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後事(下)


    行昭身形一頓,輕輕偏了偏頭,眼眸往後望了望,湘妃竹簾上的淚痕被六司熏成了斑斑駁駁的黃褐色,在天家富貴麵前,連娥皇女英的眼淚都要變個顏色才能叫好看。


    隔了一小會兒,才聽見方皇後的回音。


    “讓我親手打理應邑的喪事,我也心裏不舒坦,到底是嫡親的姑嫂,誰願意看到她這樣不體麵的撒手人寰?這幾天日日去慈和宮請安,也就是被請到正殿裏行了禮便算完事兒,估摸著母後心裏也不快活,總不願意見人。說起來,臨安侯當真無辜,被拉攪進這一樁事裏頭,親眼看著應邑亡故,任誰心裏不好受,聽說臨安侯太夫人稱病,臨安侯這幾日在床前侍疾,連早朝也沒上?”


    “他無辜...”


    從內間傳來一聲壓抑了的蔑笑,是皇帝的聲音。


    “他和應邑也扯不清楚關係!原先暗衛下去打聽,曉得了應邑時常和一個男人在城東的青巷裏頭,朕便以為是馮安東,立時沒了那個心思將胞妹的情事聽個一清二楚,也就草草地過了。應邑死前要見賀琰,朕便心裏暗道不對,又讓人下去打聽,街坊四鄰,一個一個挨著問,這才問到。除了馮安東,竟然還有一個頭戴黑幕籬的身長八尺的男兒漢時常出入青巷!再細查下去,應邑怕是和你妹...”


    皇帝突兀地停住了話頭,生硬地轉向了別處:“朕答應應邑許她葬入皇陵,也要著手為她選過繼之人,便一定會做到。她既然已經嫁到馮家去了,就是馮家婦,等馮安東過了一年居妻喪,你再著心給他選一個家世不高的妻室,等生下孩子就過繼一個到應邑膝下吧...”


    馮安東身形不高,可賀琰卻有八尺之長!


    皇帝止住的話裏是想說,這件事與方皇後的妹妹也有關聯嗎?


    可話到半途卻止住了,想一想也是,皇帝以為方皇後不知道方福死的真相,如今卻被他挖出來了,身為一個丈夫,自然不願意將自己胞妹逼死自家小姨子的事實說給妻室聽...


    蔣明英輕輕捏了捏行昭的掌心,示意不該立在遊廊裏聽壁角了。


    行昭仰臉一笑,將拐過壁角,便看見蓮蓉垂眉斂眸過來,壓低聲音通稟:“歡宜公主過來了,現今候在瑰意閣裏。”


    行昭喜出望外,自應邑被送去了大覺寺,闔宮上下都安靜了下來,有門路的找門路問東問西,沒有門路的更是避之不及,陸淑妃原就是個靜得下來的,如今更像宮裏頭沒這個人似的了,連帶著一雙兒女都沉寂下來。


    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再看看惠妃,以為自己最聰明,可勁兒地作,皇帝難得踏足一回後宮,便去了她那兒,半夜卻被她氣了出來。


    第二天早晨宮裏頭的謠傳便滿天飛了,有說惠妃是“以為自己沾上了個寵字兒,便得意得很了,竟然想去大覺寺瞧一瞧那一位。”,也有說是因為“給應邑長公主求情呢,全天下都是壞人,隻有她一個好的”。


    先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重,再看看能不能賣給別人一個人情和麵子,這世間有力拔千斤的,更多的是自不量力的。


    宮裏頭處處是學問,前世的自己怎麽就一點沒學到呢?


    行昭一道加快腳程,一道腦子裏過得飛快,大約是因為方皇後將她護得嚴嚴實實的,被護在母親寬大羽翼下的幼鷹是不需要擔憂狂風驟雨的,才能養成了她驕縱而恣意的個性。


    行昭將跨過門檻,便看見了小娘子穿著件兒月白蹙銀絲的褙子,頭上佩著一對玉花簪子,儀態端莊地坐在炕上行昭福了個禮,便邊笑邊順勢坐在其旁。


    “頭一次看歡宜姐姐穿月白色倒也好看,怎麽不戴一對翡翠簪子?顯得既抬色也貴氣。”


    歡宜沒急著答話,先歪頭往窗欞外瞅了瞅,揪了揪衣角,輕歎一聲:“宮裏頭如今是什麽樣的氣氛?我哪兒還敢佩亮色的東西?母妃恨不得讓我穿上一身白,再在頭上簪朵小白花兒,整天到晚別笑別叫別說話...”


    行昭了然。


    又聽歡宜後話,素來嫻靜穩重的小娘子想來是憋話兒憋得久了,一見到個能說話兒的便一股腦往外拽。


    “母妃連韶腦,鬆香都不許點,重華宮本來就悶得慌,原先還能上一上常先生的課,如今太後娘娘身子骨不好,雖說不要孫輩侍疾,可總也不好做兒孫的還能平心靜氣地日日去上學吧?昨兒個,老六又跟著黎大人去江南了,重華宮裏連個能說話兒的人都沒有。宮外頭的人不知道三姑母的官司,宮裏頭的人誰不知道?大覺寺是個什麽地方,循規蹈矩的女兒家能去哪兒嗎?陳娘娘宮裏照舊穿紅著綠,隻有母妃最守規矩。”


    放在前世,歡宜打死也不會同行昭說這一番話兒。


    行昭也不知是該感慨還是該遺憾,前世裏行明也不可能盡心盡力地幫她打聽活動,更不可能幫她照料荷心和荷葉,歡宜在前世是個話不過半句,言前想三分的端嫻公主。


    如今她卻成為她們身邊值得信賴的人了。


    她沒來得及改變母親的命運,卻在一朝一夕之間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淑妃娘娘守規矩還不好?這幾天樂伎苑裏頭都沒了動靜,四皇子也曉得事有不對呢...”行昭指了指內間掛著的那套水色蓮紋掛罩,笑說:“皇後娘娘也將阿嫵原本的絳紅罩子換了下來,總歸是出了喪事,該做的都得做。”


    皇帝也不願意在麵上來作踐自己的胞妹吧?


    可心裏一直壓抑著的怒氣又該往哪裏發呢?


    歡宜是過來閑話家常的,悶在心裏頭的話兒吐了出來,便轉了話頭,語氣變得鄭重起來:“過幾日就該行大殮禮了吧?打頭摔盆捧靈的定下來了嗎?總不能要天家的兒郎去打頭吧?衛國公家,馮家多的是小兒郎...”


    可都不是應邑生的啊!


    女人天性好言,歡宜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娘子,既是出自好奇心問這番話兒,更是出於試問內情,畢竟應邑被送到大覺寺的理由有些站不住腳——長公主小產後神思恍惚,需要在佛前供奉,又有暴斃而亡在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對勁,可一個公主,一個女人又能犯下多大的罪孽?


    可皇帝不敢,也不想將內情公之於眾,將實情瞞得好極了,底下人便隻有猜了又猜,想了又想,抓耳撓腮得幾乎走火入魔,這不,歡宜都將主意打到了行昭身上了...


    “阿嫵這可不知道。”行昭實話實說,轉了轉眼珠子,笑言:“內務府也沒來鳳儀殿請示喪禮規矩,想著也是按著定例來吧。前朝總有出了嫁沒孩子的公主吧?”


    像是說了什麽,又實實在在什麽也沒說。


    歡宜像淑妃,個性聰明,從行昭話裏頭撿到了這麽一句“內務府都沒來鳳儀殿請示規矩...”,定例是定例,可有立就有破,前朝哪一個得寵的嫡公主是完完全全按照禮部的定例出嫁、封爵、再行葬的?得寵的就多加點榮寵,沒寵的才一五一十地全照著定例活!


    應邑是太後幼女,皇帝親妹,身份都放在那裏了,能有不得寵的?


    可皇帝卻不讓方皇後插手,這就足以表明態度了。


    甭管應邑長公主做了什麽,隻要結果是皇帝連麵上的功夫也不想給她做了,這就能讓人放下心來了。


    歡宜聽到了自己想要的,便笑盈盈地同行昭扯東扯西扯開了,“八九月份的天氣,去江南,哪兒還使得上扇子啊。老六非不聽,幹天幹地把你給他繡的那個扇套讓下頭人弄好,非得帶過去。是跟著黎大人辦公務,本來就事急從簡,他倒好,行李不多一柄象牙扇就占了一大塊包袱,母妃是又氣又笑。”


    行昭不明白歡宜想說什麽,抬頭看了看小娘子的眼神,亮亮的眼眸裏頭像天上閃著的星辰,索性打著哈哈過去:“有些人更怕熱,有些人更怕涼,往前就有叫花子大夏天的穿著棉襖守在臨安侯府的門口,許是端王殿下怕熱,離不得扇子?”見歡宜麵色不對,趕緊岔開話頭:“早聽樂伎苑出了個名角叫段小衣,比柳文憐還好,是四皇子手把手教出來的?”


    歡宜麵上浮起笑來,嗔著行昭:“那倒比柳文憐還差些,是個新人,才十一二的年歲,唱思凡唱得好,又得了老四喜歡,是個能成氣候的...”說著鳳眼一勾,笑眯眯地湊過身來,伏在行昭的耳邊說悄悄話兒。


    行昭大愕,目瞪口呆地望著歡宜。


    歡宜看著小娘子瞪大了一雙杏眼,瞳孔大大的像極了一隻軟軟糯糯的貓兒,不禁笑出了聲兒,又立了聲兒裝腔作勢地威嚇行昭:“可不許往後說!我們兩姐妹的話兒,誰也不許往外傳,誰往外說了誰就賠一方賀蘭硯!”


    這話兒怎麽往外傳?捕風捉影,卻極損皇家臉麵。


    一個戲子...一個十一二歲的戲子怎麽能長得像二皇子,還占盡了四皇子的喜歡呢!


    女人家沒有不喜歡傳話的,無關老小。


    可行昭卻知道這番話是絕對不能傳出去,皇帝正為胞妹荒唐身故而火冒三丈,決不能因此再觸其逆鱗!


    “阿嫵曉得!”行昭擰緊眉頭點頭,她本能地對這件事慎重起來,想了想柔下聲兒來,細聲細氣地同歡宜說:“歡宜姐姐也要千萬記得...世間百態,浮生萬人,或許我的眼睛與你的鼻子像,又或許我的嘴巴與別的人像,再或許我左邊兒看起來和你一樣,可右邊看起來猶豫別人一樣...”


    歡宜長在宮中,哪裏不曉得嚴重,聽小娘子糯聲糯氣的,委婉的勸誡,心裏頭卻明亮極了。


    直點頭,笑了笑又將話兒扯遠了,從太液池的芙蕖一半謝一半開更好看,一直說到江南,“...說是去查水患的,母妃備了仁丹,艾藥膏還有一大包袱的清涼油,更囑咐不許老六靠近堤防,不過老六多半都不能聽。從遼東回來,騎馬磨得手上腿上全是繭子,在重華宮整整睡了三天,整個人才緩過神來,不過少年郎拚一拚也挺好的...”


    是因為一聽到方祈回京,加快腳程趕回來送信的吧?


    前世這個時候也有水患,可隻有黎令清一個人去江南督查啊...


    行昭抿了抿唇,眼神微微抬了抬,又輕輕黯下去,麵上輕笑著聽歡宜說話兒,時不時附和兩句,臨到晚膳,留了歡宜一道用了素齋,讓蓮玉去前殿打聽了下,說是皇帝用完晚膳便往慈和宮去了,便領著歡宜去給方皇後問安。


    方皇後看上去心情極好的樣子,溫聲叮囑歡宜:“...過猶不及,讓你母妃做好該做的便也可以了,等過了應邑長公主的大殮禮,常先生的課業也要提上台麵了,不僅要學女四書,更要學老六老二他們學的東西,學得不比他們多,粗略學學就好。女兒家還是該懂些政史大局,否則往後出了岔子,悔之晚矣啊...”


    行昭手交疊在膝上,規規矩矩地將頭乖乖埋下。


    歡宜卻猛地一抬頭,所以這是在暗示,應邑長公主是不顧大局與國體,才得到了暴斃而亡的教訓嗎?方皇後的神色如常,眸光柔和卻氣勢十足,歡宜趕緊低下頭,她不太敢看這個嫡母了。


    一國之母,六宮之主,穩穩地當了幾十年,從來沒卷入過什麽是非,說話也不會像別的妃嬪女人一樣藏得猶抱琵琶半遮麵,可卻就是讓人不得不深思其中意味,歡宜餘光裏瞥見了麵容恬靜的行昭,陡然發覺如今小娘子行事言談的套路好像與方皇後如出一轍。


    大約是跟好人學好人?


    第二日一大清晨,應邑的諡號就下來了。


    大周以前的公主除非是有卓絕功勳或是盛寵加身才能有諡號,比如大唐的平陽昭公主,安定思公主,前者是因為巾幗不讓須眉,後者則是因為武後與高宗的憐愛與懷念,可到了大周朝,願意給女眷更多的榮寵了,可也隻是表麵的榮耀,並沒有一絲半分實質性的獎賞,想一想也對,多賞幾個字又不是多賞幾座城池當封邑,誰又會吝惜呢?


    比如行昭這個擔著縣主名頭的空架子,再比如鋪天蓋地的公主,皇後的諡號。


    “應邑安公主”


    這是昨兒夜裏皇帝與太後達成的共識吧?


    安,安分,安定,亦是安撫。


    行昭低著頭認真地繡著手上還沒完成的那個芙蓉碧水紋香囊,耳畔邊聽見方皇後那頭衣料窸窸窣窣的聲音,輕輕一抬頭,便與之對視著笑眯了眼。


    顧太後不可能將自己牽扯進去,賀琰已經進入了皇帝視線,顧太後隻需要哭著鬧著,含糊其辭地順水推舟一把,皇帝心裏的疑慮隻會更深。安撫完這頭,那滿腔的怒氣往哪處發?皇帝心裏頭想必已經有了答案了。


    馮安東是應邑出麵聯係的,梁平恭是應邑寫的信箋,連方福都是應邑相邀在酒樓裏的。


    隻可惜皇帝無論怎麽查,也隻能查到賀琰與應邑的關係,止步於此再難向前,手上不能拿到實實在在的證據,可皇帝要厭惡一個人,還需要證據嗎?


    這樣就夠了,有沒有證據不重要,賀琰最期望的是什麽?是權勢與地位。誰又能給他這些東西呢?皇帝。當皇帝已經不再信任他,甚至懷疑與厭惡他時,賀琰的人生便已經徹徹底底地失敗了。


    至少在他自己看來,是這樣。(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嫡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董無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董無淵並收藏嫡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