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南瓜那小眼神,張老豆死人堆裏爬出來的,哪有看不明白的?
不過他也不拆穿,隻道:“我跟我那上官交情匪淺,從前想著無事不好過多去打擾,就一直沒有聯係,十幾年前,上官還專門給我送了信來敘舊呢,要是我此番能出去,必定要跟上官好好敘敘舊,我都一把老骨頭了,不為自己,也是要好生為鬆兒打點一番的。”
張南瓜聽著這話,頓時就是一激靈,拿著信物去,哪有老頭子親自出麵來的有用?
隻要老頭子在那上官跟前說的上話,比啥信物都好使啊!
當下張南瓜就道:“爹你放心!兒子一定把信物帶到!救爹出去!”
這回是實心實意的了。
張老豆看明白,這才如實交代了東西的藏處,以及那上官的名諱。
張南瓜得了消息,這心踏實了,想著老頭子可不能先死在牢裏了,因此一咬牙,還特意花了銀子打點了獄卒,讓好生看顧著張老豆。
回到家,本來是想著,趕早不趕晚,打算就立刻啟程往京城去的。
但他從沒出過遠門,趕不了急路,如今又天寒地凍的,他怕路上出事,所以就有些猶豫起來。
畢竟,兒子前途重要,他命也重要,萬一再路上有個好歹,那可後悔都後悔不過來。
馮氏知道了詳情,也怕男人路上出事,就勸道:“這近年關的,一路北上,隻有更冷的,相公你從沒有出過遠門,又怕冷,那路上風餐露宿的,我怕相公你吃不消,受不了那個苦。”
“不如這樣,得出了正月,春暖花開,屆時咱們請個鏢局護送,再行趕路去京城也不遲,左右公爹也要秋後才問斬呢,來得及。”
張南瓜確實怕死怕吃苦的,真要一個人趕路上京,人生地不熟的,他還真怕。
這麽聽著,頓時心動,“行!那就開了春去!不過眼下我得先回村一趟,把那東西拿到手再說!”
……
隨著米價一漲,南邊昌樂國要打來了,這事就再也不是秘密,大街小巷,連三歲娃子都掛在嘴邊了。
而與此同時,就傳過來昌樂國正式攻打的消息,馬陽關守邊十萬大軍正在奮力應戰。
離過年還有半個月的關頭,隨處都可見從最南邊躲避戰爭過來的百姓。
這好好的盼著的過年,就再叫人提不起心思來盼了。
官道上的人也一下子多了起來,不過大都是從南邊北上的,從北邊過來的,就少了許多。
客棧的生意倒是一下子又好了一個高度,連茶棚每天都得多蒸幾籠饅頭才夠賣的,且新出爐的蘿卜幹,賣的也格外好。
趕在年關,生意如此好,本該叫東家高興的,但宋秋念著南邊戰事已起,卻是高興不起來。
這仗一旦開打,就很難停下來了。
荊州府離得這麽近,誰不怕呢?
聽說鎮上有好些大戶正收拾行裝,北邊有親的,都準備暫時躲出去呢。
這人心惶惶的,弄得鎮上的生意都冷清起來了。
宋秋便幹脆停了甜點鋪子,讓鄒氏幾人暫時先回鬆山村來,等過完年再說,也不差這點掙錢的時候。
倒是客棧人本就多了,這麽多人也住不下,宋秋便幹脆把除了陶正等人的其他人都先挪到莊子上做粉條去,而村裏的幾人,給提前結了工錢放了假,等年後再說。
老鄧氏從縣城裏一趕回來,翌日叫李冬瓜去給李大錘燒了紙上了香,接著就收拾收拾搬進了李家去。
苗氏格外不舍,勸了又勸,留了又留,隻得老鄧氏一句,“我又不走遠,往哪兒走你也是我兒媳婦,石蛋兒和棗花也是我孫子孫女,就在一個村的,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有個啥來喊我就成!”
如此,苗氏見留不住,才沒有再留,本來分家也說好了的,娘要跟著二哥他們過的,她跟相公這裏,行自己的孝道,給養老銀子就是。
老鄧氏走歸走,還把張胡瓜這些日子拿回來的工錢剩的都交給了苗氏,一文都沒有帶走,至於梨花的,到了李家就給了陳氏,那完全就當個閑老婆子,隻管吃吃喝喝,萬事不照閑的。
倒是苗氏,也不小氣,將打得糍粑湯圓麵這些都分了兩半,送了一半到李家去,還有正熏著的臘肉,等取了也要送一半過去的。
陳氏倒有些不知該咋好,還是老鄧氏說了,她才接了下來,但回頭去扯料子做一家人的新衣裳時就給張胡瓜一家四口都計劃在內的。
老鄧氏看著這兩個兒子兒媳能相處得好,心裏也是格外欣慰。
其他那兩個,她可壓根不指望了。
甚至都沒有再期待過這兩人能回來,遠遠的在外頭,一輩子別回來礙她眼才好呢。
因此,甫溜達著過來找老袁氏擺閑,冷不丁看著許久不見的張南瓜從一輛看著氣派的馬車上下來時,還有些回不過神來。
張南瓜就站在張家院門口,讓車夫等著,正要踏步進院子去,也看到了隔壁宋家院門前的老鄧氏了。
他想著這老婆子不顧他們把玉佩摔了的事,還有隻顧著老二那個雜種不顧他們的事,心裏壓根就不想喊人的。
但轉念又想自己回來取東西的,招呼都不打,也怕這老婆子耍潑,就不鹹不淡的喊了聲:“娘。”
老鄧氏回過神,見張南瓜是一個人回來的,身上穿得比那程大地主差不多了,要不是這臉還是那個臉,她都有些不敢認了。
不是說張鬆壞了名聲,這父子倆都被鎮學除了名,好像梅花又生了啥丟臉的事,這一家沒臉在鎮上待,灰溜溜的趁夜就躲出盤石鎮了嗎?
這好久不見,看人這樣,日子過得還挺滋潤啊。
不過,都不關她的事。
老鄧氏淡淡應了聲,“正好你回來了,上次你們沒在,這家我就做主分了,村長他們都做了見證落了文書了,還是按先頭說的那樣分的,這老宅分給了你四弟,欠的銀子都是給你家買宅子生的債,你自個講良心,看著還,其他的,我也不說了。”
張南瓜聽著,也不意外,這老婆子就惦記著分家呢,他們不在,巴不得,還能等他們回來再分?
分就分唄,現在他可不在乎這個。
欠那點銀子?
那才多點?
他也不在乎,正好,等會兒去村裏溜達溜達也有借口。
不過他也不拆穿,隻道:“我跟我那上官交情匪淺,從前想著無事不好過多去打擾,就一直沒有聯係,十幾年前,上官還專門給我送了信來敘舊呢,要是我此番能出去,必定要跟上官好好敘敘舊,我都一把老骨頭了,不為自己,也是要好生為鬆兒打點一番的。”
張南瓜聽著這話,頓時就是一激靈,拿著信物去,哪有老頭子親自出麵來的有用?
隻要老頭子在那上官跟前說的上話,比啥信物都好使啊!
當下張南瓜就道:“爹你放心!兒子一定把信物帶到!救爹出去!”
這回是實心實意的了。
張老豆看明白,這才如實交代了東西的藏處,以及那上官的名諱。
張南瓜得了消息,這心踏實了,想著老頭子可不能先死在牢裏了,因此一咬牙,還特意花了銀子打點了獄卒,讓好生看顧著張老豆。
回到家,本來是想著,趕早不趕晚,打算就立刻啟程往京城去的。
但他從沒出過遠門,趕不了急路,如今又天寒地凍的,他怕路上出事,所以就有些猶豫起來。
畢竟,兒子前途重要,他命也重要,萬一再路上有個好歹,那可後悔都後悔不過來。
馮氏知道了詳情,也怕男人路上出事,就勸道:“這近年關的,一路北上,隻有更冷的,相公你從沒有出過遠門,又怕冷,那路上風餐露宿的,我怕相公你吃不消,受不了那個苦。”
“不如這樣,得出了正月,春暖花開,屆時咱們請個鏢局護送,再行趕路去京城也不遲,左右公爹也要秋後才問斬呢,來得及。”
張南瓜確實怕死怕吃苦的,真要一個人趕路上京,人生地不熟的,他還真怕。
這麽聽著,頓時心動,“行!那就開了春去!不過眼下我得先回村一趟,把那東西拿到手再說!”
……
隨著米價一漲,南邊昌樂國要打來了,這事就再也不是秘密,大街小巷,連三歲娃子都掛在嘴邊了。
而與此同時,就傳過來昌樂國正式攻打的消息,馬陽關守邊十萬大軍正在奮力應戰。
離過年還有半個月的關頭,隨處都可見從最南邊躲避戰爭過來的百姓。
這好好的盼著的過年,就再叫人提不起心思來盼了。
官道上的人也一下子多了起來,不過大都是從南邊北上的,從北邊過來的,就少了許多。
客棧的生意倒是一下子又好了一個高度,連茶棚每天都得多蒸幾籠饅頭才夠賣的,且新出爐的蘿卜幹,賣的也格外好。
趕在年關,生意如此好,本該叫東家高興的,但宋秋念著南邊戰事已起,卻是高興不起來。
這仗一旦開打,就很難停下來了。
荊州府離得這麽近,誰不怕呢?
聽說鎮上有好些大戶正收拾行裝,北邊有親的,都準備暫時躲出去呢。
這人心惶惶的,弄得鎮上的生意都冷清起來了。
宋秋便幹脆停了甜點鋪子,讓鄒氏幾人暫時先回鬆山村來,等過完年再說,也不差這點掙錢的時候。
倒是客棧人本就多了,這麽多人也住不下,宋秋便幹脆把除了陶正等人的其他人都先挪到莊子上做粉條去,而村裏的幾人,給提前結了工錢放了假,等年後再說。
老鄧氏從縣城裏一趕回來,翌日叫李冬瓜去給李大錘燒了紙上了香,接著就收拾收拾搬進了李家去。
苗氏格外不舍,勸了又勸,留了又留,隻得老鄧氏一句,“我又不走遠,往哪兒走你也是我兒媳婦,石蛋兒和棗花也是我孫子孫女,就在一個村的,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有個啥來喊我就成!”
如此,苗氏見留不住,才沒有再留,本來分家也說好了的,娘要跟著二哥他們過的,她跟相公這裏,行自己的孝道,給養老銀子就是。
老鄧氏走歸走,還把張胡瓜這些日子拿回來的工錢剩的都交給了苗氏,一文都沒有帶走,至於梨花的,到了李家就給了陳氏,那完全就當個閑老婆子,隻管吃吃喝喝,萬事不照閑的。
倒是苗氏,也不小氣,將打得糍粑湯圓麵這些都分了兩半,送了一半到李家去,還有正熏著的臘肉,等取了也要送一半過去的。
陳氏倒有些不知該咋好,還是老鄧氏說了,她才接了下來,但回頭去扯料子做一家人的新衣裳時就給張胡瓜一家四口都計劃在內的。
老鄧氏看著這兩個兒子兒媳能相處得好,心裏也是格外欣慰。
其他那兩個,她可壓根不指望了。
甚至都沒有再期待過這兩人能回來,遠遠的在外頭,一輩子別回來礙她眼才好呢。
因此,甫溜達著過來找老袁氏擺閑,冷不丁看著許久不見的張南瓜從一輛看著氣派的馬車上下來時,還有些回不過神來。
張南瓜就站在張家院門口,讓車夫等著,正要踏步進院子去,也看到了隔壁宋家院門前的老鄧氏了。
他想著這老婆子不顧他們把玉佩摔了的事,還有隻顧著老二那個雜種不顧他們的事,心裏壓根就不想喊人的。
但轉念又想自己回來取東西的,招呼都不打,也怕這老婆子耍潑,就不鹹不淡的喊了聲:“娘。”
老鄧氏回過神,見張南瓜是一個人回來的,身上穿得比那程大地主差不多了,要不是這臉還是那個臉,她都有些不敢認了。
不是說張鬆壞了名聲,這父子倆都被鎮學除了名,好像梅花又生了啥丟臉的事,這一家沒臉在鎮上待,灰溜溜的趁夜就躲出盤石鎮了嗎?
這好久不見,看人這樣,日子過得還挺滋潤啊。
不過,都不關她的事。
老鄧氏淡淡應了聲,“正好你回來了,上次你們沒在,這家我就做主分了,村長他們都做了見證落了文書了,還是按先頭說的那樣分的,這老宅分給了你四弟,欠的銀子都是給你家買宅子生的債,你自個講良心,看著還,其他的,我也不說了。”
張南瓜聽著,也不意外,這老婆子就惦記著分家呢,他們不在,巴不得,還能等他們回來再分?
分就分唄,現在他可不在乎這個。
欠那點銀子?
那才多點?
他也不在乎,正好,等會兒去村裏溜達溜達也有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