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積福行善
清穿好孕:貴妃嬌媚,四爺動心了 作者:米酒湯圓甜又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年的冬天依舊特別冷,剛好處於小冰河時期。
四爺還沒回府那會就開始下雪,到了年跟前還在下雪。
聽說城南和城北都有平民百姓家的屋子給壓垮了,可這些事情也不由四爺來管。要說京城這還算好的,天子腳下總會有人管這事。
可是戶部早收到了河南、山東、陝西和山西等多地受災的折子了,但是現在朝堂氣氛詭異,明珠一黨和索額圖一黨都瘋了一樣攀咬對方,簡直是近乎赤膊上陣了。
各地受災的事情反而沒人關心了。
四爺著急上火也沒辦法,他沒實權插不了手。
朝堂上鐵嘴禦史們找到了事業的春天一般,對這些權臣重臣們拋出來的餌料咬的不亦樂乎。
文死鑒,這是他們禦史文官的氣節,不畏強權不向惡勢力低頭。
但是大家都很有默契的不會直接扯上太子爺和直郡王,皇子們的事情再怎麽樣禦史也不敢隨意摻和。
但是不管滿臣還是漢臣,隻要被禦史咬住尾巴,就基本要脫層皮。
因為康熙爺對於貪汙受賄的事情基本就睜隻眼閉隻眼的狀態,當官的就沒有哪個真的清白。
康熙朝的俸祿沿襲自明製,一品大員一年的俸祿才180兩銀子加180斛祿米。
朝廷一品大員靠這樣的俸祿,想過錦衣玉食的日子顯然是不夠用的,於是大家都有誌一同的以權謀私,貪汙腐敗。
這俸祿的規矩從大清開國就定下這麽個製度了,康熙也沒有大力提升,反而鼓勵貪汙。
可是貪汙之風盛行,到了後期朝廷吏治越發腐敗,大家公開的貪汙途徑除了以權謀私外,就有一條也是沿襲明朝舊製:火耗。
朝廷征收的稅款是大致固定的,但是老百姓交的稅銀卻是五花八門。
有純度不高的銀子或者當年朝廷指定可以抵稅的糧食作物,銀子就需要重新熔鑄提煉上交,糧食也需要儲存運輸。
銀子或者糧食在交給國庫這個過程中,就產生了損耗,俗稱火耗。
可是康熙後期火耗從大清初年兩成的火耗,到了康熙後期上升到了七八成,這些多出來的火耗就全部轉嫁到了老百姓的頭上。
老百姓交100兩銀子的稅,隻當你交了20或者30兩的稅,火耗並沒有進國庫。直接進了大大小小的貪官手裏。
四爺在府上氣的胸口疼,手裏捏著的邸抄都攥得皺巴巴了。
心底暗恨,這些食君俸祿的朝廷大官們,多是一群聞到臭味的蠅營狗苟之輩。可憐大清治下的百姓還在饑寒交迫之中,等著皇上的救命旨意。可是這些在黨爭之中的所謂朝中重臣,根本沒幾個人關心那些百姓的生死。
李恬看著四爺這到了冬天反而上火了,臉頰都腫大起來了。“這是怎麽了,沒吃什麽上火燥熱的東西啊,給我看看是不是長智齒了”?
李恬哄著四爺張開嘴巴,想看看他牙齦是什麽情況。
四爺被她鬧得不行,“爺沒事兒,就是著急上火了。不是牙齒有問題”!
李恬不知道出什麽事了,四爺都急出毛病來,“爺,什麽事啊,說來我聽聽,別悶在心裏悶出毛病了”。
四爺歎口氣,倒在榻上。
李恬挨著四爺坐著,給他揉著太陽穴。“那您吃點下火的方子吧,這牙疼不是病,可疼起來要人命呢”。
四爺一聲聲歎氣,把李恬都愁壞了。“到底什麽事嗎,您這著急上火的,跟我說說唄”。
“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多地受災,可是朝堂上卻沒人關心這些百姓死活,還在爭著攻訐政敵……”
李恬嚇了一跳,冬天,百姓家口糧也都吃的快沒了,很多人紮著脖子等春天挖野菜勉強糊弄住肚子。要是冬天受災,老百姓就基本沒有以後了……
可她也沒什麽辦法,“爺,這麽多地方受災,皇上不知道嗎”?
四爺搖了搖頭,這折子到了京城六部手上,可是沒人往上報。大家都等著先把對手給整下台再去治理受災之事。不過是覺得朝堂政敵才是大事,百姓受災年年都有,不過小事罷了。
“這些蛀蟲”!四爺咬牙切齒,恨不能啖其肉,皇上不會一直被他們蒙蔽聖聽的!
李恬看著這個憤青,懷有一顆赤誠之心,似乎總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四爺,愛新覺羅這個姓氏帶給四爺的不光是榮耀還有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吧。
也或許沒有家族在後麵教唆或者誘導,所以一心隻想著愛新覺羅家的江山穩固,百姓安定。
這一年的冬天還沒過完,京城周邊的直隸就湧進了數十萬流民。
康熙最終還是知道了各地受災的情況,大發雷霆。六部官員都受了斥責,被康熙大罵屍位素餐。
接著康熙火速下旨讓戶部工部賑濟災民,各地州縣開倉振糧,減免受災地的賦稅……
一係列惠民政策下去,離家不遠的流民陸陸續續回家去了,但是還是有近十萬流民路途遙遠無家可歸,居然闖過層層關卡到了北京城郊。m.23sk.
康熙這一年的春節過得無比糟心,朝堂上兩派鬥的烏眼雞一樣,太子和直郡王兩人也是勢同水火。
外麵流民又闖到了京城,這簡直讓自詡為聖主明君的康熙大為光火,過年的氣氛都淡了很多。
今年的宮宴,皇上根本沒心舉辦。
宮裏傳來的消息是,皇上以身作則減少奢靡聚會,為百姓節衣縮食。
但是在李恬看來,這簡直是麵子工程,有名無實。
李恬一點不覺得自己府上的膳食有什麽變化的,最多就是以前喜歡大擺宴席的各大府上,宴請基本不見了,戲班子的生意少了點。
可酒樓飯店依舊火爆,她的幾家店鋪生意也都沒受影響,甚至幾間糧食鋪子還多賺了不少銀子。
四爺看著李恬,在那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這有什麽不好理解的,地方上開倉放糧也需要國庫支援。可國庫也沒多餘的糧食啊,民間征集還是得花錢的,這不就把糧食價格炒高了”。
李恬看著自己這賬本,“爺,我這不算是發國難財吧,要不我把今年冬天的收益拿出去捐了,朝廷或者地方官府有沒有什麽籌集賑災款的部門啊”。
四爺揉了揉她的腦袋,“官府賑災有章程的,還不到需要民間征集的地步,咱們府上也不要做多過多舉動了”。
李恬看著四爺,“我想出點錢幫著賑災這不是好事嗎”?
地方上受災還廣邀民間富戶捐資開設粥棚呢,自己把錢捐出去也不行嗎?
“捐款的事情不好出頭,大家捐多少有成例的,捐多了別人隻會以為是爺想邀買名聲罷了”。
“您怎麽會是那樣的人,您是堂堂愛新覺羅家的皇子,是這大清的主子,還需要邀買什麽名聲?這些人怎麽能這麽想您呢,太可惡了。以己度人,他們這分明自己是竊名奪利之人,就把您也想成和他們一樣的小人了”。
李恬氣死了,怪不得四爺能急火攻心呢,做點什麽事都給你惡意歪曲了。
堂堂皇子想光明正大為百姓做點實事,居然都能被冠上博名聲的帽子。
四爺看李恬比他還要生氣,忙安撫的說道,“爺已經把名下田莊的糧食悄悄拉去戶部了,你安穩賺你的銀子就好了。”
李恬起身進去內室,拿出個裝鑰匙的匣子來。“爺,我這幾個田莊的糧庫裏也都是滿的呢。要不您也拉去戶部吧,雖然我幫不了很多老百姓,但是能幫一點是一點”。
四爺看著李恬不像是一時意氣,平日裏明明很貪財的小女人,此時卻又通曉大義,舍出去的糧食可是不少真金白銀的。“真舍得?爺不缺這點糧食”。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當我是給咱們的孩子積福呢。”
四爺還沒回府那會就開始下雪,到了年跟前還在下雪。
聽說城南和城北都有平民百姓家的屋子給壓垮了,可這些事情也不由四爺來管。要說京城這還算好的,天子腳下總會有人管這事。
可是戶部早收到了河南、山東、陝西和山西等多地受災的折子了,但是現在朝堂氣氛詭異,明珠一黨和索額圖一黨都瘋了一樣攀咬對方,簡直是近乎赤膊上陣了。
各地受災的事情反而沒人關心了。
四爺著急上火也沒辦法,他沒實權插不了手。
朝堂上鐵嘴禦史們找到了事業的春天一般,對這些權臣重臣們拋出來的餌料咬的不亦樂乎。
文死鑒,這是他們禦史文官的氣節,不畏強權不向惡勢力低頭。
但是大家都很有默契的不會直接扯上太子爺和直郡王,皇子們的事情再怎麽樣禦史也不敢隨意摻和。
但是不管滿臣還是漢臣,隻要被禦史咬住尾巴,就基本要脫層皮。
因為康熙爺對於貪汙受賄的事情基本就睜隻眼閉隻眼的狀態,當官的就沒有哪個真的清白。
康熙朝的俸祿沿襲自明製,一品大員一年的俸祿才180兩銀子加180斛祿米。
朝廷一品大員靠這樣的俸祿,想過錦衣玉食的日子顯然是不夠用的,於是大家都有誌一同的以權謀私,貪汙腐敗。
這俸祿的規矩從大清開國就定下這麽個製度了,康熙也沒有大力提升,反而鼓勵貪汙。
可是貪汙之風盛行,到了後期朝廷吏治越發腐敗,大家公開的貪汙途徑除了以權謀私外,就有一條也是沿襲明朝舊製:火耗。
朝廷征收的稅款是大致固定的,但是老百姓交的稅銀卻是五花八門。
有純度不高的銀子或者當年朝廷指定可以抵稅的糧食作物,銀子就需要重新熔鑄提煉上交,糧食也需要儲存運輸。
銀子或者糧食在交給國庫這個過程中,就產生了損耗,俗稱火耗。
可是康熙後期火耗從大清初年兩成的火耗,到了康熙後期上升到了七八成,這些多出來的火耗就全部轉嫁到了老百姓的頭上。
老百姓交100兩銀子的稅,隻當你交了20或者30兩的稅,火耗並沒有進國庫。直接進了大大小小的貪官手裏。
四爺在府上氣的胸口疼,手裏捏著的邸抄都攥得皺巴巴了。
心底暗恨,這些食君俸祿的朝廷大官們,多是一群聞到臭味的蠅營狗苟之輩。可憐大清治下的百姓還在饑寒交迫之中,等著皇上的救命旨意。可是這些在黨爭之中的所謂朝中重臣,根本沒幾個人關心那些百姓的生死。
李恬看著四爺這到了冬天反而上火了,臉頰都腫大起來了。“這是怎麽了,沒吃什麽上火燥熱的東西啊,給我看看是不是長智齒了”?
李恬哄著四爺張開嘴巴,想看看他牙齦是什麽情況。
四爺被她鬧得不行,“爺沒事兒,就是著急上火了。不是牙齒有問題”!
李恬不知道出什麽事了,四爺都急出毛病來,“爺,什麽事啊,說來我聽聽,別悶在心裏悶出毛病了”。
四爺歎口氣,倒在榻上。
李恬挨著四爺坐著,給他揉著太陽穴。“那您吃點下火的方子吧,這牙疼不是病,可疼起來要人命呢”。
四爺一聲聲歎氣,把李恬都愁壞了。“到底什麽事嗎,您這著急上火的,跟我說說唄”。
“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多地受災,可是朝堂上卻沒人關心這些百姓死活,還在爭著攻訐政敵……”
李恬嚇了一跳,冬天,百姓家口糧也都吃的快沒了,很多人紮著脖子等春天挖野菜勉強糊弄住肚子。要是冬天受災,老百姓就基本沒有以後了……
可她也沒什麽辦法,“爺,這麽多地方受災,皇上不知道嗎”?
四爺搖了搖頭,這折子到了京城六部手上,可是沒人往上報。大家都等著先把對手給整下台再去治理受災之事。不過是覺得朝堂政敵才是大事,百姓受災年年都有,不過小事罷了。
“這些蛀蟲”!四爺咬牙切齒,恨不能啖其肉,皇上不會一直被他們蒙蔽聖聽的!
李恬看著這個憤青,懷有一顆赤誠之心,似乎總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四爺,愛新覺羅這個姓氏帶給四爺的不光是榮耀還有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吧。
也或許沒有家族在後麵教唆或者誘導,所以一心隻想著愛新覺羅家的江山穩固,百姓安定。
這一年的冬天還沒過完,京城周邊的直隸就湧進了數十萬流民。
康熙最終還是知道了各地受災的情況,大發雷霆。六部官員都受了斥責,被康熙大罵屍位素餐。
接著康熙火速下旨讓戶部工部賑濟災民,各地州縣開倉振糧,減免受災地的賦稅……
一係列惠民政策下去,離家不遠的流民陸陸續續回家去了,但是還是有近十萬流民路途遙遠無家可歸,居然闖過層層關卡到了北京城郊。m.23sk.
康熙這一年的春節過得無比糟心,朝堂上兩派鬥的烏眼雞一樣,太子和直郡王兩人也是勢同水火。
外麵流民又闖到了京城,這簡直讓自詡為聖主明君的康熙大為光火,過年的氣氛都淡了很多。
今年的宮宴,皇上根本沒心舉辦。
宮裏傳來的消息是,皇上以身作則減少奢靡聚會,為百姓節衣縮食。
但是在李恬看來,這簡直是麵子工程,有名無實。
李恬一點不覺得自己府上的膳食有什麽變化的,最多就是以前喜歡大擺宴席的各大府上,宴請基本不見了,戲班子的生意少了點。
可酒樓飯店依舊火爆,她的幾家店鋪生意也都沒受影響,甚至幾間糧食鋪子還多賺了不少銀子。
四爺看著李恬,在那百思不得其解的樣子,“這有什麽不好理解的,地方上開倉放糧也需要國庫支援。可國庫也沒多餘的糧食啊,民間征集還是得花錢的,這不就把糧食價格炒高了”。
李恬看著自己這賬本,“爺,我這不算是發國難財吧,要不我把今年冬天的收益拿出去捐了,朝廷或者地方官府有沒有什麽籌集賑災款的部門啊”。
四爺揉了揉她的腦袋,“官府賑災有章程的,還不到需要民間征集的地步,咱們府上也不要做多過多舉動了”。
李恬看著四爺,“我想出點錢幫著賑災這不是好事嗎”?
地方上受災還廣邀民間富戶捐資開設粥棚呢,自己把錢捐出去也不行嗎?
“捐款的事情不好出頭,大家捐多少有成例的,捐多了別人隻會以為是爺想邀買名聲罷了”。
“您怎麽會是那樣的人,您是堂堂愛新覺羅家的皇子,是這大清的主子,還需要邀買什麽名聲?這些人怎麽能這麽想您呢,太可惡了。以己度人,他們這分明自己是竊名奪利之人,就把您也想成和他們一樣的小人了”。
李恬氣死了,怪不得四爺能急火攻心呢,做點什麽事都給你惡意歪曲了。
堂堂皇子想光明正大為百姓做點實事,居然都能被冠上博名聲的帽子。
四爺看李恬比他還要生氣,忙安撫的說道,“爺已經把名下田莊的糧食悄悄拉去戶部了,你安穩賺你的銀子就好了。”
李恬起身進去內室,拿出個裝鑰匙的匣子來。“爺,我這幾個田莊的糧庫裏也都是滿的呢。要不您也拉去戶部吧,雖然我幫不了很多老百姓,但是能幫一點是一點”。
四爺看著李恬不像是一時意氣,平日裏明明很貪財的小女人,此時卻又通曉大義,舍出去的糧食可是不少真金白銀的。“真舍得?爺不缺這點糧食”。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就當我是給咱們的孩子積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