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一年時間,原野已是研讀完了劉興堂自蝴蝶穀取回胡青牛所收藏的醫書,《黃帝內經》、《華佗內昭圖》、《王叔和脈經》、《千金翼》、《王燾外台秘要》、《皇帝蝦蟆經》、《西方子明堂灸經》、《千金方》等等。
至元十三年三月初,胡青牛夫婦已無什麽可以教他的了,因此兩人收拾行李,在劉興武的護送下,又回轉西域昆侖山蝴蝶穀去了。
劉興武學了他簡化的獨孤九劍,又好武成癡,幾年下來,已不下江湖二流好手,因此到也不怕發生意外。
況且此時距離他們的老對手金花婆婆所言要來取胡青牛性命之時還有兩三年,原野倒也不虞擔心。
山頂青石上,原野在緩緩打著一套拳法,卻是他自胡青牛那學來的“華佗五禽戲”,這五禽戲本來隻是一套養生的拳法,但在他打來,卻自有一番淵臨嶽峙的武學宗師氣度。
之前,原野自是覺得神功秘法越是玄奇,威力越大自然是越好的。
隻是這一年以來,隨著他醫術漸漸精深,對人體自身了解越多,他卻是慢慢發現,在往年他隻是追求修煉各種神功,反而更身體留下了一些損傷。
因此,這一年以來,他漸漸減少了武功的修煉,反而學了好些養生的拳腳功夫和一些古時流傳心裏的道家氣功。
這一年來,原野時常與師父探討武學,可是兩人越是了解越深,卻越發失望。
當年達到後天之時,雖說天地有缺,但兩人好歹還看到了前進的方向。
但此時達到先天之後,就是張三豐百年修持,卻也無法觸摸到接下來的宗師境界,更不論此時的原野了。
因此又在山上待了月餘,原野決定要下山去走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一是各地的黑旗軍與九州商行的發展需要他去監督指導,二是他也想嚐試從另外一個方向去觸摸那宗師境界。
他此時雖然學了胡青牛的醫術,也通讀醫書,但卻少實踐,,武當山上就那麽多人,又多為練武之人,身強體健,他更是少實踐的機會了。
況且此時俞岱岩的傷勢已經大好了,這段時間每日隨著張三豐學習太極拳、太極劍。
原來自數年前,有了原野的幫助,再加上這一年,兩人時常探討,張三豐卻是提前了好多年創出了太極拳與太極劍。
原野自然是第一個學會的,可惜這太極拳、太極劍與他的道路不符,但原野卻是想取長補短之下,再結合自己的獨孤九劍以及無數各門各派的武功秘籍等等,創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功法。
這一日,告別了師父與大師兄宋遠橋、三師兄俞岱岩,原野帶著無忌就下了武當山。
…………!
終南山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大穀有五,小穀過百,連綿數百裏。
宋朝之時,終南山上有道教聖地,武林第一門派的全真教,終南山自是時常有人行走,山下也熱鬧繁華。
但自從全真教被蒙元朝廷剿滅之後,這終南山就蕭索破敗了。
百裏無人煙,千裏無雞鳴,千裏之內滿是廢棄的城鎮荒村,真實印證了這兩句話。
荒村野店中,那一人高的雜草可以說明,這些地方至少幾十年沒有人居住了。
然而這一日,終南山下卻遠遠走來一大一小兩個身影。兩人麵上頗有風塵之色,顯是遠遊已久。
“師父,我們到終南山了”,左邊那小孩看起來十一二歲,皮膚黝黑,看起來頗為呆傻。
此時那小孩看著前麵那大山,拉著右邊那青年的手歡快的叫了起來。
“走吧,趁著天色還早,我們上山”,右邊那青年十八九歲年紀,臉色蠟黃,身穿素衣白袍,背著一個藥簍,好似個遊方大夫。
隻是那青年雙眼上蒙著尺寸白布,要是世人見之,怕是會想:“這個瞎子還能治病救人?莫不是想害人性命?”
隻是世事難料,這一兩年來江湖上確實出現了一個瞎子神醫,據說這個瞎子神醫醫術高明,救人無算。
但這瞎子神醫脾氣怪異,可能會精心救治一個路邊乞丐,分文不取,但卻不願救一個千金乞命的達官貴人。
青年拉著那小孩的手,沿山道緩緩而上,心中默想:“可惜這昔年輝煌的全真教什麽都沒有留下,要不然那全真教的道書典籍怕是天下最豐富的,必能給我帶來絕大的幫助。”
行了一兩個時辰,及至半山腰,那小孩好似突然發病,瞬間臉上綠氣大盛,寒戰不止。
那青年手上一震,似有紅光閃過,轉瞬之間,那小孩臉上的綠光忽的消散了幾分。
“無忌,先練功吧。”將那小孩抱起放到路邊向陽的青石上,青年吩咐道。
那小孩微微點頭,在青石上端坐練功,如有高人在此,就會發現這小孩所練的心法簡直高明至極。
隨著小孩運功,暖烘烘的真氣,從丹田向鎮鎖任、督、衝三脈的“陰庫”流注,折而走向尾閻關,然後分兩支上行,經腰脊第十四椎兩旁的“轆轤關”,上行經背、肩、頸而至“玉枕關”,此即所謂“逆運真氣通三關”。
然後真氣向上越過頭頂的“百會穴”,分五路上行,與全身氣脈大會於“膻中穴”,再分主從兩支,還合於丹田,入竅歸元。
如此循環一周,他的身子便如灌甘露,丹田裏的真氣似香煙繚繞,悠遊自在,那就是所謂“氤氳紫氣”。
這氤氳紫氣練到火候相當,便能化除丹田中的寒毒。而這小孩此時臉上的綠光,正是自身被一極致寒毒所害。
隨著功行三遍,小孩臉色那駭人的綠光漸漸消散,又恢複了那黑黝黝的顏色,倒還不如那綠色好看。
還好此時這小孩年紀不大,倒也不甚關注美醜,此時身體一好轉,小孩又歡快叫道“師父,我們了終南山做什麽,這裏都沒有人。”
“來見一個人,你師父我以前什麽都敢幹,可是就是不敢和一個人說一句話,是不是很可笑。”那青年的聲音滿是懊悔落寂。
終南山後山,有一清幽隱蔽的小山穀,此時雖才初春,但這穀中卻已百花盛開,隻見無數渾身雪白如玉,與尋常野蜂一般大小蜜蜂在這花間飛舞穿梭。
穀中有一涼亭,涼亭下一個黃衣女子背向而坐,膝上放著一張焦尾琴,正自彈奏。
這女子容色間隱隱有懊悶意,似是愁思襲人,眉間心上,無計回避。
隻見這女子玉指輕動間,琴聲悠揚傳出,細細聽之,這琴聲中好似雜有無數鳥語,初時似有雜亂,但細細聽來,琴聲竟似和鳥語互相應答,間間關關,宛轉啼鳴。
如有琴道高人在此,定會心下大奇,原來這女子所彈之曲居然是早已失傳的《空山鳥語》。
又過了一會,隻聽琴聲漸響,但愈到響處,愈是和醇,似是那對答的群鳥卻不再發聲,原是這女子又換了一曲《百鳥朝鳳》。
忽的隻聽得空中振翼之聲大作,東南西北各處又飛來無數雀鳥,或止歇亭上,或上下翱翔,毛羽繽紛,蔚為奇觀。
而那穀中,不知何時,那素衣白袍的青年和那黑臉小孩已經來到此處。隻是此時那青年麵上那白布已經取下來了。
看著那鳥雀飛舞的奇景,那小孩臉上滿是歡喜,似想跑過去和那鳥雀玩鬧,又怕打擾了那大姐姐彈琴。
又一會,琴聲漸歇,群鳥慢慢震翅飛走,卻對穀中那晶瑩如玉的小蜜蜂視而不見,混不似天敵見麵一般。
那女子捋了捋額前秀發,忽的感覺到身後有動靜,轉過身來。
隻見那女子十八九歲年紀,身段修長,一襲黃色衣裙,黛眉如畫,丹鳳眼桃花眸,狹長而嫵媚,膚白如玉,風姿綽約,容貌極美,不似人間俗物。
隻是她肌膚甚是雪白,好似常年不見陽光一般。
但那女子一眼望去,發現穀中不知何時多了兩個人影。她心裏一驚,自知這天下能不知不覺欺近她這邊近的人,武功必然駭人之極。
然而,當她定眼瞧去,看到那穀中青年之時,女子瞬間黛眉一簇,麵如寒霜。
至元十三年三月初,胡青牛夫婦已無什麽可以教他的了,因此兩人收拾行李,在劉興武的護送下,又回轉西域昆侖山蝴蝶穀去了。
劉興武學了他簡化的獨孤九劍,又好武成癡,幾年下來,已不下江湖二流好手,因此到也不怕發生意外。
況且此時距離他們的老對手金花婆婆所言要來取胡青牛性命之時還有兩三年,原野倒也不虞擔心。
山頂青石上,原野在緩緩打著一套拳法,卻是他自胡青牛那學來的“華佗五禽戲”,這五禽戲本來隻是一套養生的拳法,但在他打來,卻自有一番淵臨嶽峙的武學宗師氣度。
之前,原野自是覺得神功秘法越是玄奇,威力越大自然是越好的。
隻是這一年以來,隨著他醫術漸漸精深,對人體自身了解越多,他卻是慢慢發現,在往年他隻是追求修煉各種神功,反而更身體留下了一些損傷。
因此,這一年以來,他漸漸減少了武功的修煉,反而學了好些養生的拳腳功夫和一些古時流傳心裏的道家氣功。
這一年來,原野時常與師父探討武學,可是兩人越是了解越深,卻越發失望。
當年達到後天之時,雖說天地有缺,但兩人好歹還看到了前進的方向。
但此時達到先天之後,就是張三豐百年修持,卻也無法觸摸到接下來的宗師境界,更不論此時的原野了。
因此又在山上待了月餘,原野決定要下山去走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一是各地的黑旗軍與九州商行的發展需要他去監督指導,二是他也想嚐試從另外一個方向去觸摸那宗師境界。
他此時雖然學了胡青牛的醫術,也通讀醫書,但卻少實踐,,武當山上就那麽多人,又多為練武之人,身強體健,他更是少實踐的機會了。
況且此時俞岱岩的傷勢已經大好了,這段時間每日隨著張三豐學習太極拳、太極劍。
原來自數年前,有了原野的幫助,再加上這一年,兩人時常探討,張三豐卻是提前了好多年創出了太極拳與太極劍。
原野自然是第一個學會的,可惜這太極拳、太極劍與他的道路不符,但原野卻是想取長補短之下,再結合自己的獨孤九劍以及無數各門各派的武功秘籍等等,創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功法。
這一日,告別了師父與大師兄宋遠橋、三師兄俞岱岩,原野帶著無忌就下了武當山。
…………!
終南山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大穀有五,小穀過百,連綿數百裏。
宋朝之時,終南山上有道教聖地,武林第一門派的全真教,終南山自是時常有人行走,山下也熱鬧繁華。
但自從全真教被蒙元朝廷剿滅之後,這終南山就蕭索破敗了。
百裏無人煙,千裏無雞鳴,千裏之內滿是廢棄的城鎮荒村,真實印證了這兩句話。
荒村野店中,那一人高的雜草可以說明,這些地方至少幾十年沒有人居住了。
然而這一日,終南山下卻遠遠走來一大一小兩個身影。兩人麵上頗有風塵之色,顯是遠遊已久。
“師父,我們到終南山了”,左邊那小孩看起來十一二歲,皮膚黝黑,看起來頗為呆傻。
此時那小孩看著前麵那大山,拉著右邊那青年的手歡快的叫了起來。
“走吧,趁著天色還早,我們上山”,右邊那青年十八九歲年紀,臉色蠟黃,身穿素衣白袍,背著一個藥簍,好似個遊方大夫。
隻是那青年雙眼上蒙著尺寸白布,要是世人見之,怕是會想:“這個瞎子還能治病救人?莫不是想害人性命?”
隻是世事難料,這一兩年來江湖上確實出現了一個瞎子神醫,據說這個瞎子神醫醫術高明,救人無算。
但這瞎子神醫脾氣怪異,可能會精心救治一個路邊乞丐,分文不取,但卻不願救一個千金乞命的達官貴人。
青年拉著那小孩的手,沿山道緩緩而上,心中默想:“可惜這昔年輝煌的全真教什麽都沒有留下,要不然那全真教的道書典籍怕是天下最豐富的,必能給我帶來絕大的幫助。”
行了一兩個時辰,及至半山腰,那小孩好似突然發病,瞬間臉上綠氣大盛,寒戰不止。
那青年手上一震,似有紅光閃過,轉瞬之間,那小孩臉上的綠光忽的消散了幾分。
“無忌,先練功吧。”將那小孩抱起放到路邊向陽的青石上,青年吩咐道。
那小孩微微點頭,在青石上端坐練功,如有高人在此,就會發現這小孩所練的心法簡直高明至極。
隨著小孩運功,暖烘烘的真氣,從丹田向鎮鎖任、督、衝三脈的“陰庫”流注,折而走向尾閻關,然後分兩支上行,經腰脊第十四椎兩旁的“轆轤關”,上行經背、肩、頸而至“玉枕關”,此即所謂“逆運真氣通三關”。
然後真氣向上越過頭頂的“百會穴”,分五路上行,與全身氣脈大會於“膻中穴”,再分主從兩支,還合於丹田,入竅歸元。
如此循環一周,他的身子便如灌甘露,丹田裏的真氣似香煙繚繞,悠遊自在,那就是所謂“氤氳紫氣”。
這氤氳紫氣練到火候相當,便能化除丹田中的寒毒。而這小孩此時臉上的綠光,正是自身被一極致寒毒所害。
隨著功行三遍,小孩臉色那駭人的綠光漸漸消散,又恢複了那黑黝黝的顏色,倒還不如那綠色好看。
還好此時這小孩年紀不大,倒也不甚關注美醜,此時身體一好轉,小孩又歡快叫道“師父,我們了終南山做什麽,這裏都沒有人。”
“來見一個人,你師父我以前什麽都敢幹,可是就是不敢和一個人說一句話,是不是很可笑。”那青年的聲音滿是懊悔落寂。
終南山後山,有一清幽隱蔽的小山穀,此時雖才初春,但這穀中卻已百花盛開,隻見無數渾身雪白如玉,與尋常野蜂一般大小蜜蜂在這花間飛舞穿梭。
穀中有一涼亭,涼亭下一個黃衣女子背向而坐,膝上放著一張焦尾琴,正自彈奏。
這女子容色間隱隱有懊悶意,似是愁思襲人,眉間心上,無計回避。
隻見這女子玉指輕動間,琴聲悠揚傳出,細細聽之,這琴聲中好似雜有無數鳥語,初時似有雜亂,但細細聽來,琴聲竟似和鳥語互相應答,間間關關,宛轉啼鳴。
如有琴道高人在此,定會心下大奇,原來這女子所彈之曲居然是早已失傳的《空山鳥語》。
又過了一會,隻聽琴聲漸響,但愈到響處,愈是和醇,似是那對答的群鳥卻不再發聲,原是這女子又換了一曲《百鳥朝鳳》。
忽的隻聽得空中振翼之聲大作,東南西北各處又飛來無數雀鳥,或止歇亭上,或上下翱翔,毛羽繽紛,蔚為奇觀。
而那穀中,不知何時,那素衣白袍的青年和那黑臉小孩已經來到此處。隻是此時那青年麵上那白布已經取下來了。
看著那鳥雀飛舞的奇景,那小孩臉上滿是歡喜,似想跑過去和那鳥雀玩鬧,又怕打擾了那大姐姐彈琴。
又一會,琴聲漸歇,群鳥慢慢震翅飛走,卻對穀中那晶瑩如玉的小蜜蜂視而不見,混不似天敵見麵一般。
那女子捋了捋額前秀發,忽的感覺到身後有動靜,轉過身來。
隻見那女子十八九歲年紀,身段修長,一襲黃色衣裙,黛眉如畫,丹鳳眼桃花眸,狹長而嫵媚,膚白如玉,風姿綽約,容貌極美,不似人間俗物。
隻是她肌膚甚是雪白,好似常年不見陽光一般。
但那女子一眼望去,發現穀中不知何時多了兩個人影。她心裏一驚,自知這天下能不知不覺欺近她這邊近的人,武功必然駭人之極。
然而,當她定眼瞧去,看到那穀中青年之時,女子瞬間黛眉一簇,麵如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