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元熙。
歲末隆冬,青玄山麓。
青玄山脈孤懸成都縣極遠野郊,平日裏很是靜謐。
但入冬以後,不斷有候鳥從北地遷移至此,直到此時,青玄山麓的落龍林中有了不少飛禽,嘰嘰喳喳,喧囂不止。
相較於北地幹冷,西南蜀地濕暖。因此每年冬季,都會有候鳥遷移,不足為奇。
除了飛禽以外,山中其他生靈蹤跡難以尋覓,既無多少走獸,更無多少人煙。
這種情形,是近十餘年來才有。
再往前推,青玄山脈也曾有人居住。隻是後來山中發生過大的變故,傳言有妖物食人,山中漸漸再無人煙。
候鳥越冬,苦捱時光。
眾多飛禽無事可做,喧囂一陣以後,慢慢恢複平靜,在枝頭假寐歇息。
但還未平靜多久,落龍林的邊緣處再次喧嘩起來。有鳥群被被驚起,在樹林上空盤旋,片刻之後落回原處歸於平靜。
隨後由遠及近,越來越多的鳥群飛起又落下,好像是江中的波浪推著向前。
十幾息後,從鳥群飛起的方向傳來馬蹄聲響。一架車馬被數騎圍著,正向內林行來。
車駕上,有大片的白色絹布蓋住車輿,但仍能看到白絹下紫色的內飾。
白色如雲如雪,與天地相映成色。露出來的大紫像是陳血,與周邊騎馬軍士衣物上的血跡遙相呼應。
車輿之中,年幼的司馬問之臉色蒼白。回想起不久前經曆的那場爭鬥,仍舊心有餘悸。
晉安帝不知國事、不辯忠奸,司馬氏皇族子弟漸遭屠戮。等到他父王即位之後,司馬氏處境愈加險惡。
天子式微,二衛與五軍幾乎成了宋公劉裕的私人護衛。
即便如此,朝廷與軍中仍舊有效忠司馬氏的勢力。在北軍校尉與一部軍士拚死守衛下,一些皇族族人衝破宋公在建康布下的殺局。
突出重圍後,眾人有意直奔北地,越過晉國與魏國邊界,前往拓跋氏屬地蟄伏,以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北行之後,未到青州,遭到宋公朋黨截殺,北行之路被堵。一部族人被捕殺後,剩餘眾人調轉馬頭向豫州西部,取道荊梁二州,直奔益州邊陲。
一路行來,數次廝殺突圍,最初跟來的衛將軍與校尉盡皆戰死。隻剩下一名高姓偏將,統領剩餘軍士。
好在晉國仍有擁護司馬氏的勢力,一路上守衛也有補充,並未損失殆盡。
自建康出行,輾轉至益州,一年多的時光匆匆逝去。從最初見到廝殺
時的不知所措,到如今隻是稍顯驚悸,司馬問之已有了尋常孩童沒有的隱忍與沉默。
同樣,也失去了這個年紀本應有的天真與安穩。
“高將軍。”
心中驚悸漸漸散去之後,司馬問之將華蓋掀起一角,開口喚人。
“高將軍何在?”車馬疾行,開口之後無人回應。他提高嗓音,再次喚道。
前方不遠處,有一人在馬上聽到喊聲。稍作反應之後將馬勒住,開始回返。
“末將在此,殿下何事?”回返之後,此人開口詢問。
“高將軍,眾人已策馬疾馳許久,可否短暫歇息,進食一些水米後再繼續趕路?”司馬問之聽後回應。
“回殿下。”
高將軍聽後沒有耽擱,直接回應。
“末將等人不久前剛剛與劉賊爪牙交戰過,若不快些離開此地,再被那些人追上,恐有危難。”
“小子知曉此事,隻是一路顛簸疾馳,我有些吃不消了。”司馬問之已預料到他會這樣回應,將預備好的話語講出。
“這…”高將軍有些危難,無法抉擇。
“還望將軍體諒。”司馬問之見狀,再次請求。請求同時身體前傾,施了揖禮。
“那便如殿下所說,歇息片刻。”高將軍不敢承受揖禮,躲閃之後連忙應下。隨後叫過一名軍士,吩咐他守衛事情。
軍士隨後離去,未過多久,外圍軍士有了動作,開始向車駕所在的地方圍攏。
“殿下體恤,允許我等歇息片刻,再行趕路。”眾人聚攏之後,高將軍開口告知停下緣由。隨後,眾人舍棄林中大路,朝著密林深處走去。
“子、午位兩人,前後十丈外尋找巨木,在高處監視。寅、戌、辰、申四位,三十丈外駐紮監視。”
數息之後,高將軍在一株參天巨木旁停下,發號施令。隨後看了一眼巨木,指著一人再發軍令。
“藏身此樹三丈高處警戒,若有敵襲,先擊劍示警,再作其他計較。”
布置完後,高將軍從懷中取出一方白絹,鋪在巨木裸露在地表的粗根上後,引導司馬問之坐下。一旁有軍士取來吃食水米,呈遞給他二人取用。
“殿下,此地不可久留,最多不過半個時辰,就要繼續趕路。”高將軍一邊將幹糧清水呈送過去,一邊開口提醒。
司馬問之沒有理會幹物,接過清水飲了幾口後緩緩點頭,當做回應。
他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回應。
方才請求高將軍停下的借口,是覺得舟車勞頓,事實並非如此。
一年多的逃亡,對於車馬顛簸,他早已適應。因此,勞頓並非來自身體,是來自內心。
情勢愈發好轉,宋公追兵由最開始的圍補,漸漸變為追捕。進入益州後,追兵出現的次數也日漸稀少。
但司馬問之看不到希望。
天下人皆知,司馬氏已敗。過不了多久,神州便會改朝換代。即便日後能夠聚攏一些舊部,他也難以從宋公手中將江山奪回。
逃亡廝殺緊縛,前途命運未卜,這一切都令他想要將現狀結束。如何結束,他心中已有計較。點頭之後,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想法講出。
“高將軍,看你調度軍士守衛,六方與上位都有安排,為何左右兩處不曾安排人手?”
直接講出顯得突兀,司馬問之想過後,主動開口迂回。
“回殿下,此法源自蜀地。”
高將軍在查探四周,聽到話語後連忙回應。
“十餘年前益州王作亂,末將隨大軍征討,朝廷曾在此陣法上多有損耗。”
“為何?”司馬問之不知陣法淵源,心中起了興致,開口問道。
歲末隆冬,青玄山麓。
青玄山脈孤懸成都縣極遠野郊,平日裏很是靜謐。
但入冬以後,不斷有候鳥從北地遷移至此,直到此時,青玄山麓的落龍林中有了不少飛禽,嘰嘰喳喳,喧囂不止。
相較於北地幹冷,西南蜀地濕暖。因此每年冬季,都會有候鳥遷移,不足為奇。
除了飛禽以外,山中其他生靈蹤跡難以尋覓,既無多少走獸,更無多少人煙。
這種情形,是近十餘年來才有。
再往前推,青玄山脈也曾有人居住。隻是後來山中發生過大的變故,傳言有妖物食人,山中漸漸再無人煙。
候鳥越冬,苦捱時光。
眾多飛禽無事可做,喧囂一陣以後,慢慢恢複平靜,在枝頭假寐歇息。
但還未平靜多久,落龍林的邊緣處再次喧嘩起來。有鳥群被被驚起,在樹林上空盤旋,片刻之後落回原處歸於平靜。
隨後由遠及近,越來越多的鳥群飛起又落下,好像是江中的波浪推著向前。
十幾息後,從鳥群飛起的方向傳來馬蹄聲響。一架車馬被數騎圍著,正向內林行來。
車駕上,有大片的白色絹布蓋住車輿,但仍能看到白絹下紫色的內飾。
白色如雲如雪,與天地相映成色。露出來的大紫像是陳血,與周邊騎馬軍士衣物上的血跡遙相呼應。
車輿之中,年幼的司馬問之臉色蒼白。回想起不久前經曆的那場爭鬥,仍舊心有餘悸。
晉安帝不知國事、不辯忠奸,司馬氏皇族子弟漸遭屠戮。等到他父王即位之後,司馬氏處境愈加險惡。
天子式微,二衛與五軍幾乎成了宋公劉裕的私人護衛。
即便如此,朝廷與軍中仍舊有效忠司馬氏的勢力。在北軍校尉與一部軍士拚死守衛下,一些皇族族人衝破宋公在建康布下的殺局。
突出重圍後,眾人有意直奔北地,越過晉國與魏國邊界,前往拓跋氏屬地蟄伏,以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
北行之後,未到青州,遭到宋公朋黨截殺,北行之路被堵。一部族人被捕殺後,剩餘眾人調轉馬頭向豫州西部,取道荊梁二州,直奔益州邊陲。
一路行來,數次廝殺突圍,最初跟來的衛將軍與校尉盡皆戰死。隻剩下一名高姓偏將,統領剩餘軍士。
好在晉國仍有擁護司馬氏的勢力,一路上守衛也有補充,並未損失殆盡。
自建康出行,輾轉至益州,一年多的時光匆匆逝去。從最初見到廝殺
時的不知所措,到如今隻是稍顯驚悸,司馬問之已有了尋常孩童沒有的隱忍與沉默。
同樣,也失去了這個年紀本應有的天真與安穩。
“高將軍。”
心中驚悸漸漸散去之後,司馬問之將華蓋掀起一角,開口喚人。
“高將軍何在?”車馬疾行,開口之後無人回應。他提高嗓音,再次喚道。
前方不遠處,有一人在馬上聽到喊聲。稍作反應之後將馬勒住,開始回返。
“末將在此,殿下何事?”回返之後,此人開口詢問。
“高將軍,眾人已策馬疾馳許久,可否短暫歇息,進食一些水米後再繼續趕路?”司馬問之聽後回應。
“回殿下。”
高將軍聽後沒有耽擱,直接回應。
“末將等人不久前剛剛與劉賊爪牙交戰過,若不快些離開此地,再被那些人追上,恐有危難。”
“小子知曉此事,隻是一路顛簸疾馳,我有些吃不消了。”司馬問之已預料到他會這樣回應,將預備好的話語講出。
“這…”高將軍有些危難,無法抉擇。
“還望將軍體諒。”司馬問之見狀,再次請求。請求同時身體前傾,施了揖禮。
“那便如殿下所說,歇息片刻。”高將軍不敢承受揖禮,躲閃之後連忙應下。隨後叫過一名軍士,吩咐他守衛事情。
軍士隨後離去,未過多久,外圍軍士有了動作,開始向車駕所在的地方圍攏。
“殿下體恤,允許我等歇息片刻,再行趕路。”眾人聚攏之後,高將軍開口告知停下緣由。隨後,眾人舍棄林中大路,朝著密林深處走去。
“子、午位兩人,前後十丈外尋找巨木,在高處監視。寅、戌、辰、申四位,三十丈外駐紮監視。”
數息之後,高將軍在一株參天巨木旁停下,發號施令。隨後看了一眼巨木,指著一人再發軍令。
“藏身此樹三丈高處警戒,若有敵襲,先擊劍示警,再作其他計較。”
布置完後,高將軍從懷中取出一方白絹,鋪在巨木裸露在地表的粗根上後,引導司馬問之坐下。一旁有軍士取來吃食水米,呈遞給他二人取用。
“殿下,此地不可久留,最多不過半個時辰,就要繼續趕路。”高將軍一邊將幹糧清水呈送過去,一邊開口提醒。
司馬問之沒有理會幹物,接過清水飲了幾口後緩緩點頭,當做回應。
他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回應。
方才請求高將軍停下的借口,是覺得舟車勞頓,事實並非如此。
一年多的逃亡,對於車馬顛簸,他早已適應。因此,勞頓並非來自身體,是來自內心。
情勢愈發好轉,宋公追兵由最開始的圍補,漸漸變為追捕。進入益州後,追兵出現的次數也日漸稀少。
但司馬問之看不到希望。
天下人皆知,司馬氏已敗。過不了多久,神州便會改朝換代。即便日後能夠聚攏一些舊部,他也難以從宋公手中將江山奪回。
逃亡廝殺緊縛,前途命運未卜,這一切都令他想要將現狀結束。如何結束,他心中已有計較。點頭之後,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想法講出。
“高將軍,看你調度軍士守衛,六方與上位都有安排,為何左右兩處不曾安排人手?”
直接講出顯得突兀,司馬問之想過後,主動開口迂回。
“回殿下,此法源自蜀地。”
高將軍在查探四周,聽到話語後連忙回應。
“十餘年前益州王作亂,末將隨大軍征討,朝廷曾在此陣法上多有損耗。”
“為何?”司馬問之不知陣法淵源,心中起了興致,開口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