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榜單公布,各縣考生又是一番波折了。
那些看了榜的,趕緊遣人去縣裏通知那些已經返鄉了的學子過來覆試。
而那些被通知的學子,則分外驚喜,在家人的幫助下趕緊收拾了下行囊,然後當晚就出發朝府城這邊趕來了。
白天稍事休息,第二天養足精神好應對學政親自主持的堂覆。
大周王朝,宣灃六年,農曆七月初五。
因罷考事件而耽擱的院試堂覆,正式開考。
當天上午辰時許,林迎等人攜帶考具來到了學政駐紮的衙門前,經過一番搜檢後,便順利進入到衙門內。
這次沒有廩生作保的環節了,而是由學政衙門的書吏依據上榜的名次,依次點呼上一場的座次號。
青川縣第一個被喊到的是林迎,隨著書吏喊出“西宿字十四號”,林迎上前,從書吏手中接過試卷,然後就被帶去相應的考桌。
本次堂覆各縣共有考生兩百六十四人,其中九十八人是後來遞補上來的。
好在學政衙門的大廳加露天回廊足夠寬敞,眼下擺了幾百張桌子,倒也足夠考生們作答了。
此次試卷上同樣也有“浮票”,林迎在浮票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同時在試卷上寫好自己的座次號。
又過去稍許,隨著一聲銅鑼敲響,小吏們舉著考題過來了。
堂覆考一文一詩,共計半天時間。
眼下過來的就是第一道考題,“文章”的題目。
隻見題板上寫著四個字。
【增廣生員】
當看到考題後,林迎愣了一下。
其實不止林迎,其他考生也同樣愣了一下。
這“增廣生員”,不就是增生嗎?
秀才共有三檔,分別是第一檔的廩生、第二檔的增生,以及第三檔的附生,附生就是最普通的秀才,增生則是秀才中的優等生,廩生則是秀才中獲國家供養的獎學金獲得者。
餘下的青衣、發社,屬於汙點秀才,徒有秀才的名號罷了。
學政所出的【增廣生員】這道題,究竟該怎麽理解?
林迎一時陷入思考當中。
增生,又稱“增廣生”,在原來的曆史中,明朝初定,規定各縣共有生員二十,但隨著文教日益昌盛,民間識字不斷上升,達到明朝中後期時,識字率幾乎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二十,幾乎家家都有識字之人。
所以原來的秀才名額就不夠用了,故又增補了增廣生二十,以及數倍於增廣生的普通附生。
如果將考題中的“增廣生員”,理解為秀才的一個品類,則應當從國家大政的角度闡述增廣生的意義,以及它的必要性。
那就寫成一篇論了。
但院試堂覆,“一文”,照例應該是四書文才對。
學政雖然沒有明說。
但將它寫成官場公文,可還行?
林迎眉頭微微蹙起,細細想了想。
突然,他靈光一閃,瞬間明白了。
朱熹在他的《論語集注》,子路篇,第十三章中有一注言:
“富而不教,則近於禽獸。故必立學校,明禮義以教之。唐太宗大召名儒,增廣生員,教亦至矣,然而未知所以教也。”
朱熹在解釋子路篇第十三章的時候講到,唐太宗推崇文教,尊師重傅,臨雍拜老,使宗戚子弟沒有不受教育的,並且又大召天下名儒為學官,增加推廣受教育學生的數量,使唐時的文教達到了曆史巔峰。
據史書記載,唐朝文教本就發達,太宗又額外增加校舍一千兩百間,增加學生二千二百六十人,僅在長安一地,就有在學學生八千餘人、教授一千餘人。
結合這段史事,就不難理解學政所出的【增廣生員】是什麽意思了。
它並非“增廣生”這一名詞。
而是朱熹所言的“廣增生員”這一動詞。
那麽主旨思想不言而喻。
林迎淡淡笑了下,這道題,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如果直接聯係到朱熹在《論語集注》中的這段話,則立刻就能破題。
即使聯係不到,將增廣生員理解成“增廣生”,那麽也能從設置“增廣生”這一行為的源頭,想到辟增教育人數的初衷。
萬變不離其宗,隻不過入題角度稍微偏了一點罷了。
但如果僅僅作“增廣生”解釋,全文都在寫什麽是增廣生,那可就真離題了。
林迎現在可不慌。
他找到了朱熹《論語集注》裏的原句,那麽他無論作什麽解釋,魏學政批改卷子時都不能算他錯。
哪怕魏學政本意隻是“增廣生”這一名詞,那也隻能硬著頭皮給他高分!
妥了!
林迎心情不錯,當即蘸了蘸墨,在草稿紙上書寫起來。
“蓋有朱文公著《子路篇》集注,其言太宗召名儒,增廣生員,教亦至矣。”
好吧,開頭第一句林迎就直接破題,圖窮匕見了。
接著他又寫了一些唐太宗的功績,以及本朝辟增增廣生的一些事,主旨當然是為何大興教育以及如何大興教育。
洋洋灑灑七百餘字,寫得四平八穩。
在這麽關鍵的考試裏,他也不想說什麽驚世之言,免得讓學政驚為天人,思考再三後,覺得他少了些人氣,讓他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書寫完畢,確認文章各部都詞義飽滿了後,他就拿出正卷,開始謄抄起來。
開考後大約一個時辰,第二道題公布。
那是一道試帖詩。
林迎這些日子也苦心鑽研過如何寫詩,為此還特地找蘇泉川這位寫詩達人一番交流。
如今雖不敢說寫得跟蘇泉川一樣好了,但水平那也是蹭蹭蹭往上竄著。
不大一會兒,他就寫完了詩。
接著就等待交卷了。
……
午時許,學政衙門堂覆放考。
學子們挨次從衙門大門走出,臉上不悲不喜,倒是頗為平靜。
在他們看來,學政今日出的這兩道題並不難。
甚至一些排名靠前的童生,更是心情愉悅,跟同伴開玩笑說:“莫非大宗師這是在暗示,吾乃增生之材?”
“說不準,也許今年大宗師開恩,將從新生員中大辟增生數量呢!”
“是極是極,今年堂覆考生呈兩極之勢,後麵那些人多半為陪考了,加上今年大宗師嚴厲發落了我們陸江府,說不準將以此補償我等。”
“希望如此,畢竟咱們堅守本心,未隨大流,行那僭越之事。”
“這些大宗師肯定記在心裏的。”
幾個排名靠前的童生越說越起勁,越來越覺得自己成為增廣生可望可及!
林迎在一旁聽著,心裏暗暗發笑,頭一回見人將“慫”字說得這麽清新脫俗的,還堅守本心,呸!
這時候,範文炳、艾金良他們也走了出來。
林迎上前與他們交流起來,發現他們也覺得自己考得還行。
甚至連馬崇杉,都認為自己考得非常棒。
“好吧,既然大家都考得這麽好,那問題來了,大宗師該淘汰誰呢?”
林迎這話一出,所有人麵麵相覷。
範文炳也麵露迷茫。
是啊,如果題目出得難一點,那他排名靠前,秀才功名就更穩了。
但現在題目出得如此簡單,豈不是增加了後來者居上的可能?
這一刻,他心中一緊,覺得自己的秀才功名。
似乎動搖了。
……
【注:關於明朝識字率問題,確確實實是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二十。清朝入主後,至清末數百年,識字率降至不足百分之一。
明朝禁金瓶梅,僅一省就查出了百萬冊,另外民間盛行各種畫本、小說,可見當時民間對初級文字產品的需求,沒有高識字率是撐不起來的。】
那些看了榜的,趕緊遣人去縣裏通知那些已經返鄉了的學子過來覆試。
而那些被通知的學子,則分外驚喜,在家人的幫助下趕緊收拾了下行囊,然後當晚就出發朝府城這邊趕來了。
白天稍事休息,第二天養足精神好應對學政親自主持的堂覆。
大周王朝,宣灃六年,農曆七月初五。
因罷考事件而耽擱的院試堂覆,正式開考。
當天上午辰時許,林迎等人攜帶考具來到了學政駐紮的衙門前,經過一番搜檢後,便順利進入到衙門內。
這次沒有廩生作保的環節了,而是由學政衙門的書吏依據上榜的名次,依次點呼上一場的座次號。
青川縣第一個被喊到的是林迎,隨著書吏喊出“西宿字十四號”,林迎上前,從書吏手中接過試卷,然後就被帶去相應的考桌。
本次堂覆各縣共有考生兩百六十四人,其中九十八人是後來遞補上來的。
好在學政衙門的大廳加露天回廊足夠寬敞,眼下擺了幾百張桌子,倒也足夠考生們作答了。
此次試卷上同樣也有“浮票”,林迎在浮票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同時在試卷上寫好自己的座次號。
又過去稍許,隨著一聲銅鑼敲響,小吏們舉著考題過來了。
堂覆考一文一詩,共計半天時間。
眼下過來的就是第一道考題,“文章”的題目。
隻見題板上寫著四個字。
【增廣生員】
當看到考題後,林迎愣了一下。
其實不止林迎,其他考生也同樣愣了一下。
這“增廣生員”,不就是增生嗎?
秀才共有三檔,分別是第一檔的廩生、第二檔的增生,以及第三檔的附生,附生就是最普通的秀才,增生則是秀才中的優等生,廩生則是秀才中獲國家供養的獎學金獲得者。
餘下的青衣、發社,屬於汙點秀才,徒有秀才的名號罷了。
學政所出的【增廣生員】這道題,究竟該怎麽理解?
林迎一時陷入思考當中。
增生,又稱“增廣生”,在原來的曆史中,明朝初定,規定各縣共有生員二十,但隨著文教日益昌盛,民間識字不斷上升,達到明朝中後期時,識字率幾乎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二十,幾乎家家都有識字之人。
所以原來的秀才名額就不夠用了,故又增補了增廣生二十,以及數倍於增廣生的普通附生。
如果將考題中的“增廣生員”,理解為秀才的一個品類,則應當從國家大政的角度闡述增廣生的意義,以及它的必要性。
那就寫成一篇論了。
但院試堂覆,“一文”,照例應該是四書文才對。
學政雖然沒有明說。
但將它寫成官場公文,可還行?
林迎眉頭微微蹙起,細細想了想。
突然,他靈光一閃,瞬間明白了。
朱熹在他的《論語集注》,子路篇,第十三章中有一注言:
“富而不教,則近於禽獸。故必立學校,明禮義以教之。唐太宗大召名儒,增廣生員,教亦至矣,然而未知所以教也。”
朱熹在解釋子路篇第十三章的時候講到,唐太宗推崇文教,尊師重傅,臨雍拜老,使宗戚子弟沒有不受教育的,並且又大召天下名儒為學官,增加推廣受教育學生的數量,使唐時的文教達到了曆史巔峰。
據史書記載,唐朝文教本就發達,太宗又額外增加校舍一千兩百間,增加學生二千二百六十人,僅在長安一地,就有在學學生八千餘人、教授一千餘人。
結合這段史事,就不難理解學政所出的【增廣生員】是什麽意思了。
它並非“增廣生”這一名詞。
而是朱熹所言的“廣增生員”這一動詞。
那麽主旨思想不言而喻。
林迎淡淡笑了下,這道題,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如果直接聯係到朱熹在《論語集注》中的這段話,則立刻就能破題。
即使聯係不到,將增廣生員理解成“增廣生”,那麽也能從設置“增廣生”這一行為的源頭,想到辟增教育人數的初衷。
萬變不離其宗,隻不過入題角度稍微偏了一點罷了。
但如果僅僅作“增廣生”解釋,全文都在寫什麽是增廣生,那可就真離題了。
林迎現在可不慌。
他找到了朱熹《論語集注》裏的原句,那麽他無論作什麽解釋,魏學政批改卷子時都不能算他錯。
哪怕魏學政本意隻是“增廣生”這一名詞,那也隻能硬著頭皮給他高分!
妥了!
林迎心情不錯,當即蘸了蘸墨,在草稿紙上書寫起來。
“蓋有朱文公著《子路篇》集注,其言太宗召名儒,增廣生員,教亦至矣。”
好吧,開頭第一句林迎就直接破題,圖窮匕見了。
接著他又寫了一些唐太宗的功績,以及本朝辟增增廣生的一些事,主旨當然是為何大興教育以及如何大興教育。
洋洋灑灑七百餘字,寫得四平八穩。
在這麽關鍵的考試裏,他也不想說什麽驚世之言,免得讓學政驚為天人,思考再三後,覺得他少了些人氣,讓他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書寫完畢,確認文章各部都詞義飽滿了後,他就拿出正卷,開始謄抄起來。
開考後大約一個時辰,第二道題公布。
那是一道試帖詩。
林迎這些日子也苦心鑽研過如何寫詩,為此還特地找蘇泉川這位寫詩達人一番交流。
如今雖不敢說寫得跟蘇泉川一樣好了,但水平那也是蹭蹭蹭往上竄著。
不大一會兒,他就寫完了詩。
接著就等待交卷了。
……
午時許,學政衙門堂覆放考。
學子們挨次從衙門大門走出,臉上不悲不喜,倒是頗為平靜。
在他們看來,學政今日出的這兩道題並不難。
甚至一些排名靠前的童生,更是心情愉悅,跟同伴開玩笑說:“莫非大宗師這是在暗示,吾乃增生之材?”
“說不準,也許今年大宗師開恩,將從新生員中大辟增生數量呢!”
“是極是極,今年堂覆考生呈兩極之勢,後麵那些人多半為陪考了,加上今年大宗師嚴厲發落了我們陸江府,說不準將以此補償我等。”
“希望如此,畢竟咱們堅守本心,未隨大流,行那僭越之事。”
“這些大宗師肯定記在心裏的。”
幾個排名靠前的童生越說越起勁,越來越覺得自己成為增廣生可望可及!
林迎在一旁聽著,心裏暗暗發笑,頭一回見人將“慫”字說得這麽清新脫俗的,還堅守本心,呸!
這時候,範文炳、艾金良他們也走了出來。
林迎上前與他們交流起來,發現他們也覺得自己考得還行。
甚至連馬崇杉,都認為自己考得非常棒。
“好吧,既然大家都考得這麽好,那問題來了,大宗師該淘汰誰呢?”
林迎這話一出,所有人麵麵相覷。
範文炳也麵露迷茫。
是啊,如果題目出得難一點,那他排名靠前,秀才功名就更穩了。
但現在題目出得如此簡單,豈不是增加了後來者居上的可能?
這一刻,他心中一緊,覺得自己的秀才功名。
似乎動搖了。
……
【注:關於明朝識字率問題,確確實實是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二十。清朝入主後,至清末數百年,識字率降至不足百分之一。
明朝禁金瓶梅,僅一省就查出了百萬冊,另外民間盛行各種畫本、小說,可見當時民間對初級文字產品的需求,沒有高識字率是撐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