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普遍認為小喵單車也會走補貼的路線。


    誰錢多誰就是爸爸。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小喵出行ceo王羸表示,已經和神喵汽車簽訂了協議。


    截止到明年底,喵車將會向小喵出行提供其三期造車產能的50%,用以支持小喵出行的網約車計劃。


    根據王羸給出的數據。


    這個50%產能總量超過31.2萬輛。


    喵車一期工廠會在今年七月投產,二期工廠會在明年三月份,三期工廠會在明年六月份。


    每一期的產能都在每周四千輛左右,後續可能會提升到五千輛。


    三期總產能高達每周一萬二千輛,年產能達到接近六十萬輛。


    當然,這個產能其實依舊無法滿足貓廠的需求。


    或者說無法滿足喵車事業部總經理劉夏的野心,他的目標是市場占有率超過5%。


    華夏去年以2450.33萬輛的汽車產量穩居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國,相比其他郭嘉具有絕對的優勢,是排名第二米果的兩倍。


    百分之五的話,差不多就是122萬輛。


    沒辦法,劉夏覺得自己肩負著林總和陳總的期望。


    這個期望是要讓貓廠打破現今汽車行業利潤大部分被境外資本搶走的局麵。


    還是以去年為例,德係、日係、美係、韓係和法係乘用車分別銷售451.03萬輛、379.15萬輛、296.46萬輛、179.20萬輛和64.40萬輛,分別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18.50%、15.55%、12.16%、7.35%和2.64%。


    國產車總占比43.19%,大部分的錢其實都被外頭賺走了。


    貓廠一年六十萬的產能真心沒辦法稱霸江湖。


    所以,產能還是要進一步提升。


    好在小喵出行的這三十萬輛車也算在喵車的銷售業績裏頭,直接下了訂單,都不需要發愁銷量了。


    林總果然大手筆啊。


    劉夏美滋滋,專心的考慮擴大產能去了。


    也不知道申城方到底打算怎麽把喵車徹底留在臨港。


    之前是每平一千的單價,簽了對賭協議,從目前來看,這個協議已經沒有什麽懸念了。


    一年六十萬輛。


    按照平均價,二十五萬一輛,總銷售額能到1500億。


    當然,這裏頭有一個假設,那就是生產多少就能賣掉多少。


    根據我國現行的稅收製度,汽車銷售企業需要繳納的稅種主要包括增值稅、印花稅、企業所得稅、企業發放工資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這四大種。


    雖然新能源汽車有很多稅收優惠政策,但綜合下來,這六十萬輛車子也能納稅超過五十億。


    要求喵車一年納稅二十億,這不就是笑話嗎?


    2016年上汽大眾的營業收入2286億元,淨利潤257億元,納稅157.95億元。


    對比一下就看出來了。


    所以,隻要一二三期工廠馬力全開,造出來的車子全部賣出去,劉夏就已經百分之百能夠完成對賭。


    那麽,接下來車子放到什麽地方就需要仔細斟酌了。


    如果按照計劃建造六期工廠,申城這邊的地方不太夠,這塊地雖然足有三千畝,一開始規劃的就隻有三期工廠,剩餘的地方要容納sg holding和aesc的產能。


    這都是配套,要滿足每年六十萬輛的產能,工業規模也必然不能太小。


    所以,劉夏就需要申城方拿出一些誠意來了。


    我們貓廠給你帶來五十多億的稅收——sg holding和aesc也是要納稅的,你們不能再用什麽對賭協議來糊弄我們林老板了。


    要知道,申城2016年第三產業稅收排名,第三的是通用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納稅51.81億,排名第二的是交通銀行136.55億。


    如果五十億稅後放到2016年工業稅收排名當中,可以排到第六。


    上麵是石化公司的108.03億,下麵是47.86億的電力公司。


    總榜可以進前十啊。


    這對申城方來說有多重要就不用多說廢話了吧。


    你如果不想要,拿出去,其他地方一定把我們供起來每天拜一拜。


    而且,劉夏其實有意將整體產能布局成南北東的方位,申城負責中東部地區,冀州負責北方,剩下的放到莞城,負責南方市場。


    別看現在交通發達,其實運輸成本也是一項非常大的支出。


    但是陳小蠻給他的建議卻是繼續和申城合作。


    老板是一個很講原則的人。


    如果申城方得罪了他,他大概率會根本不管搬遷的成本有多高,一怒之下整體搬走也不是不可能。


    但人家申城方並沒有得罪咱們。


    恰恰相反,人家申城方真的是各種扶持,他們不僅開始規劃地鐵,為了方便貓廠出貨,還規劃了新的高速路線。


    不管是陸運還是海運都不是問題。


    他們明顯也很明白,想要把貓廠這一攤子留下來,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運輸。


    隻要申城方表現的足夠誠意,咱們就別走了。


    運輸成本高就高吧,老板對賺錢並沒有那麽的看重。


    劉夏很敬服陳小蠻,既然主管喵車的副總裁都這麽說,他自然也會言聽計從。


    至於三十萬輛喵車投入到網約車領域,會造成多大的衝擊,這個根本就不管他什麽事。


    弟弟出行都懵了。


    他們掰著手頭計算了好幾遍,不管怎麽算,光是這些車輛的投入,貓廠都砸了七百五十億。


    一輛二十五萬,一共三十萬輛。


    可不正是七百五十億嗎?


    網約車一戰期間,弟弟燒了14億,快的燒了10億,把市麵上的打車公司燒死了40多家。


    網約車二戰期間,弟弟家優步加一起更是燒了兩百億。


    弟弟不僅合並了優步,還把其他的打車公司全部燒了個一幹二淨,徹底清空了市場。


    為了應對喵車、團美、高得三家,弟弟出行準備了80億的巨款。


    可以毫不含糊的說,論燒錢哪家強,弟弟都是當仁不讓,當它已經完成了市場的占有後,想要撼動它的地位,你沒有200億都別想燒光他這80億。


    誰也沒想到貓廠直接就丟出來三十萬輛網約車。


    整個申城,網約車都沒有三十萬。


    這裏頭大部分的車子,其實都是車主自己的,和滴滴都僅隻屬於一種合作關係。


    這種合作方式一直存在問題。


    之前粗放式的發展,這些問題並不突出,但是隨著這個市場逐漸成熟,有些舊疾正越來越嚴重地凸顯出來。


    從滴滴的數據報告來看,摔車門、乘客行李剮蹭車身、車內衛生成為司機不滿的集中爆發點。車輛磨損、長期駕車帶來的腰酸頸椎病也成為司機的職業憂慮。


    司機和車輛狀態的參差不齊,讓乘客每次叫車和坐車成為“開盲盒”行為;在擁擠的地方用車牌尾號去找車去識別,堪比大海撈針,何況有的乘客並不懂得區分品牌和車型;取放行李、老年人及行動不便者的關懷甚少。這無疑是共享出行想要長足發展必須解決的用戶體驗問題。


    更不要提複雜的司乘環境給監管部門帶來的難題,單純的一刀切不符合城市出行發展需要,但對司乘安全和城市交通係統秩序的硬性需求,迫使滴滴必須要拿出可靠的解決方案來。


    所以,要不要造車就成了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弟弟一直否認要造車。


    這玩意太費錢了。


    沒有幾百億你根本造不出來什麽好車,尤其是要滿足網約車的營運需要。


    還有技術方麵的問題。


    技術是錢能解決的嗎,是的,能,但這個屬於治標不治本,技術終歸都要用時間來追趕。


    所以,弟弟始終下不了這個決心。


    沒想到,貓廠這個剛剛踏進這個領域的細嫩,張口就來,一下子就拋出了三十萬輛車。


    吹牛?


    貓廠到底是不是吹牛?


    弟弟出行的高管們開了一下午的會,討論的基本上都是這個問題。


    會不會是又一個賈嫑庭。


    這個還真有點像。


    一樣的搞娛樂,一樣的搞互聯網,一樣搞地產,一樣搞電視,一樣的搞汽車、電商、雲計算……


    霧草,真的好像啊。


    所以貓廠會不會是一個大騙局。


    甚至連什麽光刻機也不是他們造出來的,而是從國外買回來的淘汰貨。


    這並不是不可能。


    華夏這些年追求發展,鄭策放的很寬,在這樣的大潮中,出現了很多坑蒙拐騙的東西。


    甚至有人說,這些富豪們,都沒幾個是幹幹淨淨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夠了!”老板盛維氣衝衝的拍了一下桌子:“難道咱們戰勝對手的唯一手段就是指望對手是個傻子嗎?”


    底下的人頓時噤若寒蟬。


    再也沒人敢說貓廠是騙子了。


    貓廠是不是騙子,這種問題其實根本不值得討論。


    但是底下的人也很頭疼。


    這讓我們怎麽討論,我們能商量出來個什麽玩意啊。


    “頭,不是我們指望對手是傻子,我們隻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花七百五十億購車實現硬件自主,難道他們就不需要有其他投入嗎,要不要燒錢,燒多少?”


    “如果不燒錢的話,他們有車子又如何,消費者隻認便宜,又不會為了坐他們的車選擇他們。”


    “如果燒的話,沒有一兩百億根本不夠,那他們得準備多少資金,一千億?”


    盛維稍微冷靜了一下,稍微認同了一下這個說法:“確實,咱們就按照八百億算,貓廠也燒不起。”


    “他們不是有無息貸款嗎?”


    也不知道是誰嘀咕了一句,盛維又開始頭疼了。


    信息不對等啊。


    弟弟出行極少會搜集關於貓廠的資料。


    對這個公司根本就不了解。


    三十萬輛車,這個有沒有可能?


    沒人知道。


    八百億的資金,這個有沒有可能?


    看似不可能。


    但是無息貸款這個有沒有可能呢?


    這個也不知道。


    社區團購那邊五百億,這邊八百億,你們當銀行是你們家開的啊?


    “盛總,咱們要不要造車呢?”


    其實,問題反複來反複去,歸根究底都是一個應對策略的問題。


    你要怎麽應對小喵出行。


    是單純的燒錢呢,還是跟進小喵出行的腳步,咱也弄個自營的車係。


    “唉。”盛威頭疼死了。


    事情為什麽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


    幾天之前,他還是意氣風發的弟弟ceo,是整個網約車的王者。


    造不造車都僅僅隻是一個戰略問題。


    遠遠沒有迫切到需要立刻決定。


    造車當然是好事,這是利用定製硬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深入到城市升級和智能交通的建設中去,形成一個具備行業體驗獨特優勢的強大品牌。


    但是造車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自己造不太可能。


    來不及,一窮二白的研究,三五年都沒什麽可能,等造出來弟弟自己的車子,黃花大閨女都涼了。


    那就隻能通過收購或者合作的方式了。


    收購沒錢。


    吉利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就不提了,那是七年前的事情,那時候經濟危機。


    單看最近這兩年的收購案例。


    豐田汽車宣布將收購子公司大發汽車49%股權的股權,支付30億美元。


    拉斯特收購太陽能公司srcity花了26億美元。


    日產敲定入主三菱汽車,23億美元收購34%股權。


    坦白的說,盛維不認為自己有錢收購了一家擁有完成生產線,還能滿足網約車功能和質量需求的車企。


    那就隻能找人合作了。


    燃油車?


    別搞笑了,這玩意早晚都要被淘汰,一個排放標準就能把燃油車進入營運領域卡的死死的。


    那就隻能新能源。


    新能源的話,似乎根本就繞不開貓廠的技術啊。


    弟弟出行在貓廠宣布造車之後沒多久,就已經派人進行了接觸,他們非常垂涎貓廠的新能源汽車續航和充電技術。


    隻有這樣的新能源汽車才能滿足網約車的需求。


    現在貓廠顯然不會再賣給他們了。


    那就隻剩下迪亞比,或者未來汽車。


    “他們為什麽要做出行啊,到底是為什麽,我們哪一點得罪他們了?”有人百思不得其解。


    “這也做那也做,貓廠這是壟斷!”又有人義正言辭的提出了抗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快虧成麻瓜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公子阿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公子阿寶並收藏我快虧成麻瓜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