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兩人跟踩了風火輪似的一溜煙就看不見人了。
前頭有車擋著路的,宋秋也不能快了速度就追。
左右就是兩個說八卦的,她還能真去找別人的麻煩?堵人家的嘴?
不過什麽叫她喜歡暗欄裏的?
什麽清秀白淨的小男人,還她常去的?
這是哪裏傳出來的亂七八糟的話,她竟還沒聽到風聲呢。
聽兩人那意思,這事應是鎮上傳出來的?
嗯,待會賣了蓮藕,就去打聽打聽去。
看看是誰吃飽了撐的,傳些壞她名聲的話來的。
冬日的天亮得晚,進了鎮口,還是霧蒙蒙的一片。
騾車一路趕到市集,專門的地方停好,宋秋去交銀錢拿木牌,找個好位置,杜傳福就擔著蓮藕往攤上來擺。
一來一回的,忙活了一刻多鍾,才忙齊活。
這會兒,天又亮了些,穿得厚實的人們挎著籃子的背著背簍的,陸陸續續的湧入市集裏頭來。
很快,就將市集充斥的熱鬧非凡。
商販們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在冬日的清晨,真是一道道別開生麵的風景。
有趣至極。
宋秋上次身處這市集之中充當小販,還是幾個月前了,轉眼從夏日到冬日,一個秋匆匆而過,當下的心情,跟那時,可是大不一樣。
不過這不妨礙宋秋頓了一會兒後,就扯著嗓子吆喝起來,“賣蓮藕哦!新鮮的蓮藕!脆的粉的,燉湯的清炒的,保證好吃又甜咧!不要十文八文,也不要五文六文,隻要三文錢一斤!走過路過千萬別錯過啊!快來挑快來買啊!”23sk.
在清一色的諸如“賣菜咧,自家的小菜!”“竹籮筐咯!”“賣掃把咧!”“梨子哦,好吃的梨子哦”此類的簡單的吆喝聲中,這麽一長串的別開生麵的吆喝,且聲音還是個清脆的年輕女聲,立時,就越過所有竄進逛市集的人們的耳中。
大家不約而同循聲望去,然後就看見了一個年紀輕輕溫柔軟俏的小姑娘。
姑娘上身著青色小棉襖,下身著褐色棉裙,梳著簡單的雙環髻,站在一摞一摞的蓮藕後頭,一雙杏眼亮晶晶,正衝著來往路人朗聲吆喝著。
那一長串的話出口,一氣嗬成,一點結都不打的。
反正都要買菜的,那蓮藕看著著實也新鮮,洗得幹幹淨淨的,一點泥都不見。
立時,就有人往那攤前去。
“小姑娘,這蓮藕都是三文錢一斤?沒得少哇?前頭那家賣五文錢三斤咧,比你這可便宜!”一婦人道。
“嬸子你瞧我家這蓮藕,根根又肥又大,都是新鮮剛挖的,洗得幹幹淨淨的,沒有多餘的泥巴占重,自家荷塘挖的,絕對好吃,三文錢一斤,可不貴,往年不都是這個價嘛!”宋秋笑眯眯的回應。
那婦人聽著,看著這蓮藕確實根根喜人,前頭那五文錢三斤的,不太新鮮,所以她猶豫著沒買呢。
當下就道:“我打算買兩根燉湯的,哪種是粉的?我也不認識,你給我稱兩斤粉藕,可別糊弄我啊,上回我買那蓮藕,說是粉的,結果燉出來一點都不粉。”穀
“嬸子想買粉藕?這個好說,喏,我切開一根給你看,你就知道了。”
宋秋說著,拿了一根粗肥的蓮藕,和一根細長瘦得蓮藕出來,分別用小刀切開來,然後把切口指著給婦人看,“喏,這七個孔的蓮藕就是粉藕,而這九個孔的就是脆藕,往後嬸兒買藕,認準這個,絕對買不錯的。”
圍在攤前的人一看,蓮藕認粉脆還有這麽個講究,都覺得有趣,忙都記住了。
那婦人也笑,“行,我信你的,那你給我稱兩斤的,我今兒回去試試看,要是粉,明兒我還來你這兒買!”
杜傳福便麻溜的撿了蓮藕稱稱,兩斤多一點一點,宋秋也不多說,六文錢就行。
眾人看她做生意這般隨和,也不唧唧歪歪小氣巴拉的,又見這蓮藕可以,本就要買菜的,所以當下都紛紛表示要買。
這個要粉的,那個要脆的。
一下子,宋秋的攤前就忙活起來。
忙過這一陣,有人從後頭擠著探進頭來,一見宋秋,就亮了雙眼,“聽人說這邊有個小姑娘賣蓮藕,吆喝得都跟別處不一樣,再看這人圍著,我就猜到是宋小姑娘你呢!”
宋秋抬眼看去,也是一笑,“是範管事啊,好久不見,你瞧著可更精神了呀!”
“人逢喜事精神爽嘛!托宋小姑娘的福!”範進擺手笑道,他這話可不假,如今他兒子已經在外頭鋪子做小掌櫃了,當然,他在府裏也更得臉,這都是因為認識了宋小姑娘嘛。
“宋小姑娘這是在賣蓮藕?”範進心裏驚訝,以宋小姑娘如今的日子,怎麽還需要自己親自來擺攤賣東西啊,不過也沒有多問,而是道:“正好,我也要采買一些蓮藕的,宋小姑娘這蓮藕看著就好,給我來五十斤的。”
府裏好幾位主子都愛喝蓮藕湯,他冬日裏采買,就沒少買蓮藕的。
宋秋叫杜傳福給他稱了五十斤的,又將橘子給抬了一籮筐給他,讓他幫忙帶回去,送給範家兩老的。
範進笑嗬嗬收下,又付了銀錢,叫跟著的小廝先把東西送回去,就繼續去別處采買去了。
因著宋秋這攤前人沒斷過,人們買東西嘛,都好買個熱鬧,所以宋秋的蓮藕是賣的最快的,連橘子都順帶著賣出去不少。
宋秋見東西不剩多少了,便也不吆喝了,讓杜傳福守著攤子,自個也打算逛逛市集。
往前走十幾個攤子,麵對麵的排著的,一共有三家賣豆腐的,整個鎮上,也就這三家賣豆腐,每天都在這個位置,大家要賣豆腐,一般都是徑直往這兒來就是。
宋秋頭先也來買過兩回豆腐的,早就知道,三家中,這家兩個老夫妻賣的豆腐是最好吃的,他們這做豆腐的手藝,也是傳了幾代人的了。
另外兩家,就要稍微差點。
這會兒,那對老夫妻的豆腐又幾乎賣完了,另兩個豆腐攤還剩不少。
宋秋在一旁偷偷的打量片刻,隻見左手邊這豆腐攤子,賣豆腐的是雙中年夫妻,右手邊這個,是單獨的一個婦人在賣。
這婦人的生意又要比那中年夫妻的好些,好歹攤前還有人在買豆腐。
想了想,她提步往那中年夫妻的攤子去。
那婦人見有客人過來,立馬笑嗬嗬的招呼,“小丫頭,買豆腐呢?要多少?我家的豆腐可好吃咧!”
前頭有車擋著路的,宋秋也不能快了速度就追。
左右就是兩個說八卦的,她還能真去找別人的麻煩?堵人家的嘴?
不過什麽叫她喜歡暗欄裏的?
什麽清秀白淨的小男人,還她常去的?
這是哪裏傳出來的亂七八糟的話,她竟還沒聽到風聲呢。
聽兩人那意思,這事應是鎮上傳出來的?
嗯,待會賣了蓮藕,就去打聽打聽去。
看看是誰吃飽了撐的,傳些壞她名聲的話來的。
冬日的天亮得晚,進了鎮口,還是霧蒙蒙的一片。
騾車一路趕到市集,專門的地方停好,宋秋去交銀錢拿木牌,找個好位置,杜傳福就擔著蓮藕往攤上來擺。
一來一回的,忙活了一刻多鍾,才忙齊活。
這會兒,天又亮了些,穿得厚實的人們挎著籃子的背著背簍的,陸陸續續的湧入市集裏頭來。
很快,就將市集充斥的熱鬧非凡。
商販們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在冬日的清晨,真是一道道別開生麵的風景。
有趣至極。
宋秋上次身處這市集之中充當小販,還是幾個月前了,轉眼從夏日到冬日,一個秋匆匆而過,當下的心情,跟那時,可是大不一樣。
不過這不妨礙宋秋頓了一會兒後,就扯著嗓子吆喝起來,“賣蓮藕哦!新鮮的蓮藕!脆的粉的,燉湯的清炒的,保證好吃又甜咧!不要十文八文,也不要五文六文,隻要三文錢一斤!走過路過千萬別錯過啊!快來挑快來買啊!”23sk.
在清一色的諸如“賣菜咧,自家的小菜!”“竹籮筐咯!”“賣掃把咧!”“梨子哦,好吃的梨子哦”此類的簡單的吆喝聲中,這麽一長串的別開生麵的吆喝,且聲音還是個清脆的年輕女聲,立時,就越過所有竄進逛市集的人們的耳中。
大家不約而同循聲望去,然後就看見了一個年紀輕輕溫柔軟俏的小姑娘。
姑娘上身著青色小棉襖,下身著褐色棉裙,梳著簡單的雙環髻,站在一摞一摞的蓮藕後頭,一雙杏眼亮晶晶,正衝著來往路人朗聲吆喝著。
那一長串的話出口,一氣嗬成,一點結都不打的。
反正都要買菜的,那蓮藕看著著實也新鮮,洗得幹幹淨淨的,一點泥都不見。
立時,就有人往那攤前去。
“小姑娘,這蓮藕都是三文錢一斤?沒得少哇?前頭那家賣五文錢三斤咧,比你這可便宜!”一婦人道。
“嬸子你瞧我家這蓮藕,根根又肥又大,都是新鮮剛挖的,洗得幹幹淨淨的,沒有多餘的泥巴占重,自家荷塘挖的,絕對好吃,三文錢一斤,可不貴,往年不都是這個價嘛!”宋秋笑眯眯的回應。
那婦人聽著,看著這蓮藕確實根根喜人,前頭那五文錢三斤的,不太新鮮,所以她猶豫著沒買呢。
當下就道:“我打算買兩根燉湯的,哪種是粉的?我也不認識,你給我稱兩斤粉藕,可別糊弄我啊,上回我買那蓮藕,說是粉的,結果燉出來一點都不粉。”穀
“嬸子想買粉藕?這個好說,喏,我切開一根給你看,你就知道了。”
宋秋說著,拿了一根粗肥的蓮藕,和一根細長瘦得蓮藕出來,分別用小刀切開來,然後把切口指著給婦人看,“喏,這七個孔的蓮藕就是粉藕,而這九個孔的就是脆藕,往後嬸兒買藕,認準這個,絕對買不錯的。”
圍在攤前的人一看,蓮藕認粉脆還有這麽個講究,都覺得有趣,忙都記住了。
那婦人也笑,“行,我信你的,那你給我稱兩斤的,我今兒回去試試看,要是粉,明兒我還來你這兒買!”
杜傳福便麻溜的撿了蓮藕稱稱,兩斤多一點一點,宋秋也不多說,六文錢就行。
眾人看她做生意這般隨和,也不唧唧歪歪小氣巴拉的,又見這蓮藕可以,本就要買菜的,所以當下都紛紛表示要買。
這個要粉的,那個要脆的。
一下子,宋秋的攤前就忙活起來。
忙過這一陣,有人從後頭擠著探進頭來,一見宋秋,就亮了雙眼,“聽人說這邊有個小姑娘賣蓮藕,吆喝得都跟別處不一樣,再看這人圍著,我就猜到是宋小姑娘你呢!”
宋秋抬眼看去,也是一笑,“是範管事啊,好久不見,你瞧著可更精神了呀!”
“人逢喜事精神爽嘛!托宋小姑娘的福!”範進擺手笑道,他這話可不假,如今他兒子已經在外頭鋪子做小掌櫃了,當然,他在府裏也更得臉,這都是因為認識了宋小姑娘嘛。
“宋小姑娘這是在賣蓮藕?”範進心裏驚訝,以宋小姑娘如今的日子,怎麽還需要自己親自來擺攤賣東西啊,不過也沒有多問,而是道:“正好,我也要采買一些蓮藕的,宋小姑娘這蓮藕看著就好,給我來五十斤的。”
府裏好幾位主子都愛喝蓮藕湯,他冬日裏采買,就沒少買蓮藕的。
宋秋叫杜傳福給他稱了五十斤的,又將橘子給抬了一籮筐給他,讓他幫忙帶回去,送給範家兩老的。
範進笑嗬嗬收下,又付了銀錢,叫跟著的小廝先把東西送回去,就繼續去別處采買去了。
因著宋秋這攤前人沒斷過,人們買東西嘛,都好買個熱鬧,所以宋秋的蓮藕是賣的最快的,連橘子都順帶著賣出去不少。
宋秋見東西不剩多少了,便也不吆喝了,讓杜傳福守著攤子,自個也打算逛逛市集。
往前走十幾個攤子,麵對麵的排著的,一共有三家賣豆腐的,整個鎮上,也就這三家賣豆腐,每天都在這個位置,大家要賣豆腐,一般都是徑直往這兒來就是。
宋秋頭先也來買過兩回豆腐的,早就知道,三家中,這家兩個老夫妻賣的豆腐是最好吃的,他們這做豆腐的手藝,也是傳了幾代人的了。
另外兩家,就要稍微差點。
這會兒,那對老夫妻的豆腐又幾乎賣完了,另兩個豆腐攤還剩不少。
宋秋在一旁偷偷的打量片刻,隻見左手邊這豆腐攤子,賣豆腐的是雙中年夫妻,右手邊這個,是單獨的一個婦人在賣。
這婦人的生意又要比那中年夫妻的好些,好歹攤前還有人在買豆腐。
想了想,她提步往那中年夫妻的攤子去。
那婦人見有客人過來,立馬笑嗬嗬的招呼,“小丫頭,買豆腐呢?要多少?我家的豆腐可好吃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