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建平有個張家,哥六個,家裏常年缺吃少穿。六個兒子長大了,個個能幹,長得好,都娶上媳婦。
一九〇五年春天,建平大旱,地沒法種,哥六個三十多口人分家,各想各的辦法。張祥是老六,一家五口人,分到手一升高粱,一升是五斤。
他跟媳婦說:“等死不行,咱去黑龍江吧。”
媳婦同意了。
張祥找出來兩個破筐,用繩子拴巴拴巴,前麵筐裏放進八個月大的閨女,後麵筐裏坐著兩歲的二兒子,用破扁擔一挑就上路了。大兒子張立棠那年五歲,和小腳媳婦一起跟在後麵走。
他們要飯往黑龍江走,越走越冷。白天還好,就怕黑天。下午要飯的時候,張祥順便跟人家說:“俺們要去黑龍江,能不能在你家住一夜?”
遇到好說話的,說:“行。”在人家熱炕上住一夜,給幾個窩頭,還給點兒鹹菜就著吃。
多數人家都說:“俺家沒地方住,你去別人家問問吧。”
白天走一天路,經常餓肚子,天黑光想睡覺。一家五口人睡過草垛,也睡過人家的牆根。睡草垛還好,身子底下不那麽冰;睡牆根,身子底下冰涼也不敢翻身,越翻身越冷。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他們走到黑龍江肇東北小山,有個表哥在那個屯子。
一家五口進了門,嚇了表哥一跳。
表哥說:“好年頭你不來,這年頭你來幹啥?”
那年黑龍江也旱,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表哥家也不富裕。
住了兩天,張祥出去找活兒,找到蘭西那邊的田棚鎮,給姓李的財主家當長工。
第二年,張立棠也去了李家,給李家放豬。
放豬放了六七年,立棠長大了。
他不想一輩子都放豬,去姓馬的財主家學趕車。
馬大爺看他聰明能幹,認他做了幹親。從十六七歲,立棠在馬家趕頭車,工錢比別的車老板多五成。幾個車老板趕車外出,中午打尖(注:吃飯),晚上住店,都聽他的。
馬大爺還借他牲口和犁,讓他開荒。自己家裏種點兒地,日子好過多了。
好幾年,他都沒在家過年。
有一年,馬大爺說:“你也回家過個年吧。”
沒到半夜,家裏正要發紙(注:除夕夜給祖先燒紙),馬大爺打發人來叫他,說馬病了,讓他趕緊回去。
立棠給老馬家趕了十多年車,從花軲轆車趕到膠皮軲轆車。
到黑龍江以後,張祥又添了個兒子。哥仨都長大了,張家買了兩匹馬,買了種地用的家夥什,給人種四六地。
張祥去世後,立棠當家。他一天書沒念過,會打算盤,會記賬,這都是在老馬家學的本事。
土地改革的時候,張家劃的成分是中農,分走他家一匹馬,分給他家二十幾畝地。
土改那年冬天,蘭西農村時興飛爬犁。一幫窮人攛掇到一起,趕著爬犁各處走,專門去地主富農家,進屋以後看中啥拿啥,往爬犁上一放,拉著就走。實在沒啥拿的,進屋就扒衣服,棉襖、棉褲都得脫下來,不脫就揍。按理說,中農攤不上這事,可偏偏攤上了。
張立棠六十多歲留影。張喜文提供。
兩年前,有個媒人給老三保媒,保的是前屯老鄭家的閨女,媒人是個老光棍,過的頭茬禮錢他給卷跑了。
立棠聽說了,接著張羅錢,過禮給老鄭家,幫著老三把媳婦娶了。生孩子的時候,媳婦難產,月子裏死了。
娘家人說:老張家婆婆刁,他們家閨女不是病死,是讓婆婆虐待死的。
張家婆婆到底咋樣呢?那兩個媳婦都說:“心眼不壞,說道不少。”媳婦從娘家回來,進屋得給她磕頭,把她的煙袋鍋裝好,才能去幹別的。
那年冬天,臘月二十七,張家院子來了好幾個爬犁,下來的都是老鄭家那邊的親戚。進屋以後,見啥拿啥。穿的、戴的、鋪的、蓋的、苞米、白麵、凍豆包、凍餃子,都拿走了。
好說歹說,後屋裏留了一箱子苞米棒子,那是張家留的苞米種,預備開春用的。
哥三個十幾口人,眼看過年,沒吃的了。
立棠跟二弟立成、三弟立奎說:“咱先搓點兒苞米棒子吃吧。”
立成說:“種子吃了,春天咱擱啥種地呀?”
立奎哭了:“二哥說得對,咱不能吃苞米種!”
立棠說:“人要餓死了,要苞米種還有啥用?”
人多,一會兒就搓下二十多斤苞米種,放到磨上磨碎了。地窖裏還有些土豆,算是過了年。
這箱子苞米棒子咋吃不見少,總是一箱子,冬天摻著土豆吃,開春摻著野菜吃,一直將就到新苞米下來。
立棠讓兩個弟弟收拾下木頭箱子,好裝新苞米。動完箱子,那箱苞米棒子很快見底,吃沒了。
第二年開春,立棠借了一頭牛,開了一片荒。
沒幾年,張家日子過起來了,又給立奎娶了媳婦。
老哥仨在一塊過了幾十年,到了一九六三年二十幾口人了,才分家。
六十歲以後,進了臘月門子,立棠喝點兒酒又哭又鬧,一遍遍給兒子輩孫子輩講家史,講要飯,講趕車,講飛爬犁。
一九〇五年春天,建平大旱,地沒法種,哥六個三十多口人分家,各想各的辦法。張祥是老六,一家五口人,分到手一升高粱,一升是五斤。
他跟媳婦說:“等死不行,咱去黑龍江吧。”
媳婦同意了。
張祥找出來兩個破筐,用繩子拴巴拴巴,前麵筐裏放進八個月大的閨女,後麵筐裏坐著兩歲的二兒子,用破扁擔一挑就上路了。大兒子張立棠那年五歲,和小腳媳婦一起跟在後麵走。
他們要飯往黑龍江走,越走越冷。白天還好,就怕黑天。下午要飯的時候,張祥順便跟人家說:“俺們要去黑龍江,能不能在你家住一夜?”
遇到好說話的,說:“行。”在人家熱炕上住一夜,給幾個窩頭,還給點兒鹹菜就著吃。
多數人家都說:“俺家沒地方住,你去別人家問問吧。”
白天走一天路,經常餓肚子,天黑光想睡覺。一家五口人睡過草垛,也睡過人家的牆根。睡草垛還好,身子底下不那麽冰;睡牆根,身子底下冰涼也不敢翻身,越翻身越冷。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他們走到黑龍江肇東北小山,有個表哥在那個屯子。
一家五口進了門,嚇了表哥一跳。
表哥說:“好年頭你不來,這年頭你來幹啥?”
那年黑龍江也旱,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表哥家也不富裕。
住了兩天,張祥出去找活兒,找到蘭西那邊的田棚鎮,給姓李的財主家當長工。
第二年,張立棠也去了李家,給李家放豬。
放豬放了六七年,立棠長大了。
他不想一輩子都放豬,去姓馬的財主家學趕車。
馬大爺看他聰明能幹,認他做了幹親。從十六七歲,立棠在馬家趕頭車,工錢比別的車老板多五成。幾個車老板趕車外出,中午打尖(注:吃飯),晚上住店,都聽他的。
馬大爺還借他牲口和犁,讓他開荒。自己家裏種點兒地,日子好過多了。
好幾年,他都沒在家過年。
有一年,馬大爺說:“你也回家過個年吧。”
沒到半夜,家裏正要發紙(注:除夕夜給祖先燒紙),馬大爺打發人來叫他,說馬病了,讓他趕緊回去。
立棠給老馬家趕了十多年車,從花軲轆車趕到膠皮軲轆車。
到黑龍江以後,張祥又添了個兒子。哥仨都長大了,張家買了兩匹馬,買了種地用的家夥什,給人種四六地。
張祥去世後,立棠當家。他一天書沒念過,會打算盤,會記賬,這都是在老馬家學的本事。
土地改革的時候,張家劃的成分是中農,分走他家一匹馬,分給他家二十幾畝地。
土改那年冬天,蘭西農村時興飛爬犁。一幫窮人攛掇到一起,趕著爬犁各處走,專門去地主富農家,進屋以後看中啥拿啥,往爬犁上一放,拉著就走。實在沒啥拿的,進屋就扒衣服,棉襖、棉褲都得脫下來,不脫就揍。按理說,中農攤不上這事,可偏偏攤上了。
張立棠六十多歲留影。張喜文提供。
兩年前,有個媒人給老三保媒,保的是前屯老鄭家的閨女,媒人是個老光棍,過的頭茬禮錢他給卷跑了。
立棠聽說了,接著張羅錢,過禮給老鄭家,幫著老三把媳婦娶了。生孩子的時候,媳婦難產,月子裏死了。
娘家人說:老張家婆婆刁,他們家閨女不是病死,是讓婆婆虐待死的。
張家婆婆到底咋樣呢?那兩個媳婦都說:“心眼不壞,說道不少。”媳婦從娘家回來,進屋得給她磕頭,把她的煙袋鍋裝好,才能去幹別的。
那年冬天,臘月二十七,張家院子來了好幾個爬犁,下來的都是老鄭家那邊的親戚。進屋以後,見啥拿啥。穿的、戴的、鋪的、蓋的、苞米、白麵、凍豆包、凍餃子,都拿走了。
好說歹說,後屋裏留了一箱子苞米棒子,那是張家留的苞米種,預備開春用的。
哥三個十幾口人,眼看過年,沒吃的了。
立棠跟二弟立成、三弟立奎說:“咱先搓點兒苞米棒子吃吧。”
立成說:“種子吃了,春天咱擱啥種地呀?”
立奎哭了:“二哥說得對,咱不能吃苞米種!”
立棠說:“人要餓死了,要苞米種還有啥用?”
人多,一會兒就搓下二十多斤苞米種,放到磨上磨碎了。地窖裏還有些土豆,算是過了年。
這箱子苞米棒子咋吃不見少,總是一箱子,冬天摻著土豆吃,開春摻著野菜吃,一直將就到新苞米下來。
立棠讓兩個弟弟收拾下木頭箱子,好裝新苞米。動完箱子,那箱苞米棒子很快見底,吃沒了。
第二年開春,立棠借了一頭牛,開了一片荒。
沒幾年,張家日子過起來了,又給立奎娶了媳婦。
老哥仨在一塊過了幾十年,到了一九六三年二十幾口人了,才分家。
六十歲以後,進了臘月門子,立棠喝點兒酒又哭又鬧,一遍遍給兒子輩孫子輩講家史,講要飯,講趕車,講飛爬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