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出巡五台山
清穿好孕:貴妃嬌媚,四爺動心了 作者:米酒湯圓甜又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到了二月份,永定河與黃河治河工程相繼完成。這些都是國之大事,康熙下旨巡幸五台山,祭祀祈福。
指定太子爺和老四、老十三隨行伴駕。
福晉在正院和四爺商量著出行後事宜,“四爺,那這次去五台山,妾身安排兩位新格格出門伺候您吧”?
四爺看了一眼福晉,“不用了,此次出行爺有差事,而且去佛門清淨地帶上女眷不合適”。
烏拉那拉氏繼續說服四爺,又不是要女眷跟著上山祈福。“路上沒人伺候怎麽行呢,這來回也要一個多月呢”。
四爺不想浪費時間繼續這個話題,一錘定音說道,“行了,我還趕著要出京。府上一應事務就有勞福晉了,兩個孩子在前院讀書,沒事就不要打擾孩子用功”。
他還擔心福晉陽奉陰違,專門來提醒她。
“是,弘暉那邊妾身也會敦促他用心的。妾身這就給您收拾行李”。
四爺告別福晉,又接著去東小院。
蘇培盛趕忙去前院安排四爺出行的車馬事宜,忙的腳打後腦勺。
李恬這邊也有不少四爺日常穿戴的衣裳鞋襪的,也趕忙讓下人收拾整理起來。
看著正堂裏擺的滿地箱籠,四爺牽著李恬進了西廂。“讓她們收拾就好了,你過來我們好好說說話”。
一去一兩個月,他也擔心李恬在府上吃虧。
李恬依偎著四爺,雖然舍不得男人出門奔波,但也知道這就是皇子的本職工作。
康熙是個閑不住的皇帝,南巡、北巡、五台山、盛京……一生隨著政治形勢變化,四處出巡不知道多少遍。
兒子們從小就跟著他南下北上,跟著到處長見識,體察民情,處理政務接見官員,這也是實踐中學習、長本事的過程。
“爺,這次去五台山要多久回來啊”?
難怪四爺這麽著急把兩個兒子安頓在前院讀書,這樣他就可以安心跟著皇上出門去山西了。
出門也不耽誤孩子學習。
五台山在野史上是說順治帝因董鄂妃病逝,他痛失所愛、為情所傷,然後脫下龍袍穿上袈裟出家的地方。
不過實際他是出天花過世的,她曾經膽大包天八卦時候問四爺這個民間謠傳。
四爺一臉厭惡的說,愛新覺羅家的男人,怎麽都不會這麽不負責任,為了一個女子就舍棄自己擔負的使命,出家那是無稽之談。
不過順治確實喜愛鑽研佛法,羨慕出塵脫俗的僧家生活。曾經有一度出家的念頭,還為自己起了個法號,叫“行癡”。
那時候孝莊太後可還在呢,那麽強勢的女人怎麽可能讓順治出家。
況且那會兒順治的孩子都還很幼小,順治就算失心瘋也不會因為一個女人而放下皇位出家的。
不管是天花還是出家,有一點是肯定的,順治帝很短命。
李恬對傳言所謂的順治為愛癡狂,一生鍾情之說,嗤之以鼻。
順治也是幼年登基,十三歲親政,二十四歲去世的時候,孩子都生了十四個了。
這麽短的時間,播種了這麽多後代出來。這算什麽狗屁為愛癡狂,這邊深愛著董鄂妃,那邊身體卻很誠實,四處不停播種。
按滿人算法,四爺現在也二十四歲,僅僅四個孩子。
若說深情,曆史上四爺對年貴妃倒是真的算深情了。年貴妃在位期間,四爺府上包括進駐紫禁城之後,就再沒有旁人生出來一兒半女的。
李恬還有興趣在這吃四爺的瓜,也不知道自己徐娘半老時候,對上年輕貌美的年氏是什麽結局呢。
李恬囧了,看著四爺就有點眼神不善。
四爺被李恬看的莫名其妙的,“怎麽了,爺這趟出門應該很快就回來的。府上事務都安排好了,你好好的在府上待著,等爺回來給你帶當地特產”。
山西特產,你給我帶回來一缸老陳醋嗎?
四爺對佛家和道家也是一生癡迷鑽研,在府上就專門供奉有佛祖。平日裏也會在特殊日子齋戒禮佛。
這人從小就喜歡讀佛書古典,甚至自己編著了佛教禪宗語錄。這次能跟隨皇上去五台山禮佛,看得出來他很開心。
就好像現代年輕人追星一樣,不過這男人追求的是無上高深的佛法境界。
“爺,你放心吧,平安歸來就是我最大的期盼了。”四爺禮佛之心格外虔誠,沒什麽小妖精能讓四爺分心,她一點不擔心四爺出門被人勾走了。
四爺這次出行,負責協調監督隨行隊伍的後勤供應、皇上和太子爺的安全保衛事宜,可是肩負重任的。
唉,出門旅遊最難辦的差事,又是交給了四爺。
您可真是不會哭的孩子,隻要是辦苦差事,累差事,你爹和你的太子哥哥就一準把你拉出來溜了。
皇上二月初發出的旨意,月中就帶著三位皇子和一眾官員浩浩蕩蕩,從紫禁城出發,三月初就到了山西。
康熙一路沿途不停召見當地官員和接駕的當地士紳,還鄭重的祭陵、閱視當地武裝的戰力、視察黃河等水利工程等。
四爺這次安排的後勤供應,頗得皇上心意。不靡費不奢侈,卻處處用心妥帖。
皇上吃著四爺在當地采買的黃米熬得粥,新鮮菜蔬、當地食材做出來的點心,處處皆恰到好處,沒有過分鋪張,也沒有過分儉省。
康熙吃的順口,暗自點了點頭。
梁九功低著頭,不敢發出一點聲音。
皇上交給四爺的差事不多,但是四爺的辦事能力從來沒被皇上挑過什麽毛病。就算太子爺都還經常被皇上背後說不夠沉穩,處事不夠妥當之類的。
不過這不是他們做奴才該懂的事情。
太子也對老四這趟出行的沿途安排很滿意,太子的身份也照顧到了,當地官員百姓的關係處理的也很到位。
他還記得有一年在揚州,在接見當地士紳百姓時,跪地迎接的百姓居然看見他的車攆就高呼太子爺萬歲。
皇上在前麵雖然百姓已經跪迎過一次了,可是太子爺萬歲這幾個字卻分外刺耳清晰的傳到了很多人耳中,於是更多人也跟著喊了起來。
不過是一些愚民罷了,可是這就是民意,連皇上都不敢不重視的民意啊!
可這事情卻讓皇上和他心裏都不自在了,皇上當時並沒說什麽。
可是當他自己聽到那些百姓山呼萬歲時,心裏是激動的。
他離那個位置隻是一步之遙,從小他就被皇阿瑪抱在懷裏教育說,“保成,這大清的萬裏江山以後就是你的,所有人都是你的奴才”。
可是當自己長大之後,皇上卻不會再用那麽慈愛的語氣說,“保成,皇阿瑪這萬裏江山以後就是你的了”。反而隻讓自己好好讀書,沉下心來把漢人的書讀懂讀透了。
他毓慶宮裏最多的就是各種書籍,已經讀了二十多年的書。他比那些要靠讀書才能求得進身之階的書生恐怕還更像個讀書人了。
胤礽自嘲的想,要是不做太子這個職業,自己考個狀元都是輕而易舉的吧。
可惜太子這個位置,不是自己決定做不做的。他在不到兩歲時就被皇上封為了太子,如今也隻知道怎麽做太子,而不懂怎麽做其他了。
……
這次出行老四是用了心的,他這人從小就是一絲不苟的嚴謹穩重性子,不搞虛頭八腦那一套。
隨行的太監中有一個太子爺的愛寵,叫寶柱,平日在毓慶宮時一般在書房伺候的。
太子爺想事情的時候,不喜歡身邊太多人伺候。
不過寶柱本來話不多,長得也白淨清秀,有點像讀書人的樣子。所以太子爺就讓他在書房伺候了。
太子爺身邊的奴才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消失,有些時間長,有些時間短。人手不夠了就會再換另外一批奴才來。
他本來是做最低等的粗使奴才,可是有一次他被上麵的太監處罰跪在雪地裏瑟瑟發抖時,太子爺經過看到了他。
過了幾天他就被提到了太子爺身邊伺候,他不知道能伺候太子爺多長時間,但是他一輩子都感激太子爺。
讀書人叫這是,知遇之恩。對,知遇之恩。
太子爺吃喝拉撒都是皇上安排的人伺候,他不知道那些不見了的奴才都去了什麽地方,反正他再也沒有見過。
此時寶柱跪坐在桌幾旁邊,正伺候著太子爺吃茶。
“寶柱,你看老四為人如何”?
“奴才怎麽有這看人的本事,不過奴才跟著您這麽幾年,不管是皇上還是您交給四爺這大大小小的差事,四爺經手就沒有辦的走了岔子。要是四爺忠心幫您,倒是個好幫手”。
太子爺沉默不語,慢慢的閉著眼睛休息。
寶柱起身走到太子爺身後,手上不停按著太子爺的肩膀和脊背,一會兒功夫太子爺就鬆開了緊皺的眉頭。
指定太子爺和老四、老十三隨行伴駕。
福晉在正院和四爺商量著出行後事宜,“四爺,那這次去五台山,妾身安排兩位新格格出門伺候您吧”?
四爺看了一眼福晉,“不用了,此次出行爺有差事,而且去佛門清淨地帶上女眷不合適”。
烏拉那拉氏繼續說服四爺,又不是要女眷跟著上山祈福。“路上沒人伺候怎麽行呢,這來回也要一個多月呢”。
四爺不想浪費時間繼續這個話題,一錘定音說道,“行了,我還趕著要出京。府上一應事務就有勞福晉了,兩個孩子在前院讀書,沒事就不要打擾孩子用功”。
他還擔心福晉陽奉陰違,專門來提醒她。
“是,弘暉那邊妾身也會敦促他用心的。妾身這就給您收拾行李”。
四爺告別福晉,又接著去東小院。
蘇培盛趕忙去前院安排四爺出行的車馬事宜,忙的腳打後腦勺。
李恬這邊也有不少四爺日常穿戴的衣裳鞋襪的,也趕忙讓下人收拾整理起來。
看著正堂裏擺的滿地箱籠,四爺牽著李恬進了西廂。“讓她們收拾就好了,你過來我們好好說說話”。
一去一兩個月,他也擔心李恬在府上吃虧。
李恬依偎著四爺,雖然舍不得男人出門奔波,但也知道這就是皇子的本職工作。
康熙是個閑不住的皇帝,南巡、北巡、五台山、盛京……一生隨著政治形勢變化,四處出巡不知道多少遍。
兒子們從小就跟著他南下北上,跟著到處長見識,體察民情,處理政務接見官員,這也是實踐中學習、長本事的過程。
“爺,這次去五台山要多久回來啊”?
難怪四爺這麽著急把兩個兒子安頓在前院讀書,這樣他就可以安心跟著皇上出門去山西了。
出門也不耽誤孩子學習。
五台山在野史上是說順治帝因董鄂妃病逝,他痛失所愛、為情所傷,然後脫下龍袍穿上袈裟出家的地方。
不過實際他是出天花過世的,她曾經膽大包天八卦時候問四爺這個民間謠傳。
四爺一臉厭惡的說,愛新覺羅家的男人,怎麽都不會這麽不負責任,為了一個女子就舍棄自己擔負的使命,出家那是無稽之談。
不過順治確實喜愛鑽研佛法,羨慕出塵脫俗的僧家生活。曾經有一度出家的念頭,還為自己起了個法號,叫“行癡”。
那時候孝莊太後可還在呢,那麽強勢的女人怎麽可能讓順治出家。
況且那會兒順治的孩子都還很幼小,順治就算失心瘋也不會因為一個女人而放下皇位出家的。
不管是天花還是出家,有一點是肯定的,順治帝很短命。
李恬對傳言所謂的順治為愛癡狂,一生鍾情之說,嗤之以鼻。
順治也是幼年登基,十三歲親政,二十四歲去世的時候,孩子都生了十四個了。
這麽短的時間,播種了這麽多後代出來。這算什麽狗屁為愛癡狂,這邊深愛著董鄂妃,那邊身體卻很誠實,四處不停播種。
按滿人算法,四爺現在也二十四歲,僅僅四個孩子。
若說深情,曆史上四爺對年貴妃倒是真的算深情了。年貴妃在位期間,四爺府上包括進駐紫禁城之後,就再沒有旁人生出來一兒半女的。
李恬還有興趣在這吃四爺的瓜,也不知道自己徐娘半老時候,對上年輕貌美的年氏是什麽結局呢。
李恬囧了,看著四爺就有點眼神不善。
四爺被李恬看的莫名其妙的,“怎麽了,爺這趟出門應該很快就回來的。府上事務都安排好了,你好好的在府上待著,等爺回來給你帶當地特產”。
山西特產,你給我帶回來一缸老陳醋嗎?
四爺對佛家和道家也是一生癡迷鑽研,在府上就專門供奉有佛祖。平日裏也會在特殊日子齋戒禮佛。
這人從小就喜歡讀佛書古典,甚至自己編著了佛教禪宗語錄。這次能跟隨皇上去五台山禮佛,看得出來他很開心。
就好像現代年輕人追星一樣,不過這男人追求的是無上高深的佛法境界。
“爺,你放心吧,平安歸來就是我最大的期盼了。”四爺禮佛之心格外虔誠,沒什麽小妖精能讓四爺分心,她一點不擔心四爺出門被人勾走了。
四爺這次出行,負責協調監督隨行隊伍的後勤供應、皇上和太子爺的安全保衛事宜,可是肩負重任的。
唉,出門旅遊最難辦的差事,又是交給了四爺。
您可真是不會哭的孩子,隻要是辦苦差事,累差事,你爹和你的太子哥哥就一準把你拉出來溜了。
皇上二月初發出的旨意,月中就帶著三位皇子和一眾官員浩浩蕩蕩,從紫禁城出發,三月初就到了山西。
康熙一路沿途不停召見當地官員和接駕的當地士紳,還鄭重的祭陵、閱視當地武裝的戰力、視察黃河等水利工程等。
四爺這次安排的後勤供應,頗得皇上心意。不靡費不奢侈,卻處處用心妥帖。
皇上吃著四爺在當地采買的黃米熬得粥,新鮮菜蔬、當地食材做出來的點心,處處皆恰到好處,沒有過分鋪張,也沒有過分儉省。
康熙吃的順口,暗自點了點頭。
梁九功低著頭,不敢發出一點聲音。
皇上交給四爺的差事不多,但是四爺的辦事能力從來沒被皇上挑過什麽毛病。就算太子爺都還經常被皇上背後說不夠沉穩,處事不夠妥當之類的。
不過這不是他們做奴才該懂的事情。
太子也對老四這趟出行的沿途安排很滿意,太子的身份也照顧到了,當地官員百姓的關係處理的也很到位。
他還記得有一年在揚州,在接見當地士紳百姓時,跪地迎接的百姓居然看見他的車攆就高呼太子爺萬歲。
皇上在前麵雖然百姓已經跪迎過一次了,可是太子爺萬歲這幾個字卻分外刺耳清晰的傳到了很多人耳中,於是更多人也跟著喊了起來。
不過是一些愚民罷了,可是這就是民意,連皇上都不敢不重視的民意啊!
可這事情卻讓皇上和他心裏都不自在了,皇上當時並沒說什麽。
可是當他自己聽到那些百姓山呼萬歲時,心裏是激動的。
他離那個位置隻是一步之遙,從小他就被皇阿瑪抱在懷裏教育說,“保成,這大清的萬裏江山以後就是你的,所有人都是你的奴才”。
可是當自己長大之後,皇上卻不會再用那麽慈愛的語氣說,“保成,皇阿瑪這萬裏江山以後就是你的了”。反而隻讓自己好好讀書,沉下心來把漢人的書讀懂讀透了。
他毓慶宮裏最多的就是各種書籍,已經讀了二十多年的書。他比那些要靠讀書才能求得進身之階的書生恐怕還更像個讀書人了。
胤礽自嘲的想,要是不做太子這個職業,自己考個狀元都是輕而易舉的吧。
可惜太子這個位置,不是自己決定做不做的。他在不到兩歲時就被皇上封為了太子,如今也隻知道怎麽做太子,而不懂怎麽做其他了。
……
這次出行老四是用了心的,他這人從小就是一絲不苟的嚴謹穩重性子,不搞虛頭八腦那一套。
隨行的太監中有一個太子爺的愛寵,叫寶柱,平日在毓慶宮時一般在書房伺候的。
太子爺想事情的時候,不喜歡身邊太多人伺候。
不過寶柱本來話不多,長得也白淨清秀,有點像讀書人的樣子。所以太子爺就讓他在書房伺候了。
太子爺身邊的奴才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消失,有些時間長,有些時間短。人手不夠了就會再換另外一批奴才來。
他本來是做最低等的粗使奴才,可是有一次他被上麵的太監處罰跪在雪地裏瑟瑟發抖時,太子爺經過看到了他。
過了幾天他就被提到了太子爺身邊伺候,他不知道能伺候太子爺多長時間,但是他一輩子都感激太子爺。
讀書人叫這是,知遇之恩。對,知遇之恩。
太子爺吃喝拉撒都是皇上安排的人伺候,他不知道那些不見了的奴才都去了什麽地方,反正他再也沒有見過。
此時寶柱跪坐在桌幾旁邊,正伺候著太子爺吃茶。
“寶柱,你看老四為人如何”?
“奴才怎麽有這看人的本事,不過奴才跟著您這麽幾年,不管是皇上還是您交給四爺這大大小小的差事,四爺經手就沒有辦的走了岔子。要是四爺忠心幫您,倒是個好幫手”。
太子爺沉默不語,慢慢的閉著眼睛休息。
寶柱起身走到太子爺身後,手上不停按著太子爺的肩膀和脊背,一會兒功夫太子爺就鬆開了緊皺的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