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海內戰亂近百年。


    二者,隴州邊地,唐、胡雜居,本就有尚武之風,至有婦人亦可提槊驅馬,鬥於疆場。


    是以,本次武舉雖是初開,應試的考生數量已頗可觀,並且質量都不低。


    參試的除了唐人,還有少量的胡人,皆是鮮卑、戎人、雜胡等各部種酋大的子弟。


    之所以連胡人酋大的子弟都來“趕考”,那是因為,莘邇給“及第”的考生了很高的待遇。


    當後來官僚製度成熟的時期,一個官員可以同時擁有多種官名,不同的官名分別對應該官的職事官、散官、勳官,有的還有爵位。職事官,顧名思義,即該官具體掌責之職。散官,又稱散階,沒有權力和職掌,可以將之理解成身份等級的標誌。勳官與散官近似,與散官不同的是,勳官主要用以獎勵作戰有功的將士,因而又被叫做“戎秩”。


    但在當下,官僚製度正處於一個承接前代、開啟未來的轉折期,還沒有後來的成熟體製。


    諸如後世散官的細分為文武多少階、勳官的出現及成為朝官等等,現在都還沒有。


    不過,散官這個東西已經是有了的。


    散官出現於當下,是時勢發展的必然產物。


    此一“時勢”,便是門閥政治。


    前代秦時,要說的話,也有散官,比如大夫之類,沒有固定的掌職,但那時的散官,也是要經常要承擔臨時差使的;概言之,秦代之官,俱可歸類為職事官。換言之,官員若無職位,就無等級可言,既無政治待遇,也無俸祿可拿,與庶民無異。


    近代以來,門閥政治勃然興起,為了保證士族官員們權益的穩定性,賦予官員們足夠的安全感,於是在九品官人法的背景下,漸從秦的“職位分等”,轉向了散官為代表的“品位分等”。


    官員,從此不再隻有職事官,多了散官的頭銜。


    朝廷命官,也不再是隻任職事官,多了散官的選擇。


    究其變化的本質,乃是國家“分官設職”之目的,不再僅僅是出於秦時的“效率考慮”,任一個官,就要負責一攤事,而更多的是基於了“優惠考慮”。


    可以沒有職事官,但隻要有散官,那就是官。


    散官,又被叫做本品。


    散官幾等,此官享受的各種待遇就是幾等。


    按照莘邇的理解,散官,就是他前世的鄉科級、縣處級、廳局級、高官等這些名銜。


    至於尚未出現的勳官,莘邇對之自是不知,但不知道,不妨礙他創造一套與之近似的體係。他創造的這套體係,所依之藍本,當然便是他前世的軍銜製度。


    軍銜此詞,不好用於當下,在與羊髦、黃榮等討論過後,倒與那發明勳官的人“不謀而合”,也將之名為了“勳官”。——畢竟勳者,功勳,用以授給將士的品級,沒比這個更貼切的了。


    這次武舉,即是勳官製度的初次運用。


    卻是說了,為何不直接拿散官製度來用?


    如上所述,散官製度的出現是為了保證士族官僚的特權。可以預見到,此次參加武舉的考生,必是幾無,或幹脆說無有出自門閥大姓的,拿散官來任命他們,一定會激起士族官員的不滿。


    故此,莘邇索性另起爐灶,搞出了勳官,以避免士族的反對。


    後世的勳官,通常有十餘等,名號或從都督到上柱國,或從騎尉、都尉到上柱國,莘邇對此自亦是不知,但他依照前世的尉、校、將等級設定出的勳官層級,卻是與之相類。


    計有三大級,對應尉、校、將;十二等,對應少、中、上、大四層。


    十二個層次,最低的視為從八品,最高的視為正三品。


    這個“正”、“從”之分,也是莘邇搞的“發明”。時下官品,還沒有正、從之別。為了能夠對應上十二個勳官的層級,莘邇上書朝中,奏議在勳官中行使此製。


    此次武舉的考生,按其成績,劃為“超”、“甲”、“乙”、“丙”、“丁”五等。


    甲乙丙丁四等,皆授尉官,丁等從八品,丙等八品,以此類推,超等授校官,從六品。


    雖非散官,也沒有職事官,而且為了進一步地緩和士族官僚的抵觸,整體比較之,勳官的官品待遇亦不及散官、職事官的待遇,稍微低賤,但再低賤,也是官了,並最低的官都是從八品,對多是寒門出身、仕途原本無望的子弟來說,這已是放在往日,連想都不敢想的奢求了。


    故此說,莘邇給此次參試合格的考生之待遇,不可不稱為很高。


    考試進行了三天。


    數百考生中,合格的約占了半數,總計兩百餘人,大部分是丁等、乙等。


    甲等者與丙等者皆不多,超等無人。


    引起了莘邇關注的王舒望,獲得了甲等。


    其餘的六項中,王舒望表現俱佳,隻在言語一項,他沒有怎麽學過兵法,對答得不是很好,拖了後腿。不過在此屆的全部考生中,他的成績已是頭名。


    唐艾把及第考生的名單報與朝中。


    等這些“新科武舉”的家鄉長吏把他們的“資”、“狀””遞呈上來以後,就可對他們進行授官了。


    “資”與“狀”,皆是時下人事檔案的組成部分。資,又叫簿世或簿閥,內容主要是該人之父、祖等的官爵和姻親關係。狀,是對某人“德”與“能”的書麵評語,寫在黃紙上,有時以“黃紙”代稱。


    “資”與“狀”以外,人事檔案的另一個部分叫“品”,即鄉品的品級。


    根據“狀”中的評語,參考“資”,得出品。


    如果是任命、升遷士族子弟,用不著這麽麻煩,還得再等地方上報。


    士族子弟的“資”,和他們的“品”、“狀”,都早由中正上報到了朝中,朝廷有備份,要的時候,調出來查閱即可;至多下書給中正,叫他們把欠缺的補全。


    唯是這幫武舉無士族出身的,朝中故是沒有他們的檔案,須待地方整理之後再報上。


    又因對他們的授官,是不同於散官、職事官的另一個新體製,不需借鑒鄉品,所以,向地方要的人事檔案,隻含“資”、“狀”,沒有“品”。


    且不說王舒望等興高采烈地在穀陰等待授官。


    武舉試後的次日,張道將來到輔國將軍府,謁見莘邇。


    ……


    感謝大家的月票、推薦和打賞!


    閱讀網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即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子曰並收藏即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