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查看了一下自己在大名府置辦的商鋪,宋文帶著安春和四個手下一路北上直奔河北路最大的大城真定府而去。
一路上,荒敗的鄉村和荒蕪的田地觸目驚心。當年宋遼連番大戰把這裏摧殘得欲仙欲死,緊接著幾代宋皇又把這裏當做和遼人的緩衝區不聞不問。
尤其是仁宗皇帝為了延緩遼人鐵騎的馬蹄,慌不擇路的選擇幾個文臣閉門造車想出來的餿主意,在不適宜種植水稻的河北路廣種水稻引水挖稻田……再幾次修改河道製造沼澤地湖泊水坑……希望能用這些死水坑子來抵擋遼人的騎兵!
何其愚蠢天真癡傻的大宋文臣啊?但凡有一點理智和智商經驗的也不會想出這種嘩眾取寵異想天開一般的愚蠢計策……
有水人家不會繞路嗎?你特麽總不能把整個河北路都用水泡起來吧?丟了這麽多的良田和百姓,這損失有多大計算過嗎!再加上現在這才子皇帝趙佶,手下六賊輪番上陣搜刮中原和江南的百姓商賈,這本就貧瘠荒敗的河北路就更加貧瘠了。
一遇天災,一批批的流民就蜂蛹而出奔著京畿之地還有京東兩路也就是山東地區而去。李燕一路救回來的幾十個流民孤兒和江湖好漢遺孤都是這麽來的。
真定府城池不算太大,但明顯要比汴梁附近的幾個州府城池要堅實的多,有的地方還有明顯的坍塌後修補過的痕跡。應該就是當年宋遼大戰留下的印記了。
宋文要去的卻不是真定府城內,大宋與遼國最大的兩個榷場一個在河北西路一個在河北東路,宋文要去的是河北東路臨近大遼國南京城也就是後世帝都的三河榷場……那裏有一支遼人的商隊正在等著他。
達魯赤跪在地上一言不發,麵前的桌案後麵坐著留了兩撇小胡子的南院大王次子遼皇欽封的小侯爺耶律山哥。
“起來吧!你已經不是我的奴隸了,宋文才是你的主人!”
達魯赤左手撫地低頭施了個禮,然後起身說道:“侯爺,達魯赤對不起您……”
“算了,你這次給我送來了這麽多貨物,算是辛苦你了。宋文說了他什麽時候來嗎?”
“郎君應該就在這兩日到三河榷場,停留幾日拜見侯爺後還要繼續東行。”
耶律山哥詫異道:“這裏是大遼和宋國最東邊的榷場了,他還要往東走做什麽?那邊都是些渤海人聚集的地方,還有宋人的一些漁民……窮得要死,還不服管教。無利可圖?”
達魯赤搖了搖頭:“這個達魯赤就不知道了。”
耶律山哥身後的兩個護衛眼神略帶不滿的看了看帳篷裏自己曾經的同僚……能在喝酒擂台上敗給宋人,給主人丟臉,不是個好漢子!
耶律山哥看了看身邊兩個親隨,苦笑了一聲:“別這麽看著他,當年我也是被宋文那廝給算計了!十瓶烈酒……別說十瓶,現在就是三瓶感覺也能把你們給灌醉了!達魯赤的酒量現在看來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達魯赤聞言隻是歎息一聲……
耶律山哥掩藏起自己遼國貴族的身份前來見宋文這個故人!一是因為自己帶到遼國的天地春烈酒銷路極好,區區三車幾乎在半個月內就被搶購一空……自己父親更是用快馬將十壇烈酒送往上京城直接獻給遼皇天祚帝去了。
三十貫一壇,這簡直就是天價!遼國南麵這些權貴豪族從一開始嗤之以鼻到現在的趨之若鶩……天地春烈酒迅速的在遼國權貴圈子裏流傳開來!很多長輩和各部官員都已經托門路來自己這裏提前訂購了……據說已經有貴人的私人商隊帶著關文特意前往汴梁去求購這種烈酒,想從自己手裏把這利潤豐厚的生意分潤出去!
他們哪裏知道這烈酒怕是四海之內隻有宋文那廝能夠釀造出來……
………………………………
宋文身上有桃山縣主簿給的告身,還有高俅送給他的腰牌和關文。在外行走確實方便很多,還能住進官府的館驛之中。
隻是宋文除非無處可去,否則還是不想去那館驛裏惹那些出門在外的文官白眼和鄙視。這大宋的文人,風骨倒是有了,可這素質是委實不高!沒了武人的保護,你們就留著風骨去拿脖子和女真韃子的鋼刀硬碰硬去吧!
遠遠的,臨近大宋和遼國交接河溝的一處草地上,圍著一大圈低矮的護欄。護欄裏麵是成群的牛羊和一頂頂帳篷還有小房子。圍欄裏麵的牛幾乎都是老得走不動的、因為現在這個時代耕牛是和戰馬一樣地位的戰略物資。
遼人也不願意把壯年耕牛賣給大宋,至於戰馬就更是嚴令禁止賣給宋人了。
同樣的,宋人也禁止自家的鐵料還有銅錢大批被遼人換走,大宋的銅錢在這片大陸上是真正的硬通貨!所有國家都願意拿大宋的銅錢交易,這也造成了大宋後期一直急缺貨幣,很多銅錢一鑄造好就被四周的安南西夏北遼甚至是高麗和倭國想方設法的換走……
宋文跳下馬,活動了一下酸痛的腰身和大腿……一旁的安春連忙遞過一隻水壺,宋文喝了口水感慨道:“進了河北路,越走越窮困!朝廷那些人到底是怎麽想的?躲躲躲……能躲到哪裏去?難不成最後躲到南海裏不成?”
宋文愣了一下,突然想起來……以後南宋滅亡的時候最後一任丞相陸秀夫,果然是抱著小皇帝在南海投海自盡了!
正在宋文感慨之時,旁邊兩架車馬路過,車後跟著幾個風塵仆仆的騎兵,還有幾個小吏衣著的人垂頭喪氣的坐在後麵那輛車上。
一名騎士在馬上看了看宋文幾人,開口問道:“你們是什麽人?敢問三河榷場的提舉司在何處?”
宋文拱手答道:“抱歉了,我等也是外地過來做生意的、對這裏也不熟悉。”
馬車的車簾突然被掀了開來,露出一張略帶疲憊的清瘦臉龐,是一個三十許的中年人、眉宇間帶著一絲淡然和貴氣,眼神堅毅卻沒有波瀾。
中年人看了看宋文,開口說道:“年輕人,大宋有今日靠的不是逃避退卻!國事雖艱難但宋遼卻靠檀淵之盟和平了近百年……年輕人有一腔血勇是好事,可以投軍報效朝廷建功立業,也可以回去好好讀書將來揮斥方酉揚名天下!隻一味感慨抱怨可不是好男兒應該做的事情……”
一路上,荒敗的鄉村和荒蕪的田地觸目驚心。當年宋遼連番大戰把這裏摧殘得欲仙欲死,緊接著幾代宋皇又把這裏當做和遼人的緩衝區不聞不問。
尤其是仁宗皇帝為了延緩遼人鐵騎的馬蹄,慌不擇路的選擇幾個文臣閉門造車想出來的餿主意,在不適宜種植水稻的河北路廣種水稻引水挖稻田……再幾次修改河道製造沼澤地湖泊水坑……希望能用這些死水坑子來抵擋遼人的騎兵!
何其愚蠢天真癡傻的大宋文臣啊?但凡有一點理智和智商經驗的也不會想出這種嘩眾取寵異想天開一般的愚蠢計策……
有水人家不會繞路嗎?你特麽總不能把整個河北路都用水泡起來吧?丟了這麽多的良田和百姓,這損失有多大計算過嗎!再加上現在這才子皇帝趙佶,手下六賊輪番上陣搜刮中原和江南的百姓商賈,這本就貧瘠荒敗的河北路就更加貧瘠了。
一遇天災,一批批的流民就蜂蛹而出奔著京畿之地還有京東兩路也就是山東地區而去。李燕一路救回來的幾十個流民孤兒和江湖好漢遺孤都是這麽來的。
真定府城池不算太大,但明顯要比汴梁附近的幾個州府城池要堅實的多,有的地方還有明顯的坍塌後修補過的痕跡。應該就是當年宋遼大戰留下的印記了。
宋文要去的卻不是真定府城內,大宋與遼國最大的兩個榷場一個在河北西路一個在河北東路,宋文要去的是河北東路臨近大遼國南京城也就是後世帝都的三河榷場……那裏有一支遼人的商隊正在等著他。
達魯赤跪在地上一言不發,麵前的桌案後麵坐著留了兩撇小胡子的南院大王次子遼皇欽封的小侯爺耶律山哥。
“起來吧!你已經不是我的奴隸了,宋文才是你的主人!”
達魯赤左手撫地低頭施了個禮,然後起身說道:“侯爺,達魯赤對不起您……”
“算了,你這次給我送來了這麽多貨物,算是辛苦你了。宋文說了他什麽時候來嗎?”
“郎君應該就在這兩日到三河榷場,停留幾日拜見侯爺後還要繼續東行。”
耶律山哥詫異道:“這裏是大遼和宋國最東邊的榷場了,他還要往東走做什麽?那邊都是些渤海人聚集的地方,還有宋人的一些漁民……窮得要死,還不服管教。無利可圖?”
達魯赤搖了搖頭:“這個達魯赤就不知道了。”
耶律山哥身後的兩個護衛眼神略帶不滿的看了看帳篷裏自己曾經的同僚……能在喝酒擂台上敗給宋人,給主人丟臉,不是個好漢子!
耶律山哥看了看身邊兩個親隨,苦笑了一聲:“別這麽看著他,當年我也是被宋文那廝給算計了!十瓶烈酒……別說十瓶,現在就是三瓶感覺也能把你們給灌醉了!達魯赤的酒量現在看來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達魯赤聞言隻是歎息一聲……
耶律山哥掩藏起自己遼國貴族的身份前來見宋文這個故人!一是因為自己帶到遼國的天地春烈酒銷路極好,區區三車幾乎在半個月內就被搶購一空……自己父親更是用快馬將十壇烈酒送往上京城直接獻給遼皇天祚帝去了。
三十貫一壇,這簡直就是天價!遼國南麵這些權貴豪族從一開始嗤之以鼻到現在的趨之若鶩……天地春烈酒迅速的在遼國權貴圈子裏流傳開來!很多長輩和各部官員都已經托門路來自己這裏提前訂購了……據說已經有貴人的私人商隊帶著關文特意前往汴梁去求購這種烈酒,想從自己手裏把這利潤豐厚的生意分潤出去!
他們哪裏知道這烈酒怕是四海之內隻有宋文那廝能夠釀造出來……
………………………………
宋文身上有桃山縣主簿給的告身,還有高俅送給他的腰牌和關文。在外行走確實方便很多,還能住進官府的館驛之中。
隻是宋文除非無處可去,否則還是不想去那館驛裏惹那些出門在外的文官白眼和鄙視。這大宋的文人,風骨倒是有了,可這素質是委實不高!沒了武人的保護,你們就留著風骨去拿脖子和女真韃子的鋼刀硬碰硬去吧!
遠遠的,臨近大宋和遼國交接河溝的一處草地上,圍著一大圈低矮的護欄。護欄裏麵是成群的牛羊和一頂頂帳篷還有小房子。圍欄裏麵的牛幾乎都是老得走不動的、因為現在這個時代耕牛是和戰馬一樣地位的戰略物資。
遼人也不願意把壯年耕牛賣給大宋,至於戰馬就更是嚴令禁止賣給宋人了。
同樣的,宋人也禁止自家的鐵料還有銅錢大批被遼人換走,大宋的銅錢在這片大陸上是真正的硬通貨!所有國家都願意拿大宋的銅錢交易,這也造成了大宋後期一直急缺貨幣,很多銅錢一鑄造好就被四周的安南西夏北遼甚至是高麗和倭國想方設法的換走……
宋文跳下馬,活動了一下酸痛的腰身和大腿……一旁的安春連忙遞過一隻水壺,宋文喝了口水感慨道:“進了河北路,越走越窮困!朝廷那些人到底是怎麽想的?躲躲躲……能躲到哪裏去?難不成最後躲到南海裏不成?”
宋文愣了一下,突然想起來……以後南宋滅亡的時候最後一任丞相陸秀夫,果然是抱著小皇帝在南海投海自盡了!
正在宋文感慨之時,旁邊兩架車馬路過,車後跟著幾個風塵仆仆的騎兵,還有幾個小吏衣著的人垂頭喪氣的坐在後麵那輛車上。
一名騎士在馬上看了看宋文幾人,開口問道:“你們是什麽人?敢問三河榷場的提舉司在何處?”
宋文拱手答道:“抱歉了,我等也是外地過來做生意的、對這裏也不熟悉。”
馬車的車簾突然被掀了開來,露出一張略帶疲憊的清瘦臉龐,是一個三十許的中年人、眉宇間帶著一絲淡然和貴氣,眼神堅毅卻沒有波瀾。
中年人看了看宋文,開口說道:“年輕人,大宋有今日靠的不是逃避退卻!國事雖艱難但宋遼卻靠檀淵之盟和平了近百年……年輕人有一腔血勇是好事,可以投軍報效朝廷建功立業,也可以回去好好讀書將來揮斥方酉揚名天下!隻一味感慨抱怨可不是好男兒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