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橋說話之際,學著那魏千戶的口氣,聲音陰陽怪氣,聽在耳中頗不受用。劉湧皺緊了眉頭,心下暗想:“十餘年前與他初識之時,此人倒不似今日這般古怪。怎麽入贅到花家之後,竟然給折磨成這般模樣”


    厲秋風聽司徒橋敘說往事,越聽越是心驚。他與在場的其它江湖豪傑不同,久在錦衣衛當差,知道官府中人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若是狠下心來,比之江湖中的殺手不知要狠毒多少倍。孝陵衛自成體係,盤踞於南京孝陵。曆任指揮使都由孝陵衛內部公推,再將名字報到北京。內閣接到奏報之後,無權駁回,須得交由司禮太監直送禦前。自從成祖皇帝登基之日起,一直到當今嘉靖皇帝繼位,從來沒有駁回過孝陵衛指揮使的任命。這是因為自成祖皇帝設立孝陵衛以來,孝陵衛便由他親自挑選的神秘術士所控製。成祖之後的大明諸帝知道孝陵衛絕對不會參與官場的爭鬥,其責任又與皇家風水有關,內部自有一套製度,是以並不加以幹涉。世人都以為錦衣衛和東廠極其神秘,隻是在錦衣衛當差的官員卻都知道諸衛之中,最神秘的便要數盤踞於南京的孝陵衛。隻是這魏千戶既然在孝陵衛當差,負有守衛大報恩寺大殿秘密之責任,又為何要向南京刑部的石大人解釋這些事情須知南京六部雖然名義上與北京六部地位相同,其實隻是一個擺設,沒有任何實權,所下達的命令在南京城內都沒人聽,更別說是江南諸省了。京官人人都知道南京六部是清水衙門,若是聽說要被調到南京任職,即便是官位升了三級,也是如喪考妣,削尖了腦袋也去找門路,死活不去南京六部燒冷灶。


    “這姓魏的如此有耐心與那石大人周旋,甚至不惜將這密室的秘密說與石大人知道,那是犯了大忌。難道……”


    厲秋風想到此處,不由得心下一凜,看著司徒橋臉上的古怪神情,心下暗想:“此人方才說過,當日進入密室中的十餘人下場淒慘,看樣子姓魏的如此行為,定然有古怪。”


    鄧遙等人雖然聽說過孝陵衛之名,卻哪裏知道其中有這許多關節隻是將司徒橋所說之事當作故事來聽。對司徒橋的為人雖是十分厭惡,不過這故事講的倒是頗為曲折,是以聽得津津有味,時不時的還插上一句冷嘲熱諷之語,卻也是非常快意之事。


    司徒橋接著說道:“我藏在暗格之中,偷偷觀看密室之中的情形。眼看著石大人被魏千戶說得麵紅耳赤,卻又無可反駁,心下暗想:‘這姓魏的王八蛋伶牙俐齒、尖酸刻薄,不是什麽好人。我原本盼著他能將姓石的弄死,不過看此人的模樣,要比姓石的難對付的多。最好姓石的把他弄死之後,自己身負重傷,這樣我再出去,事情就好辦的多了。’


    “我正思忖之時,卻聽那魏千戶對石大人道:‘當日那馬三保雖帶了一支軍隊團團包圍了忠教寺,隻不過隻有他一人守在忠教寺密室之中,到最後他走出之時,仍然隻是孤身一人。其時皇宮已燒成一片白地,傳說建文帝眼見燕軍攻入南京,不想做親叔叔的階下囚,便一把火燒了皇宮,自己也死在大火之中。不過嘛,還有一個傳說,想來石大人也聽說過……’


    “魏千戶說到這裏,石大人和他手下那些刑部官員個個臉色大變,囁嚅著說不出話來。魏千戶道:‘這事情傳了將近百年,誰也不知道真假。馬三保、也就是後來的鄭和鄭大人七次率領寶船船隊遠赴海外,與這傳說也有莫大的關聯。隻是當日皇宮燒成一片白地之後,燕王聲稱找到了建文帝、後的遺體,由宮中的太監、宮女辨認之後,便即收斂下葬。其後群臣勸進,燕王登基,便是成祖皇帝。成祖皇帝之所以能登上帝位,便是因為他是孝慈高皇後的嫡子,得到了群臣的擁戴。若他並非嫡出,不要說分封於各地的親王,便是各省的督撫大員,卻也不能心服。是以他能登上大位,除了要謝太祖皇帝之外,最應該感謝的便是太祖皇帝的元配妻子,也就是孝慈高皇後。’”


    他話音方落,慕容丹硯突然說道:“司徒先生,你剛才說到建文帝時,提到有一個傳說流傳了百年。鄭和七次出海,也與這個傳說有關。不知道這個傳說到底說了些什麽”


    鄧遙心想司徒橋這個王八蛋說話本來就顛三倒四,繞來繞去,好不容易他不兜圈子了,你偏偏又把話題岔開,真是不知好歹。林義郎等人也與鄧遙一般想法,心懷怨氣地瞪了慕容丹硯一眼。


    隻是慕容丹硯這一問,卻恰好搔到了司徒橋的癢處。他這人自以為博覽群書,通古達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傳說本來便是宮闈秘事,少為人知,正是賣弄自己學識的好時機。隻不過當日在密室之中,魏千戶卻是一筆帶過,並未深說,他也不好意思捏造魏千戶和石大人的對話。此時聽慕容丹硯問起,正合心意,登時覺得這個小子倒也並不是非常討厭。隻聽他哈哈一笑,道:“小哥,你算問對人了。這傳說自朱棣登基之後,便四處流傳,那朱棣得位不正,當了皇帝之後,卻也是心懷畏懼,寢食難安。他下令鄭和七次遠赴海外,名義上是威懾群醜,宣撫海外各國臣服大明,其實正是為了尋找傳說中的那人。此外更是派出錦衣衛到各地暗地裏尋查,要查清那人的死活……”


    他這番話說下來,慕容丹硯更是一頭霧水,群豪也是全然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麽。隻是厲秋風卻是麵色平靜,倒似早就知道司徒橋說的是什麽事情。隻聽司徒橋接著說道:“當日皇宮大火,燒死了建文帝、後。不過朱棣登基之後不久,朝野便有一個傳說。說是當年太祖皇帝駕崩之前,擔心朱允炆對付不了幾個藩王,便將一個錦盒交給一個貼身太監,叮囑他說,若是皇太孫一生平安無事,便無須打開這個盒子。若是突發劇變,皇宮被困,危急之時將這個盒子打開,自然便明白如何去做。燕王舉兵靖難,攻破應天,大軍直撲皇宮。建文帝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卻又不想成為叔叔的俘虜,便即決定自殺殉國。此時突然一個老太監走了過來,對建文帝說道,太祖皇帝駕崩之前曾經交給他一個錦盒,並叮囑他如果皇上遇到危難,可以打開盒子。建文帝聽後,急忙要這個老太監將錦盒取來。兩人將那錦盒打開一看,裏麵裝有三件僧衣,三張度牒,一把剃刀。三張度牒上分別寫著應賢、應能、應文三個名字。應文指的是建文帝朱炆,應賢、應能則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楊應能、葉希賢。盒中還有一張紙條,上麵是太祖皇帝親筆所書: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建文帝一看,便明白這是太祖皇帝早就預料到燕王會造反,留此錦盒,告知自己剃發為僧,從密道出逃保命。按照太祖皇帝的遺言,建文帝剃發做了和尚,從鬼門逃出宮去,由親信趁亂送出應天,從此銷聲匿跡。建文帝化裝為僧人出逃之後,皇後為了掩護建文帝逃走,命令太監放火焚燒皇宮,然後自己跳入火海,而死。這位皇後也姓馬,但是並非出身於孝慈高皇後之家族,性子剛烈無比,令人讚歎。待得燕軍攻入皇宮之後,燕王親自帶人進入被燒成一片廢墟的皇宮,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太監、宮女們生怕燕王知道建文帝逃走,惱羞成怒之下大開殺戒,便慌稱建文帝和皇後已而死,除了指認皇後的遺體之外,又將一名燒死的侍衛屍體指為建文帝的遺體。其時皇宮已燒成白地,這侍衛的屍體自然也被燒的麵目全非,難以辨認。燕王信以為真,便沒有追究。”


    司徒橋說到此處,見眾人一臉驚愕,笑道:“此事的真偽,咱們自然不得而知。不過燕王登基之後,便有官員暗地裏傳說這件事情。民間百姓更是街談巷議,說什麽的都有。於是這傳說越傳越邪乎,到了後來,終於傳到宮裏去了。朱棣聽後嚇得要死,雖然他登基之後,便即詔告天下,要以仁孝治國,不負太祖皇帝所托。一聽到建文帝還活著的消息,立時大驚失色,情急之下,卻做了一件不孝之事。


    “想當年太祖皇帝設立錦衣衛,主要是為了對付飛揚跋扈的武將和陰謀篡位的文臣。隻是除掉了胡惟庸和藍玉這一文一武兩大集團之後,朝野之中對錦衣衛羅織誣陷大臣頗有怨言。太祖皇帝以為心腹大患已經除掉,任由錦衣衛辦案大為不妥,便收回了錦衣衛的權柄,焚燒錦衣衛南北鎮撫司的刑具,且留話給後世子孫,不得再授錦衣衛以辦案大權。朱棣為了壓製建文餘黨,更為了查清建文帝的死活,不顧太祖皇帝遺命,下詔授予錦衣衛辦案特權,且權力比太祖皇帝之時要大的多。


    “錦衣衛重獲大權,當即雷厲風行的辦起案來。錦衣衛所屬之鎮撫司分南北兩部,北鎮撫司建有詔獄,直接奉皇帝聖旨行事,專管司法之事的刑部對北鎮撫司辦案也無權過問,是以北鎮撫司的權力越來越大,用刑尤為酷烈,官員百姓談之色變。隻是最初之時,北鎮撫司卻將全部力量卻用於追查建文帝的下落。當時派往各地的錦衣衛密探都報知查到建文帝的下落。最後在福建崖山和雲南棲溪兩地,各有一名僧人與建文帝極為相似。錦衣衛指揮使和副指揮使各帶一部分高手分赴兩地,奇怪的是這兩隊人馬進入福建和雲南之後,竟然離奇的失蹤了。”


    司徒橋說到此處,劉湧等人不約而同地向厲秋風望去。厲秋風苦笑道:“各位不要看我,厲某今日也是第一次聽說此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刀傾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喜縣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喜縣尉並收藏一刀傾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