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不得不說賈地主家真是消息靈通,鄉正所率車隊行出村子後,賈大郎賈風就驅著一車物產追上來了,載的是田間剛摘的蔬菜,有封、有莧、有薑。</p>
鄉正不辜負百姓心意,爽快收下,但是按市價付給賈風錢,肯定是隻多不少。</p>
這個錢,賈風不敢不拿,心裏很不安。</p>
鄉正說道:“冷然,我正好托你一事。”</p>
賈風沒想到鄉正竟知道自己的字,連忙道:“大人盡管吩咐。”</p>
“村西出的事想必你聽說了,過些日子,還會來一批隸臣,鄉兵力量不夠,你回去跟你大父說,組織一些佃戶,閑時幫著鄉兵監督修路。早些修好,村裏就早些得益,是不是這個道理?”</p>
“大人放心,我一定照辦。”</p>
鄉正繼續啟程後,賈冷然納悶:“怎麽好幾車的竹籠?幹什麽用的?”</p>
農戶的生活,一樁緊接一樁。家裏有姚氏時,覺不出這懶婦幹了啥,但少了她,每個人是真能覺出多攤了份活。</p>
棄妻次日、隔日,王三郎都要進野山伐竹,順帶著采摘竹葉和枸杞花,忙的根本沒工夫思念姚氏。家裏喂雞、掃院的雜活,王蓬和王荇搭夥幹。王葛則跟去田間栽種赤豆,同時思忖下個月賣給貨郎的竹器。</p>
既然食盒這種器物定價高,肯定要繼續製,此次改為寓意吉祥的葫蘆造型。她給自己定下規矩,以後凡製食盒,絕不重樣,免得富家子弟郊遊時撞食盒,跟後世撞衫一樣尷尬。</p>
除了此類紮紮實實的篾具,她還要製一種擺件:捕醉仙。也就是現代時人人都知的“不倒翁”。</p>
據前世曆史,捕醉仙在唐代出現,是一種勸酒工具,由木頭凋刻成人形,上細下粗。人們飲酒時,用手撚轉,木頭人的手指指向誰,誰就飲酒。後來何時、被何人改成頭戴烏紗的不倒翁,沒有記載。</p>
此物當然不能憑空而製。她先用蛋殼裝粟米,讓虎頭發現戳蛋殼竟然戳不倒,然後她“靈機一閃”,誇讚阿弟:“你真是阿姐的福星,我想到了一種新奇物,製出來後貨郎肯定收。”</p>
“像滾燈、竹蜻蜓一樣新奇嗎?”</p>
“對。”</p>
有了由頭,三叔伐竹回來後,王葛立即開始篾竹。</p>
捕醉仙上輕下沉,是其穩定平衡的原理,說實話,比滾燈還易彷。想讓貨郎高價收,隻能從外殼著手,使用極細、且薄的青篾編織,外覆特殊點綴,令其精致、討喜,才能成為擺件。</p>
她先用篾刀劈出三分寬(不到一厘米)、大概一尺長的竹條,將青皮與內壁分離。內壁是廢料,隻把青皮分層後,全部浸泡在水盆中。水浸可增強竹片的柔韌性。然後,憑借前世積累的經驗,每隔一小段時間將竹片慢慢彎曲,錘煉竹片韌性的同時,試出最大韌性,是否能達到她想達到的要求。</p>
韌性條件滿足後,取出。用她自製的鋒利石刀,將三分寬的竹片割一道小口,放下刀,徒手分絲。分完這一豎條絲,再割第二道小口,再徒手分絲。</p>
從用篾刀分離青皮與內壁,到現在徒手分絲的整個過程,叫“啟篾”。</p>
此竹片最終要撕成十根絲,保證粗細一致。再往細分當然可以,但就不適合製捕醉仙的外殼了。</p>
前世時,頂尖的竹編匠師,能徒手將竹絲一直分至薄如蟬翼、比頭發絲還細。王葛的水平離那種匠師遠的很,好在如今年紀小,隻要勤學苦練,必能更上層樓。</p>
浸在盆中的所有青皮竹片均照此法分絲,分好後要注意,挨近竹子表皮的,顏色肯定深,要和挨近內壁的分開放置。它們的色差,關係到捕醉仙外殼的顏色過渡。</p>
分絲過程必須全神貫注,根本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王葛的雙眼、頭腦與心思,全部都沉浸於此,以至於大父他們返家,虎頭牽著阿父從她旁邊過去,她都沒有察覺。</p>
</p>
王翁擺擺手,示意王菽去烹晚食。老人家腳步放輕,過來看王葛撕好的竹絲,小心拿起一根,入手才知道有多軟,對著光看,可見竹紋理的光澤。</p>
王葛撕完手中的了,才發現大父坐在跟前。“呀,都這麽晚了?”</p>
“不急,我叫阿菽去烹晚食了。阿葛,大父問你,你是不是想今年就考匠工?”</p>
匠工考試也是每年一次,也是去縣裏考,時間是固定的,在九月下旬,須八月之前到鄉裏報名。</p>
同年的新匠童隻允許榜上前十者報考。不過每個匠童終生隻能參加三次匠工考,為求穩妥,不浪費每次機會,夠資格的新匠童一般都選擇參加次年九月的匠工考。</p>
王葛靦腆一笑:“讓大父瞧出來了。是,我不想多等一年。”不想再做大齡考生。</p>
王翁將手中竹絲一捋,傲然道:“我孫女光憑這手篾絲本事,要都考不上匠工,那純屬考官眼瞎。”</p>
王葛感恩不已:“大父能信我,我更有底氣了。”</p>
王翁將這根竹絲放回原來位置,聲音放低,但非常鄭重道:“抽空編一張窗席子,跟上次姚家拿走的一樣。”</p>
王葛一凜:“是。”大父豈能無緣無故提及姚家,定是阿父把懷疑王竹的事情跟大父講了。</p>
晚食的時候,一家人仍不大適應缺了姚氏,三房自然更甚。王蓬還好,王竹和幺妹都是淚汪汪的,整頓飯盡聽他們鼻子的吸囔聲了。</p>
翌日清晨,三房每個人都腫了眼,可見一宿沒少哭。這種事沒法勸,按理說,姚氏做下這等惡事,僅被棄已經是饒她了。</p>
王二郎今天不去田坡,得和其餘收獲了胡麻的村鄰去鄉鎮,每年的新胡麻,村裏人都賣給同一家油肆。以物易物,全換成陳糧,或黍或麥。新糧繳租,餘下的換陳糧吃,柴門農戶基本如此。</p>
枸杞花也裝了半麻袋,可以賣給藥鋪或貨郎。</p>
王葛一邊熬竹葉粥,一邊關注著院裏的動靜,眼見二叔要出門,她追出來,把全部家當……四個錢塞給他,跟辦啥神秘大事似的囑托:“二叔幫我割點豬脂回來。”</p>
“咋?誰又病了?”</p>
“我。”</p>
“你咋了?”</p>
“饞病犯了。”</p>
王二郎咽口唾沫,壞了壞了,饞確實是病,他也患上了。</p>
王葛前世不會做飯,穿越過來後也沒學到廚技,呆在灶間這幾年,不是煮豆粥就是蒸麥餅,胃口養的挺大,可身體越來越瘦。反正四個錢也撐不了啥大事,豁出去了,割豬脂煉油渣吃。</p>
至於咋煉?她不信自己一個頭等匠童還搞不定!</p>
鄉正不辜負百姓心意,爽快收下,但是按市價付給賈風錢,肯定是隻多不少。</p>
這個錢,賈風不敢不拿,心裏很不安。</p>
鄉正說道:“冷然,我正好托你一事。”</p>
賈風沒想到鄉正竟知道自己的字,連忙道:“大人盡管吩咐。”</p>
“村西出的事想必你聽說了,過些日子,還會來一批隸臣,鄉兵力量不夠,你回去跟你大父說,組織一些佃戶,閑時幫著鄉兵監督修路。早些修好,村裏就早些得益,是不是這個道理?”</p>
“大人放心,我一定照辦。”</p>
鄉正繼續啟程後,賈冷然納悶:“怎麽好幾車的竹籠?幹什麽用的?”</p>
農戶的生活,一樁緊接一樁。家裏有姚氏時,覺不出這懶婦幹了啥,但少了她,每個人是真能覺出多攤了份活。</p>
棄妻次日、隔日,王三郎都要進野山伐竹,順帶著采摘竹葉和枸杞花,忙的根本沒工夫思念姚氏。家裏喂雞、掃院的雜活,王蓬和王荇搭夥幹。王葛則跟去田間栽種赤豆,同時思忖下個月賣給貨郎的竹器。</p>
既然食盒這種器物定價高,肯定要繼續製,此次改為寓意吉祥的葫蘆造型。她給自己定下規矩,以後凡製食盒,絕不重樣,免得富家子弟郊遊時撞食盒,跟後世撞衫一樣尷尬。</p>
除了此類紮紮實實的篾具,她還要製一種擺件:捕醉仙。也就是現代時人人都知的“不倒翁”。</p>
據前世曆史,捕醉仙在唐代出現,是一種勸酒工具,由木頭凋刻成人形,上細下粗。人們飲酒時,用手撚轉,木頭人的手指指向誰,誰就飲酒。後來何時、被何人改成頭戴烏紗的不倒翁,沒有記載。</p>
此物當然不能憑空而製。她先用蛋殼裝粟米,讓虎頭發現戳蛋殼竟然戳不倒,然後她“靈機一閃”,誇讚阿弟:“你真是阿姐的福星,我想到了一種新奇物,製出來後貨郎肯定收。”</p>
“像滾燈、竹蜻蜓一樣新奇嗎?”</p>
“對。”</p>
有了由頭,三叔伐竹回來後,王葛立即開始篾竹。</p>
捕醉仙上輕下沉,是其穩定平衡的原理,說實話,比滾燈還易彷。想讓貨郎高價收,隻能從外殼著手,使用極細、且薄的青篾編織,外覆特殊點綴,令其精致、討喜,才能成為擺件。</p>
她先用篾刀劈出三分寬(不到一厘米)、大概一尺長的竹條,將青皮與內壁分離。內壁是廢料,隻把青皮分層後,全部浸泡在水盆中。水浸可增強竹片的柔韌性。然後,憑借前世積累的經驗,每隔一小段時間將竹片慢慢彎曲,錘煉竹片韌性的同時,試出最大韌性,是否能達到她想達到的要求。</p>
韌性條件滿足後,取出。用她自製的鋒利石刀,將三分寬的竹片割一道小口,放下刀,徒手分絲。分完這一豎條絲,再割第二道小口,再徒手分絲。</p>
從用篾刀分離青皮與內壁,到現在徒手分絲的整個過程,叫“啟篾”。</p>
此竹片最終要撕成十根絲,保證粗細一致。再往細分當然可以,但就不適合製捕醉仙的外殼了。</p>
前世時,頂尖的竹編匠師,能徒手將竹絲一直分至薄如蟬翼、比頭發絲還細。王葛的水平離那種匠師遠的很,好在如今年紀小,隻要勤學苦練,必能更上層樓。</p>
浸在盆中的所有青皮竹片均照此法分絲,分好後要注意,挨近竹子表皮的,顏色肯定深,要和挨近內壁的分開放置。它們的色差,關係到捕醉仙外殼的顏色過渡。</p>
分絲過程必須全神貫注,根本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王葛的雙眼、頭腦與心思,全部都沉浸於此,以至於大父他們返家,虎頭牽著阿父從她旁邊過去,她都沒有察覺。</p>
</p>
王翁擺擺手,示意王菽去烹晚食。老人家腳步放輕,過來看王葛撕好的竹絲,小心拿起一根,入手才知道有多軟,對著光看,可見竹紋理的光澤。</p>
王葛撕完手中的了,才發現大父坐在跟前。“呀,都這麽晚了?”</p>
“不急,我叫阿菽去烹晚食了。阿葛,大父問你,你是不是想今年就考匠工?”</p>
匠工考試也是每年一次,也是去縣裏考,時間是固定的,在九月下旬,須八月之前到鄉裏報名。</p>
同年的新匠童隻允許榜上前十者報考。不過每個匠童終生隻能參加三次匠工考,為求穩妥,不浪費每次機會,夠資格的新匠童一般都選擇參加次年九月的匠工考。</p>
王葛靦腆一笑:“讓大父瞧出來了。是,我不想多等一年。”不想再做大齡考生。</p>
王翁將手中竹絲一捋,傲然道:“我孫女光憑這手篾絲本事,要都考不上匠工,那純屬考官眼瞎。”</p>
王葛感恩不已:“大父能信我,我更有底氣了。”</p>
王翁將這根竹絲放回原來位置,聲音放低,但非常鄭重道:“抽空編一張窗席子,跟上次姚家拿走的一樣。”</p>
王葛一凜:“是。”大父豈能無緣無故提及姚家,定是阿父把懷疑王竹的事情跟大父講了。</p>
晚食的時候,一家人仍不大適應缺了姚氏,三房自然更甚。王蓬還好,王竹和幺妹都是淚汪汪的,整頓飯盡聽他們鼻子的吸囔聲了。</p>
翌日清晨,三房每個人都腫了眼,可見一宿沒少哭。這種事沒法勸,按理說,姚氏做下這等惡事,僅被棄已經是饒她了。</p>
王二郎今天不去田坡,得和其餘收獲了胡麻的村鄰去鄉鎮,每年的新胡麻,村裏人都賣給同一家油肆。以物易物,全換成陳糧,或黍或麥。新糧繳租,餘下的換陳糧吃,柴門農戶基本如此。</p>
枸杞花也裝了半麻袋,可以賣給藥鋪或貨郎。</p>
王葛一邊熬竹葉粥,一邊關注著院裏的動靜,眼見二叔要出門,她追出來,把全部家當……四個錢塞給他,跟辦啥神秘大事似的囑托:“二叔幫我割點豬脂回來。”</p>
“咋?誰又病了?”</p>
“我。”</p>
“你咋了?”</p>
“饞病犯了。”</p>
王二郎咽口唾沫,壞了壞了,饞確實是病,他也患上了。</p>
王葛前世不會做飯,穿越過來後也沒學到廚技,呆在灶間這幾年,不是煮豆粥就是蒸麥餅,胃口養的挺大,可身體越來越瘦。反正四個錢也撐不了啥大事,豁出去了,割豬脂煉油渣吃。</p>
至於咋煉?她不信自己一個頭等匠童還搞不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