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馬嘶鳴一聲,聲音帶著無盡的歡愉,雙蹄揚起,跑向唐三。
到了唐三身邊,它親昵地在唐三的臉上舔了舔。
唐三的老臉雖厚,此刻卻也變得微紅,好不尷尬。
見大白馬如此,觀音菩薩的眼中露出驚異之色,看向唐三的眼神都變得有些不一樣。
唐三趕緊雙手合十,笑道:“阿彌陀佛,多謝觀音菩薩慈悲,又給我送來一個這麽好的徒弟。”
觀音菩薩點了點頭,笑而不語,隻是眼神越發的流露出異彩。
這個唐僧,好像和之前有了很不一樣的變化。
唐三接著把孫悟空叫到身邊,嚴肅地對一猴一馬道:“徒兒們,幸得有觀音菩薩相助,我們才能有這緣分,快快隨我一起感謝菩薩。”
頓時一人一猴一馬,一起對觀音菩薩行禮,表示感謝。
觀音菩薩回禮笑道:“此事是佛祖如來安排,我本不能受此一禮。不過你師徒三人既有如此誠心,我就當是替佛祖如來受此禮。”
說罷,觀音菩薩笑著對孫悟空說:“此番馬上就要遠行,悟空,你且帶著敖閏下去將東西收拾一番。”
“好咧。”
孫悟空答應一聲,一躍上了大白馬的背,一猴一馬隨即鑽入澗裏。
觀音菩薩這才繞著唐三走了一圈,雙眼在唐三的身上不停地掃視。
唐三的心裏一陣緊張。
糟糕,不會是表現的太優秀,被她看出什麽不對來了吧?
“唐僧,你是不是得到了什麽奇遇?我怎麽感覺你好像有所變化?”
就在唐三心裏很是忐忑,不知道怎麽辦才好的時候,觀音菩薩終於開口。
唐三趕緊急中生智,道:“阿彌陀佛,菩薩果然好眼力。自從上次得了菩薩的緊箍咒後,小僧日夜研習,竟然觸類旁通,以前很多不懂的佛法在心底也有了明悟。”
觀音菩薩又注視著唐僧看了一會,這才點點頭,露出個了然的神色,感歎道:“吾曾聽佛祖如來言:我佛經文博大精深,奧義非凡,品類繁多,但卻各有共通之處。悟通者,可得其中之妙,對修行自有很大助益,可令人一日千裏。吾心中略有微疑,今日觀你,才知佛祖所言非虛,我不如你也。”
“阿彌陀佛,菩薩繆讚了,小僧汗顏。”
唐三不禁暗自流汗:菩薩,咱能別再誇了嗎?
我隻是這麽隨便一說,你還當真了。
這麽重的誇獎我哪敢接啊?
我收回剛才的話還不成嗎?
我可不敢和你比優秀啊。
“唐僧,你不必如此謙虛。我佛如來曾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過度謙虛,可是有違我佛的不打誑語之戒。”觀音菩薩卻擺了擺手,看著他很是真誠地說。
唐三生怕多說會露出破綻,可又怕不說,反會引得她懷疑,一時間心裏焦急萬分。
還好觀音菩薩沒在這事上糾纏,而是轉移話題道:“唐僧,我前番好意讓你給孫悟空戴的帽子,你為何沒有給他戴上?莫非覺得此妖能夠自行悔過,自覺向善?又或者說他看穿了,不願戴嗎?”
“呀,這個,這……。”唐三一陣無語,感情觀音菩薩這是問罪來了。
他急忙請罪道:“阿彌陀佛,菩薩有所不知:他倒也沒有看穿,還甚是喜歡,當場就想戴上。隻是,隻是……菩薩恕罪,都怪小僧心軟。”
“那日菩薩走後,小僧偶感風寒,很是發燒難受。悟空歸來後,對小僧噓寒問暖,多番照顧,小僧看他對小僧甚是恭敬。一時心軟,就以帽子還有針腳未盡為由,沒有給他戴上。”
“不過小僧也勸誡了他一番,他頗有悔過之心,向小僧保證以後再也不幹有辱我佛門之事,會一路盡心護佑小僧前往西天取得真經。”
“小僧私下暗想:他既有此心,我佛門慈悲為懷,為何不能給他個機會?讓他重新做人呢?如若給他戴上緊箍咒,說不得能讓他表麵恭順,保不準他暗地裏會對我佛門怨恨,以致做出對我佛門不敬,不利之事。”
“他敢。”
觀音菩薩秀眉一豎,一副殺伐之氣頓時衝體而出。
我的乖乖,好濃的殺氣啊。
沒想到觀音菩薩一個女流之輩竟然這麽的霸道。
簡直就是巾幗不讓須眉啊。
唐三趕緊道:“菩薩盡請放心,往後小僧會盡心看住此妖,他若敢再犯,小僧必會讓他戴上此帽。而後念他個三百遍緊箍咒,讓他頭痛欲裂,管教他從此真心悔過,踏實做我佛門子弟,一心替我佛門辦事。”
觀音菩薩擺了擺頭道:“罷了,你既有自己的想法,我也不好強求於你,一切由你自行處置就是。”
唐三不想在這問題上糾纏,轉移話題道:“菩薩,弟子誠心向佛,一定誓死前往西天取回真經。可西方路這等崎嶇,也不知幾時得到?以後之路,似今日這等多磨多折,肯定不少。一路雖有佛祖安排的護衛之人,可萬一有事,小僧性命難全事小,卻怕誤了佛祖的取經大事,望菩薩能夠教我避禍之法。”
觀音菩薩點點頭,笑道:“你所慮甚是有理,隻不過今日你未成道,隻要肯盡心修悟;雖有災禍,卻也不須避之。我門中以寂滅成真,須是要信心正果。”
“既然你有此心,那若到了傷身苦磨之處,我許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十分再到那難脫之際,我也親來救你。”
說到這,觀音菩薩親昵地揮了揮手:“你過來,我再贈你一樣本事。”
唐三雙手合十謝過,湊到觀音菩薩麵前。
觀音菩薩將楊柳葉兒摘下三個,放在唐三的腦後,喝聲“變”。
即變做三根救命的頭發,教他:“若遇到那實在過不去的困難時,你可以隨機應變,它們可救得你急苦之災。”
“阿彌陀佛,小僧謝過菩薩。”
唐三一臉的激動,雙手合手,趕緊拜謝。
觀音菩薩滿意地點了點頭,笑著回了一禮。
這才腳下祥雲升起,一時間香風繞繞,彩霧飄飄,徑轉普陀而去。
到了唐三身邊,它親昵地在唐三的臉上舔了舔。
唐三的老臉雖厚,此刻卻也變得微紅,好不尷尬。
見大白馬如此,觀音菩薩的眼中露出驚異之色,看向唐三的眼神都變得有些不一樣。
唐三趕緊雙手合十,笑道:“阿彌陀佛,多謝觀音菩薩慈悲,又給我送來一個這麽好的徒弟。”
觀音菩薩點了點頭,笑而不語,隻是眼神越發的流露出異彩。
這個唐僧,好像和之前有了很不一樣的變化。
唐三接著把孫悟空叫到身邊,嚴肅地對一猴一馬道:“徒兒們,幸得有觀音菩薩相助,我們才能有這緣分,快快隨我一起感謝菩薩。”
頓時一人一猴一馬,一起對觀音菩薩行禮,表示感謝。
觀音菩薩回禮笑道:“此事是佛祖如來安排,我本不能受此一禮。不過你師徒三人既有如此誠心,我就當是替佛祖如來受此禮。”
說罷,觀音菩薩笑著對孫悟空說:“此番馬上就要遠行,悟空,你且帶著敖閏下去將東西收拾一番。”
“好咧。”
孫悟空答應一聲,一躍上了大白馬的背,一猴一馬隨即鑽入澗裏。
觀音菩薩這才繞著唐三走了一圈,雙眼在唐三的身上不停地掃視。
唐三的心裏一陣緊張。
糟糕,不會是表現的太優秀,被她看出什麽不對來了吧?
“唐僧,你是不是得到了什麽奇遇?我怎麽感覺你好像有所變化?”
就在唐三心裏很是忐忑,不知道怎麽辦才好的時候,觀音菩薩終於開口。
唐三趕緊急中生智,道:“阿彌陀佛,菩薩果然好眼力。自從上次得了菩薩的緊箍咒後,小僧日夜研習,竟然觸類旁通,以前很多不懂的佛法在心底也有了明悟。”
觀音菩薩又注視著唐僧看了一會,這才點點頭,露出個了然的神色,感歎道:“吾曾聽佛祖如來言:我佛經文博大精深,奧義非凡,品類繁多,但卻各有共通之處。悟通者,可得其中之妙,對修行自有很大助益,可令人一日千裏。吾心中略有微疑,今日觀你,才知佛祖所言非虛,我不如你也。”
“阿彌陀佛,菩薩繆讚了,小僧汗顏。”
唐三不禁暗自流汗:菩薩,咱能別再誇了嗎?
我隻是這麽隨便一說,你還當真了。
這麽重的誇獎我哪敢接啊?
我收回剛才的話還不成嗎?
我可不敢和你比優秀啊。
“唐僧,你不必如此謙虛。我佛如來曾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過度謙虛,可是有違我佛的不打誑語之戒。”觀音菩薩卻擺了擺手,看著他很是真誠地說。
唐三生怕多說會露出破綻,可又怕不說,反會引得她懷疑,一時間心裏焦急萬分。
還好觀音菩薩沒在這事上糾纏,而是轉移話題道:“唐僧,我前番好意讓你給孫悟空戴的帽子,你為何沒有給他戴上?莫非覺得此妖能夠自行悔過,自覺向善?又或者說他看穿了,不願戴嗎?”
“呀,這個,這……。”唐三一陣無語,感情觀音菩薩這是問罪來了。
他急忙請罪道:“阿彌陀佛,菩薩有所不知:他倒也沒有看穿,還甚是喜歡,當場就想戴上。隻是,隻是……菩薩恕罪,都怪小僧心軟。”
“那日菩薩走後,小僧偶感風寒,很是發燒難受。悟空歸來後,對小僧噓寒問暖,多番照顧,小僧看他對小僧甚是恭敬。一時心軟,就以帽子還有針腳未盡為由,沒有給他戴上。”
“不過小僧也勸誡了他一番,他頗有悔過之心,向小僧保證以後再也不幹有辱我佛門之事,會一路盡心護佑小僧前往西天取得真經。”
“小僧私下暗想:他既有此心,我佛門慈悲為懷,為何不能給他個機會?讓他重新做人呢?如若給他戴上緊箍咒,說不得能讓他表麵恭順,保不準他暗地裏會對我佛門怨恨,以致做出對我佛門不敬,不利之事。”
“他敢。”
觀音菩薩秀眉一豎,一副殺伐之氣頓時衝體而出。
我的乖乖,好濃的殺氣啊。
沒想到觀音菩薩一個女流之輩竟然這麽的霸道。
簡直就是巾幗不讓須眉啊。
唐三趕緊道:“菩薩盡請放心,往後小僧會盡心看住此妖,他若敢再犯,小僧必會讓他戴上此帽。而後念他個三百遍緊箍咒,讓他頭痛欲裂,管教他從此真心悔過,踏實做我佛門子弟,一心替我佛門辦事。”
觀音菩薩擺了擺頭道:“罷了,你既有自己的想法,我也不好強求於你,一切由你自行處置就是。”
唐三不想在這問題上糾纏,轉移話題道:“菩薩,弟子誠心向佛,一定誓死前往西天取回真經。可西方路這等崎嶇,也不知幾時得到?以後之路,似今日這等多磨多折,肯定不少。一路雖有佛祖安排的護衛之人,可萬一有事,小僧性命難全事小,卻怕誤了佛祖的取經大事,望菩薩能夠教我避禍之法。”
觀音菩薩點點頭,笑道:“你所慮甚是有理,隻不過今日你未成道,隻要肯盡心修悟;雖有災禍,卻也不須避之。我門中以寂滅成真,須是要信心正果。”
“既然你有此心,那若到了傷身苦磨之處,我許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十分再到那難脫之際,我也親來救你。”
說到這,觀音菩薩親昵地揮了揮手:“你過來,我再贈你一樣本事。”
唐三雙手合十謝過,湊到觀音菩薩麵前。
觀音菩薩將楊柳葉兒摘下三個,放在唐三的腦後,喝聲“變”。
即變做三根救命的頭發,教他:“若遇到那實在過不去的困難時,你可以隨機應變,它們可救得你急苦之災。”
“阿彌陀佛,小僧謝過菩薩。”
唐三一臉的激動,雙手合手,趕緊拜謝。
觀音菩薩滿意地點了點頭,笑著回了一禮。
這才腳下祥雲升起,一時間香風繞繞,彩霧飄飄,徑轉普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