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革暗暗想著將來的事,同時也因自己的大度感到陶醉,嘴角不由露出了一絲愉悅的笑容。


    孟夫子的書房本就不大,並且建造時就考慮到采光問題,所以在靠近書案的一側開了一扇很大的窗,此時光線正好,房間裏通亮極了,孟夫子自然將林迎和兒子孟革的表情悉數看在了眼裏。


    隻見他略作思索,遂移步來到書架前,伸手從書架中取出了一本詩集。很隨意地翻了翻,很快從詩集中找到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這是前宋盱江先生的一首七言絕句,名為《鄉思》,是其遊走他鄉時所作,此詩首聯由遠處著筆,極目天涯,二聯又以近處著墨,抒‘凝視碧山’之所感。”


    說著,孟夫子笑眯眯看著兒子和女婿,一副考校的樣子。


    “你們倆便以此詩首聯第一句的‘人言落日是天涯’為題,做一首試帖詩吧。”


    “什麽,作詩?”


    乍一聽自家老父親的要求,孟革愣了愣,扭頭看向一旁的林迎時,卻見他在聽到要作詩的要求後,居然是一副從容淡定的樣子。


    孟革心裏一慌,自知不能被比下去,於是趕緊收斂笑容,盯著不遠的詩集,便開始苦思冥想起來。


    事實上林迎也沒料到原本正好好說著童子試的事呢,孟夫子卻突然會來這麽一出襲擊。


    不過既然是考校了,以“人言落日是天涯”為題的試帖詩嘛,倒也沒什麽難度。


    而且試帖詩還是縣試的一項必考科目,學子不會試帖詩,那是很難通過縣試的。


    而試帖詩,說白了就是賦詩,但又與唐宋時期“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的賦詩形式不同,大周朝科考中的所謂“試帖詩”,通常是以經、史、子、集等著作中的一句話,或直接擷取前人創作的成語乃至詩句為命題,考生們要圍繞給出的“題幹”進行詩句創作。天籟小說網


    賦詩時要遵循大周朝通行的官韻,以仄起格,之後付諸以情,所賦的詩必須貼合考題,甚至要像解讀文章一樣,解讀前人的思想體悟。


    有點像後世語文考試中簡短的命題作文,隻不過要求考生以詩的形式進行展現。


    對於後世的林迎來說,他當然不會作詩,但這個世界的林迎苦讀多年,區區試帖詩卻不再話下。


    隻是稍作思索,林迎就想出了一首符合要求的試帖詩。


    於是來到案台前,執筆蘸了蘸墨,略作沉思後就開始書寫了。


    事實上在考場中,若非考生平時就精於詩詞之道的話,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是很難創作出佳句來的。


    之所以還考試帖詩,其真正的用意是想觀察考生能否直擊詩句本身,解讀出題幹背後的用意。


    好比人生的幾重境界,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不同層次的人,因人生經曆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


    自然,涉獵的多寡,也直接影響了考生的思維。


    說白了,試帖詩的核心要義並非是要考生創作出如何華美的好詩。


    而是在用詩詞形式,檢驗考生對名家大作的閱讀廣度以及深度。


    盱江先生的這首《鄉思》通篇都在寫遠在他鄉的遊子如何思念家鄉,許多考生見後,腦海中首先浮現出來的印象大致便是“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這倒也貼合讀書人的浪漫情懷,這不,林迎這邊正準備用筆寫出自己的試帖詩時,那邊孟革後知後覺,突然打了一個激靈,深怕落後了似的,已經先他一步,蘸了蘸墨便開始奮筆疾書起來了。


    林迎抬頭看了他一眼,卻見他筆下已然圍繞“鄉愁”這一主題展開了創作。


    見林迎看向他,還不忘回了他一記挑眉,十足的挑釁。


    一副小孩子心性。


    林迎不以為意,目光落在了他的大作上。


    字嘛,寫得很是得體,一看就是花了苦功夫的,隻是主題……


    林迎悠悠地搖了下頭。


    孟革是以“月亮”指代思鄉之愁,又以“秋風、衰草”引發淒涼、惆悵之情,更難得的是,他還用了“沙鷗”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洋洋灑灑,寫得很是暢快。


    詩是好詩。


    創作的過程也還算馬馬虎虎。


    但要命的是……偏題了啊。


    林迎不由暗歎。


    放在後世的高考中,這就是離題作文了。


    其實孟夫子在給出這道考題的時候,本身就已經埋下了陷阱。


    盱江先生的這首《鄉思》通篇固然是在抒發“思鄉之情”,但不要忘了孟夫子給出的考題是什麽。


    是全詩的第一句:人言落日是天涯!


    所以,此次試帖詩,根本就不應該圍繞著盱江先生的《鄉思》展開,否則在全詩既已呈現的情況下,未免太簡單了。而是要以“人言落日是天涯”這句話展開!


    “人言落日是天涯”,字麵意思是——人們都說落日是天涯。


    那問題來了,這句話是誰說的?


    林迎明白,這才是真正的考點。


    而這恰恰難不倒他這個來自後世的靈魂!


    以落日喻天涯,文人的這番浪漫聯想,其實最早是見於《世說新語·夙惠》這篇文章中。


    《世說新語》作者為南朝時的劉義慶,他在書中第十二篇《夙惠》中列舉了當時一批名流在他們還是少年時的聰慧故事。夙惠,即早慧,從小就聰明過人的意思。


    其中有一則故事是關於晉明帝的。


    彼時東晉遭受五胡亂華,剛剛南遷。


    故事裏說,晉明帝才幾歲的時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當時有人從長安來,元帝便問起洛陽的情況,不覺傷心流淚。


    明帝問父親什麽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過江而來的意圖一五一十地告訴他。於是問明帝:“你看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遠?”


    明帝回答說:“太陽遠。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


    元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飲,就把明帝這個意思告訴大家,並且再重問他一遍,不料明帝卻回答說:“太陽近。”


    元帝驚愕失色,問他:“你為什麽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


    明帝回答說:“現在抬起頭就能看見太陽,可是看不見長安。”


    正所謂,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自此,便以落日喻天涯。


    了解了這番故事背景之後,林迎創作的試帖詩當然就不再以鄉愁為主旨,而是著眼於“國家東渡”這一宏大敘事了。


    “賦得「人言落日是天涯」,得「東渡」。”


    以“賦得”為題,是試帖詩的標準格式,林迎寫好了題目,然後開始寫正文。


    “日近長安遠,嫋嫋天涯恨。”


    這一聯是為破題。意思是著眼於題幹中的“日”和“天涯”下筆。


    “聞人舊都來,難掩東渡意。”


    這一聯為承題。


    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一共八股,所以後世稱這種文體為八股文。


    就恰似後世的議論文,首先要拋出議論的核心要點,然後圍繞要點進行展開,後續深入,提出作文者的想法,再幾經輾轉,最後華麗的結尾。


    古往今來,文學的創作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而試帖詩雖然不是八股文,但遵循的也是這一套路,隻是以詩的形式進行展現罷了。


    不多時,林迎的試帖詩就已寫完。


    拿起紙端詳了下,他就將完成的試帖詩交到孟夫子手中。


    “嗯,既然你們倆都創作好了,那就先讓老夫看看你們的大作,你們稍等片刻。”說著,孟夫子拿起兩人的試帖詩看了起來。


    林迎和孟革麵麵相覷。兩人雖然有些較勁,但臨到“老師”檢查作業了,卻都不約而同地安靜了下來。


    這邊,孟夫子很快就看完了他們交上來的兩首試帖詩,並滿意地點了點頭。


    嗯,兒子孟革最先完成,雖說離題嚴重,但字寫得好,辭藻也用得華麗,稍稍打磨打磨,增加點閱讀量,還有挽救的餘地。


    抬頭瞥了兒子一眼,孟夫子心想:這次縣試,讓兒子去參與一下,碰碰運氣也是很好的。


    至於林迎,孟夫子拿著手裏的試帖詩又看了一遍,忍不住滿意地點頭。他的詩雖然用詞樸實,在辭藻上沒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勝就勝在破題精妙,幾乎準確拿捏了出題人的本意。


    行文也十分穩健。


    “不錯不錯。”孟夫子欣慰地笑了笑,這番洞察力,可不是死記硬背就能達到的。


    “父親,是不是我的詩寫得很好?”


    見自家父親如此開心,孟革一臉期待地問。


    孟夫子麵無表情地點了點頭:“你的詩寫得確實不錯,不過此次試帖詩,你隻能拿個‘中下’的評語。”


    “啊!”


    原本以為等待他的會是誇獎的孟革,忍不住瞪了瞪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科舉之路從童生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努力賺錢的養雞專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努力賺錢的養雞專家並收藏科舉之路從童生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