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曹操即席演說,坦露心機,眾皆參拜:“雖伊尹、周公,也難與丞相相比。”
文人才子見曹操出口成文,衝破漢代以來散文舊框束縛,清新灑脫,無不心悅誠服,稱讚為“文章之楷模”。
曹操大喜,令置酒設宴,同飲慶賀。
曹操連飲數杯,一時興起,喚左右捧過筆硯,欲作《銅雀台詩》。正要下筆,忽報東吳來使求見。
曹操令人喚入。
來使參拜畢,呈上奏表:“受孫侯派遣往許都拜見丞相,聞知丞相會群臣於鄴郡慶賞銅雀台,特趕來候見。今荊州大部已屬劉備,孫侯把妹嫁給劉備,並表奏劉備為荊州牧。”
曹操看完奏表,教人引來使往台下就坐。
來使去後,曹操說:“孫權赤壁獲勝,本應攻占荊州,卻被劉備索取,反而將其妹嫁給劉備,表奏劉備為荊州牧,不知何意?”
程昱說:“孫權本忌劉備,欲以兵攻之,又恐丞相乘虛而擊。故遣使表薦劉備,一來可安劉備之心,二來示意孫劉結好,不可輕易動兵,以塞丞相之望。”
曹操點頭稱是:“若能拆散孫劉合力,事當能濟。”
程昱說:“孫權倚重依靠的是周瑜,而周瑜卻忌恨劉備、諸葛亮。丞相若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這樣一來,周瑜必以劉備為仇,奪取荊州。待孫劉相互吞並,兩敗俱傷,乘間圖之,可收一鼓二敵之效。”
曹操又說:“北方既定,但由於連年混戰,百廢待興,吾當大力招攬厚民善治人才,盡快恢複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百姓安居樂業。”
程昱說:“華歆華子魚,詔拜豫章太守,善於治理,因為政清不煩,吏民感而愛之。孫策經略江東,豫章乃成一葉孤舟。華歆顧及百姓安危,保護軍吏生命,不戰而歸附孫策。若假天子詔命邀其來京,即可慰籍孫權,又可為我所用,豈不兩全其美?”
曹操說:“善!”遂召來使上台,重加賞賜,即回許都,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邀請華歆作為通好使節速至許都。
來使奉詔回到東吳,見了孫權,奉上詔命,備說曹操邀請華歆進京通好之意。
孫權不想讓華歆離開,華歆對孫權說:“吳侯因為能遵奉皇帝之命,這才能與曹公結下友誼,但這份友誼還不牢固。讓我去那邊為您加深,豈不更好?留我在此,是養一個無用之物,這不是好辦法。”
孫權聽了很高興,於是答應送他入京。
華歆離開江東時,賓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餘人都趕來相送,並贈送了“數百金”的巨額錢物。
華歆是來者不拒,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
臨行之日,他把賓朋好友所贈財物全擺出來,對送行者說:“本來沒有拒絕諸位饋贈之心,所以收受的禮品很多。想著我這次是孤零零地單車遠行,本來是無罪之身,但懷藏壁玉就有被殺的理由,望賓朋好友為我想一個萬全計策。”
眾人誰也沒有保證他帶著沉重的金銀珍寶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計策,隻好收回原來的贈予,無不佩服其高尚的品德。
華歆就這樣兩袖清風來至京師,很受曹操器重,被授任為議郎,兼司空軍事,後升任尚書,又轉升侍中。
且說周瑜與曹仁江陵鏖兵,劉備用諸葛亮計,以助周瑜為名,教趙雲暗奪取了江陵,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
周瑜用美人計,賺劉備至南徐為質換取荊州,又被諸葛亮設計逃脫,賠了夫人又折兵,再次氣得金瘡迸裂,倒在船上。
今被詔封南郡太守,意欲報仇,上書孫權,乞令魯肅去討還荊州。
孫權對魯肅說:“子敬昔日擔保把荊州借給劉備,卻一直遷延不還,等待何時?”
魯肅說:“文書上明白寫著,得了西川便還。”
孫權叱說:“隻說取西川,遲遲卻不動兵,豈不等老了人?”
魯肅說:“吾願前往去說。”遂乘船往荊州去見劉備。
再說劉備與諸葛亮在荊州廣聚糧草,調練軍馬。
早有諸葛亮派往許都的密探來報:“曹操鄴城設宴慶賀銅雀台,武將顯能,文人薈萃。回到許都,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
劉備聞聽笑說:“曹操赤壁大敗,聚集將領顯能到還罷了,弄去一般文人雅俗,吟詩作賦,豈不是敗中取樂,自我聊慰?”
諸葛亮暗忖:曹操靠武縱馬定乾坤,憑文提筆安天下,所慮極遠,帝王之略也。便對劉備說:“曹操表封周瑜、程普,是想讓孫權放鬆警惕,以便與我爭奪荊州,致使兩敗俱傷,從中取利。”
正說間,東吳密探來報:“周瑜領南郡太守,意欲奪取荊州。孫權派遣魯肅前來索取,不日即至。”
劉備說:“魯肅此來,定為索要荊州,何以應之?”
諸葛亮說:“魯肅若提荊州之事,主公隻管放聲大哭。待哭到悲切之處,吾再出來解勸。”
計議方定,報稱:“魯肅至。”
劉備迎接魯肅入府,禮畢敘坐。
魯肅說:“今奉吳侯鈞命,專為荊州一事而來。皇叔已借住多時,一直不說歸還。現在兩家已經結親,當看親情麵上,望早早交還。”
劉備聞言,二話沒說,掩麵大哭。
魯肅驚問:“皇叔何故如此?”
劉備也不答話,隻管慟哭不止。
正當魯肅手足無措時,諸葛亮從屏後走出:“子敬知道我主公為何如此慟哭嗎?”
魯肅說:“實在不知。”
諸葛亮說:“這是明擺著的事情。當初我主公借荊州時,你我擔保,取得西川即還。仔細想來,益州劉璋乃我主公之弟,皆為皇室骨肉,若興兵去取,恐被外人唾罵;若要不取,還了荊州,何處安身?未取西川,又不還荊州,於尊舅孫侯麵上又不好看,又加上你我中間保人,還與不還,事處兩難,故淚出衷腸。”
諸葛亮一番話真格觸動了劉備衷腸,自與關羽、張飛應募從征以來,東拚西殺,北靠南依,至今尚無固定的立身之地,棲宿之所,哀自心生,悲從中來,真的發自肺腑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魯肅見狀,驚慌失措,上前勸慰:“皇叔且休煩惱,與孔明從長計議。”
諸葛亮說:“吾知子敬寬仁澤厚,善解人難。有煩子敬回見吳侯,勿惜一言之勞,將我主公煩惱景情,懇告吳侯,乞求再容幾時。”
魯肅說:“倘吳侯不從,如之奈何?”
諸葛亮說:“吳侯既然將親妹嫁給皇叔,哪能不從呢?還望子敬善言回複。”
魯肅戰略上一直主張孫劉聯合抗曹,本性寬厚仁慈,出於大局考慮,又見劉備如此斷腸哀痛,於心不忍,隻好應允。
劉備動不動就以痛哭示人,而能收到預想成效,後人有語雲:“劉備的江山,越哭越穩。”
魯肅辭別劉備、諸葛亮,徑往柴桑,見了周瑜,具言其事。
周瑜頓足說:“子敬又中了諸葛亮之計。當初劉備依附劉表,待之甚厚,尚且存有吞並之意,隻是礙於世人輿論,方才等到劉表長子劉琦死後,假以劉表臨死遺托為名占據荊州,既圖其名又得其利。今老調重彈,又以不忍心進兵奪取西川為由推托,其狼子野心若揭矣!”
魯肅說:“如今當用何計取回荊州?”
周瑜說:“子敬不必去見吳侯,免得責怪。再往荊州,對劉備說:‘孫劉既結為親,便是一家。若皇叔礙於臉麵,不忍去取西川,我東吳起兵去取。取得西川後,作為嫁資,換回荊州。’劉備聞言必喜,荊州即可取回。”
魯肅說:“西川路途遙遠,取之不易,都督此計未必可行。”
周瑜笑說:“子敬真是實在。你道我真個去取西川給他?隻是以此為名罷了。東吳起兵收川,路過荊州,就向他索要錢糧,劉備必然出城勞軍,那時乘勢殺之,奪取荊州,既雪了我心頭之恨,又解了子敬惹下的禍根。”
魯肅領計,再往荊州。
早有密探將魯肅未去南徐見孫權,而直往柴桑與周瑜密謀密報諸葛亮。
待魯肅至,說了孫侯情願起兵取西川,然後作為嫁資,換回荊州的意思,要求軍馬經過荊州時接應些錢糧。
諸葛亮已知這是周瑜的假途滅虢之計,便將計就計,對魯肅說:“如雄師到日,即當遠接犒勞。”
魯肅暗喜,回報周瑜。
周瑜自以為得計,便將取益州換荊州的計謀稟告孫權,批準後起兵五萬,進發荊州,不料又中了諸葛亮之計,怒氣填胸,箭瘡三氣而複裂,大叫一聲,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突然昏迷不醒,眾將哭泣呼喊,徐徐複醒,喚左右取紙筆作書給孫權,對眾將說:“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汝等要善事吳侯,共成大業。”說罷,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卒,年僅三十六歲。
孫權聞報周瑜死訊,拆遺書觀看,乃推薦魯肅代都督一職,不禁哭泣說:“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誰呢?既遺書特薦子敬,豈有不從之理。”即日即命魯肅為都督,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左右皆被感動。
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命厚葬,公出各項喪葬費用,厚恤周瑜長子周循、次子周胤及其女兒。
龐統聞知周瑜死訊,急忙趕往巴丘,送喪至柴桑。
吳地文人學士多知龐統名號,知其在赤壁大戰中立有大功,且喜好評價人物,樹立別人的名聲。被其評價之人,往往都超過本人實際才能。
有人感到奇怪,問他為何如此?
龐統說:“方今天下大亂,正義之道逐漸衰退,善人少而惡人多。我想興起這樣的風俗以達到助長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揚好的榜樣,改善世風。如果不這樣做,善人會越來越少。十個人當中如果可以改善五個人,就可以將此事完成一半,進而達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誌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勵自己,這樣難道不行嗎?”
不少人都願與其接近,聽其評說。
龐統隨眾人將周瑜靈柩送至柴桑欲回時,與其一起送喪的陸績、顧劭、全琮等人前來送別。
龐統知道他們的來意,於是告訴他們說:“陸績可以說是一匹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劭可以說是一隻駑牛能負重遠行。”對全琮說:“汝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雖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時佳人。”
陸績、顧劭對龐統說:“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評四海之內的名士。”
於是陸績、顧劭、全琮等人與龐統深交而還。
事後,有人曾問龐統:“陸績比顧劭好嗎?”
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隻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裏,所負載的哪裏隻是一個人的重量呢?”
顧劭聽說後,去見龐統,與其交談。
顧劭問:“先生有善於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
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綜合分析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
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遂與其相交親近。
卻說諸葛亮在荊州聞周瑜死訊,為了進一步鞏固孫劉聯盟,共同抗拒曹操,又上演了“諸葛亮吊孝”一出。
諸葛亮徑至柴桑,魯肅出於聯合抗曹大局,以禮迎接。
周瑜部將多以為都督被諸葛亮氣死,欲殺諸葛亮報仇,因見趙雲帶劍緊隨,不敢下手。
諸葛亮跪靈前失聲痛哭。後人在編演的《諸葛亮吊孝》戲劇中,為諸葛亮設計的一段唱詞說:“哭了聲都督英賢,哭了聲周都督!再叫聲我的周賢弟呀!實指望你我二人同心攜手共圖大業,不料在曹操猖獗之際,我的賢弟你、你就早早死去了!
三獻爵孔明我躬身拜叩,想起來前情事痛在心頭。
也自從孫與劉咱們同心攜手,破曹兵戰赤壁振興荊州。
哪料到公瑾弟你命不長壽,實可歎誌未酬就一命罷休。
賢弟死不報喪所因何故?難道說人不在情也不留?
突然間小軍報賢弟終壽,聞噩耗事倉促備禮不周。
為兄我修祭文敬獻亡友,千行字寫不盡你一世功勳!
靈前故友祭忠魂,我的周都督啊,追思平生痛我心。
公瑾弟保東吳你把心血用盡,柴桑口掌帥印統領三軍。
為破曹差子敬你將我相聘,共商討天下事大破曹軍。
我言道心腹患蔡瑁與張允,通水戰識韜略不利我軍。
公瑾弟合掌笑情不自禁,定除去二賊子方顯超群。
巧的是曹營內有一人誇口奏本,他管保勸故交就是都督你呀,棄吳降曹另稱臣。
可笑那曹孟德用計不穩,差蔣幹來柴桑與你談心。
公瑾弟見此人又惱又恨,你暗暗定一計奧妙如神。
公案上你修下離間書信,蔣幹他果中計盜書私奔。
曹孟德聞此事怒不可忍,遂令人斬了蔡瑁與張允,除掉咱的對頭人。
借敵殺敵你的計謀準,看起來你比我孔明勝三分。
天下的奇男子可算是公瑾,我的賢弟呀!
諸葛亮今日來吊孝,可真是哭不成來我又擔心哪。
我一生失去了個知心人,我一人破曹怎勝任?
有道是孤掌難鳴獨樹不成林。
曾記得三江口你去觀曹陣,見戰船一連十十連百殺氣騰騰,愁得賢弟大病纏身。
為兄我忙進帳把病探問,未相談已知你的病源起因。
我言道治你的病須用一個字,你說道就是請來華陀也難除根。
我說不妨取出筆兩杆,試看投心不投心。
咱二人手掌各寫字,轉麵一齊就把手伸。
抬頭看“火”“火”字相同來心相印。
我說賢弟呀!你的病刮一場東風才除根。
一句話說得你合掌笑,你說孔明兄啊!咱弟兄可算是知己知彼的知心人。
這一個“風”字就值千金。
我情願借東風相助於你,你駕舟縱火映紅雲。
遂吩咐三江口戰船備穩,為兄我南屏山上去觀天文。
借東風飛沙走石吼聲緊,蔽日遮空漫江心。
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漫江滾,燒得那曹營的兵將八十三萬一個一個無處奔。
曹孟德赤壁敗了陣,孫劉兩家誰敢侵?
汗馬功勞講不盡,全憑咱協力與同心。
你我弟兄有一比,猶如對麵來撫琴。
你手撫瑤琴有神韻,為兄我高山流水知琴音。
聽琴之人今還在,撫琴之人命歸陰。
知情者說咱是知己,不知者說咱是仇人。
今日賢弟你一死,這是非黑白可是怎樣分哪?我的賢弟呀!”
雖然諸葛亮較周瑜年輕,但口口聲聲“周賢弟”的昵稱,使在場的人頗為感動,以致後人把諸葛亮吊孝的故事編成了歇後語,“諸葛亮吊孝——假戲真做”。
魯肅聽了諸葛亮如泣如歌的哭訴,情真意切,言辭悲愴,亦為感傷,自思:孔明言辭,當是發自肺腑,不像嬌柔作態,裝腔作勢,想必公瑾量窄,不能容人而致。
祭畢,魯肅設宴款待諸葛亮,商談加強聯盟之事。
諸葛亮向魯肅就任東吳都督表示恭賀後,辭回。
正要下船,隻見江邊一人道袍竹冠,皂絛素履,一把扯住大笑說:“好你孔明,三氣周郎致死,卻又來吊孝,明欺東吳無人,就不怕東吳將領誅殺以償命乎?”
文人才子見曹操出口成文,衝破漢代以來散文舊框束縛,清新灑脫,無不心悅誠服,稱讚為“文章之楷模”。
曹操大喜,令置酒設宴,同飲慶賀。
曹操連飲數杯,一時興起,喚左右捧過筆硯,欲作《銅雀台詩》。正要下筆,忽報東吳來使求見。
曹操令人喚入。
來使參拜畢,呈上奏表:“受孫侯派遣往許都拜見丞相,聞知丞相會群臣於鄴郡慶賞銅雀台,特趕來候見。今荊州大部已屬劉備,孫侯把妹嫁給劉備,並表奏劉備為荊州牧。”
曹操看完奏表,教人引來使往台下就坐。
來使去後,曹操說:“孫權赤壁獲勝,本應攻占荊州,卻被劉備索取,反而將其妹嫁給劉備,表奏劉備為荊州牧,不知何意?”
程昱說:“孫權本忌劉備,欲以兵攻之,又恐丞相乘虛而擊。故遣使表薦劉備,一來可安劉備之心,二來示意孫劉結好,不可輕易動兵,以塞丞相之望。”
曹操點頭稱是:“若能拆散孫劉合力,事當能濟。”
程昱說:“孫權倚重依靠的是周瑜,而周瑜卻忌恨劉備、諸葛亮。丞相若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這樣一來,周瑜必以劉備為仇,奪取荊州。待孫劉相互吞並,兩敗俱傷,乘間圖之,可收一鼓二敵之效。”
曹操又說:“北方既定,但由於連年混戰,百廢待興,吾當大力招攬厚民善治人才,盡快恢複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百姓安居樂業。”
程昱說:“華歆華子魚,詔拜豫章太守,善於治理,因為政清不煩,吏民感而愛之。孫策經略江東,豫章乃成一葉孤舟。華歆顧及百姓安危,保護軍吏生命,不戰而歸附孫策。若假天子詔命邀其來京,即可慰籍孫權,又可為我所用,豈不兩全其美?”
曹操說:“善!”遂召來使上台,重加賞賜,即回許都,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邀請華歆作為通好使節速至許都。
來使奉詔回到東吳,見了孫權,奉上詔命,備說曹操邀請華歆進京通好之意。
孫權不想讓華歆離開,華歆對孫權說:“吳侯因為能遵奉皇帝之命,這才能與曹公結下友誼,但這份友誼還不牢固。讓我去那邊為您加深,豈不更好?留我在此,是養一個無用之物,這不是好辦法。”
孫權聽了很高興,於是答應送他入京。
華歆離開江東時,賓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餘人都趕來相送,並贈送了“數百金”的巨額錢物。
華歆是來者不拒,暗中卻在贈金上作了標記。
臨行之日,他把賓朋好友所贈財物全擺出來,對送行者說:“本來沒有拒絕諸位饋贈之心,所以收受的禮品很多。想著我這次是孤零零地單車遠行,本來是無罪之身,但懷藏壁玉就有被殺的理由,望賓朋好友為我想一個萬全計策。”
眾人誰也沒有保證他帶著沉重的金銀珍寶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計策,隻好收回原來的贈予,無不佩服其高尚的品德。
華歆就這樣兩袖清風來至京師,很受曹操器重,被授任為議郎,兼司空軍事,後升任尚書,又轉升侍中。
且說周瑜與曹仁江陵鏖兵,劉備用諸葛亮計,以助周瑜為名,教趙雲暗奪取了江陵,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
周瑜用美人計,賺劉備至南徐為質換取荊州,又被諸葛亮設計逃脫,賠了夫人又折兵,再次氣得金瘡迸裂,倒在船上。
今被詔封南郡太守,意欲報仇,上書孫權,乞令魯肅去討還荊州。
孫權對魯肅說:“子敬昔日擔保把荊州借給劉備,卻一直遷延不還,等待何時?”
魯肅說:“文書上明白寫著,得了西川便還。”
孫權叱說:“隻說取西川,遲遲卻不動兵,豈不等老了人?”
魯肅說:“吾願前往去說。”遂乘船往荊州去見劉備。
再說劉備與諸葛亮在荊州廣聚糧草,調練軍馬。
早有諸葛亮派往許都的密探來報:“曹操鄴城設宴慶賀銅雀台,武將顯能,文人薈萃。回到許都,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
劉備聞聽笑說:“曹操赤壁大敗,聚集將領顯能到還罷了,弄去一般文人雅俗,吟詩作賦,豈不是敗中取樂,自我聊慰?”
諸葛亮暗忖:曹操靠武縱馬定乾坤,憑文提筆安天下,所慮極遠,帝王之略也。便對劉備說:“曹操表封周瑜、程普,是想讓孫權放鬆警惕,以便與我爭奪荊州,致使兩敗俱傷,從中取利。”
正說間,東吳密探來報:“周瑜領南郡太守,意欲奪取荊州。孫權派遣魯肅前來索取,不日即至。”
劉備說:“魯肅此來,定為索要荊州,何以應之?”
諸葛亮說:“魯肅若提荊州之事,主公隻管放聲大哭。待哭到悲切之處,吾再出來解勸。”
計議方定,報稱:“魯肅至。”
劉備迎接魯肅入府,禮畢敘坐。
魯肅說:“今奉吳侯鈞命,專為荊州一事而來。皇叔已借住多時,一直不說歸還。現在兩家已經結親,當看親情麵上,望早早交還。”
劉備聞言,二話沒說,掩麵大哭。
魯肅驚問:“皇叔何故如此?”
劉備也不答話,隻管慟哭不止。
正當魯肅手足無措時,諸葛亮從屏後走出:“子敬知道我主公為何如此慟哭嗎?”
魯肅說:“實在不知。”
諸葛亮說:“這是明擺著的事情。當初我主公借荊州時,你我擔保,取得西川即還。仔細想來,益州劉璋乃我主公之弟,皆為皇室骨肉,若興兵去取,恐被外人唾罵;若要不取,還了荊州,何處安身?未取西川,又不還荊州,於尊舅孫侯麵上又不好看,又加上你我中間保人,還與不還,事處兩難,故淚出衷腸。”
諸葛亮一番話真格觸動了劉備衷腸,自與關羽、張飛應募從征以來,東拚西殺,北靠南依,至今尚無固定的立身之地,棲宿之所,哀自心生,悲從中來,真的發自肺腑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魯肅見狀,驚慌失措,上前勸慰:“皇叔且休煩惱,與孔明從長計議。”
諸葛亮說:“吾知子敬寬仁澤厚,善解人難。有煩子敬回見吳侯,勿惜一言之勞,將我主公煩惱景情,懇告吳侯,乞求再容幾時。”
魯肅說:“倘吳侯不從,如之奈何?”
諸葛亮說:“吳侯既然將親妹嫁給皇叔,哪能不從呢?還望子敬善言回複。”
魯肅戰略上一直主張孫劉聯合抗曹,本性寬厚仁慈,出於大局考慮,又見劉備如此斷腸哀痛,於心不忍,隻好應允。
劉備動不動就以痛哭示人,而能收到預想成效,後人有語雲:“劉備的江山,越哭越穩。”
魯肅辭別劉備、諸葛亮,徑往柴桑,見了周瑜,具言其事。
周瑜頓足說:“子敬又中了諸葛亮之計。當初劉備依附劉表,待之甚厚,尚且存有吞並之意,隻是礙於世人輿論,方才等到劉表長子劉琦死後,假以劉表臨死遺托為名占據荊州,既圖其名又得其利。今老調重彈,又以不忍心進兵奪取西川為由推托,其狼子野心若揭矣!”
魯肅說:“如今當用何計取回荊州?”
周瑜說:“子敬不必去見吳侯,免得責怪。再往荊州,對劉備說:‘孫劉既結為親,便是一家。若皇叔礙於臉麵,不忍去取西川,我東吳起兵去取。取得西川後,作為嫁資,換回荊州。’劉備聞言必喜,荊州即可取回。”
魯肅說:“西川路途遙遠,取之不易,都督此計未必可行。”
周瑜笑說:“子敬真是實在。你道我真個去取西川給他?隻是以此為名罷了。東吳起兵收川,路過荊州,就向他索要錢糧,劉備必然出城勞軍,那時乘勢殺之,奪取荊州,既雪了我心頭之恨,又解了子敬惹下的禍根。”
魯肅領計,再往荊州。
早有密探將魯肅未去南徐見孫權,而直往柴桑與周瑜密謀密報諸葛亮。
待魯肅至,說了孫侯情願起兵取西川,然後作為嫁資,換回荊州的意思,要求軍馬經過荊州時接應些錢糧。
諸葛亮已知這是周瑜的假途滅虢之計,便將計就計,對魯肅說:“如雄師到日,即當遠接犒勞。”
魯肅暗喜,回報周瑜。
周瑜自以為得計,便將取益州換荊州的計謀稟告孫權,批準後起兵五萬,進發荊州,不料又中了諸葛亮之計,怒氣填胸,箭瘡三氣而複裂,大叫一聲,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突然昏迷不醒,眾將哭泣呼喊,徐徐複醒,喚左右取紙筆作書給孫權,對眾將說:“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汝等要善事吳侯,共成大業。”說罷,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卒,年僅三十六歲。
孫權聞報周瑜死訊,拆遺書觀看,乃推薦魯肅代都督一職,不禁哭泣說:“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誰呢?既遺書特薦子敬,豈有不從之理。”即日即命魯肅為都督,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左右皆被感動。
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命厚葬,公出各項喪葬費用,厚恤周瑜長子周循、次子周胤及其女兒。
龐統聞知周瑜死訊,急忙趕往巴丘,送喪至柴桑。
吳地文人學士多知龐統名號,知其在赤壁大戰中立有大功,且喜好評價人物,樹立別人的名聲。被其評價之人,往往都超過本人實際才能。
有人感到奇怪,問他為何如此?
龐統說:“方今天下大亂,正義之道逐漸衰退,善人少而惡人多。我想興起這樣的風俗以達到助長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揚好的榜樣,改善世風。如果不這樣做,善人會越來越少。十個人當中如果可以改善五個人,就可以將此事完成一半,進而達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誌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勵自己,這樣難道不行嗎?”
不少人都願與其接近,聽其評說。
龐統隨眾人將周瑜靈柩送至柴桑欲回時,與其一起送喪的陸績、顧劭、全琮等人前來送別。
龐統知道他們的來意,於是告訴他們說:“陸績可以說是一匹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劭可以說是一隻駑牛能負重遠行。”對全琮說:“汝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雖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時佳人。”
陸績、顧劭對龐統說:“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評四海之內的名士。”
於是陸績、顧劭、全琮等人與龐統深交而還。
事後,有人曾問龐統:“陸績比顧劭好嗎?”
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隻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裏,所負載的哪裏隻是一個人的重量呢?”
顧劭聽說後,去見龐統,與其交談。
顧劭問:“先生有善於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
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綜合分析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
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遂與其相交親近。
卻說諸葛亮在荊州聞周瑜死訊,為了進一步鞏固孫劉聯盟,共同抗拒曹操,又上演了“諸葛亮吊孝”一出。
諸葛亮徑至柴桑,魯肅出於聯合抗曹大局,以禮迎接。
周瑜部將多以為都督被諸葛亮氣死,欲殺諸葛亮報仇,因見趙雲帶劍緊隨,不敢下手。
諸葛亮跪靈前失聲痛哭。後人在編演的《諸葛亮吊孝》戲劇中,為諸葛亮設計的一段唱詞說:“哭了聲都督英賢,哭了聲周都督!再叫聲我的周賢弟呀!實指望你我二人同心攜手共圖大業,不料在曹操猖獗之際,我的賢弟你、你就早早死去了!
三獻爵孔明我躬身拜叩,想起來前情事痛在心頭。
也自從孫與劉咱們同心攜手,破曹兵戰赤壁振興荊州。
哪料到公瑾弟你命不長壽,實可歎誌未酬就一命罷休。
賢弟死不報喪所因何故?難道說人不在情也不留?
突然間小軍報賢弟終壽,聞噩耗事倉促備禮不周。
為兄我修祭文敬獻亡友,千行字寫不盡你一世功勳!
靈前故友祭忠魂,我的周都督啊,追思平生痛我心。
公瑾弟保東吳你把心血用盡,柴桑口掌帥印統領三軍。
為破曹差子敬你將我相聘,共商討天下事大破曹軍。
我言道心腹患蔡瑁與張允,通水戰識韜略不利我軍。
公瑾弟合掌笑情不自禁,定除去二賊子方顯超群。
巧的是曹營內有一人誇口奏本,他管保勸故交就是都督你呀,棄吳降曹另稱臣。
可笑那曹孟德用計不穩,差蔣幹來柴桑與你談心。
公瑾弟見此人又惱又恨,你暗暗定一計奧妙如神。
公案上你修下離間書信,蔣幹他果中計盜書私奔。
曹孟德聞此事怒不可忍,遂令人斬了蔡瑁與張允,除掉咱的對頭人。
借敵殺敵你的計謀準,看起來你比我孔明勝三分。
天下的奇男子可算是公瑾,我的賢弟呀!
諸葛亮今日來吊孝,可真是哭不成來我又擔心哪。
我一生失去了個知心人,我一人破曹怎勝任?
有道是孤掌難鳴獨樹不成林。
曾記得三江口你去觀曹陣,見戰船一連十十連百殺氣騰騰,愁得賢弟大病纏身。
為兄我忙進帳把病探問,未相談已知你的病源起因。
我言道治你的病須用一個字,你說道就是請來華陀也難除根。
我說不妨取出筆兩杆,試看投心不投心。
咱二人手掌各寫字,轉麵一齊就把手伸。
抬頭看“火”“火”字相同來心相印。
我說賢弟呀!你的病刮一場東風才除根。
一句話說得你合掌笑,你說孔明兄啊!咱弟兄可算是知己知彼的知心人。
這一個“風”字就值千金。
我情願借東風相助於你,你駕舟縱火映紅雲。
遂吩咐三江口戰船備穩,為兄我南屏山上去觀天文。
借東風飛沙走石吼聲緊,蔽日遮空漫江心。
火借風勢風助火威漫江滾,燒得那曹營的兵將八十三萬一個一個無處奔。
曹孟德赤壁敗了陣,孫劉兩家誰敢侵?
汗馬功勞講不盡,全憑咱協力與同心。
你我弟兄有一比,猶如對麵來撫琴。
你手撫瑤琴有神韻,為兄我高山流水知琴音。
聽琴之人今還在,撫琴之人命歸陰。
知情者說咱是知己,不知者說咱是仇人。
今日賢弟你一死,這是非黑白可是怎樣分哪?我的賢弟呀!”
雖然諸葛亮較周瑜年輕,但口口聲聲“周賢弟”的昵稱,使在場的人頗為感動,以致後人把諸葛亮吊孝的故事編成了歇後語,“諸葛亮吊孝——假戲真做”。
魯肅聽了諸葛亮如泣如歌的哭訴,情真意切,言辭悲愴,亦為感傷,自思:孔明言辭,當是發自肺腑,不像嬌柔作態,裝腔作勢,想必公瑾量窄,不能容人而致。
祭畢,魯肅設宴款待諸葛亮,商談加強聯盟之事。
諸葛亮向魯肅就任東吳都督表示恭賀後,辭回。
正要下船,隻見江邊一人道袍竹冠,皂絛素履,一把扯住大笑說:“好你孔明,三氣周郎致死,卻又來吊孝,明欺東吳無人,就不怕東吳將領誅殺以償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