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淵國的早朝並非前朝那種沒日沒夜雷打不動的進行,這倒不是武皇太過疲懶的緣故。</p>


    一方麵是自設六部之後很多事並不是非要呈奏到武皇才能解決,一些尋常事務一般六部自己就可以消化解決。</p>


    即便是不能解決得上麵還有個凡事事必躬親的太師以及文華閣和武泰閣兩個一文一武的中樞閣老去商議,而武皇也並非那種一人獨斷朝綱的帝皇,如此一來既為自己也為群臣省了很多麻煩。</p>


    除此之外,天淵還增設了專門負責為武皇負責監督群臣的監察院,而監察院的禦史雖然隻有區區六品官職,但上可監察皇親國戚下可監察群臣百姓,如此一來上不上早朝其實意義並不是太大。</p>


    如果僅僅因為這些或許還不足矣推翻以往舊朝得慣例,但幾乎這天淵國都知道,如今的天淵建國極為特殊。</p>


    縱觀整個大陸五大皇朝,有修士與皇朝相輔相成從而榮辱與共的,比如大陽王朝。也有世俗王朝不過是山上修士的一座傀儡王朝而已,並不起半分作用的黎國。</p>


    拋開深處大漠向來神秘的大明不談,武唐和天淵都是那種王朝一家獨大,其它俯首稱臣的局麵。</p>


    武唐王朝原本隻是叫唐朝,當時幾乎可以算的上是獨霸天下的盛世王朝了,但因為王朝之中兩大宗門長久以來一直與唐朝摩擦不斷,</p>


    後來愈演愈烈,以至於最後兩大宗門齊齊出手打算傾覆當時的唐朝,那個時候的唐朝已經失去了半壁江山,幾乎已經到了覆滅的地步。</p>


    就在那個時候,忽然有一武姓女子橫空出世,最終不知用了什麽辦法遏製住了當時如日中天的兩大宗門,最終又經過長達十年之久最終將兩大宗門徹底鏟平,挽留唐國於生死邊緣。</p>


    後來當時孱弱的唐王竟然將皇帝之位轉讓給了這位女子,而那位女子則推說之是暫領皇帝之位,等後世唐王子孫有賢德之人之後還會將皇帝之位傳於唐王子孫,如此一來國號就未改了。</p>


    於是未了區別於之前的唐朝,也算是為了帝皇心思,後來的唐朝就在國號之前加了那個女子的姓氏,也就是如今的武唐皇朝。</p>


    誰也不知道當時那個女子是如何遏製住那兩大高手叢生的宗門的,誰也不知曉當時本就都是凡夫俗子的武唐大軍如何就能幾乎在一夜之間強盛起來最終和那些個山上之人分庭抗拒的。</p>


    有傳言那位女子其實是天神下凡,也有傳言說那位女子其實是那兩大宗門最終把持話語之人,而之前的對抗不過是一場遊戲而已,總之是什麽傳言都有。</p>


    不論如何傳言,總之這位女子皇帝絕對是絕無僅有的一代傳奇人物,這誰也無法否認。但關於這位女子似乎從未傳言過她的武道修為有多高,也從未聽說她曾經出過手。</p>


    但是武唐國這些年似乎再也沒有聽說過有什麽武道宗門再敢於露頭,幾乎都是夾著尾巴做人,如此可見這位女子帝王絕對不是一般人。</p>


    到了天淵國這裏對於修行之人的態度就有些曖昧了一些,既不是那種一杆子打死也並非那種任由其蓬勃發展。</p>


    武皇出身於江湖之中,所以他並不反對修行之人,也正是因為如此,他的很多時間除了放在朝政之上之外還有很多放在了自身的武道修為之上。</p>


    其實整個天淵最大的修行勢力永遠都是天淵朝堂。論一國高手朝堂之上幾乎占了大半,而論武道資源幾乎全都把持於手,但是卻又用的是世俗王朝統治的規矩,所以說天淵和其它王朝都不相同。</p>


    縱觀整個大陸,也唯有天淵這個王朝是用著世俗的規矩去管控修行之人,而修行之人又融入世俗,這不得不說非常另類。</p>


    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天淵朝堂的很多規矩舉措雖然和世俗王朝很相似卻又有差別。世俗王朝很多舉措實現不了的,擁有修為的天淵武皇等人可以實現,比如這早朝和一些個議會,另外還有一些措施的實施都有很多的辦法去實現。</p>


    除了早朝不必每天都正常開設之外,另外最近的一個體現便是這天淵如今正在展開的科考。</p>


    無論是這預防科考作弊還是查看考生是否確有其才都一定程度上用到了隻有修行界才有的手段。</p>


    利用矩陣去問心,探查讀書人自身文脈氣運,這些本就是隻有修行界才懂得的法門。</p>


    朝鍾響過之後便有一太監高呼上朝,之後便看到群臣開始急急登玉階而上。</p>


    這些個群臣之中自然不會有三閣閣老和太師這樣的官場巨擘,而六部尚書平時則不會會和群臣一起拾階而上,不過今天比較特殊,所以他們也跟著走了這麽一遭。</p>


    玉階之上涇渭分明,最前頭自然是官補子最大的六部尚書,監察院禦史,國子監祭酒等幾人,再後麵則是一些侍郎之職,依次往後。</p>


    今日朝會比較特殊,按律各個衙門的主事,員外郎等等甚至是七品小官也必須參與,如此一來玉階之上倒是分外熱鬧。</p>


    太極殿之中自然站不下如此多的官員,這樣一來那些個五品之下的官員勢必是站在太極殿之外的。</p>


    其實就算不是今日,這些個五品以下的官員,除非是一些身份比較特殊或者是明顯未來可期的官員或許可以進入太極殿之中,其餘那些個無法更近一步的小官們可能終身都無法入殿,這是很正常不過的事。</p>


    </p>


    在群臣未到太極殿之前三閣閣老就已經率先入殿,而太師徐博溫則沒有入殿反而開始出殿站於殿前。這個時候群臣已經走上玉階,而徐博溫則是往側麵走了幾步示意群臣入內。</p>


    見到這一幕群臣們早已經見怪不怪了,每次科考之時這位天淵太師都是這麽一出,在群臣早朝之時他則會於下麵對那些個即將殿試的貢士們來一場問心之局,這是武皇授予他的特權,故此不需要早朝麵聖。</p>


    事實上武皇對於這位太師的特權可不是這麽一點半點,總之這位太師與武皇的關係絕對不僅僅是一般的君臣關係,這一點隻要是天淵官場上的人沒有一個不清楚的。</p>


    所以無人會在武皇哪裏去說這位太師的壞話,更不可能去告他什麽僭越之舉。</p>


    一方麵是武皇的絕對信任,另外一方麵則是因為這徐太師實實在在是個不好惹的角色。</p>


    不同於楊王,對於楊王那類人來說不屑也不會去和他們一般計較,另一方麵武皇的態度也很奇怪,對於楊王雖然看起來也極為信任但實際如何明眼人都能看到。</p>


    但是這位當朝太師大人可沒有那麽好說話。誰要是惹的這位太師大人不高興對方一定會讓他很難過很難過,畢竟這位太師曾經在開拓天淵朝堂規矩的時候曾經當著武皇的麵對群臣說過這樣一番話。</p>


    那一番話簡直是聞者心驚,當然,很多的則是被他後來的做法震撼到了。</p>


    當然徐博溫曾很冷漠的對著群臣冷靜開口:“你們可能覺得讀書人,尤其是像我這樣的軍師類的文臣脾氣會好一些,肚量會大一些,性子會和緩一些,但是如果這樣認為他們就大錯特錯了。</p>


    我這個人固執而又霸道,而且也比較喜歡記仇。雖說我輩讀書人講究個養浩然氣。但也講究個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所以,諸位最好不要犯到我手裏,不然可就要想好是否能夠禁得住我的手段了。”</p>


    當時群臣可是親眼看到過徐博溫說這番話時的樣子,麵色冷峻語氣淡漠,而氣氛一度也有些僵硬。</p>


    當時還是武皇笑著打圓場,說是徐博溫就是這樣一個臭脾氣,大家熟悉了之後就好了,完了之後還強調了一遍徐博溫的話可別當玩笑。</p>


    或許是有些人真不太信邪,又或者真的把徐博溫的話當成了一個玩笑,總之最後這些人都再也沒有出現在這天淵朝堂之上了。</p>


    其中最為著名的則是前朝設立的總督衙門,當時天淵剛建國,很多東西還是沿襲舊製,而當時的總督衙門則依舊存在。</p>


    當時的總督則想當於如今得三閣閣老這樣的職位,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當時的總督在徐博溫整改吏製之時和對方的意見相左,最終用了一些下作的手段企圖孤立徐博溫。</p>


    而那個時候的徐博溫則很幹脆,直接在太極殿之中便幹淨利落的將那位總督大人踩在腳下,之後將所有涉事官員一應查辦了。</p>


    當時涉事官員很多,甚至還有兩位尚書大人,以及一些個侍郎,以及地方的布政史,這些人或許是想著人多勢眾,即便是東窗事發也不會如何,但卻無論如何都沒想到徐博溫會如此下手決絕。</p>


    當時徐博溫徹查此事的時候有一些未參與此事的官員曾害怕一次處決如此多的官員會導致朝局不穩,所以上奏武皇希望可以從寬處理一些,但到最後這些奏折都未見回應。</p>


    最終徐博溫大刀闊斧,幹淨利落的將這些個官員處理之後群臣才意識到這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的讀書人不是個善茬。(未完待續)</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間問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惆悵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惆悵空並收藏人間問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