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在大唐是為我新羅出力,家國一體,也是盡孝了!”打圓場的是金庾信,作為金春秋遺命的輔國重臣,新王金法敏的嶽父,他在場中可謂是一言九鼎。
“殿下,這裏都是自家人,老朽也就不繞圈子了,新敗之餘,出兵運糧之事實在是力有未逮,大唐天子那邊可否有回旋的餘地。”
“新敗之餘?就是最近在百濟人手中吃的那場敗仗?損失了多少?”
“死傷並不多,不過千餘人,算是殺傷相當,但輜重全部丟了!”金庾信的聲音低沉:“去年收回失地,死傷就有三千餘人,還有出兵護送唐國使節前往泗沘,如果今年還要運糧平壤,恐怕會傷了國家的元氣!”
金仁問不安的挪動了一下屁股,從某種意義上講,丟失輜重比死人更糟糕,屍體對百濟人毫無價值,但武器、盔甲、糧食、大車對所有人都彌足珍貴,尤其是對於亡國之餘的百濟人來說。
“唐人這次出兵規模有多大?”金庾信問道。
“分兵四路,算上屬國之兵有三十五萬人,江南諸州也受命發舟師,可以說是傾國之兵了!”
聽到金仁問的回答,屋內眾人無不倒吸一口涼氣,他們都知道高句麗與大唐有遼澤、大海之隔,補給困難,派上去的每一個人都要是可戰之兵,否則不過徒然增加後勤負擔。
所以這三十五萬人肯定都是平時受過良好訓練的府兵、或者是敢戰的屬國義從,而非臨時拉出來的烏合之眾。
像這樣的軍隊高句麗、百濟、新羅也就隻有五到十萬,而大唐一下子就能派出三十五萬,簡直是匪夷所思。
“這簡直是泰山壓頂呀!”一名新羅重臣歎道:“看來高句麗是逃不過這一劫了!”???.23sk.
“那也未必!”旁邊有人插口道:“你難道忘了當初大隋三征高句麗?若論出兵之盛,隻怕這次還及不上當時!”
“是呀,遼澤、鴨綠水、平壤山城,這可都不是好啃的骨頭!照我看,唐人這次興師動眾,恐怕還是會無功而返!”
“不錯,出兵越多,吃飯的人就越多,都要我們運糧至平壤了,我看這次唐人雖然聲勢浩大,但勝敗還在兩可之間!”
金庾信目光掃過眾人的臉,屋內頓時靜了下來,獅子怒吼之前,綿羊自會噤聲,金仁問心中暗想。
“殿下!你對唐人此番出兵有何看法?”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仁問食大唐天子之祿,自然是盡心竭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愚之明所能逆睹也!”
金仁問這番回答卻是來自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文,經過金春秋這些年普及漢學,在座的眾人除了一兩個年紀太大的,自然不會陌生。
其他人不敢開口,金法敏卻有些按奈不住:“二弟你隻記得自己是大唐臣子,難道忘記了還是父王之子,新羅國之親王嗎?”
“仁問自然不會忘記!”金仁問仿佛沒有感覺到兄長話中的責問之意,恭謹的答道:“不過在仁問看來,忠於大唐便是忠於新羅,盡心竭力為大唐效力,新羅自然安康,這原本就是一件事情,無需區分!”
“嗬嗬!”金法敏冷笑了兩聲:“這麽說來,今年運糧平壤,傷了國家元氣反倒是有利於國家啦?”
“正是!”
金法敏怒極反笑,正要嗬斥這個已經有些陌生的弟弟,一旁的金庾信低咳了一聲,製止住女婿的怒氣,沉聲道:“願聞其詳!”
“是!”金仁問應了一聲:“百濟乃我之世仇,若無大唐,以我新羅之力可能將其攻滅,收複失地?”
“不能!”金庾信搖了搖頭:“不過現在百濟已滅,是唐國有求於我,而非我有求於唐國!”
金仁問目光掃過屋內眾人,雖然人人都麵帶笑容,但他能瞧得出背後隱藏的得意。他站起身來,沉聲道。
“若是大家都這麽想,那新羅危殆!以仁問所見,新羅之興衰禍福,皆在長安天子的一念之間,彼欲我生則生,欲我死則我死。先前唐人困守泗沘城,而先王不救,出兵收失地,便有唐臣進諫,言我新羅首鼠兩端,非人臣之禮,欲送扶餘隆回國為熊津都督府都督,以分國為餌,與倭人聯兵滅我新羅!”
屋內所有人頓時覺得寒氣逼人,若是唐人執行了這一策略,即便新羅不會亡國,也必然會元氣大傷,不但會失去原先好不容易收複的故土,被打回數百年前的城邦聯盟也不是不可能。
“那天子是如何說的?”金法敏覺得口中有些幹澀。
“天子將諫書與我看!我答曰:大唐父也,新羅子也,倭人外賊也!子縱有悖逆之處,父可斥責、鞭撻、杖責乃至處死,豈有與外賊合攻之的道理?
阿爺(即父親)所為確有不當之處,聖人遣一使臣持節即可,何須動勞王師?古人雲,不教而誅,非聖人所為!新羅有不善之行,誅不善之人即可,若借倭兵合攻,豈不是玉石俱焚?恐有傷天子盛德!天子這才作罷!”
金法敏站起身來,斂衽向金仁問深深一拜:“若無二弟在長安周旋,我新羅已化為糜粉!愚兄慚愧無地,方才妄言之處,還請二弟原諒!”
金仁問如何敢受金法敏這一拜,趕忙避讓開,這般推讓數回,方才重新坐下。金仁問歎道。
“兄長,大將軍,大唐建都於長安,與海東有萬裏之遙,得其土不足以耕,得其民不足以使,之所以興師動眾,無非是為了報先代之仇罷了,我新羅若能從中出力,縱有一二逾矩之處,大唐天子其實也不會放在心上;但如果不肯在高句麗的事情出力,縱然我再怎麽勸說,也是沒有用的!”
金法敏與金庾信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睛裏看到了無奈之色。正如金仁問所說的,新羅在半島上的擴張其實是建立在大唐的支持,至少是默許上的。
“殿下,這裏都是自家人,老朽也就不繞圈子了,新敗之餘,出兵運糧之事實在是力有未逮,大唐天子那邊可否有回旋的餘地。”
“新敗之餘?就是最近在百濟人手中吃的那場敗仗?損失了多少?”
“死傷並不多,不過千餘人,算是殺傷相當,但輜重全部丟了!”金庾信的聲音低沉:“去年收回失地,死傷就有三千餘人,還有出兵護送唐國使節前往泗沘,如果今年還要運糧平壤,恐怕會傷了國家的元氣!”
金仁問不安的挪動了一下屁股,從某種意義上講,丟失輜重比死人更糟糕,屍體對百濟人毫無價值,但武器、盔甲、糧食、大車對所有人都彌足珍貴,尤其是對於亡國之餘的百濟人來說。
“唐人這次出兵規模有多大?”金庾信問道。
“分兵四路,算上屬國之兵有三十五萬人,江南諸州也受命發舟師,可以說是傾國之兵了!”
聽到金仁問的回答,屋內眾人無不倒吸一口涼氣,他們都知道高句麗與大唐有遼澤、大海之隔,補給困難,派上去的每一個人都要是可戰之兵,否則不過徒然增加後勤負擔。
所以這三十五萬人肯定都是平時受過良好訓練的府兵、或者是敢戰的屬國義從,而非臨時拉出來的烏合之眾。
像這樣的軍隊高句麗、百濟、新羅也就隻有五到十萬,而大唐一下子就能派出三十五萬,簡直是匪夷所思。
“這簡直是泰山壓頂呀!”一名新羅重臣歎道:“看來高句麗是逃不過這一劫了!”???.23sk.
“那也未必!”旁邊有人插口道:“你難道忘了當初大隋三征高句麗?若論出兵之盛,隻怕這次還及不上當時!”
“是呀,遼澤、鴨綠水、平壤山城,這可都不是好啃的骨頭!照我看,唐人這次興師動眾,恐怕還是會無功而返!”
“不錯,出兵越多,吃飯的人就越多,都要我們運糧至平壤了,我看這次唐人雖然聲勢浩大,但勝敗還在兩可之間!”
金庾信目光掃過眾人的臉,屋內頓時靜了下來,獅子怒吼之前,綿羊自會噤聲,金仁問心中暗想。
“殿下!你對唐人此番出兵有何看法?”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仁問食大唐天子之祿,自然是盡心竭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愚之明所能逆睹也!”
金仁問這番回答卻是來自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文,經過金春秋這些年普及漢學,在座的眾人除了一兩個年紀太大的,自然不會陌生。
其他人不敢開口,金法敏卻有些按奈不住:“二弟你隻記得自己是大唐臣子,難道忘記了還是父王之子,新羅國之親王嗎?”
“仁問自然不會忘記!”金仁問仿佛沒有感覺到兄長話中的責問之意,恭謹的答道:“不過在仁問看來,忠於大唐便是忠於新羅,盡心竭力為大唐效力,新羅自然安康,這原本就是一件事情,無需區分!”
“嗬嗬!”金法敏冷笑了兩聲:“這麽說來,今年運糧平壤,傷了國家元氣反倒是有利於國家啦?”
“正是!”
金法敏怒極反笑,正要嗬斥這個已經有些陌生的弟弟,一旁的金庾信低咳了一聲,製止住女婿的怒氣,沉聲道:“願聞其詳!”
“是!”金仁問應了一聲:“百濟乃我之世仇,若無大唐,以我新羅之力可能將其攻滅,收複失地?”
“不能!”金庾信搖了搖頭:“不過現在百濟已滅,是唐國有求於我,而非我有求於唐國!”
金仁問目光掃過屋內眾人,雖然人人都麵帶笑容,但他能瞧得出背後隱藏的得意。他站起身來,沉聲道。
“若是大家都這麽想,那新羅危殆!以仁問所見,新羅之興衰禍福,皆在長安天子的一念之間,彼欲我生則生,欲我死則我死。先前唐人困守泗沘城,而先王不救,出兵收失地,便有唐臣進諫,言我新羅首鼠兩端,非人臣之禮,欲送扶餘隆回國為熊津都督府都督,以分國為餌,與倭人聯兵滅我新羅!”
屋內所有人頓時覺得寒氣逼人,若是唐人執行了這一策略,即便新羅不會亡國,也必然會元氣大傷,不但會失去原先好不容易收複的故土,被打回數百年前的城邦聯盟也不是不可能。
“那天子是如何說的?”金法敏覺得口中有些幹澀。
“天子將諫書與我看!我答曰:大唐父也,新羅子也,倭人外賊也!子縱有悖逆之處,父可斥責、鞭撻、杖責乃至處死,豈有與外賊合攻之的道理?
阿爺(即父親)所為確有不當之處,聖人遣一使臣持節即可,何須動勞王師?古人雲,不教而誅,非聖人所為!新羅有不善之行,誅不善之人即可,若借倭兵合攻,豈不是玉石俱焚?恐有傷天子盛德!天子這才作罷!”
金法敏站起身來,斂衽向金仁問深深一拜:“若無二弟在長安周旋,我新羅已化為糜粉!愚兄慚愧無地,方才妄言之處,還請二弟原諒!”
金仁問如何敢受金法敏這一拜,趕忙避讓開,這般推讓數回,方才重新坐下。金仁問歎道。
“兄長,大將軍,大唐建都於長安,與海東有萬裏之遙,得其土不足以耕,得其民不足以使,之所以興師動眾,無非是為了報先代之仇罷了,我新羅若能從中出力,縱有一二逾矩之處,大唐天子其實也不會放在心上;但如果不肯在高句麗的事情出力,縱然我再怎麽勸說,也是沒有用的!”
金法敏與金庾信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睛裏看到了無奈之色。正如金仁問所說的,新羅在半島上的擴張其實是建立在大唐的支持,至少是默許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