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漢獻帝劉協曆盡千辛萬苦,回到洛陽,目睹城郭崩倒,百事未備,暫住城西故中常侍趙忠宅邸。
護送糧草前來的張揚令人修繕廢舊宮室。
張楊,字稚叔,並州雲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人,最初因為武勇被並州刺史丁原聘為武猛從事。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他奉刺史丁原之命帶兵往見上軍校尉宦官蹇碩。
後來蹇碩死,張揚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並州募兵,得到一千餘人,此後一直留在上黨一帶與幸存的、分散的農民起義軍作戰。
董卓作亂,收買了呂布誅殺了丁原,張揚帶兵攻打上黨太守於壺關(今山西長治壺關)不克,卻攻陷了周邊幾縣,擁有部眾軍卒數千人。
袁紹興兵討伐董卓,來到河內,張楊又和袁紹以及匈奴單於於夫羅一起屯兵於漳水。
匈奴單於欲發動叛亂,張揚和袁紹不從,匈奴單於劫走了張楊,但旋即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敗,
張揚到了黎陽,擺脫了單於的控製,重新聚集人馬。
那時張揚隻是丁原手下的一個假司馬,不為董卓所知。當董卓得知張揚被袁紹追擊,又能擺脫匈奴單於的控製,足見其驍勇善戰,便任其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張揚從一個不被人知的假司馬,忽被朝廷一下子提拔為將軍、太守,倒也感謝朝廷恩典。
當張揚聞知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便帶兵送糧至安邑,被拜為安國將軍,封晉陽侯。
當時張楊想隨眾將獻帝迎接到洛陽,然而諸將不從,因此張楊回到野王(今河南沁陽)。
楊奉、董承、韓暹挾天子回到洛陽,因為糧草缺乏,張揚押送糧草至洛陽。令人修繕廢舊宮室。
張揚認為自己在獻帝饑寒危困時奉獻糧食,修繕宮室,保駕有功,遂以“楊”命名這座宮殿,名曰“楊安殿”。
建安元年(一九六年)八月,漢獻帝住進楊安殿,拜張揚為大司馬、假節鉞,欲留朝中。
張楊想起在安邑提出隨獻帝入洛陽,諸將不從,知道對己有猜忌之心,便對朝臣說:“天子應該是和天下人一起的,現在天子有各位公卿大臣輔佐,我乃外臣,當在外圍保護朝廷,怎麽可以留在京都呢?”於是又回至野王。
獻帝入住楊安殿後,人報李傕、郭汜將至,大驚。
楊奉、韓暹主張決一死戰,董承認為,城郭不堅,兵微將寡,如若戰敗,不堪收拾,主張奉駕東行山東,避難待援。
獻帝從其言,即日起駕向山東進發,百官無馬,皆步行隨駕。
剛出洛陽不久,忽聞金鼓喧天,但見塵土飛揚,如千軍萬馬迎頭而至。
獻帝、伏後戰慄無語,百官護衛驚恐萬狀。
正疑懼間,前日派遣山東宣詔使臣引夏侯惇車前跪拜。
使臣複命說:“曹將軍聞知帝駕東歸,即派夏侯惇為先鋒,前來勤王救駕。聞知帝至洛陽,盡起山東兵馬,奉詔分三路隨後將至。”
夏侯惇跪拜車駕前:“曹將軍聞知天子東歸,特命屬下前來救駕,恭祝聖安。”
獻帝稍安,命夏侯惇站起。
少頃,許褚、典韋來至駕前,以軍禮麵君。
獻帝傳諭慰問方畢,曹洪、李典、樂進到來見駕。
曹洪跪拜說:“臣兄孟德聞知賊軍迫近,恐先鋒夏侯將軍孤軍難為,特命我等背道急馳前來協助,臣兄親率大軍隨後即到。”
獻帝心安:“曹將軍真是社稷大臣啊!”
正說著,探馬來報:“李傕、郭汜領兵長驅殺來。”
夏侯惇、曹洪分為兩翼,騎兵在前,步兵隨後,盡力攻擊,斬首萬餘,大敗賊兵。
夏侯惇請百官護駕返回洛陽,自率軍屯於城外。
次日,曹操引大隊人馬到來,夏侯惇等接住,敘說昨日戰況。
曹操將大營安紮城外,隻帶隨從入城,至楊安殿見駕:“臣向蒙國恩,時刻思報。今李傕、郭汜禍亂朝廷,惡貫滿盈。臣擁有精兵二十餘萬,承蒙天子鴻福,以順討逆賊,以正伐邪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請陛下以社稷為重,善保龍體。”
獻帝宣諭慰勞,晉封曹操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錄尚書事。
曹操謝恩後出城回營。
且說李傕、郭汜知道曹操自山東剛來,遠途勞頓,立足未穩,商議速戰。
賈詡勸阻:“不可。曹操兵精將勇,軍強勢盛,不如趁早投降,請恕本身之罪,求免滅族之禍。”
李傕大怒:“吾待汝不薄,卻懷二心,滅我銳氣。”拔劍欲斬賈詡,眾人勸止。
賈詡早知二人難能成事,多次勸阻不聽,見大勢已去,當夜獨騎返回鄉裏。
李傕、郭汜不聽勸阻,引兵攻打曹營,結果大敗而逃,傷亡極殘,降者不計其數,隻有寥寥部從隨其西逃,自知罪惡累累,天下難容,無處安身,隻好逃往山中。
正行間,忽見幾百人從山上呼叫著衝來,為首之人卻是兩名少年。
李傕看不是官軍模樣,急忙催馬上前:“吾等因反叛朝廷被官軍追殺,路徑此地。看二人也是綠林英雄,不如合兵一處,攻打漢室,奪取劉家天下,同享榮華富貴。”
其中一少年躍馬挺槍向前,槍指李傕說:“漢室名存實亡,劉家天下岌岌可危,天下百姓無不恨之。汝等反叛朝廷,卻被追殺得無處安身,竟然口出狂言,欲借百姓之力,抗衡朝廷,奪回失去的天堂,反過來再去禍害百姓,實在可惡。”說著,挺槍縱馬便刺。
另一少年急忙攔住:“傑弟且慢。”
說著轉問李傕:“既是漢室叛軍,敢問將軍是何人?為何人所敗?獻帝現在哪裏?”
李傕見問,便將獻帝逃至洛陽,被曹操救護,自己與郭汜追殺至洛陽,被曹操戰敗經過說了一遍。
二人不聽便罷,聽了更加惱怒。
原來這二人正是黃巾首領白波部下李樂、胡才之子李繼和胡傑。
當年漢獻帝東歸,被李傕、郭汜追殺至河東,詔命李樂、胡才、韓暹等前往救駕。
胡才被李傕亂軍所殺,戰死沙場,韓暹隨楊奉而去,李樂自留河東,不久病死。
胡才之子胡傑欲找李傕,報殺父之仇,找到李樂之子李繼。
二人商議,召集李樂、胡才舊部,重聚山中,尋機為胡才報仇。
胡傑聞知眼前之人正是殺父仇人李傕,分外眼紅,意欲手刃仇人,為父報仇。
李繼知道李傕、郭汜乃西涼勇將,動起手來未必能贏,徒傷部眾性命,目視胡傑切勿輕舉妄動,轉對李傕、郭汜說:“既然二位將軍反叛朝廷,也算同道中人。隻是山寨條件簡陋,不知二位將軍能屈尊否?”
李傕別無去處,便隨李樂、胡傑來至山上。
李繼一邊設宴為二人接風,一邊叫胡傑連夜下山,暗囑以李樂被詔封征北將軍的名義,調遣仆射裴秀率關西諸將到山中捉拿李傕、郭汜。
席間,郭汜問胡傑為何下山?
李繼說:“二位將軍今要入夥落草,然山中糧草無多,才叫胡傑到附近縣府籌借些糧草,以應急需。”
李傕驚問:“各郡縣守令乃朝廷任命,皆視反賊為敵。冰炭豈能一爐,怎肯借糧助敵?”
李繼說:“如今郡守縣令見漢室惶惶不可終日,便不再上繳賦稅。皇上已自身難保,哪能顧得地方?所以地方官吏又想保住各自官位,穩定一方平安,也就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啦!”
郭汜說:“怨不得各地反賊此起彼伏,卻有這般好處。”
李繼說:“百姓造反,隻是被逼,隻求過上太平日子。隻要不想稱王奪權,誰也懶得去管。隻是有些叛賊逆黨,時時想篡權奪位,危及皇室安危,豈能相容?”
李傕、郭汜聽了,不再多說,席散安歇。
將至天亮,裴秀率兵到來,李繼裏應外合,將李傕擒獲。
郭汜見事不妙,與部將伍習殺出包圍,逃往郿縣。
胡傑親手斬殺了李傕,將首級交給裴秀。
裴秀邀李繼、胡傑一塊進京領賞受封。
李繼說:“大仇得報,別無他求。隻求今後不論誰做皇上,隻要善待百姓,使其安居樂業,乃是天下之福。”
裴秀見李繼、胡傑執意不往,自將李傕首級送往京都。
獻帝厚賞加封裴秀,詔命將李傕首級高懸,誅滅其三族。
伍習隨郭汜逃至郿縣,見大勢已去,殺死了郭汜,奪占了郭汜妻妾及家財。
話說曹操追殺李傕、郭汜,大獲全勝,仍然回營,屯兵洛陽城外。
楊奉、韓暹見曹操平定了李傕、郭汜叛亂,成就了大功,必掌朝政,難以容身,就上奏獻帝,以追殺李傕、郭汜為由,引領本部軍馬出城,奔大梁(今河南開封)而去。
獻帝見楊奉、韓暹離京而去,知其不返,而身邊征戰將軍無幾,隨從忠臣謀士老弱,心中不無擔憂。
有臣上奏:“速宣曹操入朝議政。”
獻帝說:“曹孟德平亂有功,朕已晉封,卻一直駐紮城外,不知何意?”
忽見一臣出班上奏:“曹將軍平亂護駕,立下蓋世功勞,部將都以軍禮麵君,忠心可表;二十餘萬雄兵強將恐騷擾京城,駐紮城外,仁義可見。望陛下詔諭,臣願前往宣詔,順便打探虛實。”
獻帝視之,原來是四十來歲的議郎董昭,即下詔,命其前往。
護送糧草前來的張揚令人修繕廢舊宮室。
張楊,字稚叔,並州雲中(今山西原平縣西南)人,最初因為武勇被並州刺史丁原聘為武猛從事。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他奉刺史丁原之命帶兵往見上軍校尉宦官蹇碩。
後來蹇碩死,張揚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並州募兵,得到一千餘人,此後一直留在上黨一帶與幸存的、分散的農民起義軍作戰。
董卓作亂,收買了呂布誅殺了丁原,張揚帶兵攻打上黨太守於壺關(今山西長治壺關)不克,卻攻陷了周邊幾縣,擁有部眾軍卒數千人。
袁紹興兵討伐董卓,來到河內,張楊又和袁紹以及匈奴單於於夫羅一起屯兵於漳水。
匈奴單於欲發動叛亂,張揚和袁紹不從,匈奴單於劫走了張楊,但旋即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敗,
張揚到了黎陽,擺脫了單於的控製,重新聚集人馬。
那時張揚隻是丁原手下的一個假司馬,不為董卓所知。當董卓得知張揚被袁紹追擊,又能擺脫匈奴單於的控製,足見其驍勇善戰,便任其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張揚從一個不被人知的假司馬,忽被朝廷一下子提拔為將軍、太守,倒也感謝朝廷恩典。
當張揚聞知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便帶兵送糧至安邑,被拜為安國將軍,封晉陽侯。
當時張楊想隨眾將獻帝迎接到洛陽,然而諸將不從,因此張楊回到野王(今河南沁陽)。
楊奉、董承、韓暹挾天子回到洛陽,因為糧草缺乏,張揚押送糧草至洛陽。令人修繕廢舊宮室。
張揚認為自己在獻帝饑寒危困時奉獻糧食,修繕宮室,保駕有功,遂以“楊”命名這座宮殿,名曰“楊安殿”。
建安元年(一九六年)八月,漢獻帝住進楊安殿,拜張揚為大司馬、假節鉞,欲留朝中。
張楊想起在安邑提出隨獻帝入洛陽,諸將不從,知道對己有猜忌之心,便對朝臣說:“天子應該是和天下人一起的,現在天子有各位公卿大臣輔佐,我乃外臣,當在外圍保護朝廷,怎麽可以留在京都呢?”於是又回至野王。
獻帝入住楊安殿後,人報李傕、郭汜將至,大驚。
楊奉、韓暹主張決一死戰,董承認為,城郭不堅,兵微將寡,如若戰敗,不堪收拾,主張奉駕東行山東,避難待援。
獻帝從其言,即日起駕向山東進發,百官無馬,皆步行隨駕。
剛出洛陽不久,忽聞金鼓喧天,但見塵土飛揚,如千軍萬馬迎頭而至。
獻帝、伏後戰慄無語,百官護衛驚恐萬狀。
正疑懼間,前日派遣山東宣詔使臣引夏侯惇車前跪拜。
使臣複命說:“曹將軍聞知帝駕東歸,即派夏侯惇為先鋒,前來勤王救駕。聞知帝至洛陽,盡起山東兵馬,奉詔分三路隨後將至。”
夏侯惇跪拜車駕前:“曹將軍聞知天子東歸,特命屬下前來救駕,恭祝聖安。”
獻帝稍安,命夏侯惇站起。
少頃,許褚、典韋來至駕前,以軍禮麵君。
獻帝傳諭慰問方畢,曹洪、李典、樂進到來見駕。
曹洪跪拜說:“臣兄孟德聞知賊軍迫近,恐先鋒夏侯將軍孤軍難為,特命我等背道急馳前來協助,臣兄親率大軍隨後即到。”
獻帝心安:“曹將軍真是社稷大臣啊!”
正說著,探馬來報:“李傕、郭汜領兵長驅殺來。”
夏侯惇、曹洪分為兩翼,騎兵在前,步兵隨後,盡力攻擊,斬首萬餘,大敗賊兵。
夏侯惇請百官護駕返回洛陽,自率軍屯於城外。
次日,曹操引大隊人馬到來,夏侯惇等接住,敘說昨日戰況。
曹操將大營安紮城外,隻帶隨從入城,至楊安殿見駕:“臣向蒙國恩,時刻思報。今李傕、郭汜禍亂朝廷,惡貫滿盈。臣擁有精兵二十餘萬,承蒙天子鴻福,以順討逆賊,以正伐邪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請陛下以社稷為重,善保龍體。”
獻帝宣諭慰勞,晉封曹操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錄尚書事。
曹操謝恩後出城回營。
且說李傕、郭汜知道曹操自山東剛來,遠途勞頓,立足未穩,商議速戰。
賈詡勸阻:“不可。曹操兵精將勇,軍強勢盛,不如趁早投降,請恕本身之罪,求免滅族之禍。”
李傕大怒:“吾待汝不薄,卻懷二心,滅我銳氣。”拔劍欲斬賈詡,眾人勸止。
賈詡早知二人難能成事,多次勸阻不聽,見大勢已去,當夜獨騎返回鄉裏。
李傕、郭汜不聽勸阻,引兵攻打曹營,結果大敗而逃,傷亡極殘,降者不計其數,隻有寥寥部從隨其西逃,自知罪惡累累,天下難容,無處安身,隻好逃往山中。
正行間,忽見幾百人從山上呼叫著衝來,為首之人卻是兩名少年。
李傕看不是官軍模樣,急忙催馬上前:“吾等因反叛朝廷被官軍追殺,路徑此地。看二人也是綠林英雄,不如合兵一處,攻打漢室,奪取劉家天下,同享榮華富貴。”
其中一少年躍馬挺槍向前,槍指李傕說:“漢室名存實亡,劉家天下岌岌可危,天下百姓無不恨之。汝等反叛朝廷,卻被追殺得無處安身,竟然口出狂言,欲借百姓之力,抗衡朝廷,奪回失去的天堂,反過來再去禍害百姓,實在可惡。”說著,挺槍縱馬便刺。
另一少年急忙攔住:“傑弟且慢。”
說著轉問李傕:“既是漢室叛軍,敢問將軍是何人?為何人所敗?獻帝現在哪裏?”
李傕見問,便將獻帝逃至洛陽,被曹操救護,自己與郭汜追殺至洛陽,被曹操戰敗經過說了一遍。
二人不聽便罷,聽了更加惱怒。
原來這二人正是黃巾首領白波部下李樂、胡才之子李繼和胡傑。
當年漢獻帝東歸,被李傕、郭汜追殺至河東,詔命李樂、胡才、韓暹等前往救駕。
胡才被李傕亂軍所殺,戰死沙場,韓暹隨楊奉而去,李樂自留河東,不久病死。
胡才之子胡傑欲找李傕,報殺父之仇,找到李樂之子李繼。
二人商議,召集李樂、胡才舊部,重聚山中,尋機為胡才報仇。
胡傑聞知眼前之人正是殺父仇人李傕,分外眼紅,意欲手刃仇人,為父報仇。
李繼知道李傕、郭汜乃西涼勇將,動起手來未必能贏,徒傷部眾性命,目視胡傑切勿輕舉妄動,轉對李傕、郭汜說:“既然二位將軍反叛朝廷,也算同道中人。隻是山寨條件簡陋,不知二位將軍能屈尊否?”
李傕別無去處,便隨李樂、胡傑來至山上。
李繼一邊設宴為二人接風,一邊叫胡傑連夜下山,暗囑以李樂被詔封征北將軍的名義,調遣仆射裴秀率關西諸將到山中捉拿李傕、郭汜。
席間,郭汜問胡傑為何下山?
李繼說:“二位將軍今要入夥落草,然山中糧草無多,才叫胡傑到附近縣府籌借些糧草,以應急需。”
李傕驚問:“各郡縣守令乃朝廷任命,皆視反賊為敵。冰炭豈能一爐,怎肯借糧助敵?”
李繼說:“如今郡守縣令見漢室惶惶不可終日,便不再上繳賦稅。皇上已自身難保,哪能顧得地方?所以地方官吏又想保住各自官位,穩定一方平安,也就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啦!”
郭汜說:“怨不得各地反賊此起彼伏,卻有這般好處。”
李繼說:“百姓造反,隻是被逼,隻求過上太平日子。隻要不想稱王奪權,誰也懶得去管。隻是有些叛賊逆黨,時時想篡權奪位,危及皇室安危,豈能相容?”
李傕、郭汜聽了,不再多說,席散安歇。
將至天亮,裴秀率兵到來,李繼裏應外合,將李傕擒獲。
郭汜見事不妙,與部將伍習殺出包圍,逃往郿縣。
胡傑親手斬殺了李傕,將首級交給裴秀。
裴秀邀李繼、胡傑一塊進京領賞受封。
李繼說:“大仇得報,別無他求。隻求今後不論誰做皇上,隻要善待百姓,使其安居樂業,乃是天下之福。”
裴秀見李繼、胡傑執意不往,自將李傕首級送往京都。
獻帝厚賞加封裴秀,詔命將李傕首級高懸,誅滅其三族。
伍習隨郭汜逃至郿縣,見大勢已去,殺死了郭汜,奪占了郭汜妻妾及家財。
話說曹操追殺李傕、郭汜,大獲全勝,仍然回營,屯兵洛陽城外。
楊奉、韓暹見曹操平定了李傕、郭汜叛亂,成就了大功,必掌朝政,難以容身,就上奏獻帝,以追殺李傕、郭汜為由,引領本部軍馬出城,奔大梁(今河南開封)而去。
獻帝見楊奉、韓暹離京而去,知其不返,而身邊征戰將軍無幾,隨從忠臣謀士老弱,心中不無擔憂。
有臣上奏:“速宣曹操入朝議政。”
獻帝說:“曹孟德平亂有功,朕已晉封,卻一直駐紮城外,不知何意?”
忽見一臣出班上奏:“曹將軍平亂護駕,立下蓋世功勞,部將都以軍禮麵君,忠心可表;二十餘萬雄兵強將恐騷擾京城,駐紮城外,仁義可見。望陛下詔諭,臣願前往宣詔,順便打探虛實。”
獻帝視之,原來是四十來歲的議郎董昭,即下詔,命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