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城外三十裏,茫茫群山完全被籠罩在深沉的夜幕之下,荒野中萬籟俱寂。此夜星月無光,半空中烏雲密布。唯獨山腳下的竹泉林中有一堆正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才微微驅散了秋夜的幾分寒涼。


    竹泉林中有一座略顯破敗的“千鶴亭”,邊角處掛著幾張蛛網,此刻有一堆篝火在亭中不斷跳動,宛如從夜空搖落的精靈。木柴燃燒時發出的劈啪聲,在夜色中顯得格外清脆。


    一位劍眉星目,身穿銀白長衫的英俊少年坐在篝火旁邊,他那白皙瘦削的麵龐中透著一股難言的清朗。


    竹泉林的名氣很大,千鶴亭的名氣更大。


    “千鶴亭”,僅憑這個名字就能體會到幾分繚繞的仙氣。這竹泉林原本是文陽城外一片籍籍無名的小竹林,位置雖然說不上偏僻卻也不甚顯眼,林中有幾處從地下噴湧而出的泉水蜿蜒成河,河邊翠竹四季常青,修長挺拔,但林中並無奇光異景,故而鮮有人知。


    可在兩年以前,竹泉林突然靈氣氤氳,傲雪淩霜的青竹在嚴寒中一夜開花,吸引了文陽城中的許多文人騷客前來攬勝探幽。


    眼見天生異象,各位學富五車飽讀詩書的士子們眾說紛紜,有位書生說此地有聖人得道,也有位私塾先生說這不過是因為年景異常而出現的奇景而已。


    就在眾人各持己見時,有個姓王的老秀才稱竹泉林中的泉眼連接東海,東海中有異獸得道,產生的靈氣隨波而來,這才氤氳了竹泉林。這位王老秀才其貌不揚,年近六旬也沒過得了鄉試,白發蒼蒼卻也依然隻是個童生。


    正當眾位士子對王老秀才的說辭嗤之以鼻時,竹泉林中異象再生。


    青竹開花後的第三天,有千百隻仙鶴自東方飛來,降在竹泉林中,嬉戲飛舞,引頸鳴唳,蔚為壯觀。


    王老秀才喜極而泣,當即作了一句七言詩:“鶴鳴九皋聲聞野,竹盡三山花淩寒。”


    就這樣,昔日無人知曉的偏僻竹林一下就成了聞名天下的人間仙境,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文陽太守宋業的推波助瀾。


    宋業出身商賈世家,別人隻看到了千鶴飛舞的旖旎美景,他卻看出了其中財源滾滾的門道。上千隻仙鶴飛臨竹泉林後沒多久,宋業就在竹林中挑選了一個地勢較高、適宜觀景臨摹的位置,開始著手修建一座“千鶴亭”。


    “千鶴亭”落成之後,宋業又重金請來北周大書法家張牧之,在千鶴亭兩側寫下了王老秀才的那句七言詩。自此,竹泉林、千鶴亭聲名鵲起,各地遊客猶如過江之鯽,綿綿不絕,而王老秀才的詩文也水漲船高,千金難求。


    傳聞北周皇帝楚行雲在微服出巡時還專門遊覽過竹泉林,隻為一睹那千鶴飛舞的奇景。


    宋業修建的“千鶴亭”計時收費,僅僅半個時辰就需要十兩白銀。普通百姓可付不起這個價錢,對他們來說,花十兩白銀在千鶴亭中賞景遠不及買上幾缸大米、蓋上一間大瓦房來得實惠。


    十兩白銀對有些人來說能救命,可對有些人來說就是九牛一毛。遊客中不乏北周十三州各大豪門世閥的權貴子弟,他們大多會甩下百兩黃金包下整個千鶴亭,在亭中吟詩作畫,酌酒品茗,偷得浮生半日閑。


    依靠這座譽滿天下的“千鶴亭”,文陽太守宋業賺了個盆滿缽滿,半夜都能笑醒。他建造這“千鶴亭”,前前後後不過才用了五十兩黃金左右,其中三十兩黃金還是大書法家張牧之的墨寶費用。


    越是容易得到的東西,也就越容易失去。竹泉林中的靈氣能引來仙鶴,同樣也能引來妖獸。


    大約三個月以前,一條不知哪裏來的巨蟒突然出現在竹泉林中,它不僅吞食仙鶴,還吞噬遊客。


    那些溫文爾雅、輕聲細語的公子哥們平時連殺隻雞都得皺眉,此時更是被嚇得魂飛魄散,隻恨爹娘少給了兩條腿。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不到半日,巨蟒出現的消息就傳遍了整個文陽城,從四麵八方趕來的遊客們也都逃之夭夭。這條巨蟒出現後,昔日摩肩擦踵的竹泉林變得人跡罕至,文陽城的茶樓酒肆也門可羅雀。


    宋太守心裏恨死了這條巨蟒,他之前是半夜裏笑醒,現在是半夜裏哭醒。


    出身商賈世家的宋業認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了獵殺這條巨蟒,他先是拿出一千兩白銀請來了當地獵戶,結果那十五個手持鋼叉、敢抓虎捕熊的獵戶至今不知所蹤;然後宋業又派去了一隊整整三百人的文陽騎兵,結果僅有二十幾個命大的士卒跑了回來。


    宋業再想請人圍剿巨蟒時,所有人的腦袋都搖成了撥浪鼓。錢固然重要,但前提得有命花。


    俗話說三人市虎,在百姓口中這條巨蟒越傳越離譜,它從“長達三十丈,刀箭難破其鱗甲”變成了“長達百丈,口吐毒瘴,出現時遮天蔽日,飛沙走石”。


    這條巨蟒顯然把靈氣氤氳的竹泉林當成了自己的老巢,它在林中安營紮寨,林中一切生物在它眼中都是食物。現如今已經沒人敢踏進竹泉林方圓十裏半步,更別說深更半夜在竹泉林中露宿了。


    這位不要命的白衣少年究竟是誰?難道他不知道自己正身處千年妖獸的巢穴嗎?


    危機四伏的千鶴亭中,這位少年滿臉困乏,正百無聊賴地用劍鞘撥弄著火苗。


    劍鞘正中,刻著三個蒼勁有力的金字:“鴻玄宗”。


    鴻玄宗雖然是北周王朝三大道教祖庭之首,但其開宗時間卻不及排在後麵兩位的龍虎山和滄溟宮。一百八十年前,鴻玄宗開山祖師夜鴻天尊在終南山隱居三十年,最終悟道成功。


    夜鴻天尊下山後,一人一劍,僅用十年就將魔教六派硬生生打出中原。斬盡中原魔氣後,夜鴻祖師在雲夢大澤開宗,是為“鴻玄宗”。魔教六派視夜鴻為真武大帝轉世,直到他在雲夢山不老峰羽化登仙,魔教梟雄始終不敢踏足中原半步。


    夜鴻飛升後,大弟子清策接任鴻玄宗掌教之位,被世人譽為一甲子不世出的道家真人。


    鴻玄宗分為“三殿三閣十二峰”,這位白衣少年正是鴻玄宗“三閣”中東蒼閣的大弟子,顧天南。


    在顧天南的身邊,還有六位身穿同樣銀白長衫的年輕男子圍著篝火席地而臥,似乎都已沉沉睡去。看樣子,他們也是鴻玄宗的弟子。


    亭外不遠處,有位眉宇軒昂的中年道士著一身灰色道袍,正在閉目打坐。


    夜風盈袖,須發清揚,給他平添了幾分仙風道骨。


    陣陣倦意襲來的顧天南突然想起還有半壺杏花酒,藏在師弟趙天陽的行囊中。長夜漫漫,如能借酒驅寒,哪怕是獨酌孤飲,也能排遣幾分落寞。


    想到此處,顧天南偷偷瞥了一眼在不遠處打坐的灰袍道士,那是他的師叔寧元。


    兩年遊曆,千裏征途,師叔既當爹又當娘,把自己和師弟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卻也管束嚴苛,尤其不喜歡看見弟子飲酒。


    顧天南每次飲酒,隻要被師叔發現都免不了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這壺從文陽城偷偷買來的杏花酒,顧天南足足裹了六七層油紙,才勉強遮住了酒香,又對師弟趙天陽一頓威逼利誘,藏在了他的行囊中。


    顧天南看師叔巋然不動,於是壯著膽子站起身來,躡手躡腳地走到鼾聲如雷的師弟趙天陽身邊。


    顧天南一邊盯著遠處打坐的寧元,一邊伸手在趙天陽的行囊中摸索。


    趙天陽的行囊很大,而且鼓鼓囊囊,裏麵的東西著實不少,都是他一路遊曆搜集到的各種小玩意,巴陵大媽的秘製臘肉、柴桑風雷門的霹靂彈、大才子裴東來的鞋墊、北海馬賊遺留的短刀……還有不知他從哪裏淘換來一對小鐵獅子,足足有十來斤重。每當有師兄弟調侃時,趙天陽總是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神情,輕淡而又不失高傲地說上一句:“眼拙之人,焉識珍寶。”


    顧天南在師弟的行囊中摸索了好一會,摸到了臘肉,摸到了鐵獅子,卻始終沒能摸到包裹著油紙的酒壺。


    他正想叫醒睡得跟死豬一樣的趙天陽,忽然,灰袍道士寧元雙耳一顫,睜眼站起身來。


    不知從何時起,竹林中的獸鳴、蟲鳴全停了!隻剩一片死寂。


    顧天南顯然還沒有察覺到這一點,他訕訕的把手收了回來,略顯尷尬地說:“師叔,天陽在文陽城中找到一本失傳已久的《坐忘論》,弟子正想拿出來研讀研讀,消磨一下漫漫長夜。”


    寧元冷哼一聲,並沒有答話。如果顧天南說趙天陽的行囊裏麵有前朝皇後的馬桶,他也會信,但顧天南說裏麵有本書,他打死也不信。趙天陽可是個看半頁書就能睡兩個時辰的主。


    自從出了文陽城,這倆小子就在自己身後拉拉扯扯,顧天南一臉諂笑,手在趙天陽行囊中進進出出,現如今他又伸手在行囊中摸索,不用多想,十有八九是他倆在文陽城偷買了一壺好酒,就藏在趙天陽的“百寶箱”裏。


    但現在可不是處理這些雞毛蒜皮的時候,野獸噤聲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有更大更危險的野獸來了!


    一陣山風吹過,成千上萬根竹子隨風搖曳,從千鶴亭望去,翻動的竹林宛如海上的層層波濤,一浪接一浪。


    如果放在平時,這定是一番盛景,可此時帶給寧元的感覺隻有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八荒獵龍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風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風霜並收藏八荒獵龍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