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為國創收
清穿好孕:貴妃嬌媚,四爺動心了 作者:米酒湯圓甜又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內院九福晉看著李恬不好意思的說,“四嫂那邊,我這得先去請個安的。”
李恬笑著引路,“那是應當的,我帶你去吧,九福晉請”!
兩人到了正院給四福晉請安,烏拉那拉氏看著董鄂氏和李恬一起來的,心裏還酸溜溜的不舒服。
早兩年李恬在一眾皇家福晉眼中,還是不怎麽受重視的側福晉。
區區漢軍旗,小門小戶的女子。可是幾年後,居然把幾個排行靠後的弟妹都給籠絡住了。
真是不可小覷,她們這個圈子,可是很難打的進來的。
“今兒什麽風,把你們兩口子吹來咱們府上了”?
烏拉那拉氏客套的跟董鄂氏寒暄。
董鄂氏和烏拉那拉氏兩人聊了一會兒,直到四福晉的嬤嬤進來回事兒,她才跟四福晉告辭。
“叨擾了四嫂半天,我這就不耽誤您處置家務了,我去小四嫂院子歇歇腳去。”
李恬帶著董鄂氏回去東小院,一路上董鄂氏看著四爺這個院子的布局,連連誇讚。
九爺的兄弟們,王府院子的格局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四爺升了郡王後,院子修的分外雅致,沒那種撲麵而來的豪奢富貴氣。反而處處都是大氣疏朗,景致宜人。
“小四嫂,我雖然幫九爺遞了話給您,但是你們做生意歸做生意,不用考慮我的麵子。”
董鄂氏繼續說道,“九爺要是拿出誠意,您又看得上的話,就好好談談合夥的事兒。要是九爺沒安好心,您也不用客氣。咱們姐妹的感情,不用顧忌他們男人之間的事情。”
用完午膳後,李恬帶著九福晉到了前院。
四爺對老九公事公辦地說道,“本來這事兒我是不同意的。不過你這心心念念都兩年了還沒放棄,哥哥我就不阻攔你了。”
“不過醜話先說在前頭,雖然同意你們合夥,不代表你們可以幹些違法亂紀的事兒。”
擺明立場後,四爺就隻聽不說了。
李恬和老九越聊越投機,這個時代的人沒多少會專門研究商業經濟。
老九政治覺悟不行,可是商業敏感度卻極高。
“九爺,咱們既然要合夥了,憑我們的身價和資產,小打小鬧就有點兒丟份了。”
李恬試探著老九準備下多大的本。
老九端起茶盞,有點緊張。
兩人聊起來都有點刹不住車的感覺,本來他是想手上的生意更上一層樓,可是怎麽覺得小四嫂的意思好像不是更上一層樓那麽簡單。
“小四嫂,你想做什麽”?
李恬感覺真是瞌睡遇到了枕頭。
“海上貿易!怎麽樣,有沒有興趣”?
此時收回台w已經二十多年,康熙帝早已取消了禁海領,恢複了對外通商。23sk.
為了對外通商,康熙帝設置了廣東廣州、福建漳州、浙江寧波和江南雲台山四大海關進行國際貿易。
在海關之下,又設置了幾十個海關口岸。
至此,海關製度取代了明代的市舶司製度。
清朝官方不直接參與對外貿易,而是利用中介行商進行管理,推行“以官製商,以商製夷”的行商製度。
行商一般由口碑較好的大商人充任。
他們被授予了三大職能,一是代理政府向外國商人征稅的最後一個環節,二是代理外商銷售貨物,三是代理清朝政府和外商交涉事務。
這幾點類似外交部和外經貿的部分職能。
行商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廣州的“十三行”,即使是到了幾百年後的現代依舊是外商雲集之地。
九爺眼睛大睜:“小四嫂,你這主意可真夠大的啊”!
老九看著四哥,你這位側福晉膽子也太大了點吧。
海上貿易成本極大,光是一條海船就得要十幾二十萬兩。
“你不用看四爺的意思,這是我的打算。要是隻有我自己的話,我還不敢做這麽大的生意呢,這不加上九爺您的支持,成本和風險咱們共擔,我這就有底氣的多了啊。”
四爺也沒想到李恬是打著這個主意。
朝堂上對於海禁的態度是很敏感的,除了沿海幾個城市外,內陸官員對於開海都持反對意見。
李恬自然知道朝堂上對於海上貿易的態度,康熙朝經曆了兩次海禁。
不說深刻原因,隻論淺薄點的兩個禁海的前情。
第一次是因為台w鄭氏家族和福建等地居民互通情報。
第二次則是因為天主教等西洋人幹涉大清內政,還會利用傳教之餘散播一些不利於大清政府統治的言論。
加上國內的商船出海後,每年大約有一小半都滯留在國外不肯回來。造成了資金和人員的流失。
而此時的大清朝依舊是農耕經濟社會,自給自足即可滿足生產生活需要。
國內進口或者走私的外來商品,大多是一些奢侈品。
進口最多的除了糧食大米外,就是香料胡椒、金銀器物和西洋鍾表等。
可是此時的西洋和南洋等國,對於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以及書畫典籍等等商品的需求十分龐大。
西洋和南洋國家長期大批量采購中國商品,給大清政府造成了很多錯誤認知。
外國還派人來中國學習,可是中國卻沒有派學子去其他國家學習。
對外國的認知都是極度缺乏和片麵的。
很多中國人從百姓到朝堂,大家都認為沒有中國商品,這些國家的夷人根本沒法生存。
舉個距離此時一百多年後的真實例子。
晚清大臣琦善認為“製夷”易如反掌,隻要不把中國的特產“大黃、茶葉”賣給外國人就可以了。因為外國人吃的東西不易消化,加上“地土堅剛,風日燥烈”,每天必吃大黃、茶葉,不然“大便不通立死”。
控製了大黃、茶葉這一外國人的“通腸聖藥”,那些老外們還不乖乖來降?
清朝從上至下對於夷國的認知還停留在茹毛飲血的階段,這個認知並不是個例。
一直到大清的國門,被堅船利炮轟開後,才發生了對西方各國認知上的根本改變。
李恬沒那個長遠的偉大理想,憑一己之力能改變曆史。
做自己能改變的事情,嚐試小翅膀扇起一股風來就可以了。
“九爺,幹一票大的,比小打小鬧可要快得多啊”!
老九被李恬這大膽的想法給鎮住了,“咱們沒有海船,一艘海船都要十來萬兩,還需要船員水手……”
李恬像是狼外婆一樣誘惑著想賺錢的九爺,“咱們可以先和江南的大富商合夥入股,我有人脈。先試試水”。
去年在揚州和南京時,李恬這個財神娘娘的名號也有不小用處。
有些打著個攀交情或者想走四爺路子的人上門,其中也不少大商人。
那時候李恬就已經和江南幾個大商會的會長聯係上了,在京城也沒斷了來往。
“這個我得好好想想”。老九有點打退堂鼓。
一船貨物在海上漂半年,成本又高,風險實在是太大。
當然利潤也非常可觀,要是順利的話,一船貨物出手利潤起碼翻幾倍甚至十倍。
那他這可就不是老爺子罵他的與民爭利了,如果做的大了,可以算是為國創收了。
老九想想,還真有點心動!
李恬笑著引路,“那是應當的,我帶你去吧,九福晉請”!
兩人到了正院給四福晉請安,烏拉那拉氏看著董鄂氏和李恬一起來的,心裏還酸溜溜的不舒服。
早兩年李恬在一眾皇家福晉眼中,還是不怎麽受重視的側福晉。
區區漢軍旗,小門小戶的女子。可是幾年後,居然把幾個排行靠後的弟妹都給籠絡住了。
真是不可小覷,她們這個圈子,可是很難打的進來的。
“今兒什麽風,把你們兩口子吹來咱們府上了”?
烏拉那拉氏客套的跟董鄂氏寒暄。
董鄂氏和烏拉那拉氏兩人聊了一會兒,直到四福晉的嬤嬤進來回事兒,她才跟四福晉告辭。
“叨擾了四嫂半天,我這就不耽誤您處置家務了,我去小四嫂院子歇歇腳去。”
李恬帶著董鄂氏回去東小院,一路上董鄂氏看著四爺這個院子的布局,連連誇讚。
九爺的兄弟們,王府院子的格局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四爺升了郡王後,院子修的分外雅致,沒那種撲麵而來的豪奢富貴氣。反而處處都是大氣疏朗,景致宜人。
“小四嫂,我雖然幫九爺遞了話給您,但是你們做生意歸做生意,不用考慮我的麵子。”
董鄂氏繼續說道,“九爺要是拿出誠意,您又看得上的話,就好好談談合夥的事兒。要是九爺沒安好心,您也不用客氣。咱們姐妹的感情,不用顧忌他們男人之間的事情。”
用完午膳後,李恬帶著九福晉到了前院。
四爺對老九公事公辦地說道,“本來這事兒我是不同意的。不過你這心心念念都兩年了還沒放棄,哥哥我就不阻攔你了。”
“不過醜話先說在前頭,雖然同意你們合夥,不代表你們可以幹些違法亂紀的事兒。”
擺明立場後,四爺就隻聽不說了。
李恬和老九越聊越投機,這個時代的人沒多少會專門研究商業經濟。
老九政治覺悟不行,可是商業敏感度卻極高。
“九爺,咱們既然要合夥了,憑我們的身價和資產,小打小鬧就有點兒丟份了。”
李恬試探著老九準備下多大的本。
老九端起茶盞,有點緊張。
兩人聊起來都有點刹不住車的感覺,本來他是想手上的生意更上一層樓,可是怎麽覺得小四嫂的意思好像不是更上一層樓那麽簡單。
“小四嫂,你想做什麽”?
李恬感覺真是瞌睡遇到了枕頭。
“海上貿易!怎麽樣,有沒有興趣”?
此時收回台w已經二十多年,康熙帝早已取消了禁海領,恢複了對外通商。23sk.
為了對外通商,康熙帝設置了廣東廣州、福建漳州、浙江寧波和江南雲台山四大海關進行國際貿易。
在海關之下,又設置了幾十個海關口岸。
至此,海關製度取代了明代的市舶司製度。
清朝官方不直接參與對外貿易,而是利用中介行商進行管理,推行“以官製商,以商製夷”的行商製度。
行商一般由口碑較好的大商人充任。
他們被授予了三大職能,一是代理政府向外國商人征稅的最後一個環節,二是代理外商銷售貨物,三是代理清朝政府和外商交涉事務。
這幾點類似外交部和外經貿的部分職能。
行商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廣州的“十三行”,即使是到了幾百年後的現代依舊是外商雲集之地。
九爺眼睛大睜:“小四嫂,你這主意可真夠大的啊”!
老九看著四哥,你這位側福晉膽子也太大了點吧。
海上貿易成本極大,光是一條海船就得要十幾二十萬兩。
“你不用看四爺的意思,這是我的打算。要是隻有我自己的話,我還不敢做這麽大的生意呢,這不加上九爺您的支持,成本和風險咱們共擔,我這就有底氣的多了啊。”
四爺也沒想到李恬是打著這個主意。
朝堂上對於海禁的態度是很敏感的,除了沿海幾個城市外,內陸官員對於開海都持反對意見。
李恬自然知道朝堂上對於海上貿易的態度,康熙朝經曆了兩次海禁。
不說深刻原因,隻論淺薄點的兩個禁海的前情。
第一次是因為台w鄭氏家族和福建等地居民互通情報。
第二次則是因為天主教等西洋人幹涉大清內政,還會利用傳教之餘散播一些不利於大清政府統治的言論。
加上國內的商船出海後,每年大約有一小半都滯留在國外不肯回來。造成了資金和人員的流失。
而此時的大清朝依舊是農耕經濟社會,自給自足即可滿足生產生活需要。
國內進口或者走私的外來商品,大多是一些奢侈品。
進口最多的除了糧食大米外,就是香料胡椒、金銀器物和西洋鍾表等。
可是此時的西洋和南洋等國,對於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以及書畫典籍等等商品的需求十分龐大。
西洋和南洋國家長期大批量采購中國商品,給大清政府造成了很多錯誤認知。
外國還派人來中國學習,可是中國卻沒有派學子去其他國家學習。
對外國的認知都是極度缺乏和片麵的。
很多中國人從百姓到朝堂,大家都認為沒有中國商品,這些國家的夷人根本沒法生存。
舉個距離此時一百多年後的真實例子。
晚清大臣琦善認為“製夷”易如反掌,隻要不把中國的特產“大黃、茶葉”賣給外國人就可以了。因為外國人吃的東西不易消化,加上“地土堅剛,風日燥烈”,每天必吃大黃、茶葉,不然“大便不通立死”。
控製了大黃、茶葉這一外國人的“通腸聖藥”,那些老外們還不乖乖來降?
清朝從上至下對於夷國的認知還停留在茹毛飲血的階段,這個認知並不是個例。
一直到大清的國門,被堅船利炮轟開後,才發生了對西方各國認知上的根本改變。
李恬沒那個長遠的偉大理想,憑一己之力能改變曆史。
做自己能改變的事情,嚐試小翅膀扇起一股風來就可以了。
“九爺,幹一票大的,比小打小鬧可要快得多啊”!
老九被李恬這大膽的想法給鎮住了,“咱們沒有海船,一艘海船都要十來萬兩,還需要船員水手……”
李恬像是狼外婆一樣誘惑著想賺錢的九爺,“咱們可以先和江南的大富商合夥入股,我有人脈。先試試水”。
去年在揚州和南京時,李恬這個財神娘娘的名號也有不小用處。
有些打著個攀交情或者想走四爺路子的人上門,其中也不少大商人。
那時候李恬就已經和江南幾個大商會的會長聯係上了,在京城也沒斷了來往。
“這個我得好好想想”。老九有點打退堂鼓。
一船貨物在海上漂半年,成本又高,風險實在是太大。
當然利潤也非常可觀,要是順利的話,一船貨物出手利潤起碼翻幾倍甚至十倍。
那他這可就不是老爺子罵他的與民爭利了,如果做的大了,可以算是為國創收了。
老九想想,還真有點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