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國是漢帝國最靠北的諸侯國,其地方北到大漠,南到雁門關,西到黃河,東與燕國接壤,境內有恒山、五台山之險,地方大約五百裏,與匈奴非常接近,甚至比燕國還要靠近匈奴,可謂是漢帝國內最險要的諸侯國。
自代王劉仲棄代而逃之後,緊接著代國就爆發了陳豨之亂,平定了陳豨之亂後,劉邦為了磨練幼小的皇子劉恒,就將還是幼兒的劉恒封為代王,讓他去統轄這麽一片極為凶險的地方。
匈奴大軍再次叩關,代國當然是首當其衝之地。眼下匈奴騎軍以王信所統帥的一部已經突破了代國的邊關防線,如今正在向都城平城洶洶而來。
代國,平城,王宮,偏室內。
偏室內的鋪陳擺設很簡單,隻有幾張桌案而已,劉恒還小,沒有獨斷國事的能力,因此這個狹小的偏室就成了薄太後和代國重臣商議政事的地方。眼下匈奴大軍已突破代國防線,正向平城洶洶而來。聞聽斥候此報,薄太後一時沒了主意,就忙召見代國大將軍柴武,自己的弟弟代國車騎將軍薄昭,代國中尉宋昌,代國郎中令張武四人前來偏室共籌對策。
薄太後抱著幼小的劉恒坐在正中的案前,盡管是坐著,但卻是如坐針氈一般,隻見薄太後低沉著頭說道:“這匈奴人,連高皇帝親率的大軍都沒能打敗他們。如今他們兵犯代國,這可怎麽辦啊......”
四位代國重臣都看出了薄太後驚慌的神情,薄太後的親弟弟車騎將軍薄昭忙先說道:“太後先不必驚慌,匈奴騎軍從邊境到這還需一段時日,咱們大可從長計議。”
大將軍柴武在一旁說道:“隻怕是沒有時間了,匈奴全部是騎軍,且是遊牧民族,機動性很強,隻怕不日就要到這平城城下了。”
薄昭本想安慰姐姐兩句,卻不想柴武在一旁直接說出了這樣的話,薄昭忙抬頭看向薄太後,隻見薄太後神情更慌了,隻聽她帶著哭腔說道:“恒兒還小,先帝又已經去了,我們孤兒寡母的,哪守的住這麽大一片代地啊。同是先帝的兒子,那些個皇子都被封到了南邊,匈奴再怎麽鬧騰,也鬧騰不到他們那去。怎麽就偏偏把我們恒兒封到這個地方啊,我們恒兒才隻有八歲啊......”
眼見自己的母親哭了,劉恒忙從薄太後懷中下來,用袖子為母親擦了擦眼淚說道:“娘你先別哭,聽聽將軍們都怎麽說。”
薄太後也忙擦了擦眼淚,抬起頭說道:“那你們大家說,怎麽個打法?”
聽到薄太後詢問此戰的打法時,三位重臣都忙將目光齊齊的集中在了大將軍柴武身上。柴武是一員沙場宿將了,曾追隨劉邦參與過多次重大的戰役。當年的垓下之戰,淮陰侯領前軍,孔將軍領左軍、費將軍領右軍,柴武便是統領後軍,一直護衛在劉邦身旁。垓下之戰獲勝後,柴武也被劉邦冊封為絳侯。因柴武戰場經驗豐富,劉邦也才將他調往代國任職大將軍,來輔佐自己幼小的兒子劉恒。因此,每次遇到重大的事務,大家也總會先聽一聽柴武的意見。
眼見眾人都看向自己,於是柴武清了清嗓子向薄太後和劉恒一拱手說道:“太後,代王都不必驚慌。具臣所知,此次匈奴叩關,總共分為三路,第一路以匈奴左賢王阿達兒為首,如今正在猛攻燕國。第二路以匈奴右賢王齊吾洛為首,如今正在猛攻趙國。第三路便是以王信為首,正在進攻我代國。”
“王信......”劉恒看向柴武問道:“聽這名字,他是個漢人?”
“大王所言絲毫不差。”柴武繼續說道:“這個王信本是馬邑郡守,高祖七年匈奴圍攻馬邑,他率軍投降於匈奴。”
薄昭在一旁說道:“匈奴讓王信這個漢人統帥一路軍馬,哼,對這個王信倒是很器重啊。”
“這個王信自高祖七年投降匈奴後,屢次為匈奴人出謀劃策,深受單於冒頓的寵信,此人如今在匈奴已經是漢械禪王了。”說到這,柴武嘴角微微上揚:“不過臣已聽聞,這王信在草原早已病入膏肓了。如今他抱病帶兵領軍侵犯自己的父母之邦,無非是想以此來還匈奴這個人情罷了。”說著,他向劉恒和薄太後一拱手說道:“此戰臣有極大的把握可以獲勝,準叫那王信死於這平城城下!”
薄太後忙又問道:“那另外兩路,怎麽辦?”
柴武歎了口氣說道:“匈奴人此番進攻,無非是想掠奪財物,壓製漢國,逼迫咱們再送公主罷了。至於剩下的那些事,就隻有看呂太後和新君怎麽處置了。免不了又要再送公主,委屈求和啊......”
“砰”地一聲幼小的劉恒一拍桌案,抬起頭說道:“匈奴人如此欺負我們,我們為什麽不來一次徹底的還擊呢!”
一個八歲的孩子竟能說出這樣的話,偏室內的所有人都一起看向劉恒。柴武望著幼小的劉恒說道:“大王,想要徹底擊垮匈奴決非易事,當年高皇帝三十萬大軍都沒能打敗匈奴啊。”
劉恒看著柴武說道:“高皇帝沒有擊敗匈奴,但為何我就也不能擊敗呢!等我長大了,就要為漢國徹底擊敗匈奴!”
“好!”偏室內的所有人都齊聲讚道。
柴武蹲下身子,笑著看著劉恒說道:“大王小小年紀,就立誌要擊敗匈奴,果然有氣魄。等到大王長大了,我柴武還當大王的大將軍。”
“好。”劉恒一拍柴武的肩膀:“柴武,這一次寡人命你領代國全境之軍,一定要在這平城一舉痛擊王信所部匈奴!”
“臣柴武領命!”
匈奴騎軍機動性果然很強,幾日之後匈奴已到達平城地界,匈奴本想先劫掠四周的村莊,可卻發現每個村莊都是空的,既沒有人口也沒有牲畜,原來所有村莊內的百姓早就被柴武轉牽到了平城城中了。匈奴人大感惱火,王信忙率匈奴騎軍開始圍攻平城。
麵對洶洶而來的匈奴騎軍,本當堅守城池等待救援的漢軍,卻將所有的軍馬全部開出平城和來勢凶猛的匈奴騎軍決一死戰。
兩軍在平城城外對持起來,王信還沒見過有敢直接出城和匈奴一戰的漢軍將領,因此也不敢貿然進攻,他驅馬走至陣前說道:“請漢軍主將出來答話!”
柴武也驅馬來至陣前說道:“代國大將軍柴武來也!”
二人紛紛驅馬走至兩軍中間,王信從袖中取出一張用繩子纏著的羊皮遞給柴武說道:“這是我們大單於寫給漢庭呂太後的信,麻煩柴將軍幫忙送到長安吧?”
柴武接過書信,解開繩子,展開羊皮看去,看著看著,柴武抬起頭冷笑起來說道:“王信,這是你寫的?還是那個冒頓寫的?”
王信一拱手說道:“此乃大單於口述,本王執筆。”
“哼哼......”柴武冷冷笑著將羊皮放回自己的衣甲中,抬起頭看向王信說道:“王信,你一個漢人,竟能為匈奴寫出這樣的書信?你當真是厚顏無恥啊。”
“你也不必和我說這些。”王信看著柴武說道:“人活一生,當為自身著想。漢庭不用我,我自當另謀出路。匈奴重用我,我自當為其謀劃。”
柴武一手執著韁繩,一手指著王信說道:“據在下所知,你本為高皇帝之部將,高皇帝覺你忠厚,才讓你駐守馬邑。卻沒想到你為自己性命,在匈奴圍攻馬邑之時,開城投降,從此就背棄了自己的父母之邦,從此就跟隨著匈奴一起去了草原。”
王信正要開口,柴武直接打斷接著說道:“你此番親自領軍侵犯自己的故土,無非是想還匈奴一個人情。可孰不知你自己身上已經背了三條大罪,你還能還得幹淨麽?”
王信看向柴武問道:“什麽三條大罪?”
柴武冷冷一笑,怒視著王信接著說道:“高皇帝把你從裏巷平民中提拔上來,讓你任職將軍,這對你來說已然是萬分榮幸的了。可你呢?當年在滎陽保衛戰中,你不能以死效忠,而被項羽所關押,這是你的第一條罪狀。後來等到匈奴進犯馬邑之時,你不能堅守城池,獻城投降。這是你的第二條罪狀。如今又反而為敵人帶兵,和本將軍爭戰,爭這旦夕之間的活頭,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
柴武的話句句觸碰到了王信心中的那根最不能觸碰的紅線,他不由覺得麵紅耳赤,連頭都抬不起來了。柴武接著說道:“這第一條罪狀你不報主恩,你是不忠!第二條罪狀你投靠匈奴,寧當這賣國之人,為一己性命,你背棄自己的父母之邦,你是不孝!第三條罪狀你如今不思悔改,不覺慚愧,竟還為匈奴引路,竟還為匈奴寫這封書信來辱我大漢之國母,你是不義!”柴武一瞪王信,一聲怒喝道:“似你這般早已是不忠,不孝,不義之人,還有何臉麵站在這陣前!還有何臉麵和我爭戰!還有何臉麵見九泉之下自己的父母!”
“啊!”王信本就已重病在身,再加上柴武這句句鐵證,直刺自己的心口,他隻覺的胸口一陣劇痛,一口鮮血噴了出來,他忙捂住心口,緊拽著馬繩,盡力的支撐著不讓自己從馬上摔下來。
“似你這種不折不扣的小人,還有何麵目在此逞能!”柴武冷冷一笑,揮了揮手道:“還不速速退去?殺你,汙我刀耳!”
王信已經分明覺得自己越來越喘不上氣了,他忙勒轉馬頭向身後的匈奴騎軍道:“想必漢軍早有埋伏,撤!撤!”
匈奴騎軍忙紛紛勒轉馬頭,跟著王信向後退去。薄昭在一旁大笑起來,他忙對柴武說道:“將軍,咱們不追上去?”
“追什麽?”柴武笑著說道:“他們既進了這代地,那他們就走不了了。”
匈奴騎軍一路向後而逃,眼見漢軍並沒有追來,王信也已覺得不行了,隻好下令全軍緩緩而行。不知不覺眾軍已行至恒山地界。
恒山位於平城以北,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裏,為代國第一大險境。恒山之上蒼鬆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這蔚為壯觀的恒山。
王信已經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真的正如柴武所言,自己已經是一個不忠不孝不義的人了,此番自己帶病出征,也算是還了匈奴的人情了,自己也沒什麽臉麵死在這裏了,不如就翻過這恒山,回草原去吧。
在陣前吐了血,王信騎不了馬了,自己隻好躺在擔架上,由兩個匈奴人抬著自己走。恒山地勢險要,王信又身體虛弱,眾軍隻好放慢速度緩緩前行。忽然,隻聽山林之中隱隱傳來歌聲:
揚之水,白石鑿鑿。
素衣朱襮,從子於沃。
揚之水,白石粼粼。
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眾軍停止行軍,王信掙紮著從擔架上坐起來,望著四周說道:“是誰在唱我家鄉的歌謠......”
忽然隻見山林之中早已顯出數萬漢軍,隻見他們一個個搖旗呐喊大聲喝道:“王信者,背叛國家,背叛父母之小人也!今叫汝死於此處,以謝家鄉父老!”
隻見代國郎中令張武挎劍站在漢軍中間,一指王信怒喝道:“王信,今汝死於此處也!”
望著漫山遍野的漢軍,王信一下從擔架上翻滾下來,趴在山石上連連咳嗽,終於一口鮮血噴出來,王信仰頭倒在地上,再也沒有了呼吸。主將已死,匈奴騎軍大為驚恐,在山林之中又無法展現騎軍的優勢,因此匈奴全軍早已亂作一團。張武拔出寶劍,一聲令下:“眾軍聽令!全殲匈奴!”
四周漢軍揮戈殺下來,匈奴士卒毫無還手之力,數千匈奴皆葬身恒山之中。
王信兵敗身死,其餘兩路匈奴大軍見勢不妙,劫掠了邊境一番後,也紛紛撤軍返回草原。柴武將王信交給自己的書信帶回平城交給了薄太後和劉恒,問如何處置這份書信,要不要將這封信發往長安。薄太後認為絕對不可,可年幼的劉恒卻認為應當送往長安,他想看看作為大漢國母的呂太後到底會怎麽處置這封書信。
長安,長樂宮,椒房殿。
那件羊皮書信靜靜的放在桌案上,呂雉坐在案前,麵色鐵青鐵青,隻見她的雙手正緊緊的捏著茶杯不斷的顫抖,她的嘴角也正輕微的抽搐著。麵前跪著的蕭何,曹參,陳平,周勃,樊噲,審食其,夏侯嬰七人都一個個低沉著頭,不敢發出絲毫的聲音。
“啪!”地一聲呂雉猛地將手中的茶杯砸碎在地上,她盡力的忍住淚水,才沒有當著大臣們的麵哭出來。見到呂雉摔碎了茶杯,眾臣們將頭低的更低了。
內侍輕手輕腳的走進來,小聲地向呂雉說道:“啟稟太後,陛下到了。”
劉盈剛邁步走進來,便覺得這屋中的氣氛頗為嚴肅,麵前端坐著神情嚴峻的母後,下麵是一個個低著頭跪著的大臣們,地上還有摔碎的茶杯,劉盈一時不知道這裏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麽。
“皇上來了?”呂雉看了看走進來的劉盈,站起身說道:“皇上你坐,我收到了匈奴送來的一封信,想讓你也聽一聽。”
眾臣一聽這話,忙抬起頭說道:“太後,此乃國恥啊,臣等已經知道此事,就請太後不要再念出來了。”
“為什麽不念?”呂雉看著跪在地上的眾臣們,她強力忍住淚水笑了笑道:“寫的好,就要念出來!陳平,你來念。”
陳平忙低下頭說道:“臣不敢。”
“那......”呂雉看向曹參說道:“曹參,你來念給皇上聽。”
曹參也忙低下頭:“臣不敢。”
“那......審食其。”呂雉看向審食其說道:“你來念吧。”
“太後。”審食其忙低頭說道:“昭昭國恥,臣不敢念。”
“念!”呂雉對著審食其一聲怒喝。
審食其隻好站起身說道:“是.......臣念......”一邊說著,審食其一邊走到桌案前,拿起那張羊皮,閉上雙眼,兩行熱淚滑過臉龐,他深呼一口氣,睜開雙眼,開口念道:
匈奴冒頓大單於致書漢庭太後呂雉。本單於乃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次領軍至邊境,誠然願久遊中國。本單於聞高皇帝已崩,而太後獨居於長安,甚為孤寂,你我二人都不快樂,何必如此呢?本單於願以所有,易汝所無。自此之後,你我二人結為夫妻,豈不快哉?
審食其讀完了這封書信,轉頭看向呂雉,隻見呂雉眼眶中早已噙滿了淚水,隻見她緩緩看向劉盈說道:“皇上,匈奴寫給我的信你也都聽到了。你覺得咱們應該怎麽辦啊?”
劉盈雖然還未加冠,但他也耳濡目染了很多關於匈奴戰鬥力如何如何強悍的事情,現在看到自己一向堅毅的母親如今已經快要哭出來了,他忙站起身說道:“母後,匈奴之所以敢這麽說話,無非是匈奴強,漢國弱的緣故。咱們如今隻有隱忍,繼續和匈奴和親,等漢國強盛之後才能雪今日之恥啊。”
“太後!”樊噲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一腳踢翻一旁的香爐,哭著說道:“太後!匈奴欺人太甚!我樊噲是老了,但是還上的了馬!還舉得起刀!”說著,他猛地跪下拱手說道:“老臣願領軍三萬,直搗大漠,提著那個冒頓的腦袋回來!”
“舞陽侯。”呂雉忍住淚水,走上前扶起樊噲說道:“皇上說的對啊,匈奴強,漢國弱,先帝三十萬大軍都被圍困在了白登山,你又如何能提軍三萬,直搗大漠呢?先不說咱們正麵打得過打不過匈奴,單說這直搗大漠所要花費的財物,咱們漢國都承擔不起啊。”
“咳咳咳......”蕭何一邊咳嗽著一邊站起身,撐著病體說道:“太後,漢國的擔子很重。匈奴人今日如此侮辱,咱們更不可意氣用事,隻有暫且隱忍啊......”
呂雉望著蕭何說道:“蕭大人放心吧,哀家......哀家自有分寸......”說著,呂雉看向眾臣們說道:“諸位請回吧,我知道該怎麽寫這個回信。”
眾臣站起身,慢慢退了出去。呂雉對內侍說道:“去,叫史官來。”
內侍走後,呂雉又對劉盈說道:“皇上,今日的恥辱你要銘記在心,等到你加冠成人之後,你就要擔起這份天下。”
劉盈緩緩點了點頭,呂雉擺了擺手說道:“你也回去吧。”
劉盈站起身退出去後。椒房殿中已經沒有人了,呂雉坐下來,呆望著桌案上的那張羊皮信紙,這個一向剛毅的女性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是多麽的渺小,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是多麽的無助,第一次感受到了劉邦一走,自己的肩膀被壓的是多麽的疼......現在屋中已經沒有人了,呂雉趴在桌案上,放聲大哭起來......
不一會,內侍引領著史官走進來,呂雉忙擦了擦淚水,看著史官,慢慢地說道:“寫回信吧,哀家念,你來寫。”
史官忙攤開筆墨,聽等著呂雉的回信。呂雉雙眼呆望著前方,緩緩地說道:“謝冒頓大單於賜書於吾,今見此書,吾誠惶誠恐。大單於正當壯年,而老身已年過五十,年老氣衰,發齒脫落,行走不便,若是嫁於單於,實在有辱大單於的英風。老身有禦車二乘,禦馬二駟,願進獻單於。另有公主,財物,稍後亦當盡快送於單於處。願以此,共結漢匈之好。”
當史官按照呂雉所言寫完了這封回書後,呂雉再也忍不住了,淚水湧眶而出,她看著史官,舉起桌案上的那封羊皮信紙,咬著嘴唇說道:“將回書再謄抄一份,連同這封信一起存入國史館。”她閉上雙眼,默默地說道:“告誡後代子孫,勿忘今日之恥!”(未完待續)
自代王劉仲棄代而逃之後,緊接著代國就爆發了陳豨之亂,平定了陳豨之亂後,劉邦為了磨練幼小的皇子劉恒,就將還是幼兒的劉恒封為代王,讓他去統轄這麽一片極為凶險的地方。
匈奴大軍再次叩關,代國當然是首當其衝之地。眼下匈奴騎軍以王信所統帥的一部已經突破了代國的邊關防線,如今正在向都城平城洶洶而來。
代國,平城,王宮,偏室內。
偏室內的鋪陳擺設很簡單,隻有幾張桌案而已,劉恒還小,沒有獨斷國事的能力,因此這個狹小的偏室就成了薄太後和代國重臣商議政事的地方。眼下匈奴大軍已突破代國防線,正向平城洶洶而來。聞聽斥候此報,薄太後一時沒了主意,就忙召見代國大將軍柴武,自己的弟弟代國車騎將軍薄昭,代國中尉宋昌,代國郎中令張武四人前來偏室共籌對策。
薄太後抱著幼小的劉恒坐在正中的案前,盡管是坐著,但卻是如坐針氈一般,隻見薄太後低沉著頭說道:“這匈奴人,連高皇帝親率的大軍都沒能打敗他們。如今他們兵犯代國,這可怎麽辦啊......”
四位代國重臣都看出了薄太後驚慌的神情,薄太後的親弟弟車騎將軍薄昭忙先說道:“太後先不必驚慌,匈奴騎軍從邊境到這還需一段時日,咱們大可從長計議。”
大將軍柴武在一旁說道:“隻怕是沒有時間了,匈奴全部是騎軍,且是遊牧民族,機動性很強,隻怕不日就要到這平城城下了。”
薄昭本想安慰姐姐兩句,卻不想柴武在一旁直接說出了這樣的話,薄昭忙抬頭看向薄太後,隻見薄太後神情更慌了,隻聽她帶著哭腔說道:“恒兒還小,先帝又已經去了,我們孤兒寡母的,哪守的住這麽大一片代地啊。同是先帝的兒子,那些個皇子都被封到了南邊,匈奴再怎麽鬧騰,也鬧騰不到他們那去。怎麽就偏偏把我們恒兒封到這個地方啊,我們恒兒才隻有八歲啊......”
眼見自己的母親哭了,劉恒忙從薄太後懷中下來,用袖子為母親擦了擦眼淚說道:“娘你先別哭,聽聽將軍們都怎麽說。”
薄太後也忙擦了擦眼淚,抬起頭說道:“那你們大家說,怎麽個打法?”
聽到薄太後詢問此戰的打法時,三位重臣都忙將目光齊齊的集中在了大將軍柴武身上。柴武是一員沙場宿將了,曾追隨劉邦參與過多次重大的戰役。當年的垓下之戰,淮陰侯領前軍,孔將軍領左軍、費將軍領右軍,柴武便是統領後軍,一直護衛在劉邦身旁。垓下之戰獲勝後,柴武也被劉邦冊封為絳侯。因柴武戰場經驗豐富,劉邦也才將他調往代國任職大將軍,來輔佐自己幼小的兒子劉恒。因此,每次遇到重大的事務,大家也總會先聽一聽柴武的意見。
眼見眾人都看向自己,於是柴武清了清嗓子向薄太後和劉恒一拱手說道:“太後,代王都不必驚慌。具臣所知,此次匈奴叩關,總共分為三路,第一路以匈奴左賢王阿達兒為首,如今正在猛攻燕國。第二路以匈奴右賢王齊吾洛為首,如今正在猛攻趙國。第三路便是以王信為首,正在進攻我代國。”
“王信......”劉恒看向柴武問道:“聽這名字,他是個漢人?”
“大王所言絲毫不差。”柴武繼續說道:“這個王信本是馬邑郡守,高祖七年匈奴圍攻馬邑,他率軍投降於匈奴。”
薄昭在一旁說道:“匈奴讓王信這個漢人統帥一路軍馬,哼,對這個王信倒是很器重啊。”
“這個王信自高祖七年投降匈奴後,屢次為匈奴人出謀劃策,深受單於冒頓的寵信,此人如今在匈奴已經是漢械禪王了。”說到這,柴武嘴角微微上揚:“不過臣已聽聞,這王信在草原早已病入膏肓了。如今他抱病帶兵領軍侵犯自己的父母之邦,無非是想以此來還匈奴這個人情罷了。”說著,他向劉恒和薄太後一拱手說道:“此戰臣有極大的把握可以獲勝,準叫那王信死於這平城城下!”
薄太後忙又問道:“那另外兩路,怎麽辦?”
柴武歎了口氣說道:“匈奴人此番進攻,無非是想掠奪財物,壓製漢國,逼迫咱們再送公主罷了。至於剩下的那些事,就隻有看呂太後和新君怎麽處置了。免不了又要再送公主,委屈求和啊......”
“砰”地一聲幼小的劉恒一拍桌案,抬起頭說道:“匈奴人如此欺負我們,我們為什麽不來一次徹底的還擊呢!”
一個八歲的孩子竟能說出這樣的話,偏室內的所有人都一起看向劉恒。柴武望著幼小的劉恒說道:“大王,想要徹底擊垮匈奴決非易事,當年高皇帝三十萬大軍都沒能打敗匈奴啊。”
劉恒看著柴武說道:“高皇帝沒有擊敗匈奴,但為何我就也不能擊敗呢!等我長大了,就要為漢國徹底擊敗匈奴!”
“好!”偏室內的所有人都齊聲讚道。
柴武蹲下身子,笑著看著劉恒說道:“大王小小年紀,就立誌要擊敗匈奴,果然有氣魄。等到大王長大了,我柴武還當大王的大將軍。”
“好。”劉恒一拍柴武的肩膀:“柴武,這一次寡人命你領代國全境之軍,一定要在這平城一舉痛擊王信所部匈奴!”
“臣柴武領命!”
匈奴騎軍機動性果然很強,幾日之後匈奴已到達平城地界,匈奴本想先劫掠四周的村莊,可卻發現每個村莊都是空的,既沒有人口也沒有牲畜,原來所有村莊內的百姓早就被柴武轉牽到了平城城中了。匈奴人大感惱火,王信忙率匈奴騎軍開始圍攻平城。
麵對洶洶而來的匈奴騎軍,本當堅守城池等待救援的漢軍,卻將所有的軍馬全部開出平城和來勢凶猛的匈奴騎軍決一死戰。
兩軍在平城城外對持起來,王信還沒見過有敢直接出城和匈奴一戰的漢軍將領,因此也不敢貿然進攻,他驅馬走至陣前說道:“請漢軍主將出來答話!”
柴武也驅馬來至陣前說道:“代國大將軍柴武來也!”
二人紛紛驅馬走至兩軍中間,王信從袖中取出一張用繩子纏著的羊皮遞給柴武說道:“這是我們大單於寫給漢庭呂太後的信,麻煩柴將軍幫忙送到長安吧?”
柴武接過書信,解開繩子,展開羊皮看去,看著看著,柴武抬起頭冷笑起來說道:“王信,這是你寫的?還是那個冒頓寫的?”
王信一拱手說道:“此乃大單於口述,本王執筆。”
“哼哼......”柴武冷冷笑著將羊皮放回自己的衣甲中,抬起頭看向王信說道:“王信,你一個漢人,竟能為匈奴寫出這樣的書信?你當真是厚顏無恥啊。”
“你也不必和我說這些。”王信看著柴武說道:“人活一生,當為自身著想。漢庭不用我,我自當另謀出路。匈奴重用我,我自當為其謀劃。”
柴武一手執著韁繩,一手指著王信說道:“據在下所知,你本為高皇帝之部將,高皇帝覺你忠厚,才讓你駐守馬邑。卻沒想到你為自己性命,在匈奴圍攻馬邑之時,開城投降,從此就背棄了自己的父母之邦,從此就跟隨著匈奴一起去了草原。”
王信正要開口,柴武直接打斷接著說道:“你此番親自領軍侵犯自己的故土,無非是想還匈奴一個人情。可孰不知你自己身上已經背了三條大罪,你還能還得幹淨麽?”
王信看向柴武問道:“什麽三條大罪?”
柴武冷冷一笑,怒視著王信接著說道:“高皇帝把你從裏巷平民中提拔上來,讓你任職將軍,這對你來說已然是萬分榮幸的了。可你呢?當年在滎陽保衛戰中,你不能以死效忠,而被項羽所關押,這是你的第一條罪狀。後來等到匈奴進犯馬邑之時,你不能堅守城池,獻城投降。這是你的第二條罪狀。如今又反而為敵人帶兵,和本將軍爭戰,爭這旦夕之間的活頭,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
柴武的話句句觸碰到了王信心中的那根最不能觸碰的紅線,他不由覺得麵紅耳赤,連頭都抬不起來了。柴武接著說道:“這第一條罪狀你不報主恩,你是不忠!第二條罪狀你投靠匈奴,寧當這賣國之人,為一己性命,你背棄自己的父母之邦,你是不孝!第三條罪狀你如今不思悔改,不覺慚愧,竟還為匈奴引路,竟還為匈奴寫這封書信來辱我大漢之國母,你是不義!”柴武一瞪王信,一聲怒喝道:“似你這般早已是不忠,不孝,不義之人,還有何臉麵站在這陣前!還有何臉麵和我爭戰!還有何臉麵見九泉之下自己的父母!”
“啊!”王信本就已重病在身,再加上柴武這句句鐵證,直刺自己的心口,他隻覺的胸口一陣劇痛,一口鮮血噴了出來,他忙捂住心口,緊拽著馬繩,盡力的支撐著不讓自己從馬上摔下來。
“似你這種不折不扣的小人,還有何麵目在此逞能!”柴武冷冷一笑,揮了揮手道:“還不速速退去?殺你,汙我刀耳!”
王信已經分明覺得自己越來越喘不上氣了,他忙勒轉馬頭向身後的匈奴騎軍道:“想必漢軍早有埋伏,撤!撤!”
匈奴騎軍忙紛紛勒轉馬頭,跟著王信向後退去。薄昭在一旁大笑起來,他忙對柴武說道:“將軍,咱們不追上去?”
“追什麽?”柴武笑著說道:“他們既進了這代地,那他們就走不了了。”
匈奴騎軍一路向後而逃,眼見漢軍並沒有追來,王信也已覺得不行了,隻好下令全軍緩緩而行。不知不覺眾軍已行至恒山地界。
恒山位於平城以北,橫跨塞外,東連燕山,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裏,為代國第一大險境。恒山之上蒼鬆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這蔚為壯觀的恒山。
王信已經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真的正如柴武所言,自己已經是一個不忠不孝不義的人了,此番自己帶病出征,也算是還了匈奴的人情了,自己也沒什麽臉麵死在這裏了,不如就翻過這恒山,回草原去吧。
在陣前吐了血,王信騎不了馬了,自己隻好躺在擔架上,由兩個匈奴人抬著自己走。恒山地勢險要,王信又身體虛弱,眾軍隻好放慢速度緩緩前行。忽然,隻聽山林之中隱隱傳來歌聲:
揚之水,白石鑿鑿。
素衣朱襮,從子於沃。
揚之水,白石粼粼。
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
眾軍停止行軍,王信掙紮著從擔架上坐起來,望著四周說道:“是誰在唱我家鄉的歌謠......”
忽然隻見山林之中早已顯出數萬漢軍,隻見他們一個個搖旗呐喊大聲喝道:“王信者,背叛國家,背叛父母之小人也!今叫汝死於此處,以謝家鄉父老!”
隻見代國郎中令張武挎劍站在漢軍中間,一指王信怒喝道:“王信,今汝死於此處也!”
望著漫山遍野的漢軍,王信一下從擔架上翻滾下來,趴在山石上連連咳嗽,終於一口鮮血噴出來,王信仰頭倒在地上,再也沒有了呼吸。主將已死,匈奴騎軍大為驚恐,在山林之中又無法展現騎軍的優勢,因此匈奴全軍早已亂作一團。張武拔出寶劍,一聲令下:“眾軍聽令!全殲匈奴!”
四周漢軍揮戈殺下來,匈奴士卒毫無還手之力,數千匈奴皆葬身恒山之中。
王信兵敗身死,其餘兩路匈奴大軍見勢不妙,劫掠了邊境一番後,也紛紛撤軍返回草原。柴武將王信交給自己的書信帶回平城交給了薄太後和劉恒,問如何處置這份書信,要不要將這封信發往長安。薄太後認為絕對不可,可年幼的劉恒卻認為應當送往長安,他想看看作為大漢國母的呂太後到底會怎麽處置這封書信。
長安,長樂宮,椒房殿。
那件羊皮書信靜靜的放在桌案上,呂雉坐在案前,麵色鐵青鐵青,隻見她的雙手正緊緊的捏著茶杯不斷的顫抖,她的嘴角也正輕微的抽搐著。麵前跪著的蕭何,曹參,陳平,周勃,樊噲,審食其,夏侯嬰七人都一個個低沉著頭,不敢發出絲毫的聲音。
“啪!”地一聲呂雉猛地將手中的茶杯砸碎在地上,她盡力的忍住淚水,才沒有當著大臣們的麵哭出來。見到呂雉摔碎了茶杯,眾臣們將頭低的更低了。
內侍輕手輕腳的走進來,小聲地向呂雉說道:“啟稟太後,陛下到了。”
劉盈剛邁步走進來,便覺得這屋中的氣氛頗為嚴肅,麵前端坐著神情嚴峻的母後,下麵是一個個低著頭跪著的大臣們,地上還有摔碎的茶杯,劉盈一時不知道這裏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麽。
“皇上來了?”呂雉看了看走進來的劉盈,站起身說道:“皇上你坐,我收到了匈奴送來的一封信,想讓你也聽一聽。”
眾臣一聽這話,忙抬起頭說道:“太後,此乃國恥啊,臣等已經知道此事,就請太後不要再念出來了。”
“為什麽不念?”呂雉看著跪在地上的眾臣們,她強力忍住淚水笑了笑道:“寫的好,就要念出來!陳平,你來念。”
陳平忙低下頭說道:“臣不敢。”
“那......”呂雉看向曹參說道:“曹參,你來念給皇上聽。”
曹參也忙低下頭:“臣不敢。”
“那......審食其。”呂雉看向審食其說道:“你來念吧。”
“太後。”審食其忙低頭說道:“昭昭國恥,臣不敢念。”
“念!”呂雉對著審食其一聲怒喝。
審食其隻好站起身說道:“是.......臣念......”一邊說著,審食其一邊走到桌案前,拿起那張羊皮,閉上雙眼,兩行熱淚滑過臉龐,他深呼一口氣,睜開雙眼,開口念道:
匈奴冒頓大單於致書漢庭太後呂雉。本單於乃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次領軍至邊境,誠然願久遊中國。本單於聞高皇帝已崩,而太後獨居於長安,甚為孤寂,你我二人都不快樂,何必如此呢?本單於願以所有,易汝所無。自此之後,你我二人結為夫妻,豈不快哉?
審食其讀完了這封書信,轉頭看向呂雉,隻見呂雉眼眶中早已噙滿了淚水,隻見她緩緩看向劉盈說道:“皇上,匈奴寫給我的信你也都聽到了。你覺得咱們應該怎麽辦啊?”
劉盈雖然還未加冠,但他也耳濡目染了很多關於匈奴戰鬥力如何如何強悍的事情,現在看到自己一向堅毅的母親如今已經快要哭出來了,他忙站起身說道:“母後,匈奴之所以敢這麽說話,無非是匈奴強,漢國弱的緣故。咱們如今隻有隱忍,繼續和匈奴和親,等漢國強盛之後才能雪今日之恥啊。”
“太後!”樊噲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站起身,一腳踢翻一旁的香爐,哭著說道:“太後!匈奴欺人太甚!我樊噲是老了,但是還上的了馬!還舉得起刀!”說著,他猛地跪下拱手說道:“老臣願領軍三萬,直搗大漠,提著那個冒頓的腦袋回來!”
“舞陽侯。”呂雉忍住淚水,走上前扶起樊噲說道:“皇上說的對啊,匈奴強,漢國弱,先帝三十萬大軍都被圍困在了白登山,你又如何能提軍三萬,直搗大漠呢?先不說咱們正麵打得過打不過匈奴,單說這直搗大漠所要花費的財物,咱們漢國都承擔不起啊。”
“咳咳咳......”蕭何一邊咳嗽著一邊站起身,撐著病體說道:“太後,漢國的擔子很重。匈奴人今日如此侮辱,咱們更不可意氣用事,隻有暫且隱忍啊......”
呂雉望著蕭何說道:“蕭大人放心吧,哀家......哀家自有分寸......”說著,呂雉看向眾臣們說道:“諸位請回吧,我知道該怎麽寫這個回信。”
眾臣站起身,慢慢退了出去。呂雉對內侍說道:“去,叫史官來。”
內侍走後,呂雉又對劉盈說道:“皇上,今日的恥辱你要銘記在心,等到你加冠成人之後,你就要擔起這份天下。”
劉盈緩緩點了點頭,呂雉擺了擺手說道:“你也回去吧。”
劉盈站起身退出去後。椒房殿中已經沒有人了,呂雉坐下來,呆望著桌案上的那張羊皮信紙,這個一向剛毅的女性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是多麽的渺小,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是多麽的無助,第一次感受到了劉邦一走,自己的肩膀被壓的是多麽的疼......現在屋中已經沒有人了,呂雉趴在桌案上,放聲大哭起來......
不一會,內侍引領著史官走進來,呂雉忙擦了擦淚水,看著史官,慢慢地說道:“寫回信吧,哀家念,你來寫。”
史官忙攤開筆墨,聽等著呂雉的回信。呂雉雙眼呆望著前方,緩緩地說道:“謝冒頓大單於賜書於吾,今見此書,吾誠惶誠恐。大單於正當壯年,而老身已年過五十,年老氣衰,發齒脫落,行走不便,若是嫁於單於,實在有辱大單於的英風。老身有禦車二乘,禦馬二駟,願進獻單於。另有公主,財物,稍後亦當盡快送於單於處。願以此,共結漢匈之好。”
當史官按照呂雉所言寫完了這封回書後,呂雉再也忍不住了,淚水湧眶而出,她看著史官,舉起桌案上的那封羊皮信紙,咬著嘴唇說道:“將回書再謄抄一份,連同這封信一起存入國史館。”她閉上雙眼,默默地說道:“告誡後代子孫,勿忘今日之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