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秀蘭跟俺住一個小區,今年七十五歲。
當年,老紀家的太爺挑著挑子,從山東要飯來到遼寧昌圖,落腳的地方是後來的太平公社牛莊大隊。
來的時候,太爺帶著一個兒子;到遼寧開荒種地後,又生了仨兒子。爺爺那輩哥四個,秀蘭的爺爺是老三。到了爹這輩,哥們十一個,妯娌十一個,老少都算上,七十口人。
家裏有兩個做飯的,十一個妯娌輪班炒菜。青菜下來的時候,誰該做菜了,誰去菜園子裏摘菜。
紀家有大院套,四個角有四個炮樓,哥十一個輪流打更。
以前東北胡子多,紀家不敢跟胡子硬打,多數時候看見胡子來了就跑,往山上跑,牽著牛馬,趕著豬羊。女人帶著孩子,帶上衣服布匹往窮人家藏。胡子哪回來,都把這個家拾掇光。
有一回,秀蘭姥娘家來了胡子,一家幾十口人正睡覺哩,一點兒準備沒有。胡子把牛馬豬羊和糧食全搶走了,好被子,好衣服,家裏值錢的東西套上馬車裝,大人孩子倒是平安。
那時候窮人難過,沒吃,沒穿,沒錢。富人也難過,怕胡子來搶。孩子不敢出門,怕胡子綁架。要是綁架了有錢人家的孩子,胡子要很多錢,就是把這個家全賣了,也整不來那麽多錢。你不送錢,胡子就把孩子的耳朵割下來一個,用布包上,還放一封信,告訴你再給幾天時間,再不送錢就撕票。
這樣的事,紀家沒攤上過。
紀家過年,從臘月十五開始忙,有淘米的,有上碾子碾麵的,有和麵的,有弄豆餡的。妯娌十一個一起包豆包,一邊包一邊凍,凍好了放到倉子裏。
除了自己家七十口人,紀家還有六個長工,兩個放豬的,兩個放羊的,兩個做飯的。八十二口人吃飯,吃到天熱刨柵子的時候,過年蒸的豆包才吃完。
這幾個月,不光吃豆包,還煮苞米子,撈小米飯,吃苞米麵大餅子,吃高粱米幹飯。那時候東北白麵少,過年過節才能吃頓白麵餃子,來了貴客烙回白麵餅,平常黏豆包就是最好吃的了。
紀家男人穿的衣服都一樣,冬天一樣的布料,夏天也一樣的布料。閨女和媳婦穿啥,紀家不管。這十一個妯娌一個比一個腳小,多數門當戶對,穿衣服靠娘家,也有的織布紡棉,掙錢買自己和閨女的穿戴。
家裏七十口人住十五間草房,上屋五間,東屋五間,西屋五間。五間房的中間都是廚房,支鍋,兩頭四間房住人。哪屋都是對麵炕,炕中間放長桌子和凳子吃飯,哥倆住一個屋。
一九四五年,秀蘭五歲,紀家分家。分家以後,紀家各戶劃的成分都是中農。
打四平和長春的時候,不知哪裏來的那麽多兵,從她家門口過,過了三天三夜。打四平打了半個多月,爺爺去四平抬擔架,看見死人沒數,橫躺豎臥的。
不打仗了,要抗美援朝,哥兩個得去一個。秀蘭的二哥中等個,長得俊,有精神頭。他驗上兵了,樂夠嗆,來領兵的那個人也很喜歡他。
爺爺不願意讓二哥當兵,愁得總吸煙。要換軍裝了,爺爺把烙鐵燒得通紅。二哥正睡覺哩,爺爺掀開被子,嗞啦嗞啦兩聲,他把二哥的屁股燙爛兩處,疼得二哥咬著牙在地上轉圈,又疼又氣。
那年二哥十八歲,沒能當兵上戰場,哭了好幾天。
當年,老紀家的太爺挑著挑子,從山東要飯來到遼寧昌圖,落腳的地方是後來的太平公社牛莊大隊。
來的時候,太爺帶著一個兒子;到遼寧開荒種地後,又生了仨兒子。爺爺那輩哥四個,秀蘭的爺爺是老三。到了爹這輩,哥們十一個,妯娌十一個,老少都算上,七十口人。
家裏有兩個做飯的,十一個妯娌輪班炒菜。青菜下來的時候,誰該做菜了,誰去菜園子裏摘菜。
紀家有大院套,四個角有四個炮樓,哥十一個輪流打更。
以前東北胡子多,紀家不敢跟胡子硬打,多數時候看見胡子來了就跑,往山上跑,牽著牛馬,趕著豬羊。女人帶著孩子,帶上衣服布匹往窮人家藏。胡子哪回來,都把這個家拾掇光。
有一回,秀蘭姥娘家來了胡子,一家幾十口人正睡覺哩,一點兒準備沒有。胡子把牛馬豬羊和糧食全搶走了,好被子,好衣服,家裏值錢的東西套上馬車裝,大人孩子倒是平安。
那時候窮人難過,沒吃,沒穿,沒錢。富人也難過,怕胡子來搶。孩子不敢出門,怕胡子綁架。要是綁架了有錢人家的孩子,胡子要很多錢,就是把這個家全賣了,也整不來那麽多錢。你不送錢,胡子就把孩子的耳朵割下來一個,用布包上,還放一封信,告訴你再給幾天時間,再不送錢就撕票。
這樣的事,紀家沒攤上過。
紀家過年,從臘月十五開始忙,有淘米的,有上碾子碾麵的,有和麵的,有弄豆餡的。妯娌十一個一起包豆包,一邊包一邊凍,凍好了放到倉子裏。
除了自己家七十口人,紀家還有六個長工,兩個放豬的,兩個放羊的,兩個做飯的。八十二口人吃飯,吃到天熱刨柵子的時候,過年蒸的豆包才吃完。
這幾個月,不光吃豆包,還煮苞米子,撈小米飯,吃苞米麵大餅子,吃高粱米幹飯。那時候東北白麵少,過年過節才能吃頓白麵餃子,來了貴客烙回白麵餅,平常黏豆包就是最好吃的了。
紀家男人穿的衣服都一樣,冬天一樣的布料,夏天也一樣的布料。閨女和媳婦穿啥,紀家不管。這十一個妯娌一個比一個腳小,多數門當戶對,穿衣服靠娘家,也有的織布紡棉,掙錢買自己和閨女的穿戴。
家裏七十口人住十五間草房,上屋五間,東屋五間,西屋五間。五間房的中間都是廚房,支鍋,兩頭四間房住人。哪屋都是對麵炕,炕中間放長桌子和凳子吃飯,哥倆住一個屋。
一九四五年,秀蘭五歲,紀家分家。分家以後,紀家各戶劃的成分都是中農。
打四平和長春的時候,不知哪裏來的那麽多兵,從她家門口過,過了三天三夜。打四平打了半個多月,爺爺去四平抬擔架,看見死人沒數,橫躺豎臥的。
不打仗了,要抗美援朝,哥兩個得去一個。秀蘭的二哥中等個,長得俊,有精神頭。他驗上兵了,樂夠嗆,來領兵的那個人也很喜歡他。
爺爺不願意讓二哥當兵,愁得總吸煙。要換軍裝了,爺爺把烙鐵燒得通紅。二哥正睡覺哩,爺爺掀開被子,嗞啦嗞啦兩聲,他把二哥的屁股燙爛兩處,疼得二哥咬著牙在地上轉圈,又疼又氣。
那年二哥十八歲,沒能當兵上戰場,哭了好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