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郡兵大營。
“來者何人!膽敢深夜闖營!”
呂冰舉起手中令牌高聲喊道:“在下淮陰侯府尉官呂冰,淮陰侯命下官前來傳達聖旨!有皇帝聖旨在此,還不速速開營!”
深夜,淮陰侯府,密室。
目送著呂冰走出密室後,韓信的心一刻都沒有停下來,他馬上召見了門客蒯通。這個蒯通本是燕地之人,因其辯才無雙,善於謀劃,而被韓信收入麾下做了一名參軍。後來項羽被平定,韓信的軍權也被奪去,蒯通也跟著辭去了軍職,而選擇繼續追隨韓信。因蒯通機敏,自韓信自己被貶為淮陰侯後便一直派遣蒯通以客商的身份多次出入長安打聽宮中的消息。因此,韓信手下兩大心腹,一個是尉官呂冰,還有一個就是這門客蒯通了。
自被貶為淮陰侯後,盡管韓信已經在心中謀劃了成千上萬次。但真的等到了這一天,韓信心中不覺又有絲絲猶豫,在真正決定舉事之前,韓信一定要再聽一聽這個蒯通的打算。
蒯通快步走進密室中,向韓信一拱手道:“門客蒯通,參見淮陰侯。”
“哦?”韓信坐下來,指了指一旁道:“坐吧。”
“事情緊急,臣不敢坐。”蒯通看向韓信笑道。
“哈哈。”韓信抬頭看向蒯通道:“怎麽?你已經知道我喚你何事了?”
蒯通笑了笑,環顧了下四周:“深夜急召,臣在路上已然聞到一股不同尋常之味,頗有大戰來臨之感。”
韓信喜歡和聰明的人說話,就比如像蒯通這樣的,自己總是一句話都還沒有說,可自己心裏所想他就都已經知道了。韓信從袖中取出一張密信,遞給蒯通道:“陳豨起事了。”
蒯通接過書信,忙低頭看去,看罷之後,蒯通將書信雙手還於韓信道:“淮陰侯所作何謀?”
韓信笑道:“深夜之中,陰謀之時。”
蒯通問道:“想必呂冰已然前去郡兵大營了?”
韓信緩緩點了點頭道:“沒錯,我讓他假傳詔命,接管淮陰軍權,準備奇襲長安。”
蒯通忙問道:“如何奇襲?”
韓信雙眼望著桌案上的微微晃動的燭光,喃喃地說道:“陳豨乃邊疆大吏,他一旦起事,以皇帝的脾氣必然親自領軍征討,到時長安城防空虛,隻有皇後和太子鎮國。到時我率軍馬假稱援助陛下,途經長安時,一舉占之。”
蒯通點了點頭,又看向韓信道:“占領長安之後呢,淮陰侯又有何打算?”
韓信雙手緊緊握成拳頭道:“攻占長安之後,若那時,陳豨尚未兵敗,那我就與陳豨一起前後夾擊擊潰皇帝大軍。若陳豨撐不到那時,我便在京師挾持皇後,太子與皇帝大軍周旋。”說著,韓信站起身道:“眼下朝中早已無人,論領軍作戰尚無人比得過我。張良雖智,卻也已經稱病在家,不過問朝政了。而蕭何隻精於內政,不通兵法。陳平機智,卻是勇略不足。剩下那些周勃,樊噲,灌嬰,夏侯嬰之輩皆庸碌武夫耳,更是不足為慮。”說著,韓信看向蒯通道:“因此,關鍵隻在長安,若能奪取長安,挾持皇後太子,此大事便已成大半。”
蒯通緩緩點頭道:“皇帝親征,長安必留下蕭何輔政。那蕭何當年月下將淮陰侯追回,對淮陰侯可謂有知遇之恩。一旦起事,淮陰侯忍心麽?”
也許蕭何是唯一能讓韓信動猶豫之心的人。每每謀劃到奪取京師時,蕭何的名字便出現在韓信的腦海中,韓信多次想繞過這個名字,卻終是怎麽也繞不過去。
眼見韓信又顯出猶豫之色來,蒯通長歎一聲道:“淮陰侯若是還在猶豫,大事必毀於此。”說著,蒯通看向韓信接著說道:“我蒯通隨將軍已有十年了吧?當年在軍中時,我為將軍獻出三分天下之策,那時將軍便是猶豫不定,如今才成了現在這副樣子,時刻處於受製於人之狀。”
韓信默默歎道:“若我當時聽從你的計策,結果當真不可預料。”
蒯通上前一步道:“能否聽從忠告,是做事成敗之征兆;謀劃是否得當,是存亡得失之關鍵。若甘心從事奴仆的差役,便會失去取得天下的機會;若甘心保守低微的俸祿,就會喪失成為公卿、宰相的機會。猛虎如果猶豫,還不如蜂、蠍以毒刺刺人;孟賁(古時傳說的大力士)如果遇事遲疑,還不如一個能堅決去做事的兒童。這便是說遇事貴在實際行動。功業很難做成卻容易失敗,機會很難遇到卻容易喪失啊。”說著,蒯通拱手道:“今晚誠然是個好時機,若淮陰侯再遲疑片刻,這個機會一旦錯過,便不會再有第二次了。望淮陰侯聽在下一次!”
“我意已決。”韓信噌的一聲拔出寶劍,揮刀向桌案砍去,一道劍光閃過,桌案斷為兩半:“奪兵權,襲長安,成大事!若今後再有遲疑,我韓信便如同此案一般!”
蒯通忙跪下拱手拜道:“臣恭賀主公!主公若能有此心,大事必成。”
“先生請起。”韓信忙收回寶劍,將蒯通扶起來道:“事成之後,先生便為相國。”
蒯通站起身道:“主公,大事成敗之關鍵現如今便在呂冰能否奪取兵權。我朝有製,每郡都尉手中都有半隻兵符,若遇緊急時刻需要調軍時,必須要有皇帝的另外半隻兵符,兩隻兵符合二為一,由當地都尉勘驗無誤後方可調軍。呂冰身上隻有主公你偽造的聖詔,並無兵符印信,那淮陰都尉必然起疑不肯調軍。主公你常在軍中,郡兵之中十之五六也許還認得主公。現在當務之急是主公你馬上趕往淮陰大營去助呂冰,臣馬上率兵去包圍郡守府。咱們兩頭同時行動,必成此大事。”
“好。”韓信將寶劍掛在腰帶上:“我現在趕往淮陰大營。你去率兩百近衛包抄郡守府,務必不要走脫一人。”
“諾!”
深夜,淮陰大營。
“淮陰都尉到——”
淮陰都尉領著一幹將官快步走到營門前,都尉上下打量了一番眼前的呂冰和他身後的近衛軍們。都尉,乃一郡中最高的軍事長官。這個都尉本是未央宮中的羽林衛士,劉邦將他調往淮陰任都尉,本就是為了時刻監視韓信。時辰已經是深夜子時了,本來已經睡著了的他忽聽軍令司馬來報:營外淮陰侯府尉官傳達緊急詔令。都尉一頭霧水,深夜時分傳什麽緊急詔命?再說,他是一郡最高武官,皇帝有詔令為何不直接發到他或者郡守處?為何要先給淮陰侯?
都尉一麵上下打量著眼前這個五百人的隊伍,心中大感疑惑,這個韓信是最讓皇帝頭疼的人,因此皇帝才把自己派到這裏做都尉,深夜之中,陰謀之時,韓信莫不是想奪我兵權?想到這,都尉手按腰刀問道:“我朝軍製,不論誰人調軍,都要有兵符印信,與本將處勘驗無誤後方可調軍。將軍可有兵符?”
呂冰翻身下馬,從懷中取出聖旨道:“淮陰都尉聽旨——”
都尉慌忙跪下道:“臣在。”
呂冰冷冷一笑,展開聖旨讀道:“陳豨反叛,匈奴南下,勢驚朝野,邊境之軍已盡嘩變。京師之軍有限,而邊境之叛軍無限耳。聖旨到時,著令淮陰都尉速與淮陰侯韓信交割軍權,淮陰侯韓信提軍北上與朕合軍。旨到即行,不可遲誤。”
都尉眉頭緊鎖,越聽越覺的疑惑,他也不說接旨,直接昂起頭說道:“我朝軍製,一郡之兵隻負責郡內之治安,剿捕盜賊而已。還從未聽說,邊境有急,著令郡兵合兵禦敵的道理。”
呂冰看向都尉道:“邊境有急,自當調撥郡兵禦敵。又不止淮陰一處,各郡郡兵都要征發。”
都尉看向呂冰道:“既是如此,本將需要兵符勘驗!”
“怎麽?”呂冰一聲怒喝:“有陛下聖旨在此!難不成都尉欲抗旨乎?”
“本將受命於陛下!”都尉站起身道:“自當唯聖上馬首是瞻。然,軍國大事不是兒戲,若有兵符印信,勘驗無誤後,本將自當遵旨交割軍務。”說著,都尉緊握腰間的佩刀道:“若無兵符印信,單憑一紙空文,本將誓死不交!”
呂冰正要嗬斥,都尉一聲打斷接著說道;“淮陰侯不忠之心早已有之。今日爾等若拿不出兵符印信,本將即刻抓捕爾等,隨後率軍包抄淮陰侯府,以矯詔謀反之罪上報朝廷,憑聖上決斷!”
噌的一聲呂冰拔出腰刀一指都尉道:“怎麽?都尉竟敢抗旨不遵,欺我刀刃不鋒利乎?”
都尉眼見勢頭不對,忙一把從腰間抽出軍刀道:“汝刀鋒利,吾刀亦未嚐不鋒利!”
“淮陰侯到——”
眾人聞聲,忙向後看去,隻見又來一大隊人馬。那大隊人馬高舉著火把策馬向這邊奔來,來到營前勒馬停住,為首的正是淮陰侯韓信。呂冰一見,心中大是長長鬆了一口氣,忙收回腰刀,上前拱手道:“參見淮陰侯。”
韓信翻身下馬,眼見的營前一副劍拔弩張的樣子,開口問道:“怎麽?外有強賊亂國,內部還要自家火並麽?”
“稟告淮陰侯。”都尉忙收回軍刀,拱手道:“下官並不是要自家殘殺,隻是我朝軍製,不論誰人調軍,都需有兵符印信。若兵符印信勘驗無誤,下官自當交割兵權。”
“哼......”韓信冷冷一笑,大步朝營內走去,口中喊道:“擂鼓升帳!”
營內士卒大多當年都跟過韓信或多或少的打過幾仗,甚至一些千夫長,騎都將曾經也都是韓信的舊部。如今雖時隔多年,卻也都還認得這位昔日的統帥。韓信領軍,善待士卒,且能善於軍法,百戰百勝,從不會讓軍士白白送命,因此韓信在軍中威望甚高。如今韓信大步向中軍大帳內走去,又有誰人敢攔呢?
眼見韓信入營,竟無一人敢攔。都尉頗覺難堪,他隻好一揮手道:“擂鼓升帳。”吩咐過後,便忙提刀緊跟上去。呂冰嘴角微微一笑,轉頭吩咐近衛軍道:“你等護衛在中軍大帳四周,百步之內不準有外人。”近衛軍道聲諾後,呂冰也提刀快步跟上去。
“中軍大帳,擂鼓聚將!”
“咚咚咚......”
闊別軍旅多年,如今再入軍旅,韓信依舊是輕車熟路,那股大帥風範至今猶在。他一腳踏進中軍大帳,便走向正中的主將位置上。都尉快步跟上來,見韓信已經自己坐到了主將位置上,自己隻好站在副將位置上。呂冰走進來,立身於偏將位置上。剩餘營內各將官走入軍帳,分列大帳兩側。
諸將到齊,韓信開口說道:“代地陳豨暗通匈奴,如今已然在代地起事。聖上特命我韓信掛帥,率淮陰郡兵北上合兵禦敵。”
帳中騎督將曾經就是韓信麾下的一名百夫長,他首先站出來拱手道:“韓帥領軍,三軍皆服!”此話剛一說出來,帳內其餘將官紛紛拱手跟著喊道:“韓帥領軍,三軍皆服!”
“眾將放肆!”都尉一聲怒喝,扭頭看向韓信道:“淮陰侯於軍中之威望非下官可及,若淮陰侯振臂一呼,隻怕軍士們都要效命了。”說著,都尉高聲喝道:“淮陰侯還是楚王時就已有些許反心,如今又無兵符印信,如何證明不是造反?”
“如何證明?”韓信冷冷一笑,他掃視了眼帳內的將官們道:“眾將可信我韓信?”
眾將官忙齊聲喊道:“我等願再隨韓帥,建功立業,至死不渝!”
韓信看向呂冰道:“聖旨呢?”呂冰忙將聖旨遞給韓信,韓信接過聖旨傳給騎督將道:“軍情緊急,皇帝已率大軍禦駕親征陳豨,因事急迫,故而隻傳了聖旨,而沒有兵符。盡管沒有兵符,但這聖旨之上清清楚楚蓋有玉璽,安能是偽詔?眾將可互傳勘驗。”
帳內將官們忙將聖旨互相傳來看,確是有方方正正的玉璽大印在上麵蓋著。騎督將忙將聖旨雙手遞於都尉道:“將軍,此旨確有玉璽大印,將軍不可抗旨。”
都尉接過聖旨,一個字一個字的細細看罷,將聖旨一合:“待我奏報聖上,再行定奪。”
“大膽都尉!”韓信忽然一聲怒喝:“聖旨在此,爾敢不遵?分明是謀反!”說著,他轉頭一看呂冰:“還等什麽?”
呂冰一把抽出腰刀,一刀向都尉揮去,刀光一閃,隻在轉瞬之間,都尉一聲大呼:“韓信謀逆,眾將勿從!”話音還未落下,鮮血早已濺出,人頭已滾落在地。
“啊!”帳內眾將官還未待反應,都尉的無頭屍體早已噗的一聲倒在地上了。呂冰一刀指向在帳諸將:“前線戰事吃緊,淮陰都尉有意抗旨不尊,分明是與陳豨勾結作亂!”眾將官慌忙跪下。韓信下令道:“淮陰都尉有意怠慢聖明,實乃謀逆,本帥先將其斬首以謝全軍。本帥下令,淮陰大營即刻備戰,三日之後由本帥統領,發兵北上!”
眾將早已驚得不知所措,眼見的都尉人頭已滾落在地,忙齊聲應道:“諾!”
淮陰郡守府前。
蒯通率一幹近衛高舉火把將郡守府團團圍住,蒯通一聲令下:“抓捕郡守!”
“諾!”近衛們抽出軍刀,幾腳踹開郡守府大門,一陣搜查,回來報道:“郡守已不見蹤影。”
“什麽?”蒯通大驚失色:“跑了?”
長安城外,驪山。
雄偉的驪山就在長安城外不遠,此山本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內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山形秀麗,峰巒起伏,遠遠望去,好似一匹凝神遠眺,躍躍欲奔的蒼色駿馬。
近來,劉邦自感自己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弱了,滿頭皆是白發,每日憋在未央長樂兩宮之中實在讓人心悶。今日,劉邦特點了夏侯嬰陪伴,帶上百名親兵,來這驪山走走轉轉。
驪山上空氣清新,使得劉邦心情好了許多。遠遠望見前麵有一道溪流,劉邦也走的累了,於是下令就在這溪流旁邊休息一會。劉邦在溪流邊坐下,夏侯嬰也坐在一旁。“夏侯嬰啊。”劉邦望著溪流中夏侯嬰的倒影道:“你比朕的皺紋少多了。”
夏侯嬰笑道:“臣也已然是垂垂老矣。”
“胡說!你還年青著呢。”劉邦抬起頭望著蔚藍的天空:“還記得麽?當年在泗水亭,你小子仗著是給縣官趕馬車的,你就在曹氏的那個小酒館裏吃飯不給錢,哈哈哈。”
“陛下還將臣痛揍了一頓。”夏侯嬰笑道:“慚愧,慚愧。”
“這轉眼有二十年了吧。哈哈。”
“陛下。”夏侯嬰忽然收住了笑:“曹氏......曹氏她怎麽樣了?”
再次聽到了曹氏這個名字,劉邦表情一下僵住,過了半天才默默的歎道:“盧綰去燕國之前就在我麵前提過一次。怎麽?你也想起她來了?”
夏侯嬰忙道:“當年曹氏對大哥.....不不,對陛下不錯。如今陛下貴為天子,我們這些人也都成了三公九卿。唯有曹氏,她還在泗水亭受苦吧。”
“何嚐不是。”劉邦長歎一聲:“朕與暴秦廝殺了數年,又和項羽廝殺了五年,剛剛立國,又有匈奴之禍,禦駕親征匈奴,又被匈奴重創。哪裏能有幾天的空閑,能回泗水亭去看看。”
夏侯嬰眼前一亮,忙道:“那現在呢?”
“好啊。”劉邦猛地站起身,這一下站的太猛,腦袋一陣眩暈,夏侯嬰慌忙起身扶住,劉邦咳嗽了幾聲笑道:“叫上盧綰,周勃,樊噲,曹參,還有蕭大人。咱們回泗水亭中陽裏。”
“好好好!”
忽然,一羽林衛士雙手捧著一張竹簡跑來,一邊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一邊說道:“陛下,軍情急報,邯鄲郡守發來的。”
“邯鄲?”劉邦忙接過竹簡展開看去,眉頭緊緊鎖在一起。
看罷之後,劉邦雙手顫抖著啪的一聲合上竹簡。夏侯嬰在一旁大氣也不敢喘一下,慌忙問道:“陛下,這......”
竹簡從劉邦手中掉落在地,劉邦閉上雙眼,揚起頭緩緩地說道:“代郡陳豨......反。常山,太原,真定,信都皆已嘩變......”
“什麽?”夏侯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劉邦猛地轉身朝四周的親兵們喊道:“回長安!”
夏侯嬰忙跟上來扶著劉邦道:“陛下,回泗水亭的事?”
“緩緩吧!”
公元前一百九十七年,聞聽代郡陳豨反叛的消息後,劉邦大為驚恐,已經五十九歲的他再次親自領軍,討伐陳豨。
長安城,未央宮。
劉邦禦駕親征陳豨,長安城內果然隻留蕭何和皇後呂雉還有太子鎮國。剛剛送走皇帝親征大軍,蕭何剛回到未央宮內。忽然羽林衛士匆忙跑進來報道:“蕭相國,淮陰郡郡守求見!”
“淮陰郡守?”蕭何心頭一驚,他馬上想到了淮陰侯韓信!於是蕭何忙道:“快帶上來。”
不一會,羽林帶著淮陰郡守上來,隻見淮陰郡守頭發散亂,臉上灰頭土臉,狼狽不堪。見到蕭何,淮陰郡守失聲痛哭起來。蕭何忙上前一步問道:“怎麽回事?說啊!”
淮陰郡守放聲哭道:“韓信......韓信反了......淮陰全郡郡兵都被韓信煽動謀反,都尉他......都尉他被殺了!”(未完待續)
“來者何人!膽敢深夜闖營!”
呂冰舉起手中令牌高聲喊道:“在下淮陰侯府尉官呂冰,淮陰侯命下官前來傳達聖旨!有皇帝聖旨在此,還不速速開營!”
深夜,淮陰侯府,密室。
目送著呂冰走出密室後,韓信的心一刻都沒有停下來,他馬上召見了門客蒯通。這個蒯通本是燕地之人,因其辯才無雙,善於謀劃,而被韓信收入麾下做了一名參軍。後來項羽被平定,韓信的軍權也被奪去,蒯通也跟著辭去了軍職,而選擇繼續追隨韓信。因蒯通機敏,自韓信自己被貶為淮陰侯後便一直派遣蒯通以客商的身份多次出入長安打聽宮中的消息。因此,韓信手下兩大心腹,一個是尉官呂冰,還有一個就是這門客蒯通了。
自被貶為淮陰侯後,盡管韓信已經在心中謀劃了成千上萬次。但真的等到了這一天,韓信心中不覺又有絲絲猶豫,在真正決定舉事之前,韓信一定要再聽一聽這個蒯通的打算。
蒯通快步走進密室中,向韓信一拱手道:“門客蒯通,參見淮陰侯。”
“哦?”韓信坐下來,指了指一旁道:“坐吧。”
“事情緊急,臣不敢坐。”蒯通看向韓信笑道。
“哈哈。”韓信抬頭看向蒯通道:“怎麽?你已經知道我喚你何事了?”
蒯通笑了笑,環顧了下四周:“深夜急召,臣在路上已然聞到一股不同尋常之味,頗有大戰來臨之感。”
韓信喜歡和聰明的人說話,就比如像蒯通這樣的,自己總是一句話都還沒有說,可自己心裏所想他就都已經知道了。韓信從袖中取出一張密信,遞給蒯通道:“陳豨起事了。”
蒯通接過書信,忙低頭看去,看罷之後,蒯通將書信雙手還於韓信道:“淮陰侯所作何謀?”
韓信笑道:“深夜之中,陰謀之時。”
蒯通問道:“想必呂冰已然前去郡兵大營了?”
韓信緩緩點了點頭道:“沒錯,我讓他假傳詔命,接管淮陰軍權,準備奇襲長安。”
蒯通忙問道:“如何奇襲?”
韓信雙眼望著桌案上的微微晃動的燭光,喃喃地說道:“陳豨乃邊疆大吏,他一旦起事,以皇帝的脾氣必然親自領軍征討,到時長安城防空虛,隻有皇後和太子鎮國。到時我率軍馬假稱援助陛下,途經長安時,一舉占之。”
蒯通點了點頭,又看向韓信道:“占領長安之後呢,淮陰侯又有何打算?”
韓信雙手緊緊握成拳頭道:“攻占長安之後,若那時,陳豨尚未兵敗,那我就與陳豨一起前後夾擊擊潰皇帝大軍。若陳豨撐不到那時,我便在京師挾持皇後,太子與皇帝大軍周旋。”說著,韓信站起身道:“眼下朝中早已無人,論領軍作戰尚無人比得過我。張良雖智,卻也已經稱病在家,不過問朝政了。而蕭何隻精於內政,不通兵法。陳平機智,卻是勇略不足。剩下那些周勃,樊噲,灌嬰,夏侯嬰之輩皆庸碌武夫耳,更是不足為慮。”說著,韓信看向蒯通道:“因此,關鍵隻在長安,若能奪取長安,挾持皇後太子,此大事便已成大半。”
蒯通緩緩點頭道:“皇帝親征,長安必留下蕭何輔政。那蕭何當年月下將淮陰侯追回,對淮陰侯可謂有知遇之恩。一旦起事,淮陰侯忍心麽?”
也許蕭何是唯一能讓韓信動猶豫之心的人。每每謀劃到奪取京師時,蕭何的名字便出現在韓信的腦海中,韓信多次想繞過這個名字,卻終是怎麽也繞不過去。
眼見韓信又顯出猶豫之色來,蒯通長歎一聲道:“淮陰侯若是還在猶豫,大事必毀於此。”說著,蒯通看向韓信接著說道:“我蒯通隨將軍已有十年了吧?當年在軍中時,我為將軍獻出三分天下之策,那時將軍便是猶豫不定,如今才成了現在這副樣子,時刻處於受製於人之狀。”
韓信默默歎道:“若我當時聽從你的計策,結果當真不可預料。”
蒯通上前一步道:“能否聽從忠告,是做事成敗之征兆;謀劃是否得當,是存亡得失之關鍵。若甘心從事奴仆的差役,便會失去取得天下的機會;若甘心保守低微的俸祿,就會喪失成為公卿、宰相的機會。猛虎如果猶豫,還不如蜂、蠍以毒刺刺人;孟賁(古時傳說的大力士)如果遇事遲疑,還不如一個能堅決去做事的兒童。這便是說遇事貴在實際行動。功業很難做成卻容易失敗,機會很難遇到卻容易喪失啊。”說著,蒯通拱手道:“今晚誠然是個好時機,若淮陰侯再遲疑片刻,這個機會一旦錯過,便不會再有第二次了。望淮陰侯聽在下一次!”
“我意已決。”韓信噌的一聲拔出寶劍,揮刀向桌案砍去,一道劍光閃過,桌案斷為兩半:“奪兵權,襲長安,成大事!若今後再有遲疑,我韓信便如同此案一般!”
蒯通忙跪下拱手拜道:“臣恭賀主公!主公若能有此心,大事必成。”
“先生請起。”韓信忙收回寶劍,將蒯通扶起來道:“事成之後,先生便為相國。”
蒯通站起身道:“主公,大事成敗之關鍵現如今便在呂冰能否奪取兵權。我朝有製,每郡都尉手中都有半隻兵符,若遇緊急時刻需要調軍時,必須要有皇帝的另外半隻兵符,兩隻兵符合二為一,由當地都尉勘驗無誤後方可調軍。呂冰身上隻有主公你偽造的聖詔,並無兵符印信,那淮陰都尉必然起疑不肯調軍。主公你常在軍中,郡兵之中十之五六也許還認得主公。現在當務之急是主公你馬上趕往淮陰大營去助呂冰,臣馬上率兵去包圍郡守府。咱們兩頭同時行動,必成此大事。”
“好。”韓信將寶劍掛在腰帶上:“我現在趕往淮陰大營。你去率兩百近衛包抄郡守府,務必不要走脫一人。”
“諾!”
深夜,淮陰大營。
“淮陰都尉到——”
淮陰都尉領著一幹將官快步走到營門前,都尉上下打量了一番眼前的呂冰和他身後的近衛軍們。都尉,乃一郡中最高的軍事長官。這個都尉本是未央宮中的羽林衛士,劉邦將他調往淮陰任都尉,本就是為了時刻監視韓信。時辰已經是深夜子時了,本來已經睡著了的他忽聽軍令司馬來報:營外淮陰侯府尉官傳達緊急詔令。都尉一頭霧水,深夜時分傳什麽緊急詔命?再說,他是一郡最高武官,皇帝有詔令為何不直接發到他或者郡守處?為何要先給淮陰侯?
都尉一麵上下打量著眼前這個五百人的隊伍,心中大感疑惑,這個韓信是最讓皇帝頭疼的人,因此皇帝才把自己派到這裏做都尉,深夜之中,陰謀之時,韓信莫不是想奪我兵權?想到這,都尉手按腰刀問道:“我朝軍製,不論誰人調軍,都要有兵符印信,與本將處勘驗無誤後方可調軍。將軍可有兵符?”
呂冰翻身下馬,從懷中取出聖旨道:“淮陰都尉聽旨——”
都尉慌忙跪下道:“臣在。”
呂冰冷冷一笑,展開聖旨讀道:“陳豨反叛,匈奴南下,勢驚朝野,邊境之軍已盡嘩變。京師之軍有限,而邊境之叛軍無限耳。聖旨到時,著令淮陰都尉速與淮陰侯韓信交割軍權,淮陰侯韓信提軍北上與朕合軍。旨到即行,不可遲誤。”
都尉眉頭緊鎖,越聽越覺的疑惑,他也不說接旨,直接昂起頭說道:“我朝軍製,一郡之兵隻負責郡內之治安,剿捕盜賊而已。還從未聽說,邊境有急,著令郡兵合兵禦敵的道理。”
呂冰看向都尉道:“邊境有急,自當調撥郡兵禦敵。又不止淮陰一處,各郡郡兵都要征發。”
都尉看向呂冰道:“既是如此,本將需要兵符勘驗!”
“怎麽?”呂冰一聲怒喝:“有陛下聖旨在此!難不成都尉欲抗旨乎?”
“本將受命於陛下!”都尉站起身道:“自當唯聖上馬首是瞻。然,軍國大事不是兒戲,若有兵符印信,勘驗無誤後,本將自當遵旨交割軍務。”說著,都尉緊握腰間的佩刀道:“若無兵符印信,單憑一紙空文,本將誓死不交!”
呂冰正要嗬斥,都尉一聲打斷接著說道;“淮陰侯不忠之心早已有之。今日爾等若拿不出兵符印信,本將即刻抓捕爾等,隨後率軍包抄淮陰侯府,以矯詔謀反之罪上報朝廷,憑聖上決斷!”
噌的一聲呂冰拔出腰刀一指都尉道:“怎麽?都尉竟敢抗旨不遵,欺我刀刃不鋒利乎?”
都尉眼見勢頭不對,忙一把從腰間抽出軍刀道:“汝刀鋒利,吾刀亦未嚐不鋒利!”
“淮陰侯到——”
眾人聞聲,忙向後看去,隻見又來一大隊人馬。那大隊人馬高舉著火把策馬向這邊奔來,來到營前勒馬停住,為首的正是淮陰侯韓信。呂冰一見,心中大是長長鬆了一口氣,忙收回腰刀,上前拱手道:“參見淮陰侯。”
韓信翻身下馬,眼見的營前一副劍拔弩張的樣子,開口問道:“怎麽?外有強賊亂國,內部還要自家火並麽?”
“稟告淮陰侯。”都尉忙收回軍刀,拱手道:“下官並不是要自家殘殺,隻是我朝軍製,不論誰人調軍,都需有兵符印信。若兵符印信勘驗無誤,下官自當交割兵權。”
“哼......”韓信冷冷一笑,大步朝營內走去,口中喊道:“擂鼓升帳!”
營內士卒大多當年都跟過韓信或多或少的打過幾仗,甚至一些千夫長,騎都將曾經也都是韓信的舊部。如今雖時隔多年,卻也都還認得這位昔日的統帥。韓信領軍,善待士卒,且能善於軍法,百戰百勝,從不會讓軍士白白送命,因此韓信在軍中威望甚高。如今韓信大步向中軍大帳內走去,又有誰人敢攔呢?
眼見韓信入營,竟無一人敢攔。都尉頗覺難堪,他隻好一揮手道:“擂鼓升帳。”吩咐過後,便忙提刀緊跟上去。呂冰嘴角微微一笑,轉頭吩咐近衛軍道:“你等護衛在中軍大帳四周,百步之內不準有外人。”近衛軍道聲諾後,呂冰也提刀快步跟上去。
“中軍大帳,擂鼓聚將!”
“咚咚咚......”
闊別軍旅多年,如今再入軍旅,韓信依舊是輕車熟路,那股大帥風範至今猶在。他一腳踏進中軍大帳,便走向正中的主將位置上。都尉快步跟上來,見韓信已經自己坐到了主將位置上,自己隻好站在副將位置上。呂冰走進來,立身於偏將位置上。剩餘營內各將官走入軍帳,分列大帳兩側。
諸將到齊,韓信開口說道:“代地陳豨暗通匈奴,如今已然在代地起事。聖上特命我韓信掛帥,率淮陰郡兵北上合兵禦敵。”
帳中騎督將曾經就是韓信麾下的一名百夫長,他首先站出來拱手道:“韓帥領軍,三軍皆服!”此話剛一說出來,帳內其餘將官紛紛拱手跟著喊道:“韓帥領軍,三軍皆服!”
“眾將放肆!”都尉一聲怒喝,扭頭看向韓信道:“淮陰侯於軍中之威望非下官可及,若淮陰侯振臂一呼,隻怕軍士們都要效命了。”說著,都尉高聲喝道:“淮陰侯還是楚王時就已有些許反心,如今又無兵符印信,如何證明不是造反?”
“如何證明?”韓信冷冷一笑,他掃視了眼帳內的將官們道:“眾將可信我韓信?”
眾將官忙齊聲喊道:“我等願再隨韓帥,建功立業,至死不渝!”
韓信看向呂冰道:“聖旨呢?”呂冰忙將聖旨遞給韓信,韓信接過聖旨傳給騎督將道:“軍情緊急,皇帝已率大軍禦駕親征陳豨,因事急迫,故而隻傳了聖旨,而沒有兵符。盡管沒有兵符,但這聖旨之上清清楚楚蓋有玉璽,安能是偽詔?眾將可互傳勘驗。”
帳內將官們忙將聖旨互相傳來看,確是有方方正正的玉璽大印在上麵蓋著。騎督將忙將聖旨雙手遞於都尉道:“將軍,此旨確有玉璽大印,將軍不可抗旨。”
都尉接過聖旨,一個字一個字的細細看罷,將聖旨一合:“待我奏報聖上,再行定奪。”
“大膽都尉!”韓信忽然一聲怒喝:“聖旨在此,爾敢不遵?分明是謀反!”說著,他轉頭一看呂冰:“還等什麽?”
呂冰一把抽出腰刀,一刀向都尉揮去,刀光一閃,隻在轉瞬之間,都尉一聲大呼:“韓信謀逆,眾將勿從!”話音還未落下,鮮血早已濺出,人頭已滾落在地。
“啊!”帳內眾將官還未待反應,都尉的無頭屍體早已噗的一聲倒在地上了。呂冰一刀指向在帳諸將:“前線戰事吃緊,淮陰都尉有意抗旨不尊,分明是與陳豨勾結作亂!”眾將官慌忙跪下。韓信下令道:“淮陰都尉有意怠慢聖明,實乃謀逆,本帥先將其斬首以謝全軍。本帥下令,淮陰大營即刻備戰,三日之後由本帥統領,發兵北上!”
眾將早已驚得不知所措,眼見的都尉人頭已滾落在地,忙齊聲應道:“諾!”
淮陰郡守府前。
蒯通率一幹近衛高舉火把將郡守府團團圍住,蒯通一聲令下:“抓捕郡守!”
“諾!”近衛們抽出軍刀,幾腳踹開郡守府大門,一陣搜查,回來報道:“郡守已不見蹤影。”
“什麽?”蒯通大驚失色:“跑了?”
長安城外,驪山。
雄偉的驪山就在長安城外不遠,此山本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帶內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山形秀麗,峰巒起伏,遠遠望去,好似一匹凝神遠眺,躍躍欲奔的蒼色駿馬。
近來,劉邦自感自己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弱了,滿頭皆是白發,每日憋在未央長樂兩宮之中實在讓人心悶。今日,劉邦特點了夏侯嬰陪伴,帶上百名親兵,來這驪山走走轉轉。
驪山上空氣清新,使得劉邦心情好了許多。遠遠望見前麵有一道溪流,劉邦也走的累了,於是下令就在這溪流旁邊休息一會。劉邦在溪流邊坐下,夏侯嬰也坐在一旁。“夏侯嬰啊。”劉邦望著溪流中夏侯嬰的倒影道:“你比朕的皺紋少多了。”
夏侯嬰笑道:“臣也已然是垂垂老矣。”
“胡說!你還年青著呢。”劉邦抬起頭望著蔚藍的天空:“還記得麽?當年在泗水亭,你小子仗著是給縣官趕馬車的,你就在曹氏的那個小酒館裏吃飯不給錢,哈哈哈。”
“陛下還將臣痛揍了一頓。”夏侯嬰笑道:“慚愧,慚愧。”
“這轉眼有二十年了吧。哈哈。”
“陛下。”夏侯嬰忽然收住了笑:“曹氏......曹氏她怎麽樣了?”
再次聽到了曹氏這個名字,劉邦表情一下僵住,過了半天才默默的歎道:“盧綰去燕國之前就在我麵前提過一次。怎麽?你也想起她來了?”
夏侯嬰忙道:“當年曹氏對大哥.....不不,對陛下不錯。如今陛下貴為天子,我們這些人也都成了三公九卿。唯有曹氏,她還在泗水亭受苦吧。”
“何嚐不是。”劉邦長歎一聲:“朕與暴秦廝殺了數年,又和項羽廝殺了五年,剛剛立國,又有匈奴之禍,禦駕親征匈奴,又被匈奴重創。哪裏能有幾天的空閑,能回泗水亭去看看。”
夏侯嬰眼前一亮,忙道:“那現在呢?”
“好啊。”劉邦猛地站起身,這一下站的太猛,腦袋一陣眩暈,夏侯嬰慌忙起身扶住,劉邦咳嗽了幾聲笑道:“叫上盧綰,周勃,樊噲,曹參,還有蕭大人。咱們回泗水亭中陽裏。”
“好好好!”
忽然,一羽林衛士雙手捧著一張竹簡跑來,一邊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一邊說道:“陛下,軍情急報,邯鄲郡守發來的。”
“邯鄲?”劉邦忙接過竹簡展開看去,眉頭緊緊鎖在一起。
看罷之後,劉邦雙手顫抖著啪的一聲合上竹簡。夏侯嬰在一旁大氣也不敢喘一下,慌忙問道:“陛下,這......”
竹簡從劉邦手中掉落在地,劉邦閉上雙眼,揚起頭緩緩地說道:“代郡陳豨......反。常山,太原,真定,信都皆已嘩變......”
“什麽?”夏侯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劉邦猛地轉身朝四周的親兵們喊道:“回長安!”
夏侯嬰忙跟上來扶著劉邦道:“陛下,回泗水亭的事?”
“緩緩吧!”
公元前一百九十七年,聞聽代郡陳豨反叛的消息後,劉邦大為驚恐,已經五十九歲的他再次親自領軍,討伐陳豨。
長安城,未央宮。
劉邦禦駕親征陳豨,長安城內果然隻留蕭何和皇後呂雉還有太子鎮國。剛剛送走皇帝親征大軍,蕭何剛回到未央宮內。忽然羽林衛士匆忙跑進來報道:“蕭相國,淮陰郡郡守求見!”
“淮陰郡守?”蕭何心頭一驚,他馬上想到了淮陰侯韓信!於是蕭何忙道:“快帶上來。”
不一會,羽林帶著淮陰郡守上來,隻見淮陰郡守頭發散亂,臉上灰頭土臉,狼狽不堪。見到蕭何,淮陰郡守失聲痛哭起來。蕭何忙上前一步問道:“怎麽回事?說啊!”
淮陰郡守放聲哭道:“韓信......韓信反了......淮陰全郡郡兵都被韓信煽動謀反,都尉他......都尉他被殺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