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地界外五十裏。
盟軍中軍大帳。
袁紹一臉憂愁地側身坐在帥案一側,像是被霜打了的茄子,無精打采的,沒有一丁點兒的精氣神。
盟軍向潁川開進之時,袁紹還是意氣風發,躊躇滿誌,可現在,他卻提不起精神了。如軍的諸侯大軍已經所剩無幾,僅剩他袁紹一支大軍,也就三萬多人,還有曹操、公孫瓚的幾千號人馬,三方加起來也不足四萬人,就連江東猛虎孫堅撤走了,他本來有意不退,可是手下有將無兵,隻能跟著他的上司袁術回南陽去了。
一路行來,不斷有諸侯引軍撤走。
他們離開的時間有前有後,可是離開的原因卻是一模一樣——駐地生變,若再不回軍彈壓將有覆巢之危。
區區三路人馬,袁紹已經沒有進攻潁川的雄心壯誌了,他現在心中所想無非就是怎樣才能稍有顏麵地撤走。袁紹已經收到消息,渤海郡目前也是一片混亂,他已經到了不得不撤軍的地步了,可是袁紹卻不甘心,他不願就這麽灰溜溜地回去,至少也得打上一仗再撤走,不然他袁家的臉麵往哪擱,他袁紹的麵皮往哪放?
袁紹十分地不想撤軍,可是又不能不撤。
這正是袁紹此刻無比苦惱的原因所在。
至於曹操、公孫瓚,則是沒有撤走的意思,他們覺得三萬亦可橫掃潁川。
袁紹也在思索著曹操、公孫瓚二人所說的話可不可行,怎奈心亂如麻,袁紹絞盡腦汁還是沒有想出個所以然出來。
袁紹還有一件事想不通,好端端的,怎麽各地接連出現暴亂?為何官員無力彈壓?諸侯後院起火,到底是巧合還是人為?
如果是巧合的話,那也未免太巧了吧,十幾路諸侯領地全都出事,無一幸免;如果是人為的話,會是何人所為呢?是什麽人有這麽大的能量,可以攪得天下大亂?會不會是劉戰?或者是劉戰手下的某個、某幾個謀士所為?劉戰有這個能力嗎?他的手下有這樣花恐怖的人物嗎?
袁紹不得而知,他也不願意認為是劉戰所為,因為那樣的話,他就真的是闖下了大大的禍端。
若是人為,此人當真可怕至極,其心思之縝密實在恐怖,其算計著實令人膽寒,其布局不可謂不超前。攪亂各路諸侯之領地,決非幾日之功,如果要達到現在的效果,至少要提前幾個月布局。
那……
想到這裏,袁紹額頭上滲出層層冷汗,他不敢再想下去,也不願再想下去了。
如果再往下想的話,他必定無法睡覺也無法吃得下任何東西了。
就在袁紹頭昏腦漲、煩悶不已的時候,一個飛馬斥候跪在大帳外,大聲說道:“報——啟稟主公,有一支千人騎正向我軍營地殺來,眼下距我軍隻有五十裏之遙。”
袁紹一個激靈清醒了過來,他騰地一下跳了起來,三兩步來到那名斥候麵前,雙眉緊鎖:“汝再說一遍。”
“有一支騎兵正往營地殺來,約有一千人,已在五十裏之外。”
“騎兵……可看清何人為將?”
袁紹想到了一種可能,趕緊追問道。
“小軍不識得那人,不過卻見為首者騎著白馬,手持亮銀長槍,看年歲應在二十歲左右。”
斥候一五一十將看到的全說了出來。
袁紹聽完心中一突,暗道一聲“不好”,朝斥候揮了揮手:“再探!”
那名斥候施了一禮,快步退走了。
袁紹滿臉急色,快步衝到帳外,大喊一聲:“傳令兵,傳某軍令,全軍後撤五十裏紮營。”
三五名甲士領命快步去了……
袁紹氣急敗壞地回到帳中,在帳中來回踱步,不時地還長歎一聲,就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
突然,帳外傳來陣陣說笑聲。
袁紹眉頭一皺,正要發飆,卻見曹操、公孫瓚二人聯袂進帳。
“二位不在軍中,來到這裏所為何事啊?”
袁紹有些不高興,不鹹不淡地問了一句。袁紹心說,這都火燒眉毛了,你們倆這般輕描淡寫的,好像無事一般,當真遲鈍啊……
曹操不以為意,嗬嗬一笑,道:“本初啊,諸侯盡退,正是我等揚名之時,何事憂愁啊。”
公孫瓚卻是臉色不太好,顯然是因為袁紹的話動了怒了,他瞪了袁紹一眼,也不說話,跟著曹操一起來到一處案幾旁坐下。
袁紹睃了一眼曹操,雙眉擰成了一疙瘩,嘴巴一撇,說道:“孟德,這都什麽時候了!汝還有心情說笑?”
“哈哈……”曹操朗聲大笑,笑了一會兒,臉色一肅,道,“本初,你我三人有四萬大軍,足以拿下潁川,此刻的形勢依然是一片大好。這是什麽時候?當然是好時候了。
來來來,莫要自己給自己徒增煩惱,咱們三人議一議如何拿下潁川,從何處下手。”
公孫瓚沒有說什麽,隻是點了點頭,表示著自己的態度。
袁紹大嘴一撇,譏諷道:“區區四萬人也想打潁川?別白日做夢了。”
曹操抬手一揮袁紹,哈哈大笑:“哈哈……本初啊,汝現在何其膽小也!”
袁紹麵色變得陰沉起來,卻壓心中火氣,冷冷道:“依孟德之計,該如何打法?”
“吾意,分兵。”
曹操話音一落,袁紹更加不信曹操有良策在胸了,他輕蔑地一笑,道:“分兵?你我三方本就隻有四萬人,本就不足以攻打潁川,若再分兵,還怎麽打仗?”
“哈哈……本初目光何其短淺也!且聽吾講來。
若不分兵,四萬人馬圍打一處,目標就比較明顯,就算僥幸攻得幾座城池,我等也是無力防守,如果那劉戰洛陽之兩萬兵馬齊出,再加上潁川之一萬人馬,對我等之四萬人馬,必是一場惡戰,勝負未可知也。
若分兵,一處直取潁川治所陽翟,一處遊走,攻打周邊之縣城,則劉戰必不知我軍之動向,其首尾不能兼顧,則我等勝算大矣。
本初以為如何?”
曹操一口氣說完,滿臉自得地看向袁紹,他知道,袁紹也想打上一仗,隻是苦於沒有良策罷了。
公孫瓚目光閃過,欲言又止。
袁紹聽了曹操的話,也是眼前一亮,思忖片刻,他抬手一招,對著帳外喊了一聲:“傳許攸、郭圖、審配來帳中議事。”
話音一落,隻聽帳外有甲士應了一聲,快步離去了。
袁紹看向曹操、公孫瓚二人,疑惑地問道:“就算分兵,如果劉戰洛陽之兩萬兵馬齊出,我等又要如何應對呢?”
“嗬嗬……吾料定劉戰必定隻救援陽翟,陽翟畢竟是他劉戰的根基所在。到那時候,隻要吾等攻打陽翟之兵馬與劉戰對峙些許時日,則潁川其餘數十縣必可一鼓而下。
本初啊,如果潁川隻剩陽翟一處了,那將會是什麽樣的場麵?
嗬嗬……到那時,各地諸侯必定揮軍起來,劉戰則必敗無疑。”
曹操話音落點,許攸、郭圖、審配三人快步進帳,朝袁紹齊齊行了一禮,各自落座。
三位隨軍謀士一到,袁紹頓時有了期待,他要聽一聽謀士們如何說,袁紹清了清嗓子,把曹操的謀劃詳細地說給許攸、郭圖、審配三人聽。
郭圖第一個站起來,一臉嚴肅地說道:“主公,此計雖好,卻是不可行。”
“哦?這是為何?”
袁紹一下來了興致,他雖然覺得曹操的謀劃非常好,聽得有人反駁,卻暗暗期待起來,他想聽聽謀士們是如何駁斥曹操的,如果能指出曹操謀劃的不妥之處,讓曹操吃一回癟,對袁紹來說,也是很爽的。
“據在下所知,劉戰之飛虎營,戰力強悍,非吾軍所能匹敵。其一萬人,足可與我軍之三萬人旗鼓相當,更何況還有洛陽的兩萬兵馬。
主公,當務之急,乃迅速撤兵,安定渤海局勢。待後方穩定之後,再圖劉戰,才是上策。”
袁紹點了點頭,沒有說什麽,而是看向了許攸與審配。
審配不屑地看了一眼郭圖:“公則所言大錯!兩軍尚未交戰,公則為何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主公麾下個個精兵良將,那劉戰豈敢與我軍對等交戰?
輕己而誇大敵人之力,公則是何居心?”
“審正南!你說什麽……”
審配話音未落,郭圖一下子跳了起來,指著審配的鼻子,大聲吼道,話未說完,就感到袁紹滿是殺機的眼神,郭圖嚇得一縮脖子,把要說的話又咽回了肚子裏。
審配本要與郭圖爭論,見郭圖麵色有異,他看了一眼袁紹陰沉似水的臉,也不說話了。
就時,許攸慢悠悠地站起身來,朝袁紹一拱手,笑道:“主公,攸以為不管是戰是撤,都是好計策,但有一事,還請主公速速決斷。”
“何事?”
“若要攻打潁川,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出擊,如此這般計議,實有乃貽誤戰機也!
若要撤軍,亦是同理。
若那劉戰援軍到來,則我軍左右都要有所損失了。”
聽了三個謀士的話,袁紹本已清晰的思路又變得淩厲起來,不禁有些頭大……
盟軍中軍大帳。
袁紹一臉憂愁地側身坐在帥案一側,像是被霜打了的茄子,無精打采的,沒有一丁點兒的精氣神。
盟軍向潁川開進之時,袁紹還是意氣風發,躊躇滿誌,可現在,他卻提不起精神了。如軍的諸侯大軍已經所剩無幾,僅剩他袁紹一支大軍,也就三萬多人,還有曹操、公孫瓚的幾千號人馬,三方加起來也不足四萬人,就連江東猛虎孫堅撤走了,他本來有意不退,可是手下有將無兵,隻能跟著他的上司袁術回南陽去了。
一路行來,不斷有諸侯引軍撤走。
他們離開的時間有前有後,可是離開的原因卻是一模一樣——駐地生變,若再不回軍彈壓將有覆巢之危。
區區三路人馬,袁紹已經沒有進攻潁川的雄心壯誌了,他現在心中所想無非就是怎樣才能稍有顏麵地撤走。袁紹已經收到消息,渤海郡目前也是一片混亂,他已經到了不得不撤軍的地步了,可是袁紹卻不甘心,他不願就這麽灰溜溜地回去,至少也得打上一仗再撤走,不然他袁家的臉麵往哪擱,他袁紹的麵皮往哪放?
袁紹十分地不想撤軍,可是又不能不撤。
這正是袁紹此刻無比苦惱的原因所在。
至於曹操、公孫瓚,則是沒有撤走的意思,他們覺得三萬亦可橫掃潁川。
袁紹也在思索著曹操、公孫瓚二人所說的話可不可行,怎奈心亂如麻,袁紹絞盡腦汁還是沒有想出個所以然出來。
袁紹還有一件事想不通,好端端的,怎麽各地接連出現暴亂?為何官員無力彈壓?諸侯後院起火,到底是巧合還是人為?
如果是巧合的話,那也未免太巧了吧,十幾路諸侯領地全都出事,無一幸免;如果是人為的話,會是何人所為呢?是什麽人有這麽大的能量,可以攪得天下大亂?會不會是劉戰?或者是劉戰手下的某個、某幾個謀士所為?劉戰有這個能力嗎?他的手下有這樣花恐怖的人物嗎?
袁紹不得而知,他也不願意認為是劉戰所為,因為那樣的話,他就真的是闖下了大大的禍端。
若是人為,此人當真可怕至極,其心思之縝密實在恐怖,其算計著實令人膽寒,其布局不可謂不超前。攪亂各路諸侯之領地,決非幾日之功,如果要達到現在的效果,至少要提前幾個月布局。
那……
想到這裏,袁紹額頭上滲出層層冷汗,他不敢再想下去,也不願再想下去了。
如果再往下想的話,他必定無法睡覺也無法吃得下任何東西了。
就在袁紹頭昏腦漲、煩悶不已的時候,一個飛馬斥候跪在大帳外,大聲說道:“報——啟稟主公,有一支千人騎正向我軍營地殺來,眼下距我軍隻有五十裏之遙。”
袁紹一個激靈清醒了過來,他騰地一下跳了起來,三兩步來到那名斥候麵前,雙眉緊鎖:“汝再說一遍。”
“有一支騎兵正往營地殺來,約有一千人,已在五十裏之外。”
“騎兵……可看清何人為將?”
袁紹想到了一種可能,趕緊追問道。
“小軍不識得那人,不過卻見為首者騎著白馬,手持亮銀長槍,看年歲應在二十歲左右。”
斥候一五一十將看到的全說了出來。
袁紹聽完心中一突,暗道一聲“不好”,朝斥候揮了揮手:“再探!”
那名斥候施了一禮,快步退走了。
袁紹滿臉急色,快步衝到帳外,大喊一聲:“傳令兵,傳某軍令,全軍後撤五十裏紮營。”
三五名甲士領命快步去了……
袁紹氣急敗壞地回到帳中,在帳中來回踱步,不時地還長歎一聲,就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
突然,帳外傳來陣陣說笑聲。
袁紹眉頭一皺,正要發飆,卻見曹操、公孫瓚二人聯袂進帳。
“二位不在軍中,來到這裏所為何事啊?”
袁紹有些不高興,不鹹不淡地問了一句。袁紹心說,這都火燒眉毛了,你們倆這般輕描淡寫的,好像無事一般,當真遲鈍啊……
曹操不以為意,嗬嗬一笑,道:“本初啊,諸侯盡退,正是我等揚名之時,何事憂愁啊。”
公孫瓚卻是臉色不太好,顯然是因為袁紹的話動了怒了,他瞪了袁紹一眼,也不說話,跟著曹操一起來到一處案幾旁坐下。
袁紹睃了一眼曹操,雙眉擰成了一疙瘩,嘴巴一撇,說道:“孟德,這都什麽時候了!汝還有心情說笑?”
“哈哈……”曹操朗聲大笑,笑了一會兒,臉色一肅,道,“本初,你我三人有四萬大軍,足以拿下潁川,此刻的形勢依然是一片大好。這是什麽時候?當然是好時候了。
來來來,莫要自己給自己徒增煩惱,咱們三人議一議如何拿下潁川,從何處下手。”
公孫瓚沒有說什麽,隻是點了點頭,表示著自己的態度。
袁紹大嘴一撇,譏諷道:“區區四萬人也想打潁川?別白日做夢了。”
曹操抬手一揮袁紹,哈哈大笑:“哈哈……本初啊,汝現在何其膽小也!”
袁紹麵色變得陰沉起來,卻壓心中火氣,冷冷道:“依孟德之計,該如何打法?”
“吾意,分兵。”
曹操話音一落,袁紹更加不信曹操有良策在胸了,他輕蔑地一笑,道:“分兵?你我三方本就隻有四萬人,本就不足以攻打潁川,若再分兵,還怎麽打仗?”
“哈哈……本初目光何其短淺也!且聽吾講來。
若不分兵,四萬人馬圍打一處,目標就比較明顯,就算僥幸攻得幾座城池,我等也是無力防守,如果那劉戰洛陽之兩萬兵馬齊出,再加上潁川之一萬人馬,對我等之四萬人馬,必是一場惡戰,勝負未可知也。
若分兵,一處直取潁川治所陽翟,一處遊走,攻打周邊之縣城,則劉戰必不知我軍之動向,其首尾不能兼顧,則我等勝算大矣。
本初以為如何?”
曹操一口氣說完,滿臉自得地看向袁紹,他知道,袁紹也想打上一仗,隻是苦於沒有良策罷了。
公孫瓚目光閃過,欲言又止。
袁紹聽了曹操的話,也是眼前一亮,思忖片刻,他抬手一招,對著帳外喊了一聲:“傳許攸、郭圖、審配來帳中議事。”
話音一落,隻聽帳外有甲士應了一聲,快步離去了。
袁紹看向曹操、公孫瓚二人,疑惑地問道:“就算分兵,如果劉戰洛陽之兩萬兵馬齊出,我等又要如何應對呢?”
“嗬嗬……吾料定劉戰必定隻救援陽翟,陽翟畢竟是他劉戰的根基所在。到那時候,隻要吾等攻打陽翟之兵馬與劉戰對峙些許時日,則潁川其餘數十縣必可一鼓而下。
本初啊,如果潁川隻剩陽翟一處了,那將會是什麽樣的場麵?
嗬嗬……到那時,各地諸侯必定揮軍起來,劉戰則必敗無疑。”
曹操話音落點,許攸、郭圖、審配三人快步進帳,朝袁紹齊齊行了一禮,各自落座。
三位隨軍謀士一到,袁紹頓時有了期待,他要聽一聽謀士們如何說,袁紹清了清嗓子,把曹操的謀劃詳細地說給許攸、郭圖、審配三人聽。
郭圖第一個站起來,一臉嚴肅地說道:“主公,此計雖好,卻是不可行。”
“哦?這是為何?”
袁紹一下來了興致,他雖然覺得曹操的謀劃非常好,聽得有人反駁,卻暗暗期待起來,他想聽聽謀士們是如何駁斥曹操的,如果能指出曹操謀劃的不妥之處,讓曹操吃一回癟,對袁紹來說,也是很爽的。
“據在下所知,劉戰之飛虎營,戰力強悍,非吾軍所能匹敵。其一萬人,足可與我軍之三萬人旗鼓相當,更何況還有洛陽的兩萬兵馬。
主公,當務之急,乃迅速撤兵,安定渤海局勢。待後方穩定之後,再圖劉戰,才是上策。”
袁紹點了點頭,沒有說什麽,而是看向了許攸與審配。
審配不屑地看了一眼郭圖:“公則所言大錯!兩軍尚未交戰,公則為何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主公麾下個個精兵良將,那劉戰豈敢與我軍對等交戰?
輕己而誇大敵人之力,公則是何居心?”
“審正南!你說什麽……”
審配話音未落,郭圖一下子跳了起來,指著審配的鼻子,大聲吼道,話未說完,就感到袁紹滿是殺機的眼神,郭圖嚇得一縮脖子,把要說的話又咽回了肚子裏。
審配本要與郭圖爭論,見郭圖麵色有異,他看了一眼袁紹陰沉似水的臉,也不說話了。
就時,許攸慢悠悠地站起身來,朝袁紹一拱手,笑道:“主公,攸以為不管是戰是撤,都是好計策,但有一事,還請主公速速決斷。”
“何事?”
“若要攻打潁川,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出擊,如此這般計議,實有乃貽誤戰機也!
若要撤軍,亦是同理。
若那劉戰援軍到來,則我軍左右都要有所損失了。”
聽了三個謀士的話,袁紹本已清晰的思路又變得淩厲起來,不禁有些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