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蘇杭的腹地,四季分明,農桑萬頃。河流縱橫,苕霅兩溪之水流經漾、蕩、河、港……水清如鏡,土質黏韌,構成了育桑、養蠶和繅絲的良好自然條件。</p>
這裏獨特的繅絲工藝,逐步形成了“細、圓、勻、堅、白、淨、柔、韌”八大特點。</p>
這裏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一條南北向的市河穿鎮而。過河道兩岸,商賈雲集,屋宇林立。從每年的四五月開始,一直到10月,家家戶戶:蒸茗氣從茅舍出,繰絲聲隔竹籬聞。繭箔山立,續車之聲連屋相聞。吱呀吱呀的搖擼聲與絲車吱吱呀呀交織在一起。流連於青石板上曆史的印記,是一縷蠶絲“織就”的流金歲月。</p>
清朝中期。</p>
在一條小河邊,住著一戶人家,祖籍浙江上虞縣,主人姓劉。清康熙初,遠祖劉尚遷居吳興(今湖州)南潯,在大橋灣泰安橋下設小銅匠鋪。以幫人家修補銅勺、銅鍋、修配鑰匙謀生。</p>
主人有個兒子,叫劉鏞(1825—1889),字貫經,因排行第三,後來人稱“劉三東家”。</p>
劉鏞15-6歲年紀,從小聰明伶俐。雖然家境已經破落,為了幫助父親維持這個家和繼承先祖的手藝,還維持這家小小的銅匠鋪。平時在店鋪幫人家修補銅勺銅鍋,閑時,挑著擔子走鄉串巷,風裏來雨裏去。有時,一天下來,一點活兒接不到。</p>
天下著蒙蒙細雨,擔子上‘叮叮當當’的銅片碰撞聲,由這條街轉到那一條街。</p>
一間不大的店鋪,裏麵放滿了各種鍋瓢雜貨。父親劉煥章坐在小板凳上吸水煙。</p>
劉鏞無精打采地挑著銅匠擔進來。</p>
聽到響聲,劉鏞母親從裏屋出來。</p>
劉媽關切地說:阿鏞啊,你回來啦!看你衣服都濕透了。今天有沒有做到聲意?</p>
母親心疼地拿起掛在柱子上的毛巾幫劉鏞擦了一下身上的雨水。</p>
劉鏞無奈地搖搖頭。</p>
劉媽:哎!一個上午,店裏也沒有來人要修理東西,這‘百家飯’也難吃了。不管怎樣,先吃飯。</p>
一間破舊不堪的屋子裏,劉鏞與父親、母親隔邊坐著。每人一碗稀飯。桌子上放了一碟醬菜。三人吃著。劉媽放下手裏的筷子,拉起衣襟擦了一下眼睛。</p>
劉媽唉的一聲長氣,說:這點醬菜也是張家伯伯醬油店賒來的,這種日子真的不知道怎麽過。接著又說:阿鏞啊,你爸年歲也不小了,雖然你還小,但這個家,以後還得要靠你。</p>
劉鏞抬頭看了一下滿臉愁雲的母親。</p>
劉鏞說:媽,您放心,這我知道。我是個男子漢,人家說,孝順的兒子,討飯都把父母拖住。我認為討飯的兒子沒有本事。今後,我不會用討飯來養活你們。我已經16歲了,知道自己的責任。哎,爸媽,我想銅匠但不想挑了,想到絲廠裏去學生意。</p>
劉爸:日子還是要過的,現在“百家飯”也難吃啊!不過這樣也好,不要風裏來雨裏去了,隻要人家老板管著你的嘴,肚子不空就行。我還可以在店裏做做,日子也是過得去的。</p>
在一家綢布行裏,劉鏞忙這忙那,掃地、拖地板、洗衣、燒飯、劈柴、挑水、打雜、領孩子、倒夜壺,一天忙到晚,夜裏隻能睡在低得直不起腰的小閣樓上。吃飯隻能在師傅們之後,搶著扒幾口,往往吃到的是剩菜冷飯,有時才吃幾口,那邊一喊,你就得丟下飯碗去幹活。劉鏞從一年雜工、二年幫工、三年後做“下手”能夠拿起一把尺丈量綿綢、布匹起,開始丈量著自己未來的路。。</p>
寒冬臘月,河麵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p>
早晨,天還蒙蒙亮。劉鏞拿起一把鐵耙,敲碎了河麵上的冰,在河裏洗東西。他的手已凍得發紫、開裂,鮮血順著菜葉流到河裏,又怕被老板見到嗬斥,出入均不敢出聲。</p>
劉鏞起晚睡,拚命幹活,一天隻能掙十文錢,老板又不管飯,他用三四文買點吃的,填飽自己的肚子。早晨他一碗大餅油條,中午、晚上有時就喝一點稀飯,拉上一塊大頭菜,將就著就行,其餘交歸其母貼補家用。</p>
可是後來得知,店家的管家一年的薪金也才不過百緡(100串銅錢),心想此處非久留之地。</p>
後來,由朋友介紹,劉鏞進入鎮上談德昌絲行打工。</p>
在談德昌絲行裏,劉鏞任勞任怨,什麽事都幹,他不僅工作積極,而且,也探索絲行業務裏的門道。</p>
</p>
劉鏞和老板站在櫃台前,一位顧客拿著一包蠶絲進來。</p>
來人說:老板,今天蠶絲行情怎樣?我這包絲今天賣了。</p>
劉鏞打開包,手摸了摸,然後,搖搖頭說:這點絲,我們店不要。你到其他店去看看。</p>
劉鏞的話把來人以及他的老板驚得目瞪口呆。</p>
老板隨即說了一句:為什麽?</p>
劉鏞:這點絲依我看,沾上了油膩的東西。絲本身是很光滑的,沾上了油膩的東西,染色就很難,容易掉顏色,如果我們收購了,再賣出去,下家上不了顏色,就成了次品,那麽,下家必定要找到我們,我們店,要賠償不說,我們店的牌子也要被砸了。</p>
來人被劉鏞的話說得啞口無言,最後對老板說:你家這位小夥計真是厲害。是啊,我家裏那位不小心,把煤油燈打翻了,絲上潑了一些煤油。</p>
劉鏞接著說:現在問題不大,你拿回去以後,放在清水裏,然後放一點點老堿,油膩是可以去掉了,但絲質還是打折扣的。隻能是自己用了。</p>
來人十分佩服劉鏞。</p>
談掌櫃拍拍劉鏞肩膀,伸出一根大拇指。</p>
有一次,有一位顧客拿來一包蠶絲,劉鏞用手一摸,說:你這點絲啊,隻能算三等品。</p>
來人驚訝地問:為什麽?</p>
劉鏞不緊不慢地說:你這點絲啊,火候過了。所以絲的質量就差了。你不信試試看。於是,他抽出一根絲,然後,在上麵穿了三枚銅錢,絲就斷了。他又從店裏抽出一根絲,穿了七枚銅錢,絲還沒有斷。劉鏞接著他又說:絲的韌性靠的是水溫,水溫太低,絲抽不出來;水溫太高了,蠶繭煮爛了,絲的韌性就差了。所以,繅絲控製水溫至關重要。</p>
談德昌絲行老板姓談,為人和善,他很欣賞劉鏞這位小青年,他不僅人長得漂亮,忠厚勤勞,對業務也肯專研。短短四年時間,便‘靡洪靡纖,不待提諭,劈見症結’。後來,人們大都知道談德昌絲行有一位業務很厲害的小夥子,也使得談德昌絲行的信譽越來越高,也成了街頭巷尾的佳話。</p>
到年,談掌櫃不僅兌現了劉鏞10元銀元的年薪,還拿出6枚銀元對劉佳康的獎勵。這個數字,在當時已經不是一個小數字了。所以劉家生活一下子富裕起來。</p>
這裏獨特的繅絲工藝,逐步形成了“細、圓、勻、堅、白、淨、柔、韌”八大特點。</p>
這裏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一條南北向的市河穿鎮而。過河道兩岸,商賈雲集,屋宇林立。從每年的四五月開始,一直到10月,家家戶戶:蒸茗氣從茅舍出,繰絲聲隔竹籬聞。繭箔山立,續車之聲連屋相聞。吱呀吱呀的搖擼聲與絲車吱吱呀呀交織在一起。流連於青石板上曆史的印記,是一縷蠶絲“織就”的流金歲月。</p>
清朝中期。</p>
在一條小河邊,住著一戶人家,祖籍浙江上虞縣,主人姓劉。清康熙初,遠祖劉尚遷居吳興(今湖州)南潯,在大橋灣泰安橋下設小銅匠鋪。以幫人家修補銅勺、銅鍋、修配鑰匙謀生。</p>
主人有個兒子,叫劉鏞(1825—1889),字貫經,因排行第三,後來人稱“劉三東家”。</p>
劉鏞15-6歲年紀,從小聰明伶俐。雖然家境已經破落,為了幫助父親維持這個家和繼承先祖的手藝,還維持這家小小的銅匠鋪。平時在店鋪幫人家修補銅勺銅鍋,閑時,挑著擔子走鄉串巷,風裏來雨裏去。有時,一天下來,一點活兒接不到。</p>
天下著蒙蒙細雨,擔子上‘叮叮當當’的銅片碰撞聲,由這條街轉到那一條街。</p>
一間不大的店鋪,裏麵放滿了各種鍋瓢雜貨。父親劉煥章坐在小板凳上吸水煙。</p>
劉鏞無精打采地挑著銅匠擔進來。</p>
聽到響聲,劉鏞母親從裏屋出來。</p>
劉媽關切地說:阿鏞啊,你回來啦!看你衣服都濕透了。今天有沒有做到聲意?</p>
母親心疼地拿起掛在柱子上的毛巾幫劉鏞擦了一下身上的雨水。</p>
劉鏞無奈地搖搖頭。</p>
劉媽:哎!一個上午,店裏也沒有來人要修理東西,這‘百家飯’也難吃了。不管怎樣,先吃飯。</p>
一間破舊不堪的屋子裏,劉鏞與父親、母親隔邊坐著。每人一碗稀飯。桌子上放了一碟醬菜。三人吃著。劉媽放下手裏的筷子,拉起衣襟擦了一下眼睛。</p>
劉媽唉的一聲長氣,說:這點醬菜也是張家伯伯醬油店賒來的,這種日子真的不知道怎麽過。接著又說:阿鏞啊,你爸年歲也不小了,雖然你還小,但這個家,以後還得要靠你。</p>
劉鏞抬頭看了一下滿臉愁雲的母親。</p>
劉鏞說:媽,您放心,這我知道。我是個男子漢,人家說,孝順的兒子,討飯都把父母拖住。我認為討飯的兒子沒有本事。今後,我不會用討飯來養活你們。我已經16歲了,知道自己的責任。哎,爸媽,我想銅匠但不想挑了,想到絲廠裏去學生意。</p>
劉爸:日子還是要過的,現在“百家飯”也難吃啊!不過這樣也好,不要風裏來雨裏去了,隻要人家老板管著你的嘴,肚子不空就行。我還可以在店裏做做,日子也是過得去的。</p>
在一家綢布行裏,劉鏞忙這忙那,掃地、拖地板、洗衣、燒飯、劈柴、挑水、打雜、領孩子、倒夜壺,一天忙到晚,夜裏隻能睡在低得直不起腰的小閣樓上。吃飯隻能在師傅們之後,搶著扒幾口,往往吃到的是剩菜冷飯,有時才吃幾口,那邊一喊,你就得丟下飯碗去幹活。劉鏞從一年雜工、二年幫工、三年後做“下手”能夠拿起一把尺丈量綿綢、布匹起,開始丈量著自己未來的路。。</p>
寒冬臘月,河麵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p>
早晨,天還蒙蒙亮。劉鏞拿起一把鐵耙,敲碎了河麵上的冰,在河裏洗東西。他的手已凍得發紫、開裂,鮮血順著菜葉流到河裏,又怕被老板見到嗬斥,出入均不敢出聲。</p>
劉鏞起晚睡,拚命幹活,一天隻能掙十文錢,老板又不管飯,他用三四文買點吃的,填飽自己的肚子。早晨他一碗大餅油條,中午、晚上有時就喝一點稀飯,拉上一塊大頭菜,將就著就行,其餘交歸其母貼補家用。</p>
可是後來得知,店家的管家一年的薪金也才不過百緡(100串銅錢),心想此處非久留之地。</p>
後來,由朋友介紹,劉鏞進入鎮上談德昌絲行打工。</p>
在談德昌絲行裏,劉鏞任勞任怨,什麽事都幹,他不僅工作積極,而且,也探索絲行業務裏的門道。</p>
</p>
劉鏞和老板站在櫃台前,一位顧客拿著一包蠶絲進來。</p>
來人說:老板,今天蠶絲行情怎樣?我這包絲今天賣了。</p>
劉鏞打開包,手摸了摸,然後,搖搖頭說:這點絲,我們店不要。你到其他店去看看。</p>
劉鏞的話把來人以及他的老板驚得目瞪口呆。</p>
老板隨即說了一句:為什麽?</p>
劉鏞:這點絲依我看,沾上了油膩的東西。絲本身是很光滑的,沾上了油膩的東西,染色就很難,容易掉顏色,如果我們收購了,再賣出去,下家上不了顏色,就成了次品,那麽,下家必定要找到我們,我們店,要賠償不說,我們店的牌子也要被砸了。</p>
來人被劉鏞的話說得啞口無言,最後對老板說:你家這位小夥計真是厲害。是啊,我家裏那位不小心,把煤油燈打翻了,絲上潑了一些煤油。</p>
劉鏞接著說:現在問題不大,你拿回去以後,放在清水裏,然後放一點點老堿,油膩是可以去掉了,但絲質還是打折扣的。隻能是自己用了。</p>
來人十分佩服劉鏞。</p>
談掌櫃拍拍劉鏞肩膀,伸出一根大拇指。</p>
有一次,有一位顧客拿來一包蠶絲,劉鏞用手一摸,說:你這點絲啊,隻能算三等品。</p>
來人驚訝地問:為什麽?</p>
劉鏞不緊不慢地說:你這點絲啊,火候過了。所以絲的質量就差了。你不信試試看。於是,他抽出一根絲,然後,在上麵穿了三枚銅錢,絲就斷了。他又從店裏抽出一根絲,穿了七枚銅錢,絲還沒有斷。劉鏞接著他又說:絲的韌性靠的是水溫,水溫太低,絲抽不出來;水溫太高了,蠶繭煮爛了,絲的韌性就差了。所以,繅絲控製水溫至關重要。</p>
談德昌絲行老板姓談,為人和善,他很欣賞劉鏞這位小青年,他不僅人長得漂亮,忠厚勤勞,對業務也肯專研。短短四年時間,便‘靡洪靡纖,不待提諭,劈見症結’。後來,人們大都知道談德昌絲行有一位業務很厲害的小夥子,也使得談德昌絲行的信譽越來越高,也成了街頭巷尾的佳話。</p>
到年,談掌櫃不僅兌現了劉鏞10元銀元的年薪,還拿出6枚銀元對劉佳康的獎勵。這個數字,在當時已經不是一個小數字了。所以劉家生活一下子富裕起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