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的人清一色是附近的老鄉,絕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雖然說農村的經濟發展速度挺快,但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活質量和城鎮居民還是沒有可比性。城市裏掙得多,不知道第一個去嚐試的人是誰,反正一傳十十傳百,二十幾的,三十幾的,四十幾的,一窩蜂全都往城市跑了。
其實還真沒有幾個是願意就這麽把老人孩子擱在家裏一年到頭才見上那麽一兩麵,隻是生活所迫,都是沒有辦法之舉。一大家子每天臉朝黃土背朝天把一身的力氣都用在那一畝三分田裏,可到頭來還是發現手頭裏根本沒法有積蓄。
年輕點的都去打工了,絕大部分去的都是廣東,那兒輕工業發達,隻要吃得了苦總能在電子製造廠、服裝廠找到一份工作。在流水線上像機器一樣工作的那種。
當然,他們絕大部分是那種大字不識幾個憋死也憋不出一句話的地道農民工,遇到了不公平待遇解釋不清楚沒能力也沒有維護自己權益的意識,就隻能咬碎了牙摻和著血水往肚子裏咽。
雖說是生活所迫,但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留下年邁的老人和懵懵懂懂的孩子,導致老人活得艱辛,一把年紀還要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
孩子的情況也很糟糕。
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容易自我封閉,性格孤僻。父母本就是人生的第一個導師,同時也是孩子情感的寄托。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慢慢的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致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人際交往能力絲毫沒有因為年齡增長有所增強。
陳瑾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什麽社會學家,隻是他在和有些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能清楚的感覺到他們,不善於表達或者不樂意交流內心的不安、自卑、焦慮……
他在那兒呆的一年時間裏見了好幾起打架鬥毆事件,有幾次還有十四五歲的男孩子滿身是血的送到他們那兒診治,他八卦了一下,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其實就是雞毛算起的小事引發的血案。
比如誰看誰走路的姿勢不順眼啊,誰覺得誰在嘲笑他什麽的……
總之就是沒人管束,不把上學當回事,整天和一群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人混在一起到處找茬,當自己是蓋世英雄整天做夢都妄想想統治世界的那種。
倆字概況——幼稚,仨字概括——閑得慌,四個字形容——愚昧無知,五個字概括——吃飽了撐的……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認知偏差,內心迷茫,滿腦子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沒有人人教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未來除了迷茫還是迷茫。
當然,也不乏覺悟高的相信隻是改變命運的一心好好讀書的孩子……
總之,他挺感慨的。
作為竇醫生的小助理,陳瑾很無奈,因為他發現他絕大部分時間都聽不懂患者講的話。
周邊的幾個村子的人有一大部分都是彝族,雖然大人大多會講漢語,但上了年紀的老人還孩子要麽一點都不會,要麽說得磕磕巴巴的,壓根沒法用漢語把病情表達清楚。
好在竇醫生給力,經過長年累月的熏陶能聽懂彝語,雖然他也不會講,但是充當翻譯還是可以的。
他十分佩服竇醫生能在一番手舞足蹈雞同鴨講之後讓患者明白他的意思。
醫生不會嫌棄患者,但是相比老人和孩子,陳瑾還是更喜歡給年輕人看診。除了語言不通這個主要因素,還有就是有些老人耳背,孩子則哭得他腦仁兒疼。
對著耳背的老人,竇醫生的處理辦法就是扯著嗓子吼,每次都聽得他又是感慨又是想笑。
他知道笑了不合適,但是憋不住。
小孩子是最最恐怖的生物,尤其絕大部分小孩子還很懼怕醫生這種生物,怕了就哭,哭了之後就一臉都是鼻涕眼淚。有鼻涕眼淚就算了,關鍵是都往衣服上抹了……
其實大人也不太講究,也沒給孩子準備個手帕什麽的,孩子的衣服袖子上都是亮晶晶的鼻涕嘎巴。
他不是潔癖,但他每每想給熊孩子檢查一下身體量個體溫什麽的都得強行逼著自己下手。
倒是竇醫生仿佛不會被一切的外界環境因素幹擾。
作為一個學醫的人,他一直很崇拜郭叔,但他總覺得竇醫生比郭叔還了不起,具體體現在哪裏他也說不上來。
一日沒人來看病,清閑了,陳瑾見竇醫生抬了一條椅子端著茶杯坐在院子裏曬太陽,活出了一副七老八十的模樣。他有樣學樣,抬了一條小凳子拿著茶杯去曬太陽。
竇醫生笑著看了看他:“我沒想到你這樣的孩子會願意來這地方,呃……沒別的意思,就是覺得吧,你和這裏挺不搭的。”過了一會兒,他又說:“其實來過好多你這樣的,都受不了,都匆匆離開了。呆得最長的一個是前年來的一個小姑娘,差不多呆了三四個月吧。”
陳瑾實在不好意思告訴他是因為喜歡的人才一時頭腦發熱做的決定,也沒好意思告訴他他也很受不了這個鳥不拉屎的破地方,要不是席暮涼在鎮上,他早就卷鋪蓋走人了。
揮一揮衣袖不帶走半片雲彩的那種。
竇醫生說起這些的時候挺平靜的,沒有憤怒沒有譏諷沒有悲哀,就隻是很平淡的陳述一下事實。
陳瑾想了半天沒想到怎麽接上那個話題,所以果斷選擇了換一個話題:“竇醫生,你家在哪兒啊,你平日裏都不回家裏嗎?”
竇醫生抬起一隻手擋了擋太陽:“你直接叫我竇澤瑞或者叫我竇哥吧,叫竇醫生生疏了。我老家在縣城,不過我媳婦兒和女兒都住在鎮上。”他頓了頓又說:“我媳婦娘家也在縣城,我不願意離開這兒,她也就申請到鎮上的小學教書了。”
提起妻女的時候竇醫生臉上帶著幾分笑意,似自豪也似幸福。
陳瑾挺驚訝的:“竇哥,你和嫂子都是了不起的人,我吧很少敬佩一個人,但是啊,雖然我來這兒也沒幾天,但我打心底裏敬佩你。”他糾結了一會兒,道:“竇哥,我知道這麽問不好,但是我還是想問問你是怎麽想的,你明明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你還可以給你的孩子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陳瑾一時沒忍住把心裏想的都說了出來,說了之後雖然他知道自己的言辭沒什麽問題,但是不知道怎麽的就是挺尷尬的。
他忽然想說點什麽來挽回一下剛才不小心給自己樹立的自私自利的形象,張了張嘴終究還是沒能說出來。
竇醫生笑了笑:“你不用管覺得尷尬。其實吧,我也不是特意的想做些什麽,更不是想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偉大,我吧就是在第一次來了這裏之後就覺得我想待在這裏,僅此而已。我一直是一個挺隨心所欲的人,我這麽想,所以我就這麽做了。”
竇醫生的回答讓陳瑾挺意外的。他一直覺得他自己是一個挺隨心所欲的人,不過他知道他還是沒有這種“我這麽想,所以我就這麽做了”的勇氣。
每個人對人生的定義都不一樣,對於怎麽樣的人生才有意義的定義也不一樣。有人覺得有意義的人生需要有金錢、權利,這也不能算是錯誤的定義。
有些東西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被人強行扭曲之後就會變得非常奇怪。說不出來到底是哪裏不對勁,但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就比如,因為不知道是誰給“人生的意義”這個詞下了定義,看起來高尚偉大的那種,又在各種條件下廣泛流傳,最後成了一種評判標準。然後很多心存迷茫的人就一窩蜂的區按著那個標準做了,因為他們要用這種方法為自己“創造意義”。
好在能受到普遍認可的標準一定是符合社會發展的……
其實吧,陳瑾總覺得那些東西沒那麽複雜,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就好了。
就像竇醫生這樣,他做的一切不是出於某個目的或者某個標準,僅僅因為他想做,同時不會損人害己,所以他就這麽做了。
多麽簡單粗暴直接明了啊。
雖然說農村的經濟發展速度挺快,但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活質量和城鎮居民還是沒有可比性。城市裏掙得多,不知道第一個去嚐試的人是誰,反正一傳十十傳百,二十幾的,三十幾的,四十幾的,一窩蜂全都往城市跑了。
其實還真沒有幾個是願意就這麽把老人孩子擱在家裏一年到頭才見上那麽一兩麵,隻是生活所迫,都是沒有辦法之舉。一大家子每天臉朝黃土背朝天把一身的力氣都用在那一畝三分田裏,可到頭來還是發現手頭裏根本沒法有積蓄。
年輕點的都去打工了,絕大部分去的都是廣東,那兒輕工業發達,隻要吃得了苦總能在電子製造廠、服裝廠找到一份工作。在流水線上像機器一樣工作的那種。
當然,他們絕大部分是那種大字不識幾個憋死也憋不出一句話的地道農民工,遇到了不公平待遇解釋不清楚沒能力也沒有維護自己權益的意識,就隻能咬碎了牙摻和著血水往肚子裏咽。
雖說是生活所迫,但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留下年邁的老人和懵懵懂懂的孩子,導致老人活得艱辛,一把年紀還要承擔繁重的體力勞動。
孩子的情況也很糟糕。
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容易自我封閉,性格孤僻。父母本就是人生的第一個導師,同時也是孩子情感的寄托。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慢慢的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沉默,焦慮和緊張致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人際交往能力絲毫沒有因為年齡增長有所增強。
陳瑾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什麽社會學家,隻是他在和有些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能清楚的感覺到他們,不善於表達或者不樂意交流內心的不安、自卑、焦慮……
他在那兒呆的一年時間裏見了好幾起打架鬥毆事件,有幾次還有十四五歲的男孩子滿身是血的送到他們那兒診治,他八卦了一下,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其實就是雞毛算起的小事引發的血案。
比如誰看誰走路的姿勢不順眼啊,誰覺得誰在嘲笑他什麽的……
總之就是沒人管束,不把上學當回事,整天和一群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人混在一起到處找茬,當自己是蓋世英雄整天做夢都妄想想統治世界的那種。
倆字概況——幼稚,仨字概括——閑得慌,四個字形容——愚昧無知,五個字概括——吃飽了撐的……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認知偏差,內心迷茫,滿腦子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沒有人人教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未來除了迷茫還是迷茫。
當然,也不乏覺悟高的相信隻是改變命運的一心好好讀書的孩子……
總之,他挺感慨的。
作為竇醫生的小助理,陳瑾很無奈,因為他發現他絕大部分時間都聽不懂患者講的話。
周邊的幾個村子的人有一大部分都是彝族,雖然大人大多會講漢語,但上了年紀的老人還孩子要麽一點都不會,要麽說得磕磕巴巴的,壓根沒法用漢語把病情表達清楚。
好在竇醫生給力,經過長年累月的熏陶能聽懂彝語,雖然他也不會講,但是充當翻譯還是可以的。
他十分佩服竇醫生能在一番手舞足蹈雞同鴨講之後讓患者明白他的意思。
醫生不會嫌棄患者,但是相比老人和孩子,陳瑾還是更喜歡給年輕人看診。除了語言不通這個主要因素,還有就是有些老人耳背,孩子則哭得他腦仁兒疼。
對著耳背的老人,竇醫生的處理辦法就是扯著嗓子吼,每次都聽得他又是感慨又是想笑。
他知道笑了不合適,但是憋不住。
小孩子是最最恐怖的生物,尤其絕大部分小孩子還很懼怕醫生這種生物,怕了就哭,哭了之後就一臉都是鼻涕眼淚。有鼻涕眼淚就算了,關鍵是都往衣服上抹了……
其實大人也不太講究,也沒給孩子準備個手帕什麽的,孩子的衣服袖子上都是亮晶晶的鼻涕嘎巴。
他不是潔癖,但他每每想給熊孩子檢查一下身體量個體溫什麽的都得強行逼著自己下手。
倒是竇醫生仿佛不會被一切的外界環境因素幹擾。
作為一個學醫的人,他一直很崇拜郭叔,但他總覺得竇醫生比郭叔還了不起,具體體現在哪裏他也說不上來。
一日沒人來看病,清閑了,陳瑾見竇醫生抬了一條椅子端著茶杯坐在院子裏曬太陽,活出了一副七老八十的模樣。他有樣學樣,抬了一條小凳子拿著茶杯去曬太陽。
竇醫生笑著看了看他:“我沒想到你這樣的孩子會願意來這地方,呃……沒別的意思,就是覺得吧,你和這裏挺不搭的。”過了一會兒,他又說:“其實來過好多你這樣的,都受不了,都匆匆離開了。呆得最長的一個是前年來的一個小姑娘,差不多呆了三四個月吧。”
陳瑾實在不好意思告訴他是因為喜歡的人才一時頭腦發熱做的決定,也沒好意思告訴他他也很受不了這個鳥不拉屎的破地方,要不是席暮涼在鎮上,他早就卷鋪蓋走人了。
揮一揮衣袖不帶走半片雲彩的那種。
竇醫生說起這些的時候挺平靜的,沒有憤怒沒有譏諷沒有悲哀,就隻是很平淡的陳述一下事實。
陳瑾想了半天沒想到怎麽接上那個話題,所以果斷選擇了換一個話題:“竇醫生,你家在哪兒啊,你平日裏都不回家裏嗎?”
竇醫生抬起一隻手擋了擋太陽:“你直接叫我竇澤瑞或者叫我竇哥吧,叫竇醫生生疏了。我老家在縣城,不過我媳婦兒和女兒都住在鎮上。”他頓了頓又說:“我媳婦娘家也在縣城,我不願意離開這兒,她也就申請到鎮上的小學教書了。”
提起妻女的時候竇醫生臉上帶著幾分笑意,似自豪也似幸福。
陳瑾挺驚訝的:“竇哥,你和嫂子都是了不起的人,我吧很少敬佩一個人,但是啊,雖然我來這兒也沒幾天,但我打心底裏敬佩你。”他糾結了一會兒,道:“竇哥,我知道這麽問不好,但是我還是想問問你是怎麽想的,你明明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你還可以給你的孩子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陳瑾一時沒忍住把心裏想的都說了出來,說了之後雖然他知道自己的言辭沒什麽問題,但是不知道怎麽的就是挺尷尬的。
他忽然想說點什麽來挽回一下剛才不小心給自己樹立的自私自利的形象,張了張嘴終究還是沒能說出來。
竇醫生笑了笑:“你不用管覺得尷尬。其實吧,我也不是特意的想做些什麽,更不是想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偉大,我吧就是在第一次來了這裏之後就覺得我想待在這裏,僅此而已。我一直是一個挺隨心所欲的人,我這麽想,所以我就這麽做了。”
竇醫生的回答讓陳瑾挺意外的。他一直覺得他自己是一個挺隨心所欲的人,不過他知道他還是沒有這種“我這麽想,所以我就這麽做了”的勇氣。
每個人對人生的定義都不一樣,對於怎麽樣的人生才有意義的定義也不一樣。有人覺得有意義的人生需要有金錢、權利,這也不能算是錯誤的定義。
有些東西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被人強行扭曲之後就會變得非常奇怪。說不出來到底是哪裏不對勁,但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就比如,因為不知道是誰給“人生的意義”這個詞下了定義,看起來高尚偉大的那種,又在各種條件下廣泛流傳,最後成了一種評判標準。然後很多心存迷茫的人就一窩蜂的區按著那個標準做了,因為他們要用這種方法為自己“創造意義”。
好在能受到普遍認可的標準一定是符合社會發展的……
其實吧,陳瑾總覺得那些東西沒那麽複雜,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做自己想做的就好了。
就像竇醫生這樣,他做的一切不是出於某個目的或者某個標準,僅僅因為他想做,同時不會損人害己,所以他就這麽做了。
多麽簡單粗暴直接明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