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時未到,就有俗世宗門的主事再次來到上清殿辭行。
天承子到來後就沒有再離去,來人看到後急忙上前問候。隨後有一人去客堂通知門人,其餘的在上清殿中等候。
半個時辰過後,又有人三三兩兩前來,隨後來人愈來愈多。這些宗門都已等了幾日,到了殿中直陳來意。天承子聽後,無不應允。
與天承子辭行以後,來人本應離去,但是卻沒有一個俗世宗門離去。上清殿內外的人越聚越多,天承子看後不解。
午時將至,正乙門主事天參子攜門人前來。正乙門是上清俗世所傳兩大道統之一,此次來青玄山門人數眾多,上清殿中更加擁擠。
好在天參子辭行之後不曾耽擱,即刻就要離去。
“為了蠅頭小利,隻知苟且。”離去之前,天參子看著一直未離去的其他宗門,多有感慨。
天參子的話語,天承子聽後若有所思,隨後想到了什麽,看向玄禮。玄禮麵色尷尬,近身耳語如實相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些人的所作所為無可厚非,玄禮承諾的事情也不是難事。天承子隨即遣人去宗門府庫中取來一些青玄山特產藥草,一一分發下去。
天承子所贈藥草,俗世並不常見。各宗門主事大喜,歡呼著向山下走去。天參子此時還未走遠,聽到聲音後猜到發生了何事,心中又有些悔意。
午時未過,隨著許多宗門陸續離去,上清一脈客堂之中除了甲字部外,沒有了往日的喧囂,變得空空蕩蕩。
送走眾人後,天承子叫來膳堂主事,令他自明日開始,將客堂水米供應由三餐改為兩餐。同時每過一餐,食量就減去一成。
膳堂主事雖然不知緣由,但知曉宗門規矩,未發一問。隨即安排下去,照令執行。
第二日午時三刻,之前埋下的眼線送回消息。一刻鍾前,甲部客房中有人去了膳堂。此人出來時臉上掛著怒氣,似乎是發生過爭執。
此事在意料之中,天承子聽後沒有過多反應,隻是令眼線回去接著打探。
吃與喝是人的本能,俗世修士少有人修行辟穀術法。饑與渴能消磨一個人的銳氣,天承子令膳堂做的事情是釜底抽薪。
銳氣盡失之時,鬥誌也將不複存在。釜底抽薪之後,就是甕中捉鱉。
初次去膳堂爭執過過後,晉國皇庭來人再未去過。兩日以後,他們所能得到的水米隻有平日的六成。
不去爭執,不代表真的無事發生。客堂之內,一僧一道正在謀劃。
“剛剛來的時候尚有精肉伺候,之後隻有青菜豆腐。現在可好,已經不管飽了。”說話的是那個僧人,話語之中滿腹怨氣。
“此事應是天承子授意,若沒有他的首肯,膳堂不會如此。”不同於僧人滿腹牢騷,屋中道人想的更多。之前他已有懷疑,這幾日更加篤定。
“依你的意思,是那些老道知道了什麽?”僧人開口,說話之時並不確定。
道人聽後,隻是點了點頭,沒有開口回複。此事並非難以揣測,稍加分析即可知曉。
“或許,他們這樣做隻是逼我們早些離去。”屋中僧人再次否決自己的猜測,換了說法。
道人仍舊沒有開口,隻是將頭側過,斜眼白了僧人。他剛剛所說明顯自欺欺人,這樣的話既愚昧又無知。
“上次那人來時,可曾說過何時還會再來?”白眼之後,道人恢複如常,開口問道。此時二人福禍相依,不宜再起矛盾。
“此處對於那人來說也是禁地,輕易不會再次前來。隻是告知我去一處居所內留下印記,他見到後自會前來聯係。”僧人聽後怏怏地回複,道人的白眼令他覺得不快,但想到自己方才的話語,確實有些淺薄。
“請大師告知他,主家不善,謀劃已變。若有意外,我們隻能提前舉事。”聽出僧人語氣不快,道人再次開口時對他用了尊稱。
“那此時做什麽?”
大師是對得道高僧的稱呼,僧人寺院中隻有他主持師伯一人可以擔當。道人如此稱呼他,他雖然有些惶恐,內心卻很受用,再開口時已沒有了不快。
“自然不會是坐以待斃。既然獵物有了動靜,我們總要一起跟著動動。”說話時,道人語氣已變得狠厲。
天未黑時,天承子去天元秘境中見過司馬問之。
又經兩日的調養以後,他的情勢愈發好轉。天承子留在秘境之中無事可做就沒有久留,天黑以後回到上清峰。
還沒有回到居所,之前埋下的眼線傳來消息。與他一起監視客堂的同門弟子,在天色剛剛變暗時依次失去聯係。
天承子聽後連忙回應,開口詢問具體情勢。
一炷香後,沒有見到答複,天承子再次發出音劍,詢問其他眼線,均不見回應。他見狀不再耽擱,帶著幾名弟子快速向客堂行去。
借著夜色一番查探後,之前埋下的眼線均不見蹤影,天承子憤怒且心痛。眼線不會自己撤去,多半是已遭遇不測。
雖然心中異常憤怒,天承子仍強壓怒火,帶著身邊幾,悄然退去。此時雖有交手,卻並不是正麵衝撞,還未撕破臉麵。對方有何依仗尚不明確,貿然前去並不明智。
退去的時候,他有意向客堂看去。平日裏明燈高懸的甲字部居所,此時也是一片漆黑。
回去以後,天承子再遣眼線監視客堂。
前車之鑒曆曆在目,再吩咐時他不再令被遣的弟子靠前,隻在遠處盯著。除此以外每人皆帶著鳴鏑,如遇危險,及時鳴鏑示警。
一夜之間,上清殿殿中燈火通明,許多弟子來來往往,整個宗門快速運轉。
天還未亮的時候,膳堂接到法旨,無需再為客堂準備吃食。膳堂主事依舊照令執行,沒有疑問。
卯時一刻,殿外天色開始放亮。天承子走出殿外,看著遠處的天雲一線喃喃自語。
“亂世當頭,群魔亂舞,青玄山門該如何救世,又要如何自處。”
天承子到來後就沒有再離去,來人看到後急忙上前問候。隨後有一人去客堂通知門人,其餘的在上清殿中等候。
半個時辰過後,又有人三三兩兩前來,隨後來人愈來愈多。這些宗門都已等了幾日,到了殿中直陳來意。天承子聽後,無不應允。
與天承子辭行以後,來人本應離去,但是卻沒有一個俗世宗門離去。上清殿內外的人越聚越多,天承子看後不解。
午時將至,正乙門主事天參子攜門人前來。正乙門是上清俗世所傳兩大道統之一,此次來青玄山門人數眾多,上清殿中更加擁擠。
好在天參子辭行之後不曾耽擱,即刻就要離去。
“為了蠅頭小利,隻知苟且。”離去之前,天參子看著一直未離去的其他宗門,多有感慨。
天參子的話語,天承子聽後若有所思,隨後想到了什麽,看向玄禮。玄禮麵色尷尬,近身耳語如實相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些人的所作所為無可厚非,玄禮承諾的事情也不是難事。天承子隨即遣人去宗門府庫中取來一些青玄山特產藥草,一一分發下去。
天承子所贈藥草,俗世並不常見。各宗門主事大喜,歡呼著向山下走去。天參子此時還未走遠,聽到聲音後猜到發生了何事,心中又有些悔意。
午時未過,隨著許多宗門陸續離去,上清一脈客堂之中除了甲字部外,沒有了往日的喧囂,變得空空蕩蕩。
送走眾人後,天承子叫來膳堂主事,令他自明日開始,將客堂水米供應由三餐改為兩餐。同時每過一餐,食量就減去一成。
膳堂主事雖然不知緣由,但知曉宗門規矩,未發一問。隨即安排下去,照令執行。
第二日午時三刻,之前埋下的眼線送回消息。一刻鍾前,甲部客房中有人去了膳堂。此人出來時臉上掛著怒氣,似乎是發生過爭執。
此事在意料之中,天承子聽後沒有過多反應,隻是令眼線回去接著打探。
吃與喝是人的本能,俗世修士少有人修行辟穀術法。饑與渴能消磨一個人的銳氣,天承子令膳堂做的事情是釜底抽薪。
銳氣盡失之時,鬥誌也將不複存在。釜底抽薪之後,就是甕中捉鱉。
初次去膳堂爭執過過後,晉國皇庭來人再未去過。兩日以後,他們所能得到的水米隻有平日的六成。
不去爭執,不代表真的無事發生。客堂之內,一僧一道正在謀劃。
“剛剛來的時候尚有精肉伺候,之後隻有青菜豆腐。現在可好,已經不管飽了。”說話的是那個僧人,話語之中滿腹怨氣。
“此事應是天承子授意,若沒有他的首肯,膳堂不會如此。”不同於僧人滿腹牢騷,屋中道人想的更多。之前他已有懷疑,這幾日更加篤定。
“依你的意思,是那些老道知道了什麽?”僧人開口,說話之時並不確定。
道人聽後,隻是點了點頭,沒有開口回複。此事並非難以揣測,稍加分析即可知曉。
“或許,他們這樣做隻是逼我們早些離去。”屋中僧人再次否決自己的猜測,換了說法。
道人仍舊沒有開口,隻是將頭側過,斜眼白了僧人。他剛剛所說明顯自欺欺人,這樣的話既愚昧又無知。
“上次那人來時,可曾說過何時還會再來?”白眼之後,道人恢複如常,開口問道。此時二人福禍相依,不宜再起矛盾。
“此處對於那人來說也是禁地,輕易不會再次前來。隻是告知我去一處居所內留下印記,他見到後自會前來聯係。”僧人聽後怏怏地回複,道人的白眼令他覺得不快,但想到自己方才的話語,確實有些淺薄。
“請大師告知他,主家不善,謀劃已變。若有意外,我們隻能提前舉事。”聽出僧人語氣不快,道人再次開口時對他用了尊稱。
“那此時做什麽?”
大師是對得道高僧的稱呼,僧人寺院中隻有他主持師伯一人可以擔當。道人如此稱呼他,他雖然有些惶恐,內心卻很受用,再開口時已沒有了不快。
“自然不會是坐以待斃。既然獵物有了動靜,我們總要一起跟著動動。”說話時,道人語氣已變得狠厲。
天未黑時,天承子去天元秘境中見過司馬問之。
又經兩日的調養以後,他的情勢愈發好轉。天承子留在秘境之中無事可做就沒有久留,天黑以後回到上清峰。
還沒有回到居所,之前埋下的眼線傳來消息。與他一起監視客堂的同門弟子,在天色剛剛變暗時依次失去聯係。
天承子聽後連忙回應,開口詢問具體情勢。
一炷香後,沒有見到答複,天承子再次發出音劍,詢問其他眼線,均不見回應。他見狀不再耽擱,帶著幾名弟子快速向客堂行去。
借著夜色一番查探後,之前埋下的眼線均不見蹤影,天承子憤怒且心痛。眼線不會自己撤去,多半是已遭遇不測。
雖然心中異常憤怒,天承子仍強壓怒火,帶著身邊幾,悄然退去。此時雖有交手,卻並不是正麵衝撞,還未撕破臉麵。對方有何依仗尚不明確,貿然前去並不明智。
退去的時候,他有意向客堂看去。平日裏明燈高懸的甲字部居所,此時也是一片漆黑。
回去以後,天承子再遣眼線監視客堂。
前車之鑒曆曆在目,再吩咐時他不再令被遣的弟子靠前,隻在遠處盯著。除此以外每人皆帶著鳴鏑,如遇危險,及時鳴鏑示警。
一夜之間,上清殿殿中燈火通明,許多弟子來來往往,整個宗門快速運轉。
天還未亮的時候,膳堂接到法旨,無需再為客堂準備吃食。膳堂主事依舊照令執行,沒有疑問。
卯時一刻,殿外天色開始放亮。天承子走出殿外,看著遠處的天雲一線喃喃自語。
“亂世當頭,群魔亂舞,青玄山門該如何救世,又要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