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家方才已自猜到是自己的兩名手下,這才嘬唇作嘯。這是他與眾手下早就約好的暗號,是以見兩人出現倒沒有驚慌。他見慕容丹硯已然拔出長劍,知道她心下生疑,急忙解釋道:“這兩位兄弟是我派到秘道之中守衛,咱們不必驚慌。”


    方才在洞窟之中,厲秋風曾聽見朱三家安排他十幾名手下在秘道之中潛伏,是以聽得朱三家如此一說,自然是疑慮盡消。他轉過頭去,對慕容丹硯道:“慕容姑娘,這都是朱大哥的朋友,不必擔心。”


    慕容丹硯聽了之後,便也放下心來,右手向背後一插,隻聽“嚓”的一聲輕響,長劍已自歸鞘。朱三家和他兩個手下見慕容丹硯瞧也不瞧上一眼,渾不在意地右手一插,便將長劍收入鞘中,這手功夫可俊得很,登時叫出好來。


    慕容丹硯原本對朱三家還有幾分懷疑,聽他稱讚自己,立時心花怒放,心中暗想:“此人雖然粗魯,倒還有幾分見識,並非全無可取之處!”


    朱三家對那兩名漢子說道:“這裏沒有什麽不對罷”


    一名漢子道:“大哥放心,咱們這裏沒有什麽異常。前麵的吳兄弟和劉兄弟也沒有傳來消息,想來並無敵人進入秘道。”


    朱三家又吩咐了兩人幾句,這才轉身對厲秋風和慕容丹硯說道:“咱們繼續向前走罷。”


    三人與那兩名漢子告別之後,繼續向前走去。此時三人腳下的地麵慢慢向上升起,想來正從山腳向山腹行進。秘道之中岔路漸漸多了起來,隻是朱三家對這秘道卻是頗為熟悉,經過岔路時沒有半分猶豫。厲秋風初時還強行默記所行走的路線,後來經過的岔路太多,再也記不清了。他心下暗想:“這位朱大哥雖然說話顛三倒四,倒不像壞人,跟著他走下去,大概不會有錯。”


    此時卻聽慕容丹硯說道:“朱大哥,方才您的話可還沒有說完。您說太祖皇帝做了一件錯事,使得皇家同室操戈,骨肉相殘,這件錯事便是他設置錦衣衛之事麽”


    朱三家邊走邊搖頭說道:“不是不是,設置錦衣衛,是他給大明江山留下一件隱患,至於靖難之役的起端,卻是太祖皇帝當年留了一道秘旨。那還是洪武二十五年的事情,太子朱標巡查陝西,路上染了風寒,回到南京之後病重不治而亡。太子為人忠厚,又是馬皇後親生,最得太祖皇帝的歡心。他這一死,太祖傷心之極,便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其時太祖皇帝尚有十多個兒子,其中傑出人物著實不少。太祖皇帝棄這些兒子不用,而是以朱允炆為皇太孫,可見他對朱標之死實是痛惜到了極處。


    “隻是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時年紀尚幼,太祖皇帝擔心他帝位不穩,是以一麵繼續屠戮開國功臣,另一麵卻給諸王發了一道秘旨。太祖皇帝在秘旨中稱,為防朝中奸臣作亂,若朝中有變,諸王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領兵‘靖難’。同時為避免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在秘旨中還告誡諸王,若是諸王有不臣之心,皇帝在必要時也可下令‘削藩’。太祖皇帝原本以為他給諸王下了這樣一道秘旨,諸王與皇帝都是血親,自然會互相照應。卻不料皇帝的寶座是何等的誘惑在皇位麵前,哪還講究什麽天理人倫,個個都紅了眼睛,隻想將屁股坐了上去。諸王有了這秘旨,便可以帶兵以‘靖難’的名義作亂;皇帝有了這秘旨,也可以下令‘削藩’以除後患。建文帝向燕王下手,燕王起兵靖難,歸根結底,可都是因為有了太祖這道秘旨,這才有恃無恐。厲公子,我說靖難之役錯在太祖,總沒有說錯罷”


    厲秋風沒有想到太祖皇帝有如此秘旨,隻得點了點頭,道:“若真如此,太祖皇帝此舉,確有失誤之處。隻不過我也曾在朝廷當差,卻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道秘旨……”


    朱三家嘿嘿一笑,道:“方才我曾問過厲公子,自大明開國直到嘉靖皇帝,共經曆多少位皇帝,這些皇帝之中又有哪一位最得官員和百姓的擁戴,便是與這秘旨有關。燕王攻入南京,登上帝位之後,便即派出心腹,收繳各王府之中所藏的太祖皇帝所發下的這道秘旨。若是有人抗拒不交,便視同謀逆,與建文朝奸黨同罪。為了這道秘旨,確有幾位王爺稀裏糊塗被削了王爵後禁錮而死。最後費了不少力氣,總算將這些秘旨全都收到皇宮之中,由成祖皇帝親手燒毀。他之所以要這麽做,便是害怕後代之中有人仿效他和建文帝一般,一個大舉削藩,另一個便起兵靖難,到時不免骨肉相殘,再起風波。


    “若說起宅心仁厚,成祖皇帝是萬萬當不起這一稱號的。別的不說,便是他誅了方孝孺十族,便不是仁君的手段。在這十一位皇帝之中,最得朝臣和百姓愛戴的,當數宣宗皇帝。厲公子,你既然曾在朝廷之中當差,對於宣宗皇帝的事跡,自然有所知曉罷”


    厲秋風點了點頭,道:“宣宗皇帝重用賢臣,執行與民休息的國策,力主‘省事不如省官’、‘安民為福’,當政之時,吏治為之一新,百姓安居樂業,確是一位風評極好的皇帝。宣宗一朝政治清明,與仁宗朝合稱‘仁宣之治’,自非虛言。”


    朱三家嘿嘿一笑,道:“便是這位百姓和朝臣最愛戴的宣宗皇帝,卻在他繼位之後的第二年,便滅了一位大臣的九族,你可知道是為什麽”


    厲秋風一怔,道:“這個厲某卻不知道……”


    朱三家道:“那位大臣不知道從哪裏聽到消息,說是當年太祖皇帝有一道秘旨,準許皇帝削藩和諸王靖難,便將這事寫入其私人筆記之中。這消息被錦衣衛打探到之後報到禦前,宣宗皇帝待人寬厚,卻立即下令錦衣衛將這大臣拿下,嚴刑拷打,逼問消息的來源。最後為了滅口,將此人殺了不算,連同九族盡數殺死。縱觀宣宗一朝,便是漢王朱高煦叛亂這等大案,也隻是將朱高煦囚禁,將其謀主誅殺了事,並未牽連太廣。而那大臣隻不過在筆記中寫了一件風聞之事,便即滿門抄斬。以宣宗皇帝之仁慈,竟然施此辣手,可知此事的背後,定然有極大的秘密。”


    厲秋風聽了這番話後,默然不語,心下暗想:“我隻是想知道沙家堡的來曆,為何朱三家避開話題,談起這些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來了他這番話的意思是說太祖皇帝這道秘旨極為重要,知曉此事的人犯了皇家大忌,便是宣宗皇帝這等仁慈之人,為了這件事也要殺人滅口。這些事若是常人聽起來自是感覺新奇無比,隻是不曉得這秘旨與沙家堡又有何關聯!”


    朱三家邊走邊道:“建文帝定下削藩大計之後,便與幾位親信大臣商議如何下手。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戶部侍郎卓敬亦遞上密折,聲稱燕王屢次帶兵北征,甚得軍心,若要削藩,須得先除掉燕王。隻不過燕王久在北平,不易動手。應先將燕王的封地遷至南昌,再將其除去。隻是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若是猝然將其廢黜,軍心民心不服,是以應該先找那些有民怨的親王下手,再伺機除掉燕王,這是最為穩妥之計。建文帝思慮再三,采納了黃子澄的主意,便即著手削藩。


    “建文帝最先除掉的是周王。這周王是燕王一奶同胞的兄弟,之所以先除掉他,便是怕他與燕王聯手。當時建文帝以備邊之名派遣曹國公李景隆經過開封,突襲周王府,將其全家拿獲後押往南京,隨後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由地方官嚴加看管。


    “自此之後的一年間,建文帝先後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隨後又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這一番暴風疾雨般的舉動,使得諸王心驚膽顫,惶恐不安。


    “燕王是何等人物,早在南京布下了眼線,收買了不少建文帝駕下的大臣。建文帝以燕王為心腹大患,必欲除之的消息,便是由魏國公徐達的第四子徐增壽秘密透露給燕王派在南京的耳目。燕王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嚇得魂飛魄散,便找來自己的心腹姚廣孝商議。姚廣孝鼓動燕王起兵,對燕王說道,太祖遺詔中說過,朝中若有奸佞,親王可起兵靖難。眼下建文帝不顧骨肉親情,聽信奸臣挑撥,殘害太祖皇帝子孫,正是燕王起兵靖難,清君側的大好時機。


    “兩人密議之後,便即著手準備兵甲器械。其時建文帝除了密令駐北平大軍統帥嚴密監視燕王府的動向之外,還派出武林高手,日夜窺伺在燕王府的周圍,想要拿到燕王謀反的證據。其時燕王無法調動北平駐軍,除了王府護軍之外,再無可調之兵。這數千名王府護軍隻有腰刀而已,若是上陣,軍械遠遠不足,是以姚廣孝便想了一條計策……”


    慕容丹硯聽到此處,雙手一拍道:“這個我可聽人說過。當年燕王為起兵靖難,在王府之中秘密打造盔甲兵器。隻是怕被人聽到聲音,那姚廣孝便想了一個計策,派人將北平城內城外的大鵝盡數買去,散放於府內。這成千上萬隻大鵝叫起來,當真是驚天動地,任工匠在王府之中晝夜趕工,府外也聽不到半分敲擊之聲。是以不過數日之間,燕王府便兵甲齊備,打了建文帝一個措手不及。”


    朱三家搖了搖頭,道:“這些隻不過是民間傳說而已。其時燕王府已在北平駐軍和建文帝派出的武林高手嚴密監視之中,若是突然買了這麽多大鵝,豈不是更加惹人懷疑那姚廣孝是何等厲害的人物,若是出此可笑的計謀,隻怕不等燕王發話,他自己先一頭撞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刀傾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喜縣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喜縣尉並收藏一刀傾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