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南郊工坊與安西城軍器司合並成立新的部門——鑄鑒局
各城軍器司原址保留,但均改名為鑄鑒局辦事處,不具製造、研發、庫存之職能,唯一作用便是作為鑄鑒局在他城辦事之用。
這一改革,唯一的好處便是集合力量為一處,能夠統一進行管理,並且減少不必要開支。
而一開始李致允諾趙九江如果十日完成重建的重賞,李致也不失承諾直接大手一揮,讓其擔任重職。
趙九江任鑄鑒局局長一職
陳青任鑄鑒局副局長一職。
這陳青原任慶陽城軍器司主事,家世清白,技藝精湛,但擁有這樣條件的工匠不在少數,但李致為何會選其擔任副局長這一重職呢。
因為李致在了解這些工匠過程中發現陳青想法很活躍,亦很大膽,創新思維讓他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特別是對於火器的重視程度,在其主導下,慶陽軍器司研究的新式火器已經初現雛形,但由於資金問題,故而擱淺。
所以李致將其放到如此重位上,就是給予了極大的方便,並秘密責令再啟新式火器研究項目。
鑄鑒局之下再設三處,分別為製瓷處、煉鋼處、製器處,每處處長均由身世清白品性優良者擔任,至於他們的家人,李致則是派人嚴加看管,不僅是為了牽製這些手握機密的工匠,同時也是為了他們家人的安危考慮。
而李致與趙九江對賭的結果,毋庸置疑,李致的坩堝煉鋼法製成的武器不管是哪一方麵都超過了這個時代的工藝,所以對賭有了結果,李致是贏的一方。
但李致還是下達了另一項政令,封地內工匠聞之無不欣喜萬分,就連其餘各省的工匠聞之也紛紛動容,但這一項政令僅限於肅西行省籍的工匠。
成立鑄鑒局,李致作為封地之主倒是便可獨斷改革,但第二道政令涉及頗大,李致也不敢獨斷,沒有皇帝首肯也不敢改革。
......
時間回到李致剛回府的時候,剛進信王府推門進去,裏麵早就等得望眼欲穿的一個人從椅子上跳起,一旁站著的赫然是前幾日被李致派出辦事的朱凱,見此李致便知自己要的東西應該來了。
那人站起來後,湊過來急道:“殿下,您可算是回來了!聖上吩咐咱家一定將密旨親手交給您”說著從袖裏掏出密旨。
“有勞公公。”李致很是上道,不動聲色的遞過一枚金子,對於皇帝身邊的人還是的拉好關係。
太監收好金子,笑開了花,將密旨交給了李致,便道“咱家還要回京向聖上複命。”說完便匆忙離開。
密旨內容無非如下,就是前幾日李致奏請的關於工匠匠籍改革以及軍製改革兩個建議,其中大筆書寫改革的好處,以及工業的重要性和當前軍製的不合理。
其實李致也拿不定主意皇帝是否同意他的建議,因為以往皇帝都不喜李致,但李致還是鬥膽派朱凱攜奏折進京,好在皇帝都對此做出了答複,首肯了工匠匠籍改革,但軍製改革還暫未答複。
匠籍改革以及軍製改革的利處皇帝也能看得到,皇帝並非昏君,但皇朝眼前境況也並不是他之所願,也幾度想中興大夏,但內憂不斷,改革的刀子久久不能揮起,工匠匠籍倒是可以推行,但軍製改革茲事體大,皇帝一時間還下不定主意。
這次李致上奏的建議,入了皇帝的眼,還幾度不敢相信這是李致的手筆,實在是以前的李致從未幹過正事,對這個兒子幾度失望,所以想派人前來查驗後再作答複,但皇帝又不想白白耽擱新政的實施,於是便派親信太監將這封密旨親手交到李致手裏,同時派了密探暗中監視李致的一舉一動。
雖然軍製改革未通過同意,但匠籍改革刻不容緩,第二道政令的內容就是關於匠籍製度的改革。
封地內所有匠人的所屬匠籍均作暫時保留,但隻要前往安西城鑄鑒局進行評級,對所屬匠種專業知識以及實操進行考試,按結果進行匠人評級製度,經過評級者,匠籍取消可入民戶,恢複自由身。
大夏皇朝戶籍主要分為民、軍、匠三等。其中匠籍全為手工業者,軍籍大部分為軍中將士,但也有小部分在軍中負責維修軍器,也作軍匠。
從法律地位上說,這些被編入特殊戶籍的工匠和軍匠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他們要世代承襲,一人為匠世代為匠,且為了便於勾補不許分戶。匠、軍籍若想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故而沒有皇帝首肯李致還真不敢改革,且身隸軍、匠籍者,不可參加科舉考試躋於士流,亦不可從事工商業。
改革後,恢複民戶的工匠便可創業,收入增加,便能進行消費,從而帶動封地經濟發展。
這一改革,著實令整個肅西行省內的工匠趨之若鶩般湧向安西城,參與考試進行評級,一時間城中繁華無比,大大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就這樣李致一紙政令便籠絡了一省之地的所有精湛工匠,至於省外的那些工匠李致也是萬分眼饞,但皇帝首肯的也無非隻能是封地之內進行改革,這也是為了大大抑製一些別用用心者的不滿。
就這樣,朝中對李致的彈劾都還不斷,但皇帝壓著所有奏折不發,全部秘密運往李致府上,這也是皇帝在暗中表示對李致的支持。
李致雖想不明白為何皇帝對自己改觀如此之大,並這樣支持自己,但思索許久,也想不通,也就沒想了,隻要皇帝支持自己就行了,想這麽多幹嘛呢。
鑄鑒局的評級火熱的展開,工匠主要評為三級,專家、大師、宗師級別不同享受的待遇也是不同。
專家級別的工匠加入鑄鑒局後每月俸祿為五兩銀子,獲得一套別院的居住權,在鑄鑒局工作滿五年便可獲得永久使用權。
大師級別的工匠加入鑄鑒局後每月俸祿為十五兩銀子,獲得一套別院的居住權,在鑄鑒局工作滿三年便可獲得永久使用權。
宗師級別的工匠加入鑄鑒局後每月俸祿為三十兩銀子,獲得一套別院的居住權,在鑄鑒局工作滿一年便可獲得永久使用權。
在如此優厚的待遇下不少工匠紛紛選擇加入鑄鑒局,一時間鑄鑒局駐地不得已又擴大不少,至於沒選擇加入鑄鑒局的工匠也是紛紛從商創業,大大促進了封地經濟發展。
各城軍器司原址保留,但均改名為鑄鑒局辦事處,不具製造、研發、庫存之職能,唯一作用便是作為鑄鑒局在他城辦事之用。
這一改革,唯一的好處便是集合力量為一處,能夠統一進行管理,並且減少不必要開支。
而一開始李致允諾趙九江如果十日完成重建的重賞,李致也不失承諾直接大手一揮,讓其擔任重職。
趙九江任鑄鑒局局長一職
陳青任鑄鑒局副局長一職。
這陳青原任慶陽城軍器司主事,家世清白,技藝精湛,但擁有這樣條件的工匠不在少數,但李致為何會選其擔任副局長這一重職呢。
因為李致在了解這些工匠過程中發現陳青想法很活躍,亦很大膽,創新思維讓他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特別是對於火器的重視程度,在其主導下,慶陽軍器司研究的新式火器已經初現雛形,但由於資金問題,故而擱淺。
所以李致將其放到如此重位上,就是給予了極大的方便,並秘密責令再啟新式火器研究項目。
鑄鑒局之下再設三處,分別為製瓷處、煉鋼處、製器處,每處處長均由身世清白品性優良者擔任,至於他們的家人,李致則是派人嚴加看管,不僅是為了牽製這些手握機密的工匠,同時也是為了他們家人的安危考慮。
而李致與趙九江對賭的結果,毋庸置疑,李致的坩堝煉鋼法製成的武器不管是哪一方麵都超過了這個時代的工藝,所以對賭有了結果,李致是贏的一方。
但李致還是下達了另一項政令,封地內工匠聞之無不欣喜萬分,就連其餘各省的工匠聞之也紛紛動容,但這一項政令僅限於肅西行省籍的工匠。
成立鑄鑒局,李致作為封地之主倒是便可獨斷改革,但第二道政令涉及頗大,李致也不敢獨斷,沒有皇帝首肯也不敢改革。
......
時間回到李致剛回府的時候,剛進信王府推門進去,裏麵早就等得望眼欲穿的一個人從椅子上跳起,一旁站著的赫然是前幾日被李致派出辦事的朱凱,見此李致便知自己要的東西應該來了。
那人站起來後,湊過來急道:“殿下,您可算是回來了!聖上吩咐咱家一定將密旨親手交給您”說著從袖裏掏出密旨。
“有勞公公。”李致很是上道,不動聲色的遞過一枚金子,對於皇帝身邊的人還是的拉好關係。
太監收好金子,笑開了花,將密旨交給了李致,便道“咱家還要回京向聖上複命。”說完便匆忙離開。
密旨內容無非如下,就是前幾日李致奏請的關於工匠匠籍改革以及軍製改革兩個建議,其中大筆書寫改革的好處,以及工業的重要性和當前軍製的不合理。
其實李致也拿不定主意皇帝是否同意他的建議,因為以往皇帝都不喜李致,但李致還是鬥膽派朱凱攜奏折進京,好在皇帝都對此做出了答複,首肯了工匠匠籍改革,但軍製改革還暫未答複。
匠籍改革以及軍製改革的利處皇帝也能看得到,皇帝並非昏君,但皇朝眼前境況也並不是他之所願,也幾度想中興大夏,但內憂不斷,改革的刀子久久不能揮起,工匠匠籍倒是可以推行,但軍製改革茲事體大,皇帝一時間還下不定主意。
這次李致上奏的建議,入了皇帝的眼,還幾度不敢相信這是李致的手筆,實在是以前的李致從未幹過正事,對這個兒子幾度失望,所以想派人前來查驗後再作答複,但皇帝又不想白白耽擱新政的實施,於是便派親信太監將這封密旨親手交到李致手裏,同時派了密探暗中監視李致的一舉一動。
雖然軍製改革未通過同意,但匠籍改革刻不容緩,第二道政令的內容就是關於匠籍製度的改革。
封地內所有匠人的所屬匠籍均作暫時保留,但隻要前往安西城鑄鑒局進行評級,對所屬匠種專業知識以及實操進行考試,按結果進行匠人評級製度,經過評級者,匠籍取消可入民戶,恢複自由身。
大夏皇朝戶籍主要分為民、軍、匠三等。其中匠籍全為手工業者,軍籍大部分為軍中將士,但也有小部分在軍中負責維修軍器,也作軍匠。
從法律地位上說,這些被編入特殊戶籍的工匠和軍匠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他們要世代承襲,一人為匠世代為匠,且為了便於勾補不許分戶。匠、軍籍若想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準方可,故而沒有皇帝首肯李致還真不敢改革,且身隸軍、匠籍者,不可參加科舉考試躋於士流,亦不可從事工商業。
改革後,恢複民戶的工匠便可創業,收入增加,便能進行消費,從而帶動封地經濟發展。
這一改革,著實令整個肅西行省內的工匠趨之若鶩般湧向安西城,參與考試進行評級,一時間城中繁華無比,大大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就這樣李致一紙政令便籠絡了一省之地的所有精湛工匠,至於省外的那些工匠李致也是萬分眼饞,但皇帝首肯的也無非隻能是封地之內進行改革,這也是為了大大抑製一些別用用心者的不滿。
就這樣,朝中對李致的彈劾都還不斷,但皇帝壓著所有奏折不發,全部秘密運往李致府上,這也是皇帝在暗中表示對李致的支持。
李致雖想不明白為何皇帝對自己改觀如此之大,並這樣支持自己,但思索許久,也想不通,也就沒想了,隻要皇帝支持自己就行了,想這麽多幹嘛呢。
鑄鑒局的評級火熱的展開,工匠主要評為三級,專家、大師、宗師級別不同享受的待遇也是不同。
專家級別的工匠加入鑄鑒局後每月俸祿為五兩銀子,獲得一套別院的居住權,在鑄鑒局工作滿五年便可獲得永久使用權。
大師級別的工匠加入鑄鑒局後每月俸祿為十五兩銀子,獲得一套別院的居住權,在鑄鑒局工作滿三年便可獲得永久使用權。
宗師級別的工匠加入鑄鑒局後每月俸祿為三十兩銀子,獲得一套別院的居住權,在鑄鑒局工作滿一年便可獲得永久使用權。
在如此優厚的待遇下不少工匠紛紛選擇加入鑄鑒局,一時間鑄鑒局駐地不得已又擴大不少,至於沒選擇加入鑄鑒局的工匠也是紛紛從商創業,大大促進了封地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