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是山菌剛出的季節,這個時令,新出的蔬菜也多,根本不愁菜吃。


    但山菌不管怎麽樣,還是每年都要引領風騷的。


    再加上祖孫倆喊得賣力,很快,他們這攤前就有人來了。


    “喲,還真是雞樅菌啊,我這兩日都在市集尋摸呢,你們這還是頭家,這裏有多少?我都要了!”


    來人穿著一身棉綢,後頭還跟著兩個背著背簍的小廝,一看就是哪個大戶人家的采買管事。


    老袁氏來賣過東西的,差不多的眼色還是有的。


    當下忙熱絡的招呼起來,“哎喲,這敢情好,這裏一共有七斤半呢!老爺您都要了?好勒!我這就給您稱稱!”


    說著,老袁氏拿了杆秤,勾起那裝雞樅菌的籃子來,加上籃子八斤的頭上還翹著呢!七斤半絕對不差的。


    “行了,都給我吧,還有這山菌,也給我來個十斤的!”那管事又道:“我瞧大姐你這菜也新鮮,左右我也都是要買的,就一樣的也給我來些吧!”


    這可是開門大紅啊!


    老袁氏應了一聲,忙又接著稱起山菌來,宋秋就幫著將稱好的雞樅菌往小子的背簍裏裝。


    待得東西稱好,就隻管算總賬了,那管事老神在在的,即便已經算出來了他也不說話的,隻等著老袁氏自個說。


    老袁氏還從沒有一下子算過這麽多的,一時間有些算不過來。


    “多少?可算好了?我還忙著去買魚呢。”管事催促道。


    見狀,也早就算好的宋秋便忍不住張嘴道:“一共是一百二十四個錢!”


    那管事一聽,朝宋秋看過來,這瘦不拉幾的小姑娘,他一直都沒注意過,沒曾想她奶奶沒算出來的,這小姑娘竟這麽快算出來了。


    “確定是這麽多?沒算錯吧?”


    老袁氏一聽,忙道:“這位老爺,我這孫女打小跟我賣菜,算賬比我好,不會錯的!”


    “沒算錯的,我報給您聽,七斤半的雞樅菌十文錢一斤是七十五文,十斤山菌三文錢一斤是三十文,五斤長豆五文錢,三斤茄子三文錢,三斤辣椒六文錢,五斤胡瓜五文錢,一共一百二十四個錢,沒錯的!”


    宋秋不緊不慢的說著,口齒清晰,她就是賣個菜而已,又不是偷誰搶誰的,要是畏手畏腳的,可不像個樣子。


    管事聽著,忍不住就笑了一聲,隨即拿了一串銅板並二十四個散著的銅板出來,遞給老袁氏,也不多說,隻道:“若是下回還有雞樅菌,可記得給我留著,我每天都要來市集買菜的,一準遇得著就是。”


    “行勒!要是有,指定給老爺您留著!”


    雞樅菌賣錢好,但難尋得很,老袁氏也不確定下次還有沒有,不過這老爺買菜大方,也不講價,賣給他自然好,要是有,肯定留著就是了。


    第一個生意開門紅,一下子就進賬一百餘錢,老袁氏心裏高興,但也知道財不外露,便趕緊將銅板都給仔細的貼身收了起來。


    盤石鎮富裕,挎著籃子買菜的,最差的都是穿的細棉,不愁穿,自然也不愁吃,再加上菜本來就是必需品,誰家不買?


    一條市集上,幾乎每處攤子都有人問津,買菜的,買魚的,買肉的,買雞的,熱鬧得不行。


    宋秋他們這攤兒,送走了第一個客人,也很快就來了第二位客人,正是來買山菌的,順帶買點茄子和辣椒什麽的。


    山菌初上市,賣得很是快,早市還沒結束,一背簍的山菌就都賣光了。


    倒是菜還剩下不少,就接著吆喝唄。


    一直到早市結束,市集上買東西的人零零星星的,也沒有多少了,還剩下兩把長豆和幾個茄子以及半籃子辣椒和幾根胡瓜呢!


    背都背來了,自然還是能賣完最好,祖孫倆就繼續守著。


    東西沒賣完還沒有收的攤子還有不少,零零星星還往市集來的人也有。


    如此,等到日頭爬的老高了,宋秋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個不行了,早市終於徹底散市,沒賣完的,隻有兩三根胡瓜和一小捧辣椒了。


    “剩下這點,咱就背回去吧,也不重,餓了吧?走,奶帶你去吃碗麵條。”老袁氏一邊收拾著攤子,一邊說著。


    將剩下的菜和籃子都背在自己的大背簍裏,這才帶著背著小背簍的宋秋往市集口去,到了小吏那裏,返還木牌。


    市集對麵的一條街穿過一座廊橋,就是另一個坊市,專門賣朝食以及各種小吃的。


    早市已經下市了,此番還吃朝食的人幾乎沒有多少了,老袁氏帶著宋秋去了一家麵攤,點了兩碗素麵,很快就上桌了。


    說是素麵,那真真是清湯寡水的,除了幾顆蔥花,就是一撮麵,勝在清淡。


    宋秋已經餓得前胸貼後背了,拿了筷子就大口滋溜起來。


    畢竟大半夜的起床來趕路,到現在,看這天,起碼也是後世的十點鍾了,不餓才是怪事呢。


    這年頭白麵比大米稍貴點,這一碗麵,二兩的份量,也得兩文錢一碗呢,不把湯汁都喝幹淨,可不是浪費?


    須臾,宋秋就把一碗麵帶湯的都給吃了個幹幹淨淨,她吃東西不挑,隻要不是沒法下嘴的,都是能吃的。


    老袁氏也吃好了,小心的在另一個帶來的錢袋裏摸出四個銅板來結了麵錢,祖孫倆就背著背簍離開了麵攤。


    過了橋,又回到市集所在的安康坊。


    “去布莊瞧瞧,明兒吃席,還得送兩尺紅布呢。”


    臨著長街就是一排的商鋪,雜貨鋪,糧油鋪,繡鋪,布莊的,都有。天籟小說網


    老袁氏抬腳就進了這家汪記布莊,裏頭賣的就是供普通百姓的布。


    說定的兩尺紅布買好了,老袁氏卻也不急著付賬,再看起其他的布來。


    夥計見她有意,忙麻溜的費起口舌介紹起來。


    宋秋拉也沒能拉住,老袁氏自個就做主買了夠給宋秋做一聲衣裳的布。


    出了布莊,老袁氏才道:“也就花十幾個錢,今兒賣了這麽些錢呢,回去就把你張爺爺家的一百錢先還了,你舅公那裏,後頭再說,不急。”


    吃席的兩尺布都買了,還能買不上給孫女做衣裳這點布?


    今兒能賣這些錢,都是孫女撿了那老些的雞樅菌呢。


    就這麽一根獨苗苗的孫女,可不都是為了她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嬌娘發家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樹洞裏的秘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樹洞裏的秘密並收藏嬌娘發家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