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逐。”一直沒出聲的唐老爺子放下老煙杆,沉沉道。
村長不解,“爹,為啥不能逐?您從前也說了,咱們不會再回祖地了,是要在鬆山村一輩一輩的生活下去的,這名聲壞了,誰還願意把女兒嫁來咱們村願意討咱們村的閨女當媳婦?”
唐老爺子搖搖頭,麵上有盤算的樣子,“總之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逐,鬆山村二十五戶人家,一戶都不能少。”
村長一怔,想多問幾句什麽的,但看著自家老爹那神色,也知道,就是問,也問不出什麽的。
就比如村祠,比如鬆山上到底有什麽,比如為什麽要護著鬆山村每一戶。
這些事,不到爹閉眼的那一刻,他這個當任村長就不能知道的。
“那行吧,就再看看。”
……
蘿卜塊切出來了都用重東西壓上,卻沒這麽快的,至少壓個三四天的,把水分榨得差不多了才能行。
宋秋也沒打算接著做,等這批的做出來了再慢慢來。
接下來的兩天,村裏也忙著呢,忙著打糍粑,打湯圓麵。
村裏有一個大對窩和一個大磨子,就放在村長家。
這幾年吧,少的用,就像去年,整個村裏就三家人打了糍粑而已,一上午不到,就打完了的。
打湯圓麵的更是沒有。
因為湯圓麵不摻糙米,全得用糯米,糯米貴一半呢,可經不起打的。
能打點摻糙米的糍粑就不錯了。
但今年不同,村人早都到村長這裏做了登記的,竟是每家每戶都要打糍粑和湯圓麵的,最少的,也是泡了兩三斤糯米拿來打湯圓麵的。
所以村長就安排了兩天時間來打,二十四戶人家,分巴分巴,做兩天來。
糍粑和湯圓麵都是一樣。
打得多的先來,老袁氏足足泡了五十斤米打糍粑的,就排在頭一天。
因而初四一大早,宋秋就幫著老袁氏抬著瀝過水的米往村長家去了。
其他不輪到今兒打的,也來湊熱鬧幫忙的,一村人圍在村長家的大院子裏,紅紅火火的,鬧熱得緊。
村長家的灶屋裏,兩口大鐵鍋都燒上火,坐了水,放了木桶陣子等著蒸米的。
除了宋家,村裏還有幾戶人家打得也算多的,村長家打二十斤,王屠戶家打十五斤,劉才貴家打十五斤,周五斤家打十斤。
老袁氏和宋秋到時,王婆子和黃菜花來的更早,她們兩家的米已經蒸上了。
便排在後頭等著。
灶屋裏忙著燒火的,院子外頭洗好的大對窩和兩把大木錘子正拿在王大力和劉才貴的大兒子手中等著呢。
而院子這邊兩張桌子擺了,洗得幹幹淨淨的,上頭還鋪了一層油紙,刷上一層豆油,免得熱滾滾的糍粑打出來沾在桌子上。
很快,就有一陣子米先蒸好了,兩個人將陣子抬出來,王婆子熟手熟腳的扯了邊上的紗布帕子,將陣子裏的米飯騰到大對窩裏,帕子上沾的米粒也得抖幹淨咯,一點別浪費。
對窩裏一入了米飯,兩個負責錘米飯的人就開始動手了,你一錘我一錘的往對窩裏去,哎呦!哎呦!
這米飯可得錘爛實了,做出來的糍粑才更香糯更綿實,所以需要得是力氣。
這一錘子一錘子的,很快都出了汗了,王大力到一邊脫了外頭衣裳來,又接著捶打。
這一對窩的捶打爛實,王婆子就蹲著去捧了捶打好的飯團,就著兩根大木錘一起,往旁邊一挪,放到桌子上去。
桌子前早就等著的黃菜花幾個手上抹了一點油的,雙手齊上的把飯團扒拉幹淨,讓木錘子上一點不剩。
這一大團的分成兩半,一張桌子上去一半,老袁氏擼了袖子負責揪劑子,揪出一團來,就有婦人拿過手在手心底下按壓起來。
摁成一個個的圓,從桌角開始擺放好攤著,這熱乎的,要是挨一起的,那都全粘住了,可不成的。
這邊另一陣子也出籠了,負責捶打的漢子就沒停過,哎呦哎呦的,一個累了就換另一個,總之全村的漢子們得空的都在呢,不怕人手不夠。
婦人們呢,就負責摁糍粑就成。
滿院子,忙活得是熱火朝天的。
宋家的五十斤米一陣子可蒸不完的,分了好幾陣子才蒸完。
宋秋守著自家的米蒸出來,頭一籠打瓷實挪上桌給老袁氏揉搓揪劑子時,就忍不住上手去抓了一坨就這樣來吃。
猶記得前世小時候,他們這些小娃子可是最喜歡在大人打糍粑的時候,趁著這剛打好的,不用按,揪下一坨就開吃,那熱乎乎的,吃著比啥都好吃。
且那個年頭,米也不是多稀奇的,不管誰家的,你揪一坨去吃也沒人說反的,跟這會兒可不同。
這年頭大家都不容易,統共打這麽點的,且好不容易舍得,要是去揪一坨吃,那可心疼死人了。
所以先前宋秋一直忍著的,等自家的打出來,這才上手抓了一坨吃。
一入口,這軟軟糯糯的,吃著可真得勁,香啊!
回頭見一堆娃子眼巴巴的望著自己咽口水的樣子,宋秋也是暗暗好笑,大手一揮,叫娃子們都過來,讓老袁氏先揪了劑子一個娃子一坨都嚐嚐。
見宋秋這麽大方,娃子們都高興的圍過來,大人們也知趣,不會趕著宋家這大方跟著湊上來要的。
娃子們嚐嚐就是了,大人哪能跟娃子搶?
所幸一村的小娃子加起來也沒多少的,大點的都不好意思往上湊,全給到手了,也不過用了一團糍粑的。
宋秋嚐夠了味,就擼了袖子來幫著摁糍粑了,她家的糍粑多,得按好一輪的。
前頭按好攤得差不多的糍粑便會一個一個的摞起來,五個一摞的,裝進自家帶來的簸箕裏。
摁好的家裏就先有人端回家去了。
等宋家這裏的糍粑都摁出來,十個一摞的摞起來,都足足用最大的大簸箕裝了兩大簸箕的。
老鄧氏隻泡了七斤米做糍粑,所以排在明兒打,今兒也是來幫忙的,見宋家這麽多搬不動,也幫著上手搬回去。
一上午的時間過去,大家都要先回家吃飯,吃好飯下晌再接著打。
宋家的上午就打好了,下晌老袁氏也是要過去幫忙的,沒有自家打好了就不管了的道理。
這幫忙幫忙,就是互幫互助的,你來我不往,那可不成。
下晌宋秋就沒去了,剛吃過飯,客棧那邊杜傳福就過來叫,說是有人來找宋秋來了。
宋秋便急著往客棧去了。
村長不解,“爹,為啥不能逐?您從前也說了,咱們不會再回祖地了,是要在鬆山村一輩一輩的生活下去的,這名聲壞了,誰還願意把女兒嫁來咱們村願意討咱們村的閨女當媳婦?”
唐老爺子搖搖頭,麵上有盤算的樣子,“總之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逐,鬆山村二十五戶人家,一戶都不能少。”
村長一怔,想多問幾句什麽的,但看著自家老爹那神色,也知道,就是問,也問不出什麽的。
就比如村祠,比如鬆山上到底有什麽,比如為什麽要護著鬆山村每一戶。
這些事,不到爹閉眼的那一刻,他這個當任村長就不能知道的。
“那行吧,就再看看。”
……
蘿卜塊切出來了都用重東西壓上,卻沒這麽快的,至少壓個三四天的,把水分榨得差不多了才能行。
宋秋也沒打算接著做,等這批的做出來了再慢慢來。
接下來的兩天,村裏也忙著呢,忙著打糍粑,打湯圓麵。
村裏有一個大對窩和一個大磨子,就放在村長家。
這幾年吧,少的用,就像去年,整個村裏就三家人打了糍粑而已,一上午不到,就打完了的。
打湯圓麵的更是沒有。
因為湯圓麵不摻糙米,全得用糯米,糯米貴一半呢,可經不起打的。
能打點摻糙米的糍粑就不錯了。
但今年不同,村人早都到村長這裏做了登記的,竟是每家每戶都要打糍粑和湯圓麵的,最少的,也是泡了兩三斤糯米拿來打湯圓麵的。
所以村長就安排了兩天時間來打,二十四戶人家,分巴分巴,做兩天來。
糍粑和湯圓麵都是一樣。
打得多的先來,老袁氏足足泡了五十斤米打糍粑的,就排在頭一天。
因而初四一大早,宋秋就幫著老袁氏抬著瀝過水的米往村長家去了。
其他不輪到今兒打的,也來湊熱鬧幫忙的,一村人圍在村長家的大院子裏,紅紅火火的,鬧熱得緊。
村長家的灶屋裏,兩口大鐵鍋都燒上火,坐了水,放了木桶陣子等著蒸米的。
除了宋家,村裏還有幾戶人家打得也算多的,村長家打二十斤,王屠戶家打十五斤,劉才貴家打十五斤,周五斤家打十斤。
老袁氏和宋秋到時,王婆子和黃菜花來的更早,她們兩家的米已經蒸上了。
便排在後頭等著。
灶屋裏忙著燒火的,院子外頭洗好的大對窩和兩把大木錘子正拿在王大力和劉才貴的大兒子手中等著呢。
而院子這邊兩張桌子擺了,洗得幹幹淨淨的,上頭還鋪了一層油紙,刷上一層豆油,免得熱滾滾的糍粑打出來沾在桌子上。
很快,就有一陣子米先蒸好了,兩個人將陣子抬出來,王婆子熟手熟腳的扯了邊上的紗布帕子,將陣子裏的米飯騰到大對窩裏,帕子上沾的米粒也得抖幹淨咯,一點別浪費。
對窩裏一入了米飯,兩個負責錘米飯的人就開始動手了,你一錘我一錘的往對窩裏去,哎呦!哎呦!
這米飯可得錘爛實了,做出來的糍粑才更香糯更綿實,所以需要得是力氣。
這一錘子一錘子的,很快都出了汗了,王大力到一邊脫了外頭衣裳來,又接著捶打。
這一對窩的捶打爛實,王婆子就蹲著去捧了捶打好的飯團,就著兩根大木錘一起,往旁邊一挪,放到桌子上去。
桌子前早就等著的黃菜花幾個手上抹了一點油的,雙手齊上的把飯團扒拉幹淨,讓木錘子上一點不剩。
這一大團的分成兩半,一張桌子上去一半,老袁氏擼了袖子負責揪劑子,揪出一團來,就有婦人拿過手在手心底下按壓起來。
摁成一個個的圓,從桌角開始擺放好攤著,這熱乎的,要是挨一起的,那都全粘住了,可不成的。
這邊另一陣子也出籠了,負責捶打的漢子就沒停過,哎呦哎呦的,一個累了就換另一個,總之全村的漢子們得空的都在呢,不怕人手不夠。
婦人們呢,就負責摁糍粑就成。
滿院子,忙活得是熱火朝天的。
宋家的五十斤米一陣子可蒸不完的,分了好幾陣子才蒸完。
宋秋守著自家的米蒸出來,頭一籠打瓷實挪上桌給老袁氏揉搓揪劑子時,就忍不住上手去抓了一坨就這樣來吃。
猶記得前世小時候,他們這些小娃子可是最喜歡在大人打糍粑的時候,趁著這剛打好的,不用按,揪下一坨就開吃,那熱乎乎的,吃著比啥都好吃。
且那個年頭,米也不是多稀奇的,不管誰家的,你揪一坨去吃也沒人說反的,跟這會兒可不同。
這年頭大家都不容易,統共打這麽點的,且好不容易舍得,要是去揪一坨吃,那可心疼死人了。
所以先前宋秋一直忍著的,等自家的打出來,這才上手抓了一坨吃。
一入口,這軟軟糯糯的,吃著可真得勁,香啊!
回頭見一堆娃子眼巴巴的望著自己咽口水的樣子,宋秋也是暗暗好笑,大手一揮,叫娃子們都過來,讓老袁氏先揪了劑子一個娃子一坨都嚐嚐。
見宋秋這麽大方,娃子們都高興的圍過來,大人們也知趣,不會趕著宋家這大方跟著湊上來要的。
娃子們嚐嚐就是了,大人哪能跟娃子搶?
所幸一村的小娃子加起來也沒多少的,大點的都不好意思往上湊,全給到手了,也不過用了一團糍粑的。
宋秋嚐夠了味,就擼了袖子來幫著摁糍粑了,她家的糍粑多,得按好一輪的。
前頭按好攤得差不多的糍粑便會一個一個的摞起來,五個一摞的,裝進自家帶來的簸箕裏。
摁好的家裏就先有人端回家去了。
等宋家這裏的糍粑都摁出來,十個一摞的摞起來,都足足用最大的大簸箕裝了兩大簸箕的。
老鄧氏隻泡了七斤米做糍粑,所以排在明兒打,今兒也是來幫忙的,見宋家這麽多搬不動,也幫著上手搬回去。
一上午的時間過去,大家都要先回家吃飯,吃好飯下晌再接著打。
宋家的上午就打好了,下晌老袁氏也是要過去幫忙的,沒有自家打好了就不管了的道理。
這幫忙幫忙,就是互幫互助的,你來我不往,那可不成。
下晌宋秋就沒去了,剛吃過飯,客棧那邊杜傳福就過來叫,說是有人來找宋秋來了。
宋秋便急著往客棧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