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飛快看了那幾個籃子一眼,見裏頭都是雞蛋,下頭放了厚厚的茅草墊著,顯示著主人對其的小心。
再看這幾人的穿著,都是補疤得不能再補疤的舊衣服,還不是棉襖,看著也不太暖和的。
幾個人的臉也有些發黃,足以看得出日子拮據的。
她恍然間就明白了些點,便道:“東西你們都拿回去吧,這麽多雞蛋,我也吃不了。”
那漢子一聽,幾乎要急的哭出來了,村人其他人送來的都收了,可不收他們的,這是不會再佃地給他們種了?
要是沒有這些地種,那他們的日子可更過不下去了呀。23sk.
這是送來晚了?早知道那天裏一起來了。
可當時他們幾家,準備來準備去都準備不出像樣的,這籃子雞蛋,是這幾天湊了又湊才勉強湊出來的。
這不,一湊上,就趕緊往鬆山村來了。
宋秋見三四十一大男人眼眶都紅了的樣子,也是覺得有些心酸,這都是為了日子不是?
窮人也有窮人的難啊。
“你們也是往年佃了梨樹溝的地種著呢吧?往年咋佃的,過了年還接著佃就是,這雞蛋你們都拿回去自個吃吧。”
宋秋難得多說了兩句,還給了應承。
那漢子一聽還能給他們繼續種,頓時喜笑顏開,高興的跟啥似的,連連感謝。
最後,幾個人商量好似的,把籃子一放,扭頭就跑,生怕後頭有人追一樣的。
宋秋看著幾個籃子,這麽多雞蛋,也是有些好笑。
這雞蛋對她來說不算啥,可對剛才這幾戶人家來說,怕是比啥都要金貴的。
她歎了口氣,轉頭看了看置辦的年貨,心裏有了打算。
黃家村佃租了梨樹溝的地的人家統共也不超過二十戶,用不了多少。
等明兒杜傳福他們過來,宋秋就讓他們把回禮給帶回去,一戶一包糕點,一包糖果,一包瓜子,一包炸肉丸子。
這禮對於鄉下人家來說,挺重的。
但對她來說,還好。
收了人家這麽多東西,退不回去,白收也不好。
就這樣回了禮,她覺得心裏舒坦點。
老袁氏見了,也是歎口氣,誇她做的對。
“咱如今也不差這點,可日子難過的呀,就像咱們往年一年,要是沒有你舅公家給的臘肉,你姨奶奶家給的雞,你鄧奶奶家送的糍粑,和村裏幾家送的東西,那團年飯都擺不上桌呢!”
隻有苦的人,才懂得那種苦呢。
宋秋聽著,也是有些感慨。
往年的不是她,但今年,包括往後,都是她。
她笑著道:“奶放心,從今往後,咱家每年的團年飯都保證置辦的齊齊全全的!”
宋秋也不是說說的,這團年飯講究的就是辦得一個熱鬧,那可是越豐盛越好,連著吃幾天都吃不完才好呢!
今年又是她跟奶奶的頭一個除夕,因此,格外的準備的豐盛了些。
三十天一大早起來,宋秋先把魚這些殺出來,留老袁氏在家裏準備著其他小菜之類的,自己則挎著籃子,帶著背著背簍的阿靈出了家門。
三十一早去上墳,請在下麵的親人們回來過大年,這是習俗。
往年都是宋秋一個人去的,家裏不富裕,提的東西也簡單,一個籃子就能搞定。
但今年宋秋準備的富裕,滿滿一背簍呢。
上墳的祭品有酒有肉有整雞,還有瓜果點心,齊全得很。
還有紙錢和香燭都準備的大半背簍的,保證燒給親人們夠花用的。
當阿靈是一家人了,帶著她一起上墳也是正當。
阿靈第一次經曆這個,覺得新奇的很,背著滿滿當當的東西,也不覺得重。
兩個人一起往鬆山上去,雪昨兒晚上就停了,但山上積雪還多,路並不是那麽好走。
宋家過世的親人的墳墓離得都不遠,大致都在那一片,翻過耳朵山背後那片山坳子就是了。
隻宋秋的高祖奶奶也就是她爺爺的奶奶葬得遠了些,還在兩片山頭之後。
實在太遠,每年宋秋都是在山坳子這裏喊著燒紙的,因為老袁氏也不放心她一個人去那麽遠上墳。
但今年有阿靈陪著,自然是要上全了的。
宋秋便打算先去給高祖奶奶上了墳返回來再給爺爺他們燒紙。
兩個人用了將近一個時辰,才到高祖奶奶的墳前。
要不是有豎著的牌位寫著,宋秋也是找不到哪個墳頭才是的。
到墳前,把祭品都擺放出來,宋秋燒了一大把紙錢,又點了兩根蠟燭插在墳前,然後燃了香,給阿靈三根,兩個人對著墳頭磕了頭作了揖,便即將香插在蠟燭旁邊。
祭拜完高祖奶奶,兩個人便背了東西原路返回。
到耳朵山這邊的山坳子下,才停下。
這裏一二三四五座墳,都挨得不遠。
宋秋按輩分,先給曾祖爺爺和曾祖奶奶上墳磕頭作揖,然後便是爺爺宋孝全,以及她爹娘。
幾座墳頭拜下來,準備的紙錢香燭這些也都用完了,兩個人便背著祭品準備下山回家了。
回到家,已經快午時了。
上墳就是這樣,幾乎都要花半天的。
像村裏劉老猛家去世親人葬在快及鬆山寺那邊的山上的,這年三十上墳,幾天都要半下午才能完事回家呢。
因此,一般半下午吃團年飯,或者天黑了才吃團年飯的,都是正常。
宋秋歇歇腳,喝了一碗老袁氏煮好的醪糟湯,就穿了圍裙,開始大顯身手,準備做菜了。
她跟老袁氏商量過了,定出了準備做十二道菜的席麵。
首先魚是必要有的,還必須得是全魚,更少不了雞,萬事吉開頭。
一道白切雞,大吉大利。
一道魔芋燒鴨,財氣滿滿。
一道紅燒鯽魚,連年有餘。
一道粉蒸肉,蒸蒸日上。
一道豆腐丸子,團團圓圓。
一道韭菜雞蛋,長長久久。
一道醋釀白菜,八方來財。
一道小炒芹菜,勤勞生財。
一道臘味拚盤,紅紅火火。
一道涼拌蓮藕,好運連連。
一道涼拌豬耳,順風順水。
一道涼拌雜蔬,闔家歡樂。
四葷四素四涼菜,齊齊活活。
宋秋掌勺,老袁氏燒火,阿靈幫著打下手。
雖隻有三個人,可不大的灶屋裏卻充斥著幸福和歡樂。
等十二道菜將桌子擺得滿滿當當,已經是半下午了。
把酒倒上,碗筷擺好,請回來的親人先吃著。
宋秋則拿了鞭炮到院子裏頭去放,劈裏啪啦的炮仗一響,整個鬆山村都聽得到。
此起彼伏的,又要不少炮仗聲在不斷響著,叫人一聽,就知道,哪家哪家的團年飯開始咯!
再看這幾人的穿著,都是補疤得不能再補疤的舊衣服,還不是棉襖,看著也不太暖和的。
幾個人的臉也有些發黃,足以看得出日子拮據的。
她恍然間就明白了些點,便道:“東西你們都拿回去吧,這麽多雞蛋,我也吃不了。”
那漢子一聽,幾乎要急的哭出來了,村人其他人送來的都收了,可不收他們的,這是不會再佃地給他們種了?
要是沒有這些地種,那他們的日子可更過不下去了呀。23sk.
這是送來晚了?早知道那天裏一起來了。
可當時他們幾家,準備來準備去都準備不出像樣的,這籃子雞蛋,是這幾天湊了又湊才勉強湊出來的。
這不,一湊上,就趕緊往鬆山村來了。
宋秋見三四十一大男人眼眶都紅了的樣子,也是覺得有些心酸,這都是為了日子不是?
窮人也有窮人的難啊。
“你們也是往年佃了梨樹溝的地種著呢吧?往年咋佃的,過了年還接著佃就是,這雞蛋你們都拿回去自個吃吧。”
宋秋難得多說了兩句,還給了應承。
那漢子一聽還能給他們繼續種,頓時喜笑顏開,高興的跟啥似的,連連感謝。
最後,幾個人商量好似的,把籃子一放,扭頭就跑,生怕後頭有人追一樣的。
宋秋看著幾個籃子,這麽多雞蛋,也是有些好笑。
這雞蛋對她來說不算啥,可對剛才這幾戶人家來說,怕是比啥都要金貴的。
她歎了口氣,轉頭看了看置辦的年貨,心裏有了打算。
黃家村佃租了梨樹溝的地的人家統共也不超過二十戶,用不了多少。
等明兒杜傳福他們過來,宋秋就讓他們把回禮給帶回去,一戶一包糕點,一包糖果,一包瓜子,一包炸肉丸子。
這禮對於鄉下人家來說,挺重的。
但對她來說,還好。
收了人家這麽多東西,退不回去,白收也不好。
就這樣回了禮,她覺得心裏舒坦點。
老袁氏見了,也是歎口氣,誇她做的對。
“咱如今也不差這點,可日子難過的呀,就像咱們往年一年,要是沒有你舅公家給的臘肉,你姨奶奶家給的雞,你鄧奶奶家送的糍粑,和村裏幾家送的東西,那團年飯都擺不上桌呢!”
隻有苦的人,才懂得那種苦呢。
宋秋聽著,也是有些感慨。
往年的不是她,但今年,包括往後,都是她。
她笑著道:“奶放心,從今往後,咱家每年的團年飯都保證置辦的齊齊全全的!”
宋秋也不是說說的,這團年飯講究的就是辦得一個熱鬧,那可是越豐盛越好,連著吃幾天都吃不完才好呢!
今年又是她跟奶奶的頭一個除夕,因此,格外的準備的豐盛了些。
三十天一大早起來,宋秋先把魚這些殺出來,留老袁氏在家裏準備著其他小菜之類的,自己則挎著籃子,帶著背著背簍的阿靈出了家門。
三十一早去上墳,請在下麵的親人們回來過大年,這是習俗。
往年都是宋秋一個人去的,家裏不富裕,提的東西也簡單,一個籃子就能搞定。
但今年宋秋準備的富裕,滿滿一背簍呢。
上墳的祭品有酒有肉有整雞,還有瓜果點心,齊全得很。
還有紙錢和香燭都準備的大半背簍的,保證燒給親人們夠花用的。
當阿靈是一家人了,帶著她一起上墳也是正當。
阿靈第一次經曆這個,覺得新奇的很,背著滿滿當當的東西,也不覺得重。
兩個人一起往鬆山上去,雪昨兒晚上就停了,但山上積雪還多,路並不是那麽好走。
宋家過世的親人的墳墓離得都不遠,大致都在那一片,翻過耳朵山背後那片山坳子就是了。
隻宋秋的高祖奶奶也就是她爺爺的奶奶葬得遠了些,還在兩片山頭之後。
實在太遠,每年宋秋都是在山坳子這裏喊著燒紙的,因為老袁氏也不放心她一個人去那麽遠上墳。
但今年有阿靈陪著,自然是要上全了的。
宋秋便打算先去給高祖奶奶上了墳返回來再給爺爺他們燒紙。
兩個人用了將近一個時辰,才到高祖奶奶的墳前。
要不是有豎著的牌位寫著,宋秋也是找不到哪個墳頭才是的。
到墳前,把祭品都擺放出來,宋秋燒了一大把紙錢,又點了兩根蠟燭插在墳前,然後燃了香,給阿靈三根,兩個人對著墳頭磕了頭作了揖,便即將香插在蠟燭旁邊。
祭拜完高祖奶奶,兩個人便背了東西原路返回。
到耳朵山這邊的山坳子下,才停下。
這裏一二三四五座墳,都挨得不遠。
宋秋按輩分,先給曾祖爺爺和曾祖奶奶上墳磕頭作揖,然後便是爺爺宋孝全,以及她爹娘。
幾座墳頭拜下來,準備的紙錢香燭這些也都用完了,兩個人便背著祭品準備下山回家了。
回到家,已經快午時了。
上墳就是這樣,幾乎都要花半天的。
像村裏劉老猛家去世親人葬在快及鬆山寺那邊的山上的,這年三十上墳,幾天都要半下午才能完事回家呢。
因此,一般半下午吃團年飯,或者天黑了才吃團年飯的,都是正常。
宋秋歇歇腳,喝了一碗老袁氏煮好的醪糟湯,就穿了圍裙,開始大顯身手,準備做菜了。
她跟老袁氏商量過了,定出了準備做十二道菜的席麵。
首先魚是必要有的,還必須得是全魚,更少不了雞,萬事吉開頭。
一道白切雞,大吉大利。
一道魔芋燒鴨,財氣滿滿。
一道紅燒鯽魚,連年有餘。
一道粉蒸肉,蒸蒸日上。
一道豆腐丸子,團團圓圓。
一道韭菜雞蛋,長長久久。
一道醋釀白菜,八方來財。
一道小炒芹菜,勤勞生財。
一道臘味拚盤,紅紅火火。
一道涼拌蓮藕,好運連連。
一道涼拌豬耳,順風順水。
一道涼拌雜蔬,闔家歡樂。
四葷四素四涼菜,齊齊活活。
宋秋掌勺,老袁氏燒火,阿靈幫著打下手。
雖隻有三個人,可不大的灶屋裏卻充斥著幸福和歡樂。
等十二道菜將桌子擺得滿滿當當,已經是半下午了。
把酒倒上,碗筷擺好,請回來的親人先吃著。
宋秋則拿了鞭炮到院子裏頭去放,劈裏啪啦的炮仗一響,整個鬆山村都聽得到。
此起彼伏的,又要不少炮仗聲在不斷響著,叫人一聽,就知道,哪家哪家的團年飯開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