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福良老家是山東省定陶縣遊集的,俺坐火車回老家,他跟老伴也回老家。俺一眼看出他有故事,一拉真拉出故事來。
他爹叫遊登臣,老家日子不好過,十幾歲跟屯子裏的人下關外,大慶、伊春都待過,哪兒都不好混。
大慶荒草齊腰深,連個房子都沒有,十幾戶人家挖地窨子住下,開荒種地,就是一個新村。
那年秋天,老張家小閨女坐在門口玩,她娘在地窨子裏邊做飯。一隻狼叼起孩子的腿就跑,多虧爹看見,拿著洋叉騎上馬攆半天,狼才把孩子放下了。打那以後,兩家越走越近。
幾年以後,爹回老家娶了娘,娘叫張化珍。娘十一歲沒爹,為給姥爺治病,家裏能賣的東西都賣了,啥也不剩。姥娘小腳,娘身下有倆姨。娘得天天出去要飯,一個人要飯四個人吃,一尺的腸子餓八寸。結完婚,爹娘回大慶,把姥娘、倆姨外加舅爺爺都帶出來。
聽說內蒙那邊好混,爹要去內蒙,姥娘和姨沒跟著。姥娘找了老伴,那人在學校上班,她們都留在大慶了。舅爺爺跟著爹娘來到內蒙,在**林場落腳,林場十一戶人家,都是蒙古族,就他一家漢族。
福良一九六三年生,全家人都說蒙語,有時候舅爺跟爹娘說話,他們仨說山東話。
該上學了,福良到離林場最近的村裏上小學,五六裏路,四個男孩子都上一年級,一起上學,一起回家。那時候冬天雪大,房子多高,房子旁邊的雪也多高,孩子們經常摳雪洞子玩。
林場怕出事,天天派馬車接送,他們都穿羊皮褲子和氈疙瘩鞋。有一天,刮大風下大雪,老板子(注:馬車夫)晚去了一會兒,四個孩子自己往家走,迷路了。
林場的人嚇壞了,場部派兩台馬車、幾匹馬、二三十人出去找,這些人一邊扯嗓子喊,一邊敲鑼打鼓。
天快黑了,才找到那四個孩子。
從那以後,老板子再沒耽誤過接送。
**林場離滿洲裏一百二十公裏,離新巴爾虎右旗四十多裏。每年冬天,駱駝車隊都去滿洲裏拉糧食,駱駝拉著木頭軲轆車,一個人看五六台車。大年跟前,場部專門派馬車,拉著人到旗裏買東西。
一九七一年,福良第一次看見汽車,國家給林場撥了一輛。
一九七二年,全家搬到新巴爾虎右旗,當地人管這兒叫西旗,西旗在阿拉坦額莫勒鎮。阿拉坦額莫勒,漢語的意思是“金鞍”。
到西旗以後,福良開始學漢語,小學和中學老師都以為他是蒙古人,填表都給他填蒙古族。
上班以後,一天八小時說的都是蒙語,單位還是給他填蒙古族。辦公室有個大姐,知道他是漢族,跟秘書說了,秘書還不信,特意問一回才改了。從那,單位裏的人都喊他“山東蒙古人”。說實話,福良長得挺像蒙古人,五大三粗,跟鐵塔似的。
一九八〇年,福良考上高中,沒去上,到井隊上班了,一個月工資二十多塊錢。舅爺爺不讓他找蒙古媳婦,讓找山東媳婦。老張家也在西旗,他們家閨女多,因為盼兒子,給閨女起名叫盼、攔、換,盼也沒盼來,攔也沒攔住,換也沒換成。五閨女叫雲,老天還真給勻來一個,老六是兒子。他們家三閨女叫張東換,跟福良年紀相當,兩家老人愛好噶親(注:做兒女親家),把親事定下了。
一九八五年,爹去世了,娘四十二歲,家裏七個孩子,姐四個哥仨都沒結婚,男孩裏福良是老大,最小的弟弟才八歲。
跟前鄰居都說:“福良的親事算是完了,誰家舍得把閨女往火坑裏送?”
東換爹跟閨女說:“你訂婚了,就是老遊家的人,咱不能讓外人看笑話。”他把東換送到遊家,披麻戴孝。
當年,還把婚事辦了。
二〇〇六年秋天,福良下鄉,草原上沒信號。
沒等回到家,接到二姨電話,說姥娘連著幾天滴水不進,就是不閉眼。
姥娘已經九十多歲,福良是她最大的外孫,她跟外孫說過:“俺怕煉人爐,俺不要火化。”
福良跟弟弟開車四百公裏,到了大雁煤礦二姨家。
姥娘不會說話了,還認人。
福良說:“姥娘,俺哥倆開車來,要接你走了。”
姥娘點點頭。
哥倆把姥娘抬上車,一路小心地開回西旗。
剛到家,姥娘就閉眼了。
少數民族地區都土葬,姥娘這回放心了。
滿洲裏開放以後,福良在滿洲裏搞過邊貿。他會蒙語,會開車,經常當翻譯。後來,他調到西旗林業水利局。
娘種一塊地,都是自己拎水,七十六歲的人了,拎一桶水走路悠悠的。
他跟俺說,回老家看看行,待不了。他們跟蒙古族的生活習慣一樣,離不開牛羊肉,離不開鮮奶,那叫綠色生活。家裏三口人,買四隻羊、半頭牛能吃到開春,年年十一月份,他就把肉備好了。
他爹叫遊登臣,老家日子不好過,十幾歲跟屯子裏的人下關外,大慶、伊春都待過,哪兒都不好混。
大慶荒草齊腰深,連個房子都沒有,十幾戶人家挖地窨子住下,開荒種地,就是一個新村。
那年秋天,老張家小閨女坐在門口玩,她娘在地窨子裏邊做飯。一隻狼叼起孩子的腿就跑,多虧爹看見,拿著洋叉騎上馬攆半天,狼才把孩子放下了。打那以後,兩家越走越近。
幾年以後,爹回老家娶了娘,娘叫張化珍。娘十一歲沒爹,為給姥爺治病,家裏能賣的東西都賣了,啥也不剩。姥娘小腳,娘身下有倆姨。娘得天天出去要飯,一個人要飯四個人吃,一尺的腸子餓八寸。結完婚,爹娘回大慶,把姥娘、倆姨外加舅爺爺都帶出來。
聽說內蒙那邊好混,爹要去內蒙,姥娘和姨沒跟著。姥娘找了老伴,那人在學校上班,她們都留在大慶了。舅爺爺跟著爹娘來到內蒙,在**林場落腳,林場十一戶人家,都是蒙古族,就他一家漢族。
福良一九六三年生,全家人都說蒙語,有時候舅爺跟爹娘說話,他們仨說山東話。
該上學了,福良到離林場最近的村裏上小學,五六裏路,四個男孩子都上一年級,一起上學,一起回家。那時候冬天雪大,房子多高,房子旁邊的雪也多高,孩子們經常摳雪洞子玩。
林場怕出事,天天派馬車接送,他們都穿羊皮褲子和氈疙瘩鞋。有一天,刮大風下大雪,老板子(注:馬車夫)晚去了一會兒,四個孩子自己往家走,迷路了。
林場的人嚇壞了,場部派兩台馬車、幾匹馬、二三十人出去找,這些人一邊扯嗓子喊,一邊敲鑼打鼓。
天快黑了,才找到那四個孩子。
從那以後,老板子再沒耽誤過接送。
**林場離滿洲裏一百二十公裏,離新巴爾虎右旗四十多裏。每年冬天,駱駝車隊都去滿洲裏拉糧食,駱駝拉著木頭軲轆車,一個人看五六台車。大年跟前,場部專門派馬車,拉著人到旗裏買東西。
一九七一年,福良第一次看見汽車,國家給林場撥了一輛。
一九七二年,全家搬到新巴爾虎右旗,當地人管這兒叫西旗,西旗在阿拉坦額莫勒鎮。阿拉坦額莫勒,漢語的意思是“金鞍”。
到西旗以後,福良開始學漢語,小學和中學老師都以為他是蒙古人,填表都給他填蒙古族。
上班以後,一天八小時說的都是蒙語,單位還是給他填蒙古族。辦公室有個大姐,知道他是漢族,跟秘書說了,秘書還不信,特意問一回才改了。從那,單位裏的人都喊他“山東蒙古人”。說實話,福良長得挺像蒙古人,五大三粗,跟鐵塔似的。
一九八〇年,福良考上高中,沒去上,到井隊上班了,一個月工資二十多塊錢。舅爺爺不讓他找蒙古媳婦,讓找山東媳婦。老張家也在西旗,他們家閨女多,因為盼兒子,給閨女起名叫盼、攔、換,盼也沒盼來,攔也沒攔住,換也沒換成。五閨女叫雲,老天還真給勻來一個,老六是兒子。他們家三閨女叫張東換,跟福良年紀相當,兩家老人愛好噶親(注:做兒女親家),把親事定下了。
一九八五年,爹去世了,娘四十二歲,家裏七個孩子,姐四個哥仨都沒結婚,男孩裏福良是老大,最小的弟弟才八歲。
跟前鄰居都說:“福良的親事算是完了,誰家舍得把閨女往火坑裏送?”
東換爹跟閨女說:“你訂婚了,就是老遊家的人,咱不能讓外人看笑話。”他把東換送到遊家,披麻戴孝。
當年,還把婚事辦了。
二〇〇六年秋天,福良下鄉,草原上沒信號。
沒等回到家,接到二姨電話,說姥娘連著幾天滴水不進,就是不閉眼。
姥娘已經九十多歲,福良是她最大的外孫,她跟外孫說過:“俺怕煉人爐,俺不要火化。”
福良跟弟弟開車四百公裏,到了大雁煤礦二姨家。
姥娘不會說話了,還認人。
福良說:“姥娘,俺哥倆開車來,要接你走了。”
姥娘點點頭。
哥倆把姥娘抬上車,一路小心地開回西旗。
剛到家,姥娘就閉眼了。
少數民族地區都土葬,姥娘這回放心了。
滿洲裏開放以後,福良在滿洲裏搞過邊貿。他會蒙語,會開車,經常當翻譯。後來,他調到西旗林業水利局。
娘種一塊地,都是自己拎水,七十六歲的人了,拎一桶水走路悠悠的。
他跟俺說,回老家看看行,待不了。他們跟蒙古族的生活習慣一樣,離不開牛羊肉,離不開鮮奶,那叫綠色生活。家裏三口人,買四隻羊、半頭牛能吃到開春,年年十一月份,他就把肉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