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可能要求別人性格性情,以及在生活各個方麵處處和自己一樣,或事事如己願,這是極不現實的。如果能認清這個道理,人的心胸就會豁然開朗。
一隻鸚鵡與一隻烏鴉一起,被關在一個鳥籠裏,鸚鵡覺得自己很委屈,竟和這麽一個黑毛怪物在一起。“多麽黑多麽醜啊!多難看的樣子,多呆板的麵部表情啊!如果誰在早晨看它一眼,這一天都會倒黴的。再沒有比和它在一起更令人討厭的了。”
同樣奇怪的是,烏鴉和鸚鵡在一起,也感到不愉快。烏鴉抱怨自己時乖命蹇,竟和這麽一隻令人難受的花毛家夥在一起,烏鴉感到傷心和壓抑。“我的運氣為什麽如此糟糕?為什麽我的命運之星總是拋棄我?為什麽我總過這種倒黴日子?我要能和其他烏鴉一起坐在花園的牆頭上,享受我們都有的東西,該有多快活啊!”
這是個寓言,說的是低級動物,但做高級動物的人是否能從中感受到一點什麽。大幹世界,人有各種差異,性格不同,身材、外貌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就像樹葉一樣,大致看上去都一樣,但仔細比較一下,不可能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那麽人就更應該如此,即使是孿生兄弟姐妹,外表大致都一樣,但總能區別他們的個性。不理解他人的個性,不能容納他人的特點和要求,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不融洽,甚至出現裂痕,帶來嚴重的後果。
一家動物園的飼養員十分愛幹淨,也很有愛心。為了讓自己飼養的小動物生活在一個幹淨的環境中,他每天都勤勤懇懇地工作,將小動物的棲息地打掃得幹幹淨淨,不管是枯枝落葉還是小動物的糞便,他都不怕髒不怕累的清掃一空。可是,他這樣辛勤工作的結果並沒有換來小動物的健康成長,很多動物變得萎靡不振,厭食消瘦,煩躁不安,甚至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後來,專家研究發現,每種動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習性,有的看到自己的糞便才會感覺到安全,有的聞著渾濁的氣味反而更能夠健康成長。飼養員的統一清潔反而破壞了動物的這種不同的需求,影響了動物的健康成長。
人不能過分地區挑剔別人,別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處世方式與原則,我們沒有必要用嚴苛的眼光來要求別人,如果能有一顆包容的心,那麽許多不愉快可能就不會發生。
在中國,魯迅是個大家,這一點很少人有意見。魯迅和林語堂之間的矛盾是應該是魯迅人生中一些瑕疵,早年,魯迅和林語堂還真是老朋友。在北大時,誰不知道周氏兄弟與“現代評論”派曾經爭論得熱火朝天,而林語堂就是周氏兄弟“語絲派”的一員幹將,北洋軍閥槍殺劉和珍、楊德群後,林語堂和魯迅並肩戰鬥,一起寫下了激烈的文字,向當局抗議,為此,他們都“榮幸”地列入當時京城50名最激進教授的“黑名單”。
但後來兩個之間發生了一些矛盾,林語堂在上海創辦了《論語》、《人世間》、《宇宙風》幾個刊物,很受歡迎。林語堂竟成了中國的“幽默大師”,原因就在於林語堂在刊物上提倡“幽默”,主張“閑適”,好發“性靈”。這本來也沒什麽了不起的,哪裏知道,那時候正是左翼文壇獨領風騷的好時光,林語堂和他的小品就顯得格格不入了。魯迅就寫了一封信給林語堂,讓他放棄這些“無聊玩意”,別去鑽“牛角尖”了,多翻譯英美名著,因為林語堂是教會大學出身,留學德、美的。林語堂回信說:翻譯之事,要到他老了後再說。
魯迅看了,勃然大怒。為什麽?魯迅當時比林語堂大14歲,並且很被推崇翻譯之功。林語堂的話不是諷刺他嗎?好心沒得好報,魯迅從此不理林語堂。
這一件事看來有些令人感到悲哀。兩人都是文學大家,看來大家也有人性的缺點,如果二人當時都能退一步,容忍一下,別用自己對事物的態度去要求別人,那麽二人之間定不會有更大的嫌隙。
不要奢求別人樣樣都跟自己一樣:人之不同,各如其麵,這個世界才會多彩多姿。自然景觀為什麽會這樣美呢?因為它什麽都有,有高山,有草原,有深穀,有平原,有溪漳,有河流,什麽都有,世界才會這麽美,人也是一樣,要有上智、中才、下愚,有剛強,有柔弱,這個世界才會多彩多姿。
人們往往因為別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應對態度與己不同,因而排斥對方,認為唯有自己才正確。其實,隻要能夠遵守做人的原則,那麽采取什麽生活方式都無所謂。我們不可能要求別人在生活各個方麵處處和自己一樣,或是事事如己願,這是極不現實的。如果能認清這個道理,人的心胸就會豁然開朗。
每個人都是有獨立個性的人。每個人的個性是不一樣的。在性格上,可能有內向和外向之分,在氣質上、在能力上也各有各自的特長和不足。我們要能接納別人的個性,允許別人有與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需求,不要求別人和自己一樣,不對別人吹毛求疵,要有一種寬容的心胸,有能欣賞別人特點和接受別人的缺點能力。
一隻鸚鵡與一隻烏鴉一起,被關在一個鳥籠裏,鸚鵡覺得自己很委屈,竟和這麽一個黑毛怪物在一起。“多麽黑多麽醜啊!多難看的樣子,多呆板的麵部表情啊!如果誰在早晨看它一眼,這一天都會倒黴的。再沒有比和它在一起更令人討厭的了。”
同樣奇怪的是,烏鴉和鸚鵡在一起,也感到不愉快。烏鴉抱怨自己時乖命蹇,竟和這麽一隻令人難受的花毛家夥在一起,烏鴉感到傷心和壓抑。“我的運氣為什麽如此糟糕?為什麽我的命運之星總是拋棄我?為什麽我總過這種倒黴日子?我要能和其他烏鴉一起坐在花園的牆頭上,享受我們都有的東西,該有多快活啊!”
這是個寓言,說的是低級動物,但做高級動物的人是否能從中感受到一點什麽。大幹世界,人有各種差異,性格不同,身材、外貌不同,生活的環境不同,就像樹葉一樣,大致看上去都一樣,但仔細比較一下,不可能找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那麽人就更應該如此,即使是孿生兄弟姐妹,外表大致都一樣,但總能區別他們的個性。不理解他人的個性,不能容納他人的特點和要求,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不融洽,甚至出現裂痕,帶來嚴重的後果。
一家動物園的飼養員十分愛幹淨,也很有愛心。為了讓自己飼養的小動物生活在一個幹淨的環境中,他每天都勤勤懇懇地工作,將小動物的棲息地打掃得幹幹淨淨,不管是枯枝落葉還是小動物的糞便,他都不怕髒不怕累的清掃一空。可是,他這樣辛勤工作的結果並沒有換來小動物的健康成長,很多動物變得萎靡不振,厭食消瘦,煩躁不安,甚至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後來,專家研究發現,每種動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習性,有的看到自己的糞便才會感覺到安全,有的聞著渾濁的氣味反而更能夠健康成長。飼養員的統一清潔反而破壞了動物的這種不同的需求,影響了動物的健康成長。
人不能過分地區挑剔別人,別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處世方式與原則,我們沒有必要用嚴苛的眼光來要求別人,如果能有一顆包容的心,那麽許多不愉快可能就不會發生。
在中國,魯迅是個大家,這一點很少人有意見。魯迅和林語堂之間的矛盾是應該是魯迅人生中一些瑕疵,早年,魯迅和林語堂還真是老朋友。在北大時,誰不知道周氏兄弟與“現代評論”派曾經爭論得熱火朝天,而林語堂就是周氏兄弟“語絲派”的一員幹將,北洋軍閥槍殺劉和珍、楊德群後,林語堂和魯迅並肩戰鬥,一起寫下了激烈的文字,向當局抗議,為此,他們都“榮幸”地列入當時京城50名最激進教授的“黑名單”。
但後來兩個之間發生了一些矛盾,林語堂在上海創辦了《論語》、《人世間》、《宇宙風》幾個刊物,很受歡迎。林語堂竟成了中國的“幽默大師”,原因就在於林語堂在刊物上提倡“幽默”,主張“閑適”,好發“性靈”。這本來也沒什麽了不起的,哪裏知道,那時候正是左翼文壇獨領風騷的好時光,林語堂和他的小品就顯得格格不入了。魯迅就寫了一封信給林語堂,讓他放棄這些“無聊玩意”,別去鑽“牛角尖”了,多翻譯英美名著,因為林語堂是教會大學出身,留學德、美的。林語堂回信說:翻譯之事,要到他老了後再說。
魯迅看了,勃然大怒。為什麽?魯迅當時比林語堂大14歲,並且很被推崇翻譯之功。林語堂的話不是諷刺他嗎?好心沒得好報,魯迅從此不理林語堂。
這一件事看來有些令人感到悲哀。兩人都是文學大家,看來大家也有人性的缺點,如果二人當時都能退一步,容忍一下,別用自己對事物的態度去要求別人,那麽二人之間定不會有更大的嫌隙。
不要奢求別人樣樣都跟自己一樣:人之不同,各如其麵,這個世界才會多彩多姿。自然景觀為什麽會這樣美呢?因為它什麽都有,有高山,有草原,有深穀,有平原,有溪漳,有河流,什麽都有,世界才會這麽美,人也是一樣,要有上智、中才、下愚,有剛強,有柔弱,這個世界才會多彩多姿。
人們往往因為別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應對態度與己不同,因而排斥對方,認為唯有自己才正確。其實,隻要能夠遵守做人的原則,那麽采取什麽生活方式都無所謂。我們不可能要求別人在生活各個方麵處處和自己一樣,或是事事如己願,這是極不現實的。如果能認清這個道理,人的心胸就會豁然開朗。
每個人都是有獨立個性的人。每個人的個性是不一樣的。在性格上,可能有內向和外向之分,在氣質上、在能力上也各有各自的特長和不足。我們要能接納別人的個性,允許別人有與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需求,不要求別人和自己一樣,不對別人吹毛求疵,要有一種寬容的心胸,有能欣賞別人特點和接受別人的缺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