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南潯人大家逃難來到上海,短短幾年,上海已經成了南潯人的第二家園,大家倒也習慣了上海的生活。</p>
劉鏞也回到上海感慨萬千。</p>
劉鏞立馬聯想到,洪英懷揣一萬兩銀票來上海,還在十六鋪碼頭上問阿亮又借了一萬銀票,定是替堵王購買了槍支,所以堵王才會突然將自己全家釋放。</p>
劉鏞心裏所有的疑問都突然解開了。這一切都很符合洪英的個性,她做事果敢衝動,沒有什麽她不敢做的。</p>
劉鏞也理解了洪英為何向自己要了休書,她雖救出劉鏞和四個孩子,但也知道自己闖了大禍,等朝廷滅了太平軍後,朝廷遲早要向劉家秋後算賬。劉家上下都是血親,自然禍福共擔,可她一個外人,雖有主母之名分,可與整個劉家都無血脈關係,她欲保全大家,也是情理之中。盡管自己已經給了洪英一封休書,但也難說日後東窗事發不受牽連。</p>
劉鏞也完全理解了洪英如此安排的心中苦衷。他按照洪英的想法逐一作出安排。</p>
他首先想到的是年邁的母親,她已經經受太多波折,不願意讓她再次看到劉家遭難。這幾天,嘉興的姑媽正好在,他私下給了姑媽一筆銀子,讓姑媽帶著她去嘉興養老。姑媽不負重托,巧言說服嫂子跟著她回去。</p>
其次,是冬梅和秋梅兩個女兒,她們早應許人家了,隻是親娘去世得早,後母又突然離家,世道又亂,當時洪英在家時汪婆也來說過幾次,人家總以為後娘巴不得把不是自己親生的姑娘趕快嫁出去,洪英卻不然,一般普通人家她還不肯嫁。所以她們倆的親事也就耽擱了。</p>
劉鏞放下雜事,四處托人,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兩個女兒找到合適的人家,定下了親事。按照大清律,下了聘的女兒就不再算是娘家人,娘家即使出事也連累不到她們。</p>
冬梅許的是同裏一戶大戶人家蔣家維基家的公子,其公子蔣錫坤,從小就聰明伶俐,7歲能詩,11歲能熟讀《十三經》,對家中藏書愛不釋手,廢寢忘食,應童子試,名列第一,是個讀書人,16歲就是當地的一名秀才,後來成為舉人。</p>
秋梅許的是歸安雙林沈家。沈家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是書香門第。沈家公子沈燮源,號五亭,一作午亭,歸安(今浙江湖州)諸生。工詩古文,兼精畫法山水,從師沈周。</p>
劉鏞對這兩門親事倒也滿意,都是門當戶對。他和親家商量,待回到南潯後送嫁女兒出閣。</p>
母親和女兒的事情安排妥帖,劉鏞心事放下一半,另外的一半便是安瀾和安江了,他們是男孩子,如果劉家受到牽累,他們必定逃脫不了。</p>
劉鏞找到唐漾荷商量。</p>
唐漾荷再也瞞不過了,他道:劉兄,實不相瞞,那天嫂子來找我,講了你們全家被太平軍抓去的情況,為了救你們全家,嫂子豁出去了。他找我,要我指點找人買槍,後來我給他推薦了十六鋪的‘小麻子’。現在看來南潯被朝廷光複是遲早的事,到那時候,您我都脫不了幹係。您就帶著安瀾和安江,和我一起跟隨瑟洛夫先生去法蘭西暫避吧。安瀾和安江可在法蘭西上學,等三五年之後,再無人提起太平軍往事的時候,你就帶他們回來。</p>
劉鏞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感謝道:映染,你我朋友一場,讓你跟著操心了。</p>
唐漾荷道:您我兄弟之間,現在不必說這些。當初毓惠嫂子去世,您若不娶洪英,今日也不會有如此大的麻煩。</p>
劉鏞尷尬地道:洪英雖然做了傻事,但她初心也是為了救我們劉家。</p>
唐漾荷歎息道:您還是護著她。</p>
劉鏞道:人還是講良心的,當初不是她,劉家現在也不知怎樣。這樣,勞駕你先把兩位犬子帶走,老兄記恩在心。我自己反正就一條老命,也無所謂。隻要子女在,這個家就還在。</p>
晚上,劉鏞把安瀾和安江叫到身邊。劉鏞告訴他們說:這次你們兄弟倆要隨唐叔叔去法蘭西讀書。在那裏,你們要聽唐叔叔的話,好好讀書,學了知識回來。弟兄之間要互相照顧。法蘭西比上海還要漂亮。</p>
安瀾和安江都撅著嘴說:我不想去,我不想去。</p>
劉鏞撫摸著安瀾和安江的頭說:乖孩子,聽話。過段時間爸爸就來看你們。等到國內太平了,爸爸就去把你們接回來。</p>
聽說爸爸要把兩個年幼的弟弟送到法國去,冬梅和秋梅姐妹在房間裏議論:媽媽不知去向,奶奶去了姑婆家,兩個弟弟又去了法國,自己不久就要出嫁,好端端的一個家,現在,什麽也不是,搞得四分五裂,支離破碎。於是,冬梅和秋梅姐妹倆倆抱頭大哭一場。</p>
十六鋪碼頭,外輪甲板上,安瀾和安江在喊爹喊娘地嚎啕大哭。真有點生死離別的感覺。</p>
碼頭上,冬梅和秋梅也望著兩個年幼的弟弟要離她們而去,也嚎啕大哭。她們真想不通爸爸為什麽這樣做?</p>
嗚—外輪一聲巨響,外輪漸漸離開碼頭。</p>
劉鏞還是站在原地,看著漸漸遠去的外輪,淚流滿麵。</p>
還是冬梅懂事,掏出手帕給劉鏞擦了一下眼淚,然後,拉著他回家。</p>
......</p>
宋洪生回到家,告訴父母說:洪英並不在上海,而是在幻漊沈家。</p>
洪生爹奇怪地問:這丫頭,不在上海照顧家裏,也不到這裏,到幻漊去幹嘛?</p>
</p>
宋洪生為難地說:幻漊也是她義父家呀。</p>
洪生爹焦急地問:洪英她究竟出了什麽事,你跟我說實話呀。</p>
宋洪生感到這個膿包遲早要戳穿的,於是吞吞吐吐地說:妹妹她,她恐怕要惹上麻煩事。</p>
洪生爹又焦急地問:什麽麻煩事?你快說呀,真的把人都要急死了。</p>
宋洪生無奈地說:妹妹她,她,她恐怕,恐怕要遭到殺身之罪。</p>
聽說洪英犯了殺身之罪,急得他爹娘一場大病臥床不起。</p>
劉鏞也回到上海感慨萬千。</p>
劉鏞立馬聯想到,洪英懷揣一萬兩銀票來上海,還在十六鋪碼頭上問阿亮又借了一萬銀票,定是替堵王購買了槍支,所以堵王才會突然將自己全家釋放。</p>
劉鏞心裏所有的疑問都突然解開了。這一切都很符合洪英的個性,她做事果敢衝動,沒有什麽她不敢做的。</p>
劉鏞也理解了洪英為何向自己要了休書,她雖救出劉鏞和四個孩子,但也知道自己闖了大禍,等朝廷滅了太平軍後,朝廷遲早要向劉家秋後算賬。劉家上下都是血親,自然禍福共擔,可她一個外人,雖有主母之名分,可與整個劉家都無血脈關係,她欲保全大家,也是情理之中。盡管自己已經給了洪英一封休書,但也難說日後東窗事發不受牽連。</p>
劉鏞也完全理解了洪英如此安排的心中苦衷。他按照洪英的想法逐一作出安排。</p>
他首先想到的是年邁的母親,她已經經受太多波折,不願意讓她再次看到劉家遭難。這幾天,嘉興的姑媽正好在,他私下給了姑媽一筆銀子,讓姑媽帶著她去嘉興養老。姑媽不負重托,巧言說服嫂子跟著她回去。</p>
其次,是冬梅和秋梅兩個女兒,她們早應許人家了,隻是親娘去世得早,後母又突然離家,世道又亂,當時洪英在家時汪婆也來說過幾次,人家總以為後娘巴不得把不是自己親生的姑娘趕快嫁出去,洪英卻不然,一般普通人家她還不肯嫁。所以她們倆的親事也就耽擱了。</p>
劉鏞放下雜事,四處托人,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兩個女兒找到合適的人家,定下了親事。按照大清律,下了聘的女兒就不再算是娘家人,娘家即使出事也連累不到她們。</p>
冬梅許的是同裏一戶大戶人家蔣家維基家的公子,其公子蔣錫坤,從小就聰明伶俐,7歲能詩,11歲能熟讀《十三經》,對家中藏書愛不釋手,廢寢忘食,應童子試,名列第一,是個讀書人,16歲就是當地的一名秀才,後來成為舉人。</p>
秋梅許的是歸安雙林沈家。沈家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是書香門第。沈家公子沈燮源,號五亭,一作午亭,歸安(今浙江湖州)諸生。工詩古文,兼精畫法山水,從師沈周。</p>
劉鏞對這兩門親事倒也滿意,都是門當戶對。他和親家商量,待回到南潯後送嫁女兒出閣。</p>
母親和女兒的事情安排妥帖,劉鏞心事放下一半,另外的一半便是安瀾和安江了,他們是男孩子,如果劉家受到牽累,他們必定逃脫不了。</p>
劉鏞找到唐漾荷商量。</p>
唐漾荷再也瞞不過了,他道:劉兄,實不相瞞,那天嫂子來找我,講了你們全家被太平軍抓去的情況,為了救你們全家,嫂子豁出去了。他找我,要我指點找人買槍,後來我給他推薦了十六鋪的‘小麻子’。現在看來南潯被朝廷光複是遲早的事,到那時候,您我都脫不了幹係。您就帶著安瀾和安江,和我一起跟隨瑟洛夫先生去法蘭西暫避吧。安瀾和安江可在法蘭西上學,等三五年之後,再無人提起太平軍往事的時候,你就帶他們回來。</p>
劉鏞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感謝道:映染,你我朋友一場,讓你跟著操心了。</p>
唐漾荷道:您我兄弟之間,現在不必說這些。當初毓惠嫂子去世,您若不娶洪英,今日也不會有如此大的麻煩。</p>
劉鏞尷尬地道:洪英雖然做了傻事,但她初心也是為了救我們劉家。</p>
唐漾荷歎息道:您還是護著她。</p>
劉鏞道:人還是講良心的,當初不是她,劉家現在也不知怎樣。這樣,勞駕你先把兩位犬子帶走,老兄記恩在心。我自己反正就一條老命,也無所謂。隻要子女在,這個家就還在。</p>
晚上,劉鏞把安瀾和安江叫到身邊。劉鏞告訴他們說:這次你們兄弟倆要隨唐叔叔去法蘭西讀書。在那裏,你們要聽唐叔叔的話,好好讀書,學了知識回來。弟兄之間要互相照顧。法蘭西比上海還要漂亮。</p>
安瀾和安江都撅著嘴說:我不想去,我不想去。</p>
劉鏞撫摸著安瀾和安江的頭說:乖孩子,聽話。過段時間爸爸就來看你們。等到國內太平了,爸爸就去把你們接回來。</p>
聽說爸爸要把兩個年幼的弟弟送到法國去,冬梅和秋梅姐妹在房間裏議論:媽媽不知去向,奶奶去了姑婆家,兩個弟弟又去了法國,自己不久就要出嫁,好端端的一個家,現在,什麽也不是,搞得四分五裂,支離破碎。於是,冬梅和秋梅姐妹倆倆抱頭大哭一場。</p>
十六鋪碼頭,外輪甲板上,安瀾和安江在喊爹喊娘地嚎啕大哭。真有點生死離別的感覺。</p>
碼頭上,冬梅和秋梅也望著兩個年幼的弟弟要離她們而去,也嚎啕大哭。她們真想不通爸爸為什麽這樣做?</p>
嗚—外輪一聲巨響,外輪漸漸離開碼頭。</p>
劉鏞還是站在原地,看著漸漸遠去的外輪,淚流滿麵。</p>
還是冬梅懂事,掏出手帕給劉鏞擦了一下眼淚,然後,拉著他回家。</p>
......</p>
宋洪生回到家,告訴父母說:洪英並不在上海,而是在幻漊沈家。</p>
洪生爹奇怪地問:這丫頭,不在上海照顧家裏,也不到這裏,到幻漊去幹嘛?</p>
</p>
宋洪生為難地說:幻漊也是她義父家呀。</p>
洪生爹焦急地問:洪英她究竟出了什麽事,你跟我說實話呀。</p>
宋洪生感到這個膿包遲早要戳穿的,於是吞吞吐吐地說:妹妹她,她恐怕要惹上麻煩事。</p>
洪生爹又焦急地問:什麽麻煩事?你快說呀,真的把人都要急死了。</p>
宋洪生無奈地說:妹妹她,她,她恐怕,恐怕要遭到殺身之罪。</p>
聽說洪英犯了殺身之罪,急得他爹娘一場大病臥床不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