有的藝術框架,後世的詩歌無論是什麽時期,什麽詩人在古典詩歌的創作中也剝離不了這“賦比興”三種手法所定下的藝術表現形式。而白居易也是如此。
比就是類比(賦比興中比的意思是類比,不同於網絡上流傳的比喻,其中類比與比喻的詳細差別請另行查詢,這裏不作贅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可以理解為故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作類比一般說,用來作比的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象。形象生動,鮮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詩經》中比的運用很廣泛,比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擬物手法表達感情的比體詩,如《魏風碩鼠》《小雅鶴鳴》,獨具特色:而一首詩中部分運用比的手法,更是豐富。《衛風碩人》,描繪莊薑之美,用了一連串的比“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征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此番用興便是與正文內容並不相關,但是在此意蘊之中能更好的激發對後文的聯想和烘托;《詩經關雎》一篇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二句正好是比興結合之句“關關”叫的雎鳩既是一種意向,也是一種對後文君子求女的比喻,鳥在求偶以關關唱之,人在求偶以琴瑟友之。
而賦就是鋪陳直敘,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係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賦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賦中比興,或者起興後再用賦。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采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如《七月》敘述農夫在一年十二個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賦。
《文心雕龍》中言《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誌也。就是說在《詩經》的“六義”中,第二項就是“賦”。所謂“賦”,是鋪陳的意思;鋪陳文采,為的是描繪事物,抒寫情誌。
那麽綜上所述,比興二者實際上是詩歌當中對某些事物描寫所用的技巧和方式,而賦實際上是支撐起文章體係邏輯架構的手段,如李白在《夜下征虜亭》中寫到“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是兩個比喻,將山花比做美人的臉龐,將江燈漁火比做飛動的螢火蟲,但是去描寫和支撐起此二意象的卻是“賦”這種鋪采文,體物寫誌的手段,而所構建出來的意象又是興,當代學者葉嘉瑩先生說過:比者由心及物,興者由物及心;所以綜上所述賦比興三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但是比興手法並不是會貫徹全詩的,如我們接下來要欣賞的白居易的《長恨歌》他就是以大篇的鋪陳文描,敘事的方式來作為詩文的大部分內容;而“在天願作比翼鳥”這樣的比喻手法,“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這樣的以景傷情的類似起興的手法,在文中實際上都是點睛之筆。
《長恨歌》共分四部分,分別記敘了,第一部分楊貴妃入宮受到唐明皇寵愛,來展現盛唐時期的歌舞升平。第二部分安史之亂爆發,胡人安祿山給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造成的悲劇,和給國家造成的悲劇;第三部分寫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刻骨銘心的思念。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的過程及楊貴妃化仙後托道士將信物、密誓歸報皇上,表達她綿綿無盡的相思,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超脫出現實的拘泥於束縛,上升到精神浪漫的高度,讓二人的愛情故事得以升華。
那麽下麵我將對此四部分的藝術手法內容進行適當的分析和欣賞。
第一部分
中國文學講究一個鳳頭,豬肚,豹尾所謂鳳頭便是要有一個格調極高的開頭,來承接出本文所要彰顯的氣質,而“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便將詩文重點覆蓋,“漢皇”本為漢武帝劉徹,才漢武帝期間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代也稱為人類曆史上最強大的國家,漢人的精神也正應為強漢的存在愈發的昂揚高亢,以此來借代唐朝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可以說是十分恰當且提升了本文氣勢,以漢代唐是唐代詩人多用手法而後漢唐也成為了中國偉大的代名詞,但是在如此繁榮的時代,皇帝卻要以重色,來傾覆國家,盛衰之轉又是何等悲哀呢?開頭也正是以此作為起承轉合的邏輯架構來,闡述此等故事;緊接著“禦宇多年求不得”形容了玄宗榮登大寶以後,對於重色方麵的追求和過程,‘求不得’也為後文找到楊貴妃的不易,和對楊貴妃的寵愛做出了一定的鋪墊;長恨歌通篇以鋪陳敘事的方式來進行創作,是典型的賦的手法,而賦也是文章的骨架,正如下一句關於楊貴妃的“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白居易用短短兩聯詩便將楊貴妃“安排”到了李隆基的身邊,要知道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當中自然還有很多的故事,但是與本文中心關係不大,所以白居易就加以省略,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清晰。
賦的另一個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誌,我們且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幾句“六宮粉黛無顏色”寫出了楊貴妃美麗的高度,也說明了為何唐明皇獨寵她一人,而“溫泉水滑洗凝脂。”把一個出塵沐浴的美人刻畫的動態形象寫的淋漓盡致,白居易不寫身材偏也溫泉流過肌膚,凝脂的肌膚是很美的,而身材容顏一概不寫,流出空白更能給人無盡想象;而“賜浴華清池”“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等句子描摹出了美好的景致,在美好的景致下二人發生的恩愛的美好景象,也體現了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然而君王寵愛妃子也是該有度的,如果超越了這個度就會對國家造成危害“從此君王不早朝”一言點破了,玄宗因此荒廢政務,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此處也寫出了唐玄宗任人唯親,讓楊貴妃的哥哥,奸相楊國忠為相開始國家衰落的征兆。“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承接上文,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描寫了二人世界的縱情歌舞的美好感覺,一句,盡日君王看不足,道盡了此等恩愛韶景的珍貴和流失的悲哀,未等看盡的韶景便匆匆逝去,從此山河破碎,陰陽相隔再欲珍惜便也不負存在了。越是看不足,越是想看,越是想看越是看不到,就是君王也留不住的悲哀啊...
第二部分
魏征曾言:“夷狄人麵獸心,非我族類,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以內地居之,且今降者幾至十萬,數年之後,滋息過倍,居我肘腋,甫邇王畿,心腹之疾,將為後患”(安史之亂,果如其言,此戰之後,漢人即轉入被動防禦,再無主動出擊。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一句道出了夷狄胡人不顧恩義,人麵獸心的本質,安祿山是唐代的胡人將領,深受漢人寬仁的恩惠,做了一方節度使,但是看見國家在楊國忠等奸臣和日益昏庸的治理下,漸漸衰落,不思盡忠職守以報天恩,反倒是聚眾各方胡人反叛中國,將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鬧得天翻地覆,毀壞的滿目瘡痍,生民倒懸,無辜百姓被卷入災難,生民死寂,更有學者認為古典意義的中國從此走向衰落。縱觀曆史,安祿山的這次叛亂與其說是叛亂,其實更像是一群金發碧眼的侵略對中國突然發動的屠殺和侵略。於是我們在安史之亂中可以看到李白的詩中寫到: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杜甫的: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忘南北。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
同時也能看無數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精神,張睢陽碎齒,顏常山絕舌父死子陷....
而在廟堂之上,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也寫出了楊貴妃身死後的淒慘,“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也寫出了李隆基的悲涼與無奈。
白居易短短幾句以白描的敘述的方式,把安史之亂爆發到楊貴妃身死,寫的清清楚楚,辭藻華麗的背後,流落出無盡的悲哀這種不加一字褒貶看似冷眼觀望,卻令讀懂的人無不傷懷感慨,這種用法在以冷眼寫社會的《金瓶梅》當中也有體現,先不贅言。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主體是講述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對楊貴妃的思念,才引發第四部分“臨邛道士鴻都客”上天入地找尋楊貴妃,為後文的**進行鋪墊,和對唐玄宗真摯感情的描寫。當然同樣是以“賦”的形式來書寫的,當中淒涼秀麗的景物描寫同樣烘托出,唐玄宗當時的悲傷思念的心情,這種手法類似起興,但是還是以鋪采文辭作為骨架的,如“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寫出了唐玄宗避難至蜀中,的孤寂蕭瑟之感,沉鬱頓挫之情,以此蕭索之景寫出大難之後國家的哀愁,更映襯出李楊愛情感慨的悲劇。
當國難過去,重新回到長安宮廷,看見的景象是: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但是景色一樣又如何呢?我還是思念楊貴妃啊,芙蓉像她的笑臉,柳葉似她的畫眉,念及種種過往,我又如何不垂淚呢?此番景象把一個帝王寫的
是那麽的真是,此時作為太上皇的李隆基再也不是一個君王,而是一個思念妻子的思念愛情的普通人啊!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此等景致皆是依舊,可是消逝落盡的繁華,掃了他又有何意思呢?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此番景象不正是這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同種情感嗎?哎,每言及此,令人情感不禁萌生,學術形製的論文也沉浸入了此番悲涼的長恨當中。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發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雨到奏凱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麵反複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到了**。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複抒情,回環往複,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清宵無夢,夜夜相思,孤枕難眠一夜又是一夜,是多麽思念,然而《長恨歌》此篇又是敘事,古人又有托夢一說,所以以此來承接出,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如此的思念隻希望夢裏相見。
第四部分
好的愛情不是一廂情願,更應該是兩情相悅,上文寫了李隆基對逝去的楊玉環的,而楊貴妃已然死去,那有如何訴說衷腸呢,又如何把這個愛情的缺憾,故事的完整補全呢,於是詩人虛構出來,唐玄宗精誠所至,終於再次相見楊貴妃的場景。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寫出了天地壯闊磅礴,碧落黃泉間苦苦尋覓卻不得,卻在窮途末路隻是,才海上仙山中尋得成仙之後的楊玉環。且看楊玉環睡夢中聞道漢家天子使的神情:太真聽說君王的使者到了,從帳中驚醒。穿上衣服推開枕頭出了睡帳。逐次地打開屏風放下珠簾。半梳著雲鬢剛剛睡醒,來不及梳妝就走下壇來,還歪帶著花冠。那種激動,思念的情形不著一字相思,卻也滿紙相思,躍然紙上。這些都是白居易鋪陳的功力啊!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所謂兩處相思便是於此,思念的不單是人間的唐玄宗啊,還有我遠在蓬山當中楊玉環,但是白居易的描寫始終那麽的恰到好處,冷眼觀看中,給讀者展現出無限的溫情。楊玉環始終是那個“雪膚花貌參差是”的楊玉環,含嬌溫婉的溫柔淑女,而不是那個夜夜喊郎的潘金蓮任性撒潑,而是將她無盡的相思又羞凝在她美麗的涵養中隻是“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當中的無奈與苦澀欲言又止,意蘊悠長。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愛情的細膩與涵養。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此處二人雖未見到,但是將來不忘此情,二人總會相見,給這段相思畫上一個著落,最後說道此情之寄托與心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總結
《長恨歌》以通篇敘事(用賦)的方式來講述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曆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篇詩是白居易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祖國古典詩歌中抒情詩與敘事詩密切結合的典範之一。詩篇一開頭,對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譴責的,但發展下去,詩人卻用自己的感情、想象豐富了這個故事,賦予了這個愛情悲劇以更普遍的意義,使得作者自己和廣大讀者都對之產生了高度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已脫離了曆史原貌,成為一篇以詠歎李、楊愛情為主,充滿感傷情調的“風情”詩了。玄宗早年勵精圖治,因此有開元治世;晚年荒淫無道,因此有天寶亂世。詩人麵對這種具體現實,對這位天然尊長形成了矛盾而複雜的感情,有時頌美懷念,有時批評斥責,《長恨歌》則兼而有之。這是由詩人對曆史事件和社會生活的認識所決定的。在創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寫諷喻詩所堅持的“其事核而實”、“不為文而作”的規則,在敘事過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虛構手法,情、景、理的完美結合結構,濃烈的抒情貫穿於敘事的全過程,語言方麵,音節和諧,句式駢散結合,並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及其作用,使得全詩風情搖曳,生動流轉,極富藝術感染力。人的悲劇性命運及以莊禪思想為依托對這種命運的超越,對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愉悅的追求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和聲調優美,抒情寫景和敘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長恨歌》的藝術特色。
其中嚴密自然的敘事方式,起承轉合模式是具有極高功力和藝術成就的,在描摹鋪陳方麵繼承了南北朝以來華麗豔美的辭藻風格,具有典型的宮詞意義特征,由於描摹鋪陳生動形象,印象華美是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的;然而《長恨歌》作品本身辭藻過於華麗,雖然以其蘊含的豐富感情為內涵所以作為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但是其文風浮豔後世晚唐諸家所寫詩詞中沒有《長恨歌》一般的真摯情感和時代價值,逐漸淪為追求文字浮豔,內容空洞的辭藻;但是也令詩歌風格轉型為更加細膩纖。但就白居易本人而言其詩賦功底絕屬一流。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詩大序,詩經,長恨歌,文心雕龍
長恨歌》是我國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長篇敘事詩。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讚不絕口。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時作者三十五歲,任周至縣尉。同年十月,和友人到仙遊寺遊玩。無意中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歎。他們覺得這樣稀奇動人的故事,如不記載下來唯恐與時消沒,不聞於世,實在可惜。尊友囑,白居易借用曆史人物和傳說,經過藝術加工,潤色,創作了《長恨歌》這篇名作,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故事纏綿悱惻,淒婉動人,深深地感染著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恨什麽?為什麽要恨?讓我們走進故事,去探根求源,尋找答案。
緒論
中國傳統詩歌從《詩經》開始就定下了三種藝術表現形式,《詩大序》中曾有言: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其中“風雅頌”三者實為詩中所表達內容題材,風為民風歌謠為各地民歌音樂;雅為宮廷雅樂以言政事;頌為祭祀祝文以用廟堂,在此先不做贅述。而《詩經》中所流傳下來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比興”,則形成了中國詩歌特有的藝術框架,後世的詩歌無論是什麽時期,什麽詩人在古典詩歌的創作中也剝離不了這“賦比興”三種手法所定下的藝術表現形式。而白居易也是如此。
比就是類比(賦比興中比的意思是類比,不同於網絡上流傳的比喻,其中類比與比喻的詳細差別請另行查詢,這裏不作贅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可以理解為故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作類比一般說,用來作比的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近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象。形象生動,鮮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詩經》中比的運用很廣泛,比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擬物手法表達感情的比體詩,如《魏風碩鼠》《小雅鶴鳴》,獨具特色:而一首詩中部分運用比的手法,更是豐富。《衛風碩人》,描繪莊薑之美,用了一連串的比“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征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此番用興便是與正文內容並不相關,但是在此意蘊之中能更好的激發對後文的聯想和烘托;《詩經關雎》一篇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二句正好是比興結合之句“關關”叫的雎鳩既是一種意向,也是一種對後文君子求女的比喻,鳥在求偶以關關唱之,人在求偶以琴瑟友之。
而賦就是鋪陳直敘,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係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賦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賦中比興,或者起興後再用賦。在賦體中,尤其是富麗華美的漢賦中,賦法被廣泛地采用。漢樂府和漢代某些五言詩也與漢賦互相影響,更將鋪陳與排比相結合,相得益彰。如《七月》敘述農夫在一年十二個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賦。
《文心雕龍》中言《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誌也。就是說在《詩經》的“六義”中,第二項就是“賦”。所謂“賦”,是鋪陳的意思;鋪陳文采,為的是描繪事物,抒寫情誌。
那麽綜上所述,比興二者實際上是詩歌當中對某些事物描寫所用的技巧和方式,而賦實際上是支撐起文章體係邏輯架構的手段,如李白在《夜下征虜亭》中寫到“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是兩個比喻,將山花比做美人的臉龐,將江燈漁火比做飛動的螢火蟲,但是去描寫和支撐起此二意象的卻是“賦”這種鋪采文,體物寫誌的手段,而所構建出來的意象又是興,當代學者葉嘉瑩先生說過:比者由心及物,興者由物及心;所以綜上所述賦比興三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但是比興手法並不是會貫徹全詩的,如我們接下來要欣賞的白居易的《長恨歌》他就是以大篇的鋪陳文描,敘事的方式來作為詩文的大部分內容;而“在天願作比翼鳥”這樣的比喻手法,“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這樣的以景傷情的類似起興的手法,在文中實際上都是點睛之筆。
《長恨歌》共分四部分,分別記敘了,第一部分楊貴妃入宮受到唐明皇寵愛,來展現盛唐時期的歌舞升平。第二部分安史之亂爆發,胡人安祿山給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造成的悲劇,和給國家造成的悲劇;第三部分寫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刻骨銘心的思念。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束。寫玄宗派方士覓楊貴妃之魂魄的過程及楊貴妃化仙後托道士將信物、密誓歸報皇上,表達她綿綿無盡的相思,和對往日愛情生活的憂傷追憶。超脫出現實的拘泥於束縛,上升到精神浪漫的高度,讓二人的愛情故事得以升華。
那麽下麵我將對此四部分的藝術手法內容進行適當的分析和欣賞。
第一部分
中國文學講究一個鳳頭,豬肚,豹尾所謂鳳頭便是要有一個格調極高的開頭,來承接出本文所要彰顯的氣質,而“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便將詩文重點覆蓋,“漢皇”本為漢武帝劉徹,才漢武帝期間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代也稱為人類曆史上最強大的國家,漢人的精神也正應為強漢的存在愈發的昂揚高亢,以此來借代唐朝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可以說是十分恰當且提升了本文氣勢,以漢代唐是唐代詩人多用手法而後漢唐也成為了中國偉大的代名詞,但是在如此繁榮的時代,皇帝卻要以重色,來傾覆國家,盛衰之轉又是何等悲哀呢?開頭也正是以此作為起承轉合的邏輯架構來,闡述此等故事;緊接著“禦宇多年求不得”形容了玄宗榮登大寶以後,對於重色方麵的追求和過程,‘求不得’也為後文找到楊貴妃的不易,和對楊貴妃的寵愛做出了一定的鋪墊;長恨歌通篇以鋪陳敘事的方式來進行創作,是典型的賦的手法,而賦也是文章的骨架,正如下一句關於楊貴妃的“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白居易用短短兩聯詩便將楊貴妃“安排”到了李隆基的身邊,要知道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當中自然還有很多的故事,但是與本文中心關係不大,所以白居易就加以省略,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清晰。
賦的另一個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誌,我們且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幾句“六宮粉黛無顏色”寫出了楊貴妃美麗的高度,也說明了為何唐明皇獨寵她一人,而“溫泉水滑洗凝脂。”把一個出塵沐浴的美人刻畫的動態形象寫的淋漓盡致,白居易不寫身材偏也溫泉流過肌膚,凝脂的肌膚是很美的,而身材容顏一概不寫,流出空白更能給人無盡想象;而“賜浴華清池”“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等句子描摹出了美好的景致,在美好的景致下二人發生的恩愛的美好景象,也體現了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然而君王寵愛妃子也是該有度的,如果超越了這個度就會對國家造成危害“從此君王不早朝”一言點破了,玄宗因此荒廢政務,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此處也寫出了唐玄宗任人唯親,讓楊貴妃的哥哥,奸相楊國忠為相開始國家衰落的征兆。“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承接上文,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描寫了二人世界的縱情歌舞的美好感覺,一句,盡日君王看不足,道盡了此等恩愛韶景的珍貴和流失的悲哀,未等看盡的韶景便匆匆逝去,從此山河破碎,陰陽相隔再欲珍惜便也不負存在了。越是看不足,越是想看,越是想看越是看不到,就是君王也留不住的悲哀啊...
第二部分
魏征曾言:“夷狄人麵獸心,非我族類,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以內地居之,且今降者幾至十萬,數年之後,滋息過倍,居我肘腋,甫邇王畿,心腹之疾,將為後患”(安史之亂,果如其言,此戰之後,漢人即轉入被動防禦,再無主動出擊。強必寇盜,弱則卑伏一句道出了夷狄胡人不顧恩義,人麵獸心的本質,安祿山是唐代的胡人將領,深受漢人寬仁的恩惠,做了一方節度使,但是看見國家在楊國忠等奸臣和日益昏庸的治理下,漸漸衰落,不思盡忠職守以報天恩,反倒是聚眾各方胡人反叛中國,將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鬧得天翻地覆,毀壞的滿目瘡痍,生民倒懸,無辜百姓被卷入災難,生民死寂,更有學者認為古典意義的中國從此走向衰落。縱觀曆史,安祿山的這次叛亂與其說是叛亂,其實更像是一群金發碧眼的侵略對中國突然發動的屠殺和侵略。於是我們在安史之亂中可以看到李白的詩中寫到: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杜甫的: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忘南北。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
同時也能看無數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精神,張睢陽碎齒,顏常山絕舌父死子陷....
而在廟堂之上,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而“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也寫出了楊貴妃身死後的淒慘,“君王掩麵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也寫出了李隆基的悲涼與無奈。
白居易短短幾句以白描的敘述的方式,把安史之亂爆發到楊貴妃身死,寫的清清楚楚,辭藻華麗的背後,流落出無盡的悲哀這種不加一字褒貶看似冷眼觀望,卻令讀懂的人無不傷懷感慨,這種用法在以冷眼寫社會的《金瓶梅》當中也有體現,先不贅言。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主體是講述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對楊貴妃的思念,才引發第四部分“臨邛道士鴻都客”上天入地找尋楊貴妃,為後文的**進行鋪墊,和對唐玄宗真摯感情的描寫。當然同樣是以“賦”的形式來書寫的,當中淒涼秀麗的景物描寫同樣烘托出,唐玄宗當時的悲傷思念的心情,這種手法類似起興,但是還是以鋪采文辭作為骨架的,如“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寫出了唐玄宗避難至蜀中,的孤寂蕭瑟之感,沉鬱頓挫之情,以此蕭索之景寫出大難之後國家的哀愁,更映襯出李楊愛情感慨的悲劇。
當國難過去,重新回到長安宮廷,看見的景象是: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但是景色一樣又如何呢?我還是思念楊貴妃啊,芙蓉像她的笑臉,柳葉似她的畫眉,念及種種過往,我又如何不垂淚呢?此番景象把一個帝王寫的
是那麽的真是,此時作為太上皇的李隆基再也不是一個君王,而是一個思念妻子的思念愛情的普通人啊!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此等景致皆是依舊,可是消逝落盡的繁華,掃了他又有何意思呢?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此番景象不正是這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同種情感嗎?哎,每言及此,令人情感不禁萌生,學術形製的論文也沉浸入了此番悲涼的長恨當中。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發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雨到奏凱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麵反複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達到了**。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複抒情,回環往複,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清宵無夢,夜夜相思,孤枕難眠一夜又是一夜,是多麽思念,然而《長恨歌》此篇又是敘事,古人又有托夢一說,所以以此來承接出,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如此的思念隻希望夢裏相見。
第四部分
好的愛情不是一廂情願,更應該是兩情相悅,上文寫了李隆基對逝去的楊玉環的,而楊貴妃已然死去,那有如何訴說衷腸呢,又如何把這個愛情的缺憾,故事的完整補全呢,於是詩人虛構出來,唐玄宗精誠所至,終於再次相見楊貴妃的場景。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寫出了天地壯闊磅礴,碧落黃泉間苦苦尋覓卻不得,卻在窮途末路隻是,才海上仙山中尋得成仙之後的楊玉環。且看楊玉環睡夢中聞道漢家天子使的神情:太真聽說君王的使者到了,從帳中驚醒。穿上衣服推開枕頭出了睡帳。逐次地打開屏風放下珠簾。半梳著雲鬢剛剛睡醒,來不及梳妝就走下壇來,還歪帶著花冠。那種激動,思念的情形不著一字相思,卻也滿紙相思,躍然紙上。這些都是白居易鋪陳的功力啊!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所謂兩處相思便是於此,思念的不單是人間的唐玄宗啊,還有我遠在蓬山當中楊玉環,但是白居易的描寫始終那麽的恰到好處,冷眼觀看中,給讀者展現出無限的溫情。楊玉環始終是那個“雪膚花貌參差是”的楊玉環,含嬌溫婉的溫柔淑女,而不是那個夜夜喊郎的潘金蓮任性撒潑,而是將她無盡的相思又羞凝在她美麗的涵養中隻是“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當中的無奈與苦澀欲言又止,意蘊悠長。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愛情的細膩與涵養。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此處二人雖未見到,但是將來不忘此情,二人總會相見,給這段相思畫上一個著落,最後說道此情之寄托與心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總結
《長恨歌》以通篇敘事(用賦)的方式來講述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曆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篇詩是白居易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祖國古典詩歌中抒情詩與敘事詩密切結合的典範之一。詩篇一開頭,對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譴責的,但發展下去,詩人卻用自己的感情、想象豐富了這個故事,賦予了這個愛情悲劇以更普遍的意義,使得作者自己和廣大讀者都對之產生了高度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已脫離了曆史原貌,成為一篇以詠歎李、楊愛情為主,充滿感傷情調的“風情”詩了。玄宗早年勵精圖治,因此有開元治世;晚年荒淫無道,因此有天寶亂世。詩人麵對這種具體現實,對這位天然尊長形成了矛盾而複雜的感情,有時頌美懷念,有時批評斥責,《長恨歌》則兼而有之。這是由詩人對曆史事件和社會生活的認識所決定的。在創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寫諷喻詩所堅持的“其事核而實”、“不為文而作”的規則,在敘事過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虛構手法,情、景、理的完美結合結構,濃烈的抒情貫穿於敘事的全過程,語言方麵,音節和諧,句式駢散結合,並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及其作用,使得全詩風情搖曳,生動流轉,極富藝術感染力。人的悲劇性命運及以莊禪思想為依托對這種命運的超越,對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愉悅的追求人物形象生動,語言和聲調優美,抒情寫景和敘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長恨歌》的藝術特色。
其中嚴密自然的敘事方式,起承轉合模式是具有極高功力和藝術成就的,在描摹鋪陳方麵繼承了南北朝以來華麗豔美的辭藻風格,具有典型的宮詞意義特征,由於描摹鋪陳生動形象,印象華美是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的;然而《長恨歌》作品本身辭藻過於華麗,雖然以其蘊含的豐富感情為內涵所以作為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但是其文風浮豔後世晚唐諸家所寫詩詞中沒有《長恨歌》一般的真摯情感和時代價值,逐漸淪為追求文字浮豔,內容空洞的辭藻;但是也令詩歌風格轉型為更加細膩纖。但就白居易本人而言其詩賦功底絕屬一流。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詩大序,詩經,長恨歌,文心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