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經”,有路徑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幹;“絡”,有網絡的含義,為側行的分支。經脈以上下縱行為主,係經絡的主體部分;絡脈從經脈中分出側行,係經絡的細小部分。經絡縱橫交錯,遍布全身,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
經絡係統是由經脈與絡脈相互聯係、彼此銜接而構成的體係。經絡係統中有經氣的活動。所謂經氣,即經絡之氣,概指經絡運行之氣及其功能活動。經絡係統將人體的組織器官、四肢百骸聯絡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經氣的活動,調節全身各部的功能,運行氣血,協調陰陽,從而使整個機體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經絡學說是闡述人體經絡係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相互關係的理論體係,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臨床各科尤其是針灸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經絡係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
1.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係指十二髒腑所屬的經脈,是經絡係統的主體,故又稱為“正經”。
(1)十二經脈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髒腑3部分組成。首先用手、足將十二經脈分成手六經和足六經;凡屬六髒及循行於肢體內側的經脈為陰經,屬六腑及循行於肢體外側的經脈為陽經。根據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陰陽又劃分為三陰三陽,三陰為太陰、少陰、厥陰,三陽為陽明、太陽、少陽。按照上述命名規律,十二經脈的名稱分別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2)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麵、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與六髒相配屬的6條陰經(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上肢內側為手三陰經,下肢內側為足三陰經;與六腑相配屬的6條陽經(六陽經),分布於四肢外側和頭麵、軀幹,上肢外側為手三陽經,下肢外側為足三陽經。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呈現一定規律,具體表述如下:按正立姿勢,兩臂下垂拇指向前的體位,將上下肢的內外側分別分成前、中、後3條區線。手足陽經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手足陰經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上8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上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
2.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8條,故稱奇經八脈。
“奇”有“異”的意思,即奇特、奇異。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不直接隸屬於十二髒腑,也無表裏配合關係,故稱“奇經”,也稱“別道奇行”的經脈。奇經八脈中的督脈、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而分別循行於人體的前後正中線和腹部兩側,故稱為“一源三歧”。督脈可調節全身陽經脈氣,故稱“陽脈之海”;任脈可調節全身陰經脈氣,故稱“陰脈之海”;衝脈可涵蓄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之海”,又稱“血海”。
奇經八脈除帶脈橫向循行外,均為縱向循行,縱橫交錯地循行分布於十二經脈之間。奇經八脈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兩方麵: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係起來,起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其二,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若喻十二經脈如江河,奇經八脈則猶如湖泊。奇經八脈大體的循行分布和功能見表1-2-1。
表1-2-1奇經八脈循行分布和功能
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各有其所屬的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並論合稱“十四經”。十四經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和所屬腧穴,是經絡係統中的主要部分。
經絡係統是由經脈與絡脈相互聯係、彼此銜接而構成的體係。經絡係統中有經氣的活動。所謂經氣,即經絡之氣,概指經絡運行之氣及其功能活動。經絡係統將人體的組織器官、四肢百骸聯絡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通過經氣的活動,調節全身各部的功能,運行氣血,協調陰陽,從而使整個機體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經絡學說是闡述人體經絡係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相互關係的理論體係,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臨床各科尤其是針灸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經絡係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
1.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係指十二髒腑所屬的經脈,是經絡係統的主體,故又稱為“正經”。
(1)十二經脈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髒腑3部分組成。首先用手、足將十二經脈分成手六經和足六經;凡屬六髒及循行於肢體內側的經脈為陰經,屬六腑及循行於肢體外側的經脈為陽經。根據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陰陽又劃分為三陰三陽,三陰為太陰、少陰、厥陰,三陽為陽明、太陽、少陽。按照上述命名規律,十二經脈的名稱分別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2)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麵、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與六髒相配屬的6條陰經(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上肢內側為手三陰經,下肢內側為足三陰經;與六腑相配屬的6條陽經(六陽經),分布於四肢外側和頭麵、軀幹,上肢外側為手三陽經,下肢外側為足三陽經。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呈現一定規律,具體表述如下:按正立姿勢,兩臂下垂拇指向前的體位,將上下肢的內外側分別分成前、中、後3條區線。手足陽經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手足陰經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上8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上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
2.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8條,故稱奇經八脈。
“奇”有“異”的意思,即奇特、奇異。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不同,不直接隸屬於十二髒腑,也無表裏配合關係,故稱“奇經”,也稱“別道奇行”的經脈。奇經八脈中的督脈、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而分別循行於人體的前後正中線和腹部兩側,故稱為“一源三歧”。督脈可調節全身陽經脈氣,故稱“陽脈之海”;任脈可調節全身陰經脈氣,故稱“陰脈之海”;衝脈可涵蓄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之海”,又稱“血海”。
奇經八脈除帶脈橫向循行外,均為縱向循行,縱橫交錯地循行分布於十二經脈之間。奇經八脈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兩方麵:其一,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將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經脈聯係起來,起到統攝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其二,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若喻十二經脈如江河,奇經八脈則猶如湖泊。奇經八脈大體的循行分布和功能見表1-2-1。
表1-2-1奇經八脈循行分布和功能
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各有其所屬的腧穴,故與十二經相提並論合稱“十四經”。十四經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病候和所屬腧穴,是經絡係統中的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