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瑾這邊等喬姨娘一走,她立刻就賞了那攔著喬姨娘的小丫鬟一把窩絲糖,小丫鬟拿著糖高高興興的跑了。
等到藥也熬好了,采薇撩了簾子進來,稟道:“七太太醒了。”
周文瑾進門的時候,紀氏正靠在床頭和周秉正家的說話,看見她,紀氏立刻就停了話頭。
說是侍疾端藥,其實也就是坐在耳房裏看著小丫鬟把藥煎好,再由采藍等人端到床前去喂紀氏喝藥,周文瑾畢竟隻有七歲,都怕燙著她。
周文瑾坐在床前的小杌子上,看著紀氏喝完藥,她撚了顆蜜漬梅子喂給紀氏,“吃了這個嘴裏就不苦了。”
周秉正家的稱讚道:“還是我們六小姐懂事。”
紀氏身體乏力,抬手很費勁,她攏著女兒的手,輕輕的拍了拍,微微的笑,看著周文瑾。
周文瑾又陪著娘親說話,看著紀氏有些累了,她就起身告辭回了自己住的小院子。
周文瑾住的地方叫綠籮院,她由翠桃陪著淨臉換了家常的衣裳,坐在臨床大炕上,她喝著溫熱的杏仁奶,思緒卻慢慢飄遠……
上一世,娘親走的時候是康哥兒摔喪捧靈,就是說,康哥兒是上了祖譜被記在紀氏名下的。這件事情是什麽時候發生的,她不知道,那時候她真的就隻是個七歲的孩子,娘親病危,內心正恐懼和不安,哪兒還會注意這些事情。
周文瑾記得,娘親走後,她的陪嫁是交給四老爺周啟明幫忙打理的,周啟明是周家二房的次子,打理庶務是一把好手,人也老實忠厚。
她還知道,長房的大老爺周啟聲在打理庶務方麵非常的厲害。最後怎麽選了四老爺,她還真不知道。
後來,她長大了,和陸文宗訂親之後,父親把舅舅從餘姚請過來,還特意請了周家長房的人,和城西的張舉人做中人,商量紀氏的陪嫁該怎麽分配給她和康哥兒。
商量的過程她無從得知,但最後她分得了京城宅子和鋪子、浙江府大部分的鋪子、河北滄州一帶的田產,以及山西錢莊的股份,林林種種,加起來差不多值二十多萬兩銀子。康哥則分了浙江府的十來間鋪子、通州的田產,還有在河間府的幾間鋪子,印象中,她曾聽誰說過,康哥那一份也差不多能值五、六萬兩銀子。
當時,娘親走後兩年,父親就娶了第二房繼室,她的繼母是陝西姚家的姑娘,是祖母的手帕交保的媒。
她的這位繼母可不是好相與的,喬姨娘若不是有康哥兒傍身,早就被收拾了,可喬姨娘的日子也沒原來紀氏在世時過的那麽舒服自在了。
周文瑾原來想著,康哥兒記在娘親名下也不是壞事,至少逢年節和忌日的時候還有人能給娘親敬香燒點銀錢,橫豎不過是分走娘親的一部分陪嫁罷了,娘親留給她的嫁妝已經非常非常的豐厚了。
可現在重新再回過頭去看這些事,她又覺得替娘親不值,若不是祖母這麽急著幫父親納妾,繼而讓喬姨娘先生下庶長子,那麽娘親也不會冒著風險一次又一次的懷胎又再滑胎,一遍又一遍的經曆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折磨,身體變得更差,一病不起。
上一世,陸文宗原形畢露,把她拘在家裏的時候,性命攸關的緊要關頭,她曾想辦法悄悄讓人給康哥兒帶信,可一直到死,她都沒有等到康哥兒,不知道是他不願意管她的事情,還是他沒有辦法幫她,周文瑾心裏至今都沒有答案……
原本她一心都放在紀氏的病情上,可喬姨娘的舉動也給她提了個醒。
眼看著娘親很難再好起來了,她不得不麵對現實,必須開始考慮以後的生活了。
周家是耕讀傳世之家,在滄州立足已有百年之久。祖上出過閣老、封疆大吏,也出過尚書,進士舉人就更多了,周家名望最鼎盛的時候,同時有五位子弟在朝為官,還留下了兄弟二人同為狀元,當地人稱梧桐雙棲的美談。
到了周文瑾的祖父那一輩,周家曾祖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周耀安,次子周耀榮,和三子周耀寬。周文瑾的祖父是三房這一支。
周家曾祖持家有方,逐漸將相鄰人家的院子買下,將其打通,周家祖宅的占地擴大了許多。
這三房的兄弟仍舊生活在一起,對外是一家,關起門來,三房都有各自的產業和田地,單獨打理各自的庶務,收益和支出各自負責。公中另外有一本帳冊,也有不少田產和鋪子,收益就作為公中的開銷。
周文瑾也是到十一、二歲的時候,才知道看起來花團錦族的周氏一族其實遠沒有表麵上看上去那麽和睦及風光。
上一世,姚氏進門之後,就跟著父親到任上去了,她則留在老家跟祖母一起生活,直到她十一歲那年祖母駕鶴西去。
父親赴任前,曾親口問她,“你和爹爹一起到山東去吧?”
想到繼母那充滿戒備而疏離的目光,周文瑾神色微暗,她緩緩搖頭,拒絕道:“女兒習慣了滄州的生活,倒不想離開這裏了。”
周啟軒覺得心裏虧欠這個大女兒良多,不放心留獨自留她在滄州生活,奈何周文瑾就是不鬆口。因為周啟軒和長房的三子——六老爺關係最要好,他不得已把女兒托付給六太太蔣氏,他帶著姚氏母子去往山東任上。
後來,她一直獨自留在滄州生活,直到嫁給陸文宗。
想到陸文宗,周文瑾就有些狼狽,隻道是恨他,可究竟要怎麽做,才能徹底的改變今生的命運,她心裏還沒拿定主意。
無論如何,娘親留下的那一大筆陪嫁就是亂禍的根源,前世她所經曆的種種痛苦和悲傷都因那筆陪嫁而起,必須要趕緊想個法子才好。
周文瑾撫額,隻覺得很是頭疼,有關這段經曆,她的印象實在是不多,現在她能做的事情不多,但她不能坐以待斃,等事情真的發生就來不及了。
這邊周文瑾正苦惱著,那邊雙芙院裏,周秉正家的聽紀氏說著說著話,她也紅了眼圈。
等到藥也熬好了,采薇撩了簾子進來,稟道:“七太太醒了。”
周文瑾進門的時候,紀氏正靠在床頭和周秉正家的說話,看見她,紀氏立刻就停了話頭。
說是侍疾端藥,其實也就是坐在耳房裏看著小丫鬟把藥煎好,再由采藍等人端到床前去喂紀氏喝藥,周文瑾畢竟隻有七歲,都怕燙著她。
周文瑾坐在床前的小杌子上,看著紀氏喝完藥,她撚了顆蜜漬梅子喂給紀氏,“吃了這個嘴裏就不苦了。”
周秉正家的稱讚道:“還是我們六小姐懂事。”
紀氏身體乏力,抬手很費勁,她攏著女兒的手,輕輕的拍了拍,微微的笑,看著周文瑾。
周文瑾又陪著娘親說話,看著紀氏有些累了,她就起身告辭回了自己住的小院子。
周文瑾住的地方叫綠籮院,她由翠桃陪著淨臉換了家常的衣裳,坐在臨床大炕上,她喝著溫熱的杏仁奶,思緒卻慢慢飄遠……
上一世,娘親走的時候是康哥兒摔喪捧靈,就是說,康哥兒是上了祖譜被記在紀氏名下的。這件事情是什麽時候發生的,她不知道,那時候她真的就隻是個七歲的孩子,娘親病危,內心正恐懼和不安,哪兒還會注意這些事情。
周文瑾記得,娘親走後,她的陪嫁是交給四老爺周啟明幫忙打理的,周啟明是周家二房的次子,打理庶務是一把好手,人也老實忠厚。
她還知道,長房的大老爺周啟聲在打理庶務方麵非常的厲害。最後怎麽選了四老爺,她還真不知道。
後來,她長大了,和陸文宗訂親之後,父親把舅舅從餘姚請過來,還特意請了周家長房的人,和城西的張舉人做中人,商量紀氏的陪嫁該怎麽分配給她和康哥兒。
商量的過程她無從得知,但最後她分得了京城宅子和鋪子、浙江府大部分的鋪子、河北滄州一帶的田產,以及山西錢莊的股份,林林種種,加起來差不多值二十多萬兩銀子。康哥則分了浙江府的十來間鋪子、通州的田產,還有在河間府的幾間鋪子,印象中,她曾聽誰說過,康哥那一份也差不多能值五、六萬兩銀子。
當時,娘親走後兩年,父親就娶了第二房繼室,她的繼母是陝西姚家的姑娘,是祖母的手帕交保的媒。
她的這位繼母可不是好相與的,喬姨娘若不是有康哥兒傍身,早就被收拾了,可喬姨娘的日子也沒原來紀氏在世時過的那麽舒服自在了。
周文瑾原來想著,康哥兒記在娘親名下也不是壞事,至少逢年節和忌日的時候還有人能給娘親敬香燒點銀錢,橫豎不過是分走娘親的一部分陪嫁罷了,娘親留給她的嫁妝已經非常非常的豐厚了。
可現在重新再回過頭去看這些事,她又覺得替娘親不值,若不是祖母這麽急著幫父親納妾,繼而讓喬姨娘先生下庶長子,那麽娘親也不會冒著風險一次又一次的懷胎又再滑胎,一遍又一遍的經曆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折磨,身體變得更差,一病不起。
上一世,陸文宗原形畢露,把她拘在家裏的時候,性命攸關的緊要關頭,她曾想辦法悄悄讓人給康哥兒帶信,可一直到死,她都沒有等到康哥兒,不知道是他不願意管她的事情,還是他沒有辦法幫她,周文瑾心裏至今都沒有答案……
原本她一心都放在紀氏的病情上,可喬姨娘的舉動也給她提了個醒。
眼看著娘親很難再好起來了,她不得不麵對現實,必須開始考慮以後的生活了。
周家是耕讀傳世之家,在滄州立足已有百年之久。祖上出過閣老、封疆大吏,也出過尚書,進士舉人就更多了,周家名望最鼎盛的時候,同時有五位子弟在朝為官,還留下了兄弟二人同為狀元,當地人稱梧桐雙棲的美談。
到了周文瑾的祖父那一輩,周家曾祖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周耀安,次子周耀榮,和三子周耀寬。周文瑾的祖父是三房這一支。
周家曾祖持家有方,逐漸將相鄰人家的院子買下,將其打通,周家祖宅的占地擴大了許多。
這三房的兄弟仍舊生活在一起,對外是一家,關起門來,三房都有各自的產業和田地,單獨打理各自的庶務,收益和支出各自負責。公中另外有一本帳冊,也有不少田產和鋪子,收益就作為公中的開銷。
周文瑾也是到十一、二歲的時候,才知道看起來花團錦族的周氏一族其實遠沒有表麵上看上去那麽和睦及風光。
上一世,姚氏進門之後,就跟著父親到任上去了,她則留在老家跟祖母一起生活,直到她十一歲那年祖母駕鶴西去。
父親赴任前,曾親口問她,“你和爹爹一起到山東去吧?”
想到繼母那充滿戒備而疏離的目光,周文瑾神色微暗,她緩緩搖頭,拒絕道:“女兒習慣了滄州的生活,倒不想離開這裏了。”
周啟軒覺得心裏虧欠這個大女兒良多,不放心留獨自留她在滄州生活,奈何周文瑾就是不鬆口。因為周啟軒和長房的三子——六老爺關係最要好,他不得已把女兒托付給六太太蔣氏,他帶著姚氏母子去往山東任上。
後來,她一直獨自留在滄州生活,直到嫁給陸文宗。
想到陸文宗,周文瑾就有些狼狽,隻道是恨他,可究竟要怎麽做,才能徹底的改變今生的命運,她心裏還沒拿定主意。
無論如何,娘親留下的那一大筆陪嫁就是亂禍的根源,前世她所經曆的種種痛苦和悲傷都因那筆陪嫁而起,必須要趕緊想個法子才好。
周文瑾撫額,隻覺得很是頭疼,有關這段經曆,她的印象實在是不多,現在她能做的事情不多,但她不能坐以待斃,等事情真的發生就來不及了。
這邊周文瑾正苦惱著,那邊雙芙院裏,周秉正家的聽紀氏說著說著話,她也紅了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