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第348章
三姑娘與何琪都是二十出頭的年紀,當然,在這個年代二十出頭兒已被列入婦女行列了,平日裏也是男人、孩子、家事打轉,隻是,突然這樣不帶孩子出來玩耍,倆人正是年輕,看到何老娘這老太太都在冰上坐著冰車忽啦啦的跑,她倆也不是木頭,更不是個笨的,也有樣學樣的玩兒起來。
滑冰什麽的,玩兒最好的不是何子衿,而是江贏,何子衿覺著,江贏要是擱她曾經生活的年代,絕對是花樣滑冰的好苗子啊。江贏還很有耐心的指點了三姑娘、何琪一回,倆人都是聰明人,沒多久也能簡單的滑一滑了。
先在冰上活動開了,再說冰釣的事。
當天,女人們回去都是神采弈弈的,連江老太太這樣的都說,“這裏女人們都出門哩。”
何老娘道,“這北昌府風氣同咱們老家不一樣,女人要是總不出門才叫人說哪,大家都以為生病了才在家裏悶著哪。”
江老太太心下很是後悔沒坐坐那冰車,當初何老娘邀她同坐,她有些膽小,也不大好意思,是以往在鄉下時常出門,也沒這麽放得開啊。於是,江老太太沒坐。後來看大家都玩兒起來,也沒人顧得上她。故而,江老太太是在帳子裏烤火烤了大半日,暖和倒是挺暖和,中午做的全魚宴也好,是,是大家都是年輕的穿冰鞋年老的坐冰車,玩兒的不亦樂乎,她,礙著麵子,啥都沒玩兒。
現在想想,真是悔啊。
江老太太有些惦記孩子們,問,“親家,這天時已晚,是不是該接孩子們去了。”
何老娘道,“無妨,一會兒朝雲師傅打發人給送回來了。”知道江家也是一脈單傳,如今好容易何琪給生了倆孫子,故而寶貝的不行。何老娘與江老太太道,“都是有時辰管著呢。”看一眼沙漏道,“還得一刻鍾。”
江老太太也不再說什麽了。
孩子們回來時都很高興,尤其幾個小的,一人提著個冰燈,美的了不得。龍鳳胎、興哥兒阿珍是常見冰燈的,每年朝雲師傅都會給他們做,二寶二郎可是頭一遭見啊,倆人很是顯擺了一回,江老太太道,“這屋裏暖和,擱屋裏一會兒化了,還是放外頭去吧。”
二人把冰燈掛在廊下,還說回自己院時要帶回去。
待雪停了,果然沒幾日,何培培與陳遠夫妻來了沙河縣,給何老娘請安。他們過來已在何老娘意料之中,打江仁說了陳遠跟著一並來了北昌府,沒有不來給何老娘請安的道理。隻是,何老娘沒料到,寶貝大孫子阿冽也來了。讓人更意外的是,阿冽身邊還帶著個人,何老娘很是看了兩眼才認出來,猶是不敢置信,“唉喲,阿節,這是不阿節麽!你怎麽來北昌府啦!”與何冽一道來的是何冽在帝都的好朋友——姚節。
何老娘對姚節印象深刻,非但是那會兒姚節時常到家裏來吃飯說話,還因姚節時常買八方齋的貴點心來孝敬她老人家哩。還有一樣,何老娘記得,姚節有個黑心肝的繼母,時常不把姚節往正道上引。何老娘那會兒對姚節很是有些憐惜,故而記得他。
隻是這將將兩年未見,姚節變化頗大。不過,一開口,往日的熟悉感回來了,姚節笑嘻嘻的作個揖,笑道,“我給祖母請安啦!”這小子生來嘴甜,一般人見了何老娘也稱呼一聲老太太,他,因在帝都時常去何家玩耍,他又是個嘴巧的,在家能把自家祖母哄得團團轉,在外頭也把何老娘哄得嗬嗬笑。他從來是給何老娘叫祖母的,仿佛他是何家親孫子一般。
何老娘笑道,“快別這樣,趕緊坐,唉喲,好孩子,過來給我瞅瞅,你咋長這麽大高啦!”以往覺著自家孫子個子不矮,那是還沒見著姚節,姚節不過長何冽兩歲,硬比何冽高大半頭,何子衿目測,姚節這個子定有一八零了。他本生得黑眉大眼,又這樣高挑個子,一身寶藍錦緞棉衣披一襲黑狐大氅,少年的清俊中已有了些男人的硬郎。這樣的少年,最得老太太的眼緣。
姚節坐何老娘身畔,笑道,“我在帝都日夜思念祖母您,想您想的,這個子可不嗖嗖的長麽。”把何老娘樂得笑不攏嘴。
何子衿笑道,“你越發貧嘴了。”請陳遠何培培都坐了,丫環捧上薑糖水蛋,各人都接了一碗,姚節一手端著薑糖水蛋,一麵笑,“看我,光顧著跟祖母說話,子衿姐姐還跟以前一樣,我聽說北昌府能凍死個人,今一見祖母跟子衿姐姐知道這話不實,北昌府可是個養人的地方。”接著把何家上下問候了個遍。
何子衿問,“你怎麽來北昌府了?”
姚節立碼起身,道,“我還沒見阿念哥呢,我去找阿念哥說話去。”兩口將糖水蛋吃完,放下碗拉著阿冽跑前衙去了。
陳遠何培培夫妻均是麵上帶笑。
何子衿道,“這裏頭定有緣故。”暫不理姚節,何老娘何子衿先招待陳遠何培培夫妻。
何老娘討厭的是何涵父母,對何培培沒啥意見,相反,她老人家還覺著何培培這樣的好姑娘,硬是給那對夫妻拖累了。
何老娘見著小夫妻兩個都很高興,尤其,小夫妻還帶了許多東西給她,何老娘看著禮單直樂,說他們,“大老遠的,路上也不好走,又是山又是水的,何必帶這些東西,你們來行啼。”
陳遠笑道,“舅奶奶,這都是祖母預備的。這幾年舅奶奶不在家,祖母想說話都不著人,成天念叨著您呢。還有小姑給舅奶奶做的衣裳。”
何老娘連忙問,“你祖母可好,你小姑可好?”
陳遠道,“祖母身子很是硬朗,是惦記您,聽說北昌府是個冷地方,祖母怕您凍著,我母親說,這簡單,做了好幾身大毛衣裳叫我帶了來。小姑也很好,小姑去歲當娘了,我們來時,又有了身子。”
聽聞此事,何老娘不由喜笑顏開,道,“我說你小姑是個有福的。”又問生的是男是女。
“第一胎是個小表弟,唉喲,壯實的了不得,小胳膊小腿的可有勁了。”陳遠笑道,“小姑生了表弟,祖母還說要去伺候月子,祖母這把年歲,哪裏能叫她去。是我娘她們,也都有了年紀,後來是媳婦她們妯娌去的。”
何老娘很是滿意的看向何培培,點頭道,“培培是個好的,你們成親,我還是在你祖母信上知道的,不在家,也沒去吃酒。你們有了沒?”
陳遠小日子顯然也很順遂,笑望一眼妻子,方道,“前年生了大兒子,去年生了大閨女。”
何老娘很是高興,拉著何培培的手道,“這好,這好啊。你是個命苦的,沒修來個好爹好娘,我看你長大,虧得沒叫他們耽擱了你。阿遠也很懂事,這回過來,待路上好走了,你們也去你哥哥那裏看看。你哥啊,阿涵哪,現在是百戶了,日子也很是過得。”
聽何老娘這抱怨她爹娘的話,何培培都不曉得要擺出什麽樣的表情了,直待說到她哥時,何培培方好了些,何培培道,“這回我跟相公過來,也是想看看我哥我嫂子。”說著不禁眼眶微濕,一個家庭,突然間失了長兄,何培培身為長女,那些年很不好過,父母都想過是不是要給她招贅個丈夫。她倒不是不想招贅,隻是想到兄長傷心。好在後來有了兄長的下落,她隨父母趕到帝都去見兄長時卻是沒有見到。如今好容易趁著江仁回鄉,她與丈夫立刻奉著父母一道過來了。
何老娘笑,“阿涵很好,現在都倆兒子了。”
何培培忙道,“先時聽阿仁哥說,我哥有了長子,這都生次子了?”
何老娘笑,“今年春天剛生的,我沒見過,你子衿姐姐見了,說極清秀的大胖小子。”
何培培很是高興,忙問倆孩子叫什麽名兒,何老娘道,“阿涵還沒想好大名兒,現在先叫小名兒,老大叫大郎,老二叫二郎。”
何培培不禁一笑,“這可真是,取名有什麽難取的。”
陳遠笑道,“大哥定是想給孩子取個極好名字,一時定不下來。”
何培培道,“約摸是取不出來,我還不知道他,自小念書不成。”
何老娘笑,“念書成不成的,阿涵也是有本事的小子,這會兒在大將軍身邊做親衛長,多少人巴結都巴結不上哩。”
何培培歎道,“打小我哥學個拳腳什麽的,後來還想跟著鏢師走鏢,因家裏他一個兒子,我爹娘舍不得,不想最後還是投了軍。”
何老娘習慣性的對何念夫妻展開批評,道,“你爹娘能有什麽見識,你們兄妹都是被他們耽擱了。”
何培培道,“我哥走後,我娘天天以淚洗麵,這些年也很不好過。”
“還不是他們自找的。”何老娘一點兒也不同情這對夫妻,何培培也知事情是自家鬧出來的,跟何家沒半點兒關係,說來何家還是受害者呢。何培培如今也大了,極明事理,知道總不能因她家過得不好,得讓人家諒解。像何老娘說的,她哥這事兒,都是她父母做錯在先,何培培一歎,也不再多說。
何培培的性子較少時圓融許多,並不再多提家裏父母的事,反是陪著何老娘說些縣裏族中的事,何老娘很聽這個。尤其是縣裏如何對她的頌揚,何培培道,“您老人家那書如今在咱們府裏都是極有名的,哪家想叫孩子念書,必得買一套您老人家寫的書,學著如何教導子孫。”
何老娘心下很是得意,不過,她老人家如今眼界見長,並不以賺錢為最終目的了。何老娘道,“能對人有益處,也不枉我寫一回了。來了沙河縣,見到有念書人家,我也時常會送他們幾本,不為別個,希望能少走些彎路,也希望各家孩子都能有出息,是我的意思了。”
何培培笑道,“是現在我家裏,也是各房人手一本,我都時常翻看,許多道理,您寫得是對啊。”
何老娘笑,“反正,叫孩子多念書是沒差的。”
何培培深以為然。自從縣裏連出阿念、何恭、何洛三個進士老爺,而且都做了官,碧水縣百姓的念書熱情可不是一般的高,是自己沒那根筋的,也要把孩子送去認幾個字,不為別個,萬一孩子是讀書胚子呢,一家子都能跟著改頭換麵更門換第。
何老娘難免又關心一下陳誌的科舉情況,知道陳誌連續秋闈折戟,何老娘寬慰,“這也不必急,文章到了,自然能中。像你們恭叔,也是好幾年考舉人是不中,不是文章不好,而是欠缺那麽一點兒運道,後來,運道來了,直接舉人進士一並中了,順利的了不得。”
陳遠何培培皆點頭稱是。
何培培還偷空同何子衿打聽了嫂子李氏的性情,何培培道,“這也是頭一回見,我預備了些給嫂子的東西,也不知合不合適。”請何子衿幫她看看給嫂子的禮單。
何子衿大致看了,都是很實在的東西,笑道,“都好。你們姑嫂倒是想一處去了,五月那會兒我去北靖關看阿涵哥,嫂子還請我看看給你們預備的屋子,說是公婆頭一回來,不知公婆喜好,我看那屋子都是新糊裱的,家俱也都是新打的,好的了不得,別說是給公婆預備了,是給新媳婦預備的,也如此了。”
何培培一聽這話便稍稍放下心來,笑道,“阿仁哥也說嫂子賢良,這些年都是她在照顧我哥,給我家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我家裏沒幫上一點兒忙,心裏很過意不去。聽說嫂子父母也一處住著,我也給他們老人家預備了些東西。”
何子衿點頭,“這樣很好。過日子,還是這樣和和氣氣、親親熱熱的好。別個不說,這些年,我看阿涵哥也很惦記你們。”
何培培歎道,“隻要我哥人平安,什麽都好。”
何培培知道大嫂一家人也都是好性子,私下與丈夫道,“大哥在邊關,有大嫂這樣照料著,我也放心了。”
陳遠頜首,“是啊。聽著是一家子和氣人。”
陳遠何培培夫妻暫安了心,何子衿聽說姚節是偷偷來的北昌府,很是私下念叨了他一回,“你這麽走了,不說別人,你家老太太該是何等擔心!!”
姚節一向與何子衿投緣,小時候常將煩惱說與子衿姐姐聽,他家裏的事,早同子衿姐姐念叨過,這會兒也不諱言,姚節一麵坐炭盆旁烤芋頭,一麵道,“哎,姐姐不曉得,我在帝都實在是呆不下去了。我念書又不成,官學上不上都一樣。後來到了年紀,索性也不念了。先是我爹給我在巡防司安排了個差使,巡防司裏多是有背景的,我也那麽幹著。我祖母見我當差了,開始給我說親,繼母原是想叫我娶她娘家侄女,我又不傻,才不應哩。我祖母一向疼我,這回不知怎地,也叫我娶她娘家侄孫女,這要是表姐表妹的有姐姐一半的人才,我不是不樂意。子衿姐姐不知道,這些年,我祖母娘家很有些家道中落,我並不是勢利眼,我家也不是什麽大戶,便是世族,也不總是興旺的。隻要是正經上進人家,祖母疼我這些年,我總不叫她老人家失望。可我祖母娘家,我那表叔是個隻會花天酒地的,家裏子女嫡嫡庶庶的加起來十二三口子。我祖母上了年紀,人心軟,接了兩個表妹在我家住著,哎,後頭事,我不說了。祖母看我不應這親事,也不大樂。正好阿冽回帝都,我幹脆隨他出來走一走,真寧可學小瑞哥去戰場上建功立業,是馬革裹屍,也比渾渾噩噩的一輩子強。”
聽了姚節一通訴說,何子衿突然明白了,道,“原來你是想去北靖關參軍啊!”
姚節笑嘻嘻地,“果然是知我者子衿姐姐啊。”
何子衿並沒有直接否決姚節的主意,這個年紀的男孩子,雄心壯誌,而且,男孩子長大,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想,一徑攔著,並非好事。何子衿先問,“這事,你可與你家裏說過了?”
姚節道,“我離家裏寫了封信給我爹,免得他們惦記我。投軍的事沒說,我要說了,怕是幹不成。我想著,先去北靖關瞧瞧,我畢竟是官學裏出來的,平日間騎馬射箭拳腳功夫都是學過的,想去試一試,看可否能謀到個職司,再說以後。”
何子衿見姚節不是腦子一熱來北靖關送死的,也放了些心,道,“我族中族兄在北靖關,你要想去,我給你寫封信,你帶去見他,同他打聽一二,看看可容易去軍中謀職。隻是一樣,凡事沒有一帆風順的,我族兄也隻是個百戶,不曉得能不能幫到你。”
姚節笑道,“我曉得,是我培培姐的哥哥,阿涵哥吧。”又謝過子衿姐姐給他寫信的事兒,道,“姐姐盡管放心,我又不是直接往戰場上衝的。隻是我這樣兒的,姐姐你也知道,念書上是甭想出頭了,在巡防司,我不是混不下去,可說來,能進巡防司的,都是有關係有背景的,哪裏輪得到我出頭,倒不若在外謀職。也離我家遠一些,我看我家也不比前平國公府強多少啊!”
何子衿聽了不禁一笑,打趣他道,“你這是以柳國公自比哪!”
姚節連連擺手,“不敢不敢。”
前平國公府柳家乃帝都豪門,之所以叫前平國公府,是因為平國公一爵已因事被降為平國伯。要是別個公府直接被降爵至伯府,整個家族估計都要跟著降等,但平國公府不同,平國公府的公爵雖被降,可平國公府柳家嫡長一係還有一位牛人,是全憑自己戰功得賜靖南公一爵的靖南公柳扶風。
如今提起柳國公,說的是這位大名鼎鼎的靖南公柳扶風柳公爺。
柳扶風之所以名揚天下,便是因其赫赫戰功所致。而且,這位柳公爺腳有殘損,不良於行。柳公爺不良於行,並非先天如此,據說是少時跌落下馬,傷了腳,從此需扶杖而行。一位國公府的長子嫡長孫,正經法定爵位繼承人,能跌馬跌傷腳進而不良於行,這裏頭不必說知有多少不能言的內情。
柳家平國公爵降爵一事皆因柳扶風祖父老平國公寵妾滅妻而起,當時,整個柳家內闈之亂,在帝都都是赫赫有名的,有名到,縱平國公府乃開國四公府,因他家內闈不寧,柳扶風年輕時議親都未能議到真正的高門貴女。當然,現在提到靖南公夫人,都要說一聲有福的。而且,柳公爺因功封爵後,柳家庶出徹底失勢,至最後,柳家庶出一係悉數被斬。但柳家也因此被降平國公爵為平國伯爵。
故而,柳家這寵庶滅妻到此連累家族的地步,也是帝都豪門間的一大教訓。倘不是因柳家出了靖南公柳扶風這樣的一位牛人中的牛人,柳氏家族衰敗在所難免。
姚節說自家跟柳國公家似的,其實,姚家主要是姚節繼母作祟,可其實,人家繼母正經繼室,可不是妾室。
不過,自柳國公因功賜爵,也的確讓多少熱血少年向而往之。
姚節,怕是其中之一。
三姑娘與何琪都是二十出頭的年紀,當然,在這個年代二十出頭兒已被列入婦女行列了,平日裏也是男人、孩子、家事打轉,隻是,突然這樣不帶孩子出來玩耍,倆人正是年輕,看到何老娘這老太太都在冰上坐著冰車忽啦啦的跑,她倆也不是木頭,更不是個笨的,也有樣學樣的玩兒起來。
滑冰什麽的,玩兒最好的不是何子衿,而是江贏,何子衿覺著,江贏要是擱她曾經生活的年代,絕對是花樣滑冰的好苗子啊。江贏還很有耐心的指點了三姑娘、何琪一回,倆人都是聰明人,沒多久也能簡單的滑一滑了。
先在冰上活動開了,再說冰釣的事。
當天,女人們回去都是神采弈弈的,連江老太太這樣的都說,“這裏女人們都出門哩。”
何老娘道,“這北昌府風氣同咱們老家不一樣,女人要是總不出門才叫人說哪,大家都以為生病了才在家裏悶著哪。”
江老太太心下很是後悔沒坐坐那冰車,當初何老娘邀她同坐,她有些膽小,也不大好意思,是以往在鄉下時常出門,也沒這麽放得開啊。於是,江老太太沒坐。後來看大家都玩兒起來,也沒人顧得上她。故而,江老太太是在帳子裏烤火烤了大半日,暖和倒是挺暖和,中午做的全魚宴也好,是,是大家都是年輕的穿冰鞋年老的坐冰車,玩兒的不亦樂乎,她,礙著麵子,啥都沒玩兒。
現在想想,真是悔啊。
江老太太有些惦記孩子們,問,“親家,這天時已晚,是不是該接孩子們去了。”
何老娘道,“無妨,一會兒朝雲師傅打發人給送回來了。”知道江家也是一脈單傳,如今好容易何琪給生了倆孫子,故而寶貝的不行。何老娘與江老太太道,“都是有時辰管著呢。”看一眼沙漏道,“還得一刻鍾。”
江老太太也不再說什麽了。
孩子們回來時都很高興,尤其幾個小的,一人提著個冰燈,美的了不得。龍鳳胎、興哥兒阿珍是常見冰燈的,每年朝雲師傅都會給他們做,二寶二郎可是頭一遭見啊,倆人很是顯擺了一回,江老太太道,“這屋裏暖和,擱屋裏一會兒化了,還是放外頭去吧。”
二人把冰燈掛在廊下,還說回自己院時要帶回去。
待雪停了,果然沒幾日,何培培與陳遠夫妻來了沙河縣,給何老娘請安。他們過來已在何老娘意料之中,打江仁說了陳遠跟著一並來了北昌府,沒有不來給何老娘請安的道理。隻是,何老娘沒料到,寶貝大孫子阿冽也來了。讓人更意外的是,阿冽身邊還帶著個人,何老娘很是看了兩眼才認出來,猶是不敢置信,“唉喲,阿節,這是不阿節麽!你怎麽來北昌府啦!”與何冽一道來的是何冽在帝都的好朋友——姚節。
何老娘對姚節印象深刻,非但是那會兒姚節時常到家裏來吃飯說話,還因姚節時常買八方齋的貴點心來孝敬她老人家哩。還有一樣,何老娘記得,姚節有個黑心肝的繼母,時常不把姚節往正道上引。何老娘那會兒對姚節很是有些憐惜,故而記得他。
隻是這將將兩年未見,姚節變化頗大。不過,一開口,往日的熟悉感回來了,姚節笑嘻嘻的作個揖,笑道,“我給祖母請安啦!”這小子生來嘴甜,一般人見了何老娘也稱呼一聲老太太,他,因在帝都時常去何家玩耍,他又是個嘴巧的,在家能把自家祖母哄得團團轉,在外頭也把何老娘哄得嗬嗬笑。他從來是給何老娘叫祖母的,仿佛他是何家親孫子一般。
何老娘笑道,“快別這樣,趕緊坐,唉喲,好孩子,過來給我瞅瞅,你咋長這麽大高啦!”以往覺著自家孫子個子不矮,那是還沒見著姚節,姚節不過長何冽兩歲,硬比何冽高大半頭,何子衿目測,姚節這個子定有一八零了。他本生得黑眉大眼,又這樣高挑個子,一身寶藍錦緞棉衣披一襲黑狐大氅,少年的清俊中已有了些男人的硬郎。這樣的少年,最得老太太的眼緣。
姚節坐何老娘身畔,笑道,“我在帝都日夜思念祖母您,想您想的,這個子可不嗖嗖的長麽。”把何老娘樂得笑不攏嘴。
何子衿笑道,“你越發貧嘴了。”請陳遠何培培都坐了,丫環捧上薑糖水蛋,各人都接了一碗,姚節一手端著薑糖水蛋,一麵笑,“看我,光顧著跟祖母說話,子衿姐姐還跟以前一樣,我聽說北昌府能凍死個人,今一見祖母跟子衿姐姐知道這話不實,北昌府可是個養人的地方。”接著把何家上下問候了個遍。
何子衿問,“你怎麽來北昌府了?”
姚節立碼起身,道,“我還沒見阿念哥呢,我去找阿念哥說話去。”兩口將糖水蛋吃完,放下碗拉著阿冽跑前衙去了。
陳遠何培培夫妻均是麵上帶笑。
何子衿道,“這裏頭定有緣故。”暫不理姚節,何老娘何子衿先招待陳遠何培培夫妻。
何老娘討厭的是何涵父母,對何培培沒啥意見,相反,她老人家還覺著何培培這樣的好姑娘,硬是給那對夫妻拖累了。
何老娘見著小夫妻兩個都很高興,尤其,小夫妻還帶了許多東西給她,何老娘看著禮單直樂,說他們,“大老遠的,路上也不好走,又是山又是水的,何必帶這些東西,你們來行啼。”
陳遠笑道,“舅奶奶,這都是祖母預備的。這幾年舅奶奶不在家,祖母想說話都不著人,成天念叨著您呢。還有小姑給舅奶奶做的衣裳。”
何老娘連忙問,“你祖母可好,你小姑可好?”
陳遠道,“祖母身子很是硬朗,是惦記您,聽說北昌府是個冷地方,祖母怕您凍著,我母親說,這簡單,做了好幾身大毛衣裳叫我帶了來。小姑也很好,小姑去歲當娘了,我們來時,又有了身子。”
聽聞此事,何老娘不由喜笑顏開,道,“我說你小姑是個有福的。”又問生的是男是女。
“第一胎是個小表弟,唉喲,壯實的了不得,小胳膊小腿的可有勁了。”陳遠笑道,“小姑生了表弟,祖母還說要去伺候月子,祖母這把年歲,哪裏能叫她去。是我娘她們,也都有了年紀,後來是媳婦她們妯娌去的。”
何老娘很是滿意的看向何培培,點頭道,“培培是個好的,你們成親,我還是在你祖母信上知道的,不在家,也沒去吃酒。你們有了沒?”
陳遠小日子顯然也很順遂,笑望一眼妻子,方道,“前年生了大兒子,去年生了大閨女。”
何老娘很是高興,拉著何培培的手道,“這好,這好啊。你是個命苦的,沒修來個好爹好娘,我看你長大,虧得沒叫他們耽擱了你。阿遠也很懂事,這回過來,待路上好走了,你們也去你哥哥那裏看看。你哥啊,阿涵哪,現在是百戶了,日子也很是過得。”
聽何老娘這抱怨她爹娘的話,何培培都不曉得要擺出什麽樣的表情了,直待說到她哥時,何培培方好了些,何培培道,“這回我跟相公過來,也是想看看我哥我嫂子。”說著不禁眼眶微濕,一個家庭,突然間失了長兄,何培培身為長女,那些年很不好過,父母都想過是不是要給她招贅個丈夫。她倒不是不想招贅,隻是想到兄長傷心。好在後來有了兄長的下落,她隨父母趕到帝都去見兄長時卻是沒有見到。如今好容易趁著江仁回鄉,她與丈夫立刻奉著父母一道過來了。
何老娘笑,“阿涵很好,現在都倆兒子了。”
何培培忙道,“先時聽阿仁哥說,我哥有了長子,這都生次子了?”
何老娘笑,“今年春天剛生的,我沒見過,你子衿姐姐見了,說極清秀的大胖小子。”
何培培很是高興,忙問倆孩子叫什麽名兒,何老娘道,“阿涵還沒想好大名兒,現在先叫小名兒,老大叫大郎,老二叫二郎。”
何培培不禁一笑,“這可真是,取名有什麽難取的。”
陳遠笑道,“大哥定是想給孩子取個極好名字,一時定不下來。”
何培培道,“約摸是取不出來,我還不知道他,自小念書不成。”
何老娘笑,“念書成不成的,阿涵也是有本事的小子,這會兒在大將軍身邊做親衛長,多少人巴結都巴結不上哩。”
何培培歎道,“打小我哥學個拳腳什麽的,後來還想跟著鏢師走鏢,因家裏他一個兒子,我爹娘舍不得,不想最後還是投了軍。”
何老娘習慣性的對何念夫妻展開批評,道,“你爹娘能有什麽見識,你們兄妹都是被他們耽擱了。”
何培培道,“我哥走後,我娘天天以淚洗麵,這些年也很不好過。”
“還不是他們自找的。”何老娘一點兒也不同情這對夫妻,何培培也知事情是自家鬧出來的,跟何家沒半點兒關係,說來何家還是受害者呢。何培培如今也大了,極明事理,知道總不能因她家過得不好,得讓人家諒解。像何老娘說的,她哥這事兒,都是她父母做錯在先,何培培一歎,也不再多說。
何培培的性子較少時圓融許多,並不再多提家裏父母的事,反是陪著何老娘說些縣裏族中的事,何老娘很聽這個。尤其是縣裏如何對她的頌揚,何培培道,“您老人家那書如今在咱們府裏都是極有名的,哪家想叫孩子念書,必得買一套您老人家寫的書,學著如何教導子孫。”
何老娘心下很是得意,不過,她老人家如今眼界見長,並不以賺錢為最終目的了。何老娘道,“能對人有益處,也不枉我寫一回了。來了沙河縣,見到有念書人家,我也時常會送他們幾本,不為別個,希望能少走些彎路,也希望各家孩子都能有出息,是我的意思了。”
何培培笑道,“是現在我家裏,也是各房人手一本,我都時常翻看,許多道理,您寫得是對啊。”
何老娘笑,“反正,叫孩子多念書是沒差的。”
何培培深以為然。自從縣裏連出阿念、何恭、何洛三個進士老爺,而且都做了官,碧水縣百姓的念書熱情可不是一般的高,是自己沒那根筋的,也要把孩子送去認幾個字,不為別個,萬一孩子是讀書胚子呢,一家子都能跟著改頭換麵更門換第。
何老娘難免又關心一下陳誌的科舉情況,知道陳誌連續秋闈折戟,何老娘寬慰,“這也不必急,文章到了,自然能中。像你們恭叔,也是好幾年考舉人是不中,不是文章不好,而是欠缺那麽一點兒運道,後來,運道來了,直接舉人進士一並中了,順利的了不得。”
陳遠何培培皆點頭稱是。
何培培還偷空同何子衿打聽了嫂子李氏的性情,何培培道,“這也是頭一回見,我預備了些給嫂子的東西,也不知合不合適。”請何子衿幫她看看給嫂子的禮單。
何子衿大致看了,都是很實在的東西,笑道,“都好。你們姑嫂倒是想一處去了,五月那會兒我去北靖關看阿涵哥,嫂子還請我看看給你們預備的屋子,說是公婆頭一回來,不知公婆喜好,我看那屋子都是新糊裱的,家俱也都是新打的,好的了不得,別說是給公婆預備了,是給新媳婦預備的,也如此了。”
何培培一聽這話便稍稍放下心來,笑道,“阿仁哥也說嫂子賢良,這些年都是她在照顧我哥,給我家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我家裏沒幫上一點兒忙,心裏很過意不去。聽說嫂子父母也一處住著,我也給他們老人家預備了些東西。”
何子衿點頭,“這樣很好。過日子,還是這樣和和氣氣、親親熱熱的好。別個不說,這些年,我看阿涵哥也很惦記你們。”
何培培歎道,“隻要我哥人平安,什麽都好。”
何培培知道大嫂一家人也都是好性子,私下與丈夫道,“大哥在邊關,有大嫂這樣照料著,我也放心了。”
陳遠頜首,“是啊。聽著是一家子和氣人。”
陳遠何培培夫妻暫安了心,何子衿聽說姚節是偷偷來的北昌府,很是私下念叨了他一回,“你這麽走了,不說別人,你家老太太該是何等擔心!!”
姚節一向與何子衿投緣,小時候常將煩惱說與子衿姐姐聽,他家裏的事,早同子衿姐姐念叨過,這會兒也不諱言,姚節一麵坐炭盆旁烤芋頭,一麵道,“哎,姐姐不曉得,我在帝都實在是呆不下去了。我念書又不成,官學上不上都一樣。後來到了年紀,索性也不念了。先是我爹給我在巡防司安排了個差使,巡防司裏多是有背景的,我也那麽幹著。我祖母見我當差了,開始給我說親,繼母原是想叫我娶她娘家侄女,我又不傻,才不應哩。我祖母一向疼我,這回不知怎地,也叫我娶她娘家侄孫女,這要是表姐表妹的有姐姐一半的人才,我不是不樂意。子衿姐姐不知道,這些年,我祖母娘家很有些家道中落,我並不是勢利眼,我家也不是什麽大戶,便是世族,也不總是興旺的。隻要是正經上進人家,祖母疼我這些年,我總不叫她老人家失望。可我祖母娘家,我那表叔是個隻會花天酒地的,家裏子女嫡嫡庶庶的加起來十二三口子。我祖母上了年紀,人心軟,接了兩個表妹在我家住著,哎,後頭事,我不說了。祖母看我不應這親事,也不大樂。正好阿冽回帝都,我幹脆隨他出來走一走,真寧可學小瑞哥去戰場上建功立業,是馬革裹屍,也比渾渾噩噩的一輩子強。”
聽了姚節一通訴說,何子衿突然明白了,道,“原來你是想去北靖關參軍啊!”
姚節笑嘻嘻地,“果然是知我者子衿姐姐啊。”
何子衿並沒有直接否決姚節的主意,這個年紀的男孩子,雄心壯誌,而且,男孩子長大,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想,一徑攔著,並非好事。何子衿先問,“這事,你可與你家裏說過了?”
姚節道,“我離家裏寫了封信給我爹,免得他們惦記我。投軍的事沒說,我要說了,怕是幹不成。我想著,先去北靖關瞧瞧,我畢竟是官學裏出來的,平日間騎馬射箭拳腳功夫都是學過的,想去試一試,看可否能謀到個職司,再說以後。”
何子衿見姚節不是腦子一熱來北靖關送死的,也放了些心,道,“我族中族兄在北靖關,你要想去,我給你寫封信,你帶去見他,同他打聽一二,看看可容易去軍中謀職。隻是一樣,凡事沒有一帆風順的,我族兄也隻是個百戶,不曉得能不能幫到你。”
姚節笑道,“我曉得,是我培培姐的哥哥,阿涵哥吧。”又謝過子衿姐姐給他寫信的事兒,道,“姐姐盡管放心,我又不是直接往戰場上衝的。隻是我這樣兒的,姐姐你也知道,念書上是甭想出頭了,在巡防司,我不是混不下去,可說來,能進巡防司的,都是有關係有背景的,哪裏輪得到我出頭,倒不若在外謀職。也離我家遠一些,我看我家也不比前平國公府強多少啊!”
何子衿聽了不禁一笑,打趣他道,“你這是以柳國公自比哪!”
姚節連連擺手,“不敢不敢。”
前平國公府柳家乃帝都豪門,之所以叫前平國公府,是因為平國公一爵已因事被降為平國伯。要是別個公府直接被降爵至伯府,整個家族估計都要跟著降等,但平國公府不同,平國公府的公爵雖被降,可平國公府柳家嫡長一係還有一位牛人,是全憑自己戰功得賜靖南公一爵的靖南公柳扶風。
如今提起柳國公,說的是這位大名鼎鼎的靖南公柳扶風柳公爺。
柳扶風之所以名揚天下,便是因其赫赫戰功所致。而且,這位柳公爺腳有殘損,不良於行。柳公爺不良於行,並非先天如此,據說是少時跌落下馬,傷了腳,從此需扶杖而行。一位國公府的長子嫡長孫,正經法定爵位繼承人,能跌馬跌傷腳進而不良於行,這裏頭不必說知有多少不能言的內情。
柳家平國公爵降爵一事皆因柳扶風祖父老平國公寵妾滅妻而起,當時,整個柳家內闈之亂,在帝都都是赫赫有名的,有名到,縱平國公府乃開國四公府,因他家內闈不寧,柳扶風年輕時議親都未能議到真正的高門貴女。當然,現在提到靖南公夫人,都要說一聲有福的。而且,柳公爺因功封爵後,柳家庶出徹底失勢,至最後,柳家庶出一係悉數被斬。但柳家也因此被降平國公爵為平國伯爵。
故而,柳家這寵庶滅妻到此連累家族的地步,也是帝都豪門間的一大教訓。倘不是因柳家出了靖南公柳扶風這樣的一位牛人中的牛人,柳氏家族衰敗在所難免。
姚節說自家跟柳國公家似的,其實,姚家主要是姚節繼母作祟,可其實,人家繼母正經繼室,可不是妾室。
不過,自柳國公因功賜爵,也的確讓多少熱血少年向而往之。
姚節,怕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