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四章 黃昏(上)
“...儀元殿的幾個小宮人笑得嘴都快僵了,聽素心說,她端著甜白瓷茶盅進去上茶,本來都還順順利利,規規矩矩的,可一抬頭,正好對上了趙大人眼睛,臉‘唰’地一下就紅了,一雙手擺在膝上也不是,擺在腹前也不是,像隻八腳的蜘蛛抓不著頭腦,她自己個兒說的那個時候她都快臊得想鑽進地裏去了...”
梁平恭的棺木就是由這位山西總督趙幟大人送進京的,先把棺木送到了梁府,然後不急不慌地回了驛站等待皇帝的召見。廟堂之上的風起雲湧,行昭算是摸著石頭過河,隱隱約約明白了點兒,皇帝隔了三天才傳召趙幟,方皇後卻一天比一天放鬆,隻笑著同行昭咬耳朵,“趙幟不先去請罪,就證明他至少是有底氣兒的,或者手裏頭攥著的東西隻能由皇帝來要,而不能自己貿貿然地呈上去...”
那皇帝呢?應該心軟的病又犯了吧?不願意見到活的人證,這下好了,連死的證據也不想見了。拖了三天才召見趙幟,是明擺著給趙幟時間摸清楚定京城裏的底細,還是給自己留出時間,行昭不得而知。
行昭見過素心,是皇帝身邊一等一得用的宮人兒,好在鬢邊簪一朵秋海棠,為人知機沉穩,這都不難得,難得的是和鳳儀殿關係一向曖昧。
蔣明英說邊捂著嘴笑,方皇後聽了抿唇一笑,清清淡淡地算是應和:“趙幟趙大人還在定京城裏做官的時候就是有名的美男子。往前每到元宵節,定京城裏勳貴人家裏未出閣女兒們的花燈上一半畫的羽飾之旌旗,另一半畫的大概就是冰鍔含彩了。”
羽飾旌旗為幟,冰鍔含彩為琰。
行昭捏著針線的手鬆了一鬆,微一斂容,梁平恭身死之後,她看了一遍又一遍山西總督趙幟的生平,如今都快背下來了。
而立之年,定京人士,出身名門。
可笑的是名門這兩個字兒到如今都快成了一個笑話兒了,趙家也不例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外麵還端著世家的架子,內裏已經是空蕩蕩的裏子了。趙家比其他世家唯一幸運的就是還剩了一個趙幟支撐門麵。趙幟其人年少輕狂之時,時常出入青樓楚館,常常為了名旦花伎一擲千金,而後趙老太爺身故,趙幟一夜明誌,考過三試,金榜題名。
紈絝子弟奮發圖強的戲碼,時人怎麽看也看不厭,閨中娘子更是邊聽邊咬著帕子淚眼婆娑,大約女人家都願意把自個兒當成男人的娘,聽著浪子回頭的故事,是既心酸又欣喜。
可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風頭無兩——定京城南有碧玉,絳河城北有明珠,說的便是賀琰與趙幟。
令行昭感興趣的卻是兩人的私交,並頭而立的兩個人要麽成為知己,要麽成為麵和心不和的死敵。從往前看起來這兩人哪一邊都不沾,可再往下一查,趙幟的妻室卻是賀太夫人陳氏的娘家侄女,時人重視姻親,結了姻親的人家常常有同氣連枝之感。
若說顧家沒這個本事劫殺梁平恭再摁住趙幟,那行昭能夠肯定的是,賀家絕對有這個實力。
臨近八月,天兒好歹算是涼快了下來,可晌午時分的暖陽卻仍舊烈得嚇人,方皇後不想提起賀琰,先是打發了蔣明英去儀元殿守著,又扭過頭和行昭閑話:“...其婉昨兒個夜裏回來了,本還想去給你磕個頭,我想了想你怕是該睡了,便給攔下來了。今兒個你記得囑咐人賞她點大紅的東西,紅雞蛋也好,紅綢子也好,去去晦氣。”
這是把大覺寺當成晦氣的地方。
行昭想了想,覺得也是,曆代要麽是瘋了病了,要麽是失了寵犯了錯兒的貴家女眷就往大覺寺裏送,幾百年來攢下的怨氣還不夠讓人晦氣?前世就聽積年的宮人們說過,“...大覺寺裏頭的樹都透著些陰森森的氣味兒,那些尼姑不罵人不打人,沉著一張臉靜靜地看著,就能讓人渾身的雞皮疙瘩起來。甭說瘋了病了的人在裏頭,就是好端端的一個人在裏頭過些時日也能被磨得半瘋不瘋,恨不得死了才好”。
心裏是解氣的,她既想親眼看看應邑的慘狀,又怕到時候會難受。
行昭邊點頭邊扯了根水天青碧的線來,輕聲緩語:“好的,也給碧玉備著幾個紅雞蛋,再串幾瓣大蒜等她回來。”小娘子的手指短短小小的,繞啊繞,也沒能將線繞到頭,索性低頭拿牙將線給咬斷,嘴裏頭迷迷瞪瞪繼續說著話兒:“...其婉同您說了什麽呢?她瘦了沒?”
小娘子扮著大人做針線的模樣將方皇後逗樂了,笑著摸摸行昭的頭,心裏頭輕鬆下來:“沒瘦,整個人就是看著有些蔫,給了她三天兒的假讓她好好歇歇,你的碗蓮還指望著她救活呢。”,又說:“倒也沒說什麽,隻說了應邑整日都念佛,手裏頭攥著串佛珠,整天眯著眼睛神神叨叨的,也不曉得是再念地藏經,還是心經。藥也還吃著,可其婉卻說應邑都把藥湯倒進了花兒裏,花兒都蔫了,身下出血的毛病還是沒大好。吃的是素齋,住的是小廂,她倒也沒鬧,天天不說話,睡得也少,吃的也少...”
邊說邊探頭瞅了瞅行昭做的針線,繡的是碧波蕩水竹紋扇套,針腳細密生動逼真,方皇後大讚,轉了話頭笑言:“小娘子用芙蓉、百合花樣就很好,用水紋竹節倒也顯得英氣。”
不過,就算是行昭繡了個餅,方皇後也能讚成一朵花兒。
地藏經是超度亡魂的,心經是讓自個兒心安的。應邑在超度誰?難道是母親?行昭想一想就覺得惡心。
當做沒聽見,抿嘴笑笑,仰頭笑著回方皇後:“阿嫵是俗人,是喜歡芙蓉花兒的,嫌棄竹紋太單薄。這是歡宜請阿嫵幫忙做的,說是想送給端王的,可惜自個兒又不太會,讓六司做又顯得沒誠意,就幹脆拿了一方賀蘭硯來賄賂阿嫵。阿嫵想一想,左右沒事兒,既不是以阿嫵的名頭送出去,也不是要做什麽天大的物件兒,幫忙做也不是不行。就當做還人情好了。”
聽行昭解釋了再看這帕子,方皇後頓時覺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連看那竹紋節都歪得有些居心叵測。
送藥送信送書,如今連親手做的扇套都求上了,老六這是撬牆角撬到她家門口了!
十一二歲的小郎君明白什麽?不過看著小娘子好玩罷了吧。
下回方祈進宮的時候得好好和他說說,阿福嫁得讓人生悲,她嫁得也不如人意,阿嫵是千萬不能重蹈覆轍的,嫁個老老實實的兒郎,身世就算不太顯也沒關係,隻要家有恒產,人品端方就行了,生得再好看些,既能討小娘子喜歡,又能生出好看的孩兒就更好了...
方皇後的思慮一下子就從趙幟跳到了應邑,最後落腳在了小娘子的歸宿問題上,跨度之大,行昭當然猜不出來,她的一顆心還懸吊吊地掛在儀元殿上頭,上蒼沒讓小娘子掛心太久,用過午膳之後,皇帝便往鳳儀殿來了。
皇帝一進來,偌大的鳳儀殿好像陡然沉寂了下來,隨之而來的是令人氣悶的窒息。
蔣明英牽著行昭同皇帝屈膝行禮,便習慣性地往花間去,卻遭皇帝低聲止住,“帶溫陽去瑰意閣小憩。”
行昭硬生生地轉了步子,微不可見地一抬頭,匆匆掃了一眼,皇帝麵色鐵青,方皇後神色如常,心裏咯噔一下,竟不知是福是禍。
心頭百轉千回,難道是趙幟調轉矛頭指向方家?畢竟他才是最後一個見到梁平恭的人,任他說什麽,皇帝都會掂量幾下。是真是假不重要,混淆視聽,把本來就渾濁的一潭水攪得更渾,才能叫人看不到魚兒在哪兒!
趙幟又是從未涉足此事之人,清清白白的身家,讓皇帝首先對他的話兒就認可了三分。
如果她在賀琰如今的境地上,她會怎麽做?
行昭一腳利落地跨過門檻,暖陽便如同潑墨一般傾灑在了小娘子的麵上,光烈得像針紮在臉上似的,行昭不由自主地將頭撇開避光,腦海中念頭湧雜撲來,若她是賀琰,她一定會抓緊一切時機敲定應邑的罪名,把賀家和他自己隱藏在一潭渾水下,再伺機抽離!
行昭攥著蔣明英的手猛然一緊,再慢慢鬆開,可惜啊,這都隻是權宜之計,此事既然已經入了皇帝的眼,更失了三百精銳,皇帝就一定會再查下去,到時候任何東西都會無處遁形...
中庭暖陽如歌,光明斑斑駁駁地投射在石子兒地上,內殿卻低沉得像一支久久不完的歌兒,到底先是皇帝打破了沉默。
“調製一碗湯藥送到大覺寺吧。”
不過幾個字,像用盡了這位帝王的全身氣力,緊隨其後的一聲輕笑,“趙幟手裏梁平恭藏在懷裏的一封他與應邑的通信。梁平恭死前瞪紅了一雙眼睛,咬牙切齒地隻叫了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三娘,山西府裏的人都聽見了,連隨行還幸存的兵士也聽見了。今兒一早,西北的暗衛發來信息,說是信中侯那日在殿上所言,句句非虛,證據確鑿得讓朕不能不信。以一己私利,誤國誤民,梁平恭的家眷,男丁充作苦役,女眷沒入掖庭。說起來三娘的罪孽更大,想一想,這還是朕頭一回對她生氣,也是最後一回...”(未完待續)
“...儀元殿的幾個小宮人笑得嘴都快僵了,聽素心說,她端著甜白瓷茶盅進去上茶,本來都還順順利利,規規矩矩的,可一抬頭,正好對上了趙大人眼睛,臉‘唰’地一下就紅了,一雙手擺在膝上也不是,擺在腹前也不是,像隻八腳的蜘蛛抓不著頭腦,她自己個兒說的那個時候她都快臊得想鑽進地裏去了...”
梁平恭的棺木就是由這位山西總督趙幟大人送進京的,先把棺木送到了梁府,然後不急不慌地回了驛站等待皇帝的召見。廟堂之上的風起雲湧,行昭算是摸著石頭過河,隱隱約約明白了點兒,皇帝隔了三天才傳召趙幟,方皇後卻一天比一天放鬆,隻笑著同行昭咬耳朵,“趙幟不先去請罪,就證明他至少是有底氣兒的,或者手裏頭攥著的東西隻能由皇帝來要,而不能自己貿貿然地呈上去...”
那皇帝呢?應該心軟的病又犯了吧?不願意見到活的人證,這下好了,連死的證據也不想見了。拖了三天才召見趙幟,是明擺著給趙幟時間摸清楚定京城裏的底細,還是給自己留出時間,行昭不得而知。
行昭見過素心,是皇帝身邊一等一得用的宮人兒,好在鬢邊簪一朵秋海棠,為人知機沉穩,這都不難得,難得的是和鳳儀殿關係一向曖昧。
蔣明英說邊捂著嘴笑,方皇後聽了抿唇一笑,清清淡淡地算是應和:“趙幟趙大人還在定京城裏做官的時候就是有名的美男子。往前每到元宵節,定京城裏勳貴人家裏未出閣女兒們的花燈上一半畫的羽飾之旌旗,另一半畫的大概就是冰鍔含彩了。”
羽飾旌旗為幟,冰鍔含彩為琰。
行昭捏著針線的手鬆了一鬆,微一斂容,梁平恭身死之後,她看了一遍又一遍山西總督趙幟的生平,如今都快背下來了。
而立之年,定京人士,出身名門。
可笑的是名門這兩個字兒到如今都快成了一個笑話兒了,趙家也不例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外麵還端著世家的架子,內裏已經是空蕩蕩的裏子了。趙家比其他世家唯一幸運的就是還剩了一個趙幟支撐門麵。趙幟其人年少輕狂之時,時常出入青樓楚館,常常為了名旦花伎一擲千金,而後趙老太爺身故,趙幟一夜明誌,考過三試,金榜題名。
紈絝子弟奮發圖強的戲碼,時人怎麽看也看不厭,閨中娘子更是邊聽邊咬著帕子淚眼婆娑,大約女人家都願意把自個兒當成男人的娘,聽著浪子回頭的故事,是既心酸又欣喜。
可無論如何他也不可能風頭無兩——定京城南有碧玉,絳河城北有明珠,說的便是賀琰與趙幟。
令行昭感興趣的卻是兩人的私交,並頭而立的兩個人要麽成為知己,要麽成為麵和心不和的死敵。從往前看起來這兩人哪一邊都不沾,可再往下一查,趙幟的妻室卻是賀太夫人陳氏的娘家侄女,時人重視姻親,結了姻親的人家常常有同氣連枝之感。
若說顧家沒這個本事劫殺梁平恭再摁住趙幟,那行昭能夠肯定的是,賀家絕對有這個實力。
臨近八月,天兒好歹算是涼快了下來,可晌午時分的暖陽卻仍舊烈得嚇人,方皇後不想提起賀琰,先是打發了蔣明英去儀元殿守著,又扭過頭和行昭閑話:“...其婉昨兒個夜裏回來了,本還想去給你磕個頭,我想了想你怕是該睡了,便給攔下來了。今兒個你記得囑咐人賞她點大紅的東西,紅雞蛋也好,紅綢子也好,去去晦氣。”
這是把大覺寺當成晦氣的地方。
行昭想了想,覺得也是,曆代要麽是瘋了病了,要麽是失了寵犯了錯兒的貴家女眷就往大覺寺裏送,幾百年來攢下的怨氣還不夠讓人晦氣?前世就聽積年的宮人們說過,“...大覺寺裏頭的樹都透著些陰森森的氣味兒,那些尼姑不罵人不打人,沉著一張臉靜靜地看著,就能讓人渾身的雞皮疙瘩起來。甭說瘋了病了的人在裏頭,就是好端端的一個人在裏頭過些時日也能被磨得半瘋不瘋,恨不得死了才好”。
心裏是解氣的,她既想親眼看看應邑的慘狀,又怕到時候會難受。
行昭邊點頭邊扯了根水天青碧的線來,輕聲緩語:“好的,也給碧玉備著幾個紅雞蛋,再串幾瓣大蒜等她回來。”小娘子的手指短短小小的,繞啊繞,也沒能將線繞到頭,索性低頭拿牙將線給咬斷,嘴裏頭迷迷瞪瞪繼續說著話兒:“...其婉同您說了什麽呢?她瘦了沒?”
小娘子扮著大人做針線的模樣將方皇後逗樂了,笑著摸摸行昭的頭,心裏頭輕鬆下來:“沒瘦,整個人就是看著有些蔫,給了她三天兒的假讓她好好歇歇,你的碗蓮還指望著她救活呢。”,又說:“倒也沒說什麽,隻說了應邑整日都念佛,手裏頭攥著串佛珠,整天眯著眼睛神神叨叨的,也不曉得是再念地藏經,還是心經。藥也還吃著,可其婉卻說應邑都把藥湯倒進了花兒裏,花兒都蔫了,身下出血的毛病還是沒大好。吃的是素齋,住的是小廂,她倒也沒鬧,天天不說話,睡得也少,吃的也少...”
邊說邊探頭瞅了瞅行昭做的針線,繡的是碧波蕩水竹紋扇套,針腳細密生動逼真,方皇後大讚,轉了話頭笑言:“小娘子用芙蓉、百合花樣就很好,用水紋竹節倒也顯得英氣。”
不過,就算是行昭繡了個餅,方皇後也能讚成一朵花兒。
地藏經是超度亡魂的,心經是讓自個兒心安的。應邑在超度誰?難道是母親?行昭想一想就覺得惡心。
當做沒聽見,抿嘴笑笑,仰頭笑著回方皇後:“阿嫵是俗人,是喜歡芙蓉花兒的,嫌棄竹紋太單薄。這是歡宜請阿嫵幫忙做的,說是想送給端王的,可惜自個兒又不太會,讓六司做又顯得沒誠意,就幹脆拿了一方賀蘭硯來賄賂阿嫵。阿嫵想一想,左右沒事兒,既不是以阿嫵的名頭送出去,也不是要做什麽天大的物件兒,幫忙做也不是不行。就當做還人情好了。”
聽行昭解釋了再看這帕子,方皇後頓時覺得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連看那竹紋節都歪得有些居心叵測。
送藥送信送書,如今連親手做的扇套都求上了,老六這是撬牆角撬到她家門口了!
十一二歲的小郎君明白什麽?不過看著小娘子好玩罷了吧。
下回方祈進宮的時候得好好和他說說,阿福嫁得讓人生悲,她嫁得也不如人意,阿嫵是千萬不能重蹈覆轍的,嫁個老老實實的兒郎,身世就算不太顯也沒關係,隻要家有恒產,人品端方就行了,生得再好看些,既能討小娘子喜歡,又能生出好看的孩兒就更好了...
方皇後的思慮一下子就從趙幟跳到了應邑,最後落腳在了小娘子的歸宿問題上,跨度之大,行昭當然猜不出來,她的一顆心還懸吊吊地掛在儀元殿上頭,上蒼沒讓小娘子掛心太久,用過午膳之後,皇帝便往鳳儀殿來了。
皇帝一進來,偌大的鳳儀殿好像陡然沉寂了下來,隨之而來的是令人氣悶的窒息。
蔣明英牽著行昭同皇帝屈膝行禮,便習慣性地往花間去,卻遭皇帝低聲止住,“帶溫陽去瑰意閣小憩。”
行昭硬生生地轉了步子,微不可見地一抬頭,匆匆掃了一眼,皇帝麵色鐵青,方皇後神色如常,心裏咯噔一下,竟不知是福是禍。
心頭百轉千回,難道是趙幟調轉矛頭指向方家?畢竟他才是最後一個見到梁平恭的人,任他說什麽,皇帝都會掂量幾下。是真是假不重要,混淆視聽,把本來就渾濁的一潭水攪得更渾,才能叫人看不到魚兒在哪兒!
趙幟又是從未涉足此事之人,清清白白的身家,讓皇帝首先對他的話兒就認可了三分。
如果她在賀琰如今的境地上,她會怎麽做?
行昭一腳利落地跨過門檻,暖陽便如同潑墨一般傾灑在了小娘子的麵上,光烈得像針紮在臉上似的,行昭不由自主地將頭撇開避光,腦海中念頭湧雜撲來,若她是賀琰,她一定會抓緊一切時機敲定應邑的罪名,把賀家和他自己隱藏在一潭渾水下,再伺機抽離!
行昭攥著蔣明英的手猛然一緊,再慢慢鬆開,可惜啊,這都隻是權宜之計,此事既然已經入了皇帝的眼,更失了三百精銳,皇帝就一定會再查下去,到時候任何東西都會無處遁形...
中庭暖陽如歌,光明斑斑駁駁地投射在石子兒地上,內殿卻低沉得像一支久久不完的歌兒,到底先是皇帝打破了沉默。
“調製一碗湯藥送到大覺寺吧。”
不過幾個字,像用盡了這位帝王的全身氣力,緊隨其後的一聲輕笑,“趙幟手裏梁平恭藏在懷裏的一封他與應邑的通信。梁平恭死前瞪紅了一雙眼睛,咬牙切齒地隻叫了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三娘,山西府裏的人都聽見了,連隨行還幸存的兵士也聽見了。今兒一早,西北的暗衛發來信息,說是信中侯那日在殿上所言,句句非虛,證據確鑿得讓朕不能不信。以一己私利,誤國誤民,梁平恭的家眷,男丁充作苦役,女眷沒入掖庭。說起來三娘的罪孽更大,想一想,這還是朕頭一回對她生氣,也是最後一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