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於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後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張遼為曆代推崇,並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曹丕登基後,仍令張遼守禦孫權。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後世將其與樂進、於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張遼本是聶壹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張遼少年時便已舉郡吏。東漢末年,並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往赴京都。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餘人。可是當張遼募兵尚未還時,京中的何進已因剿宦失敗而死,因此張遼所領兵盡歸董卓所有。董卓死時,張遼統兵歸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相當於騎兵隊長,地位略低於將軍)。不久,呂布為李傕、郭汜等擊敗,張遼跟從呂布往東奔至兗州,為曹操所敗後前往徐州。
建安二年(197年),張遼任北地太守、魯相等職,時年二十八歲。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遣張遼與高順等攻破劉備,但其後曹操破呂布於下邳,張遼率領呂布軍餘眾歸降,被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派顏良襲擊白馬,曹操命張遼與關羽同為解白馬之圍的前鋒,擊破袁軍。數有戰功,累遷裨將軍。等到曹操擊敗袁紹的主力部隊後,另派張遼平定魯國諸縣。
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於東海,曆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先引軍而還,但張遼卻向夏侯淵說:“這些天以來,每次我們巡視圍城軍情時,昌豨就兩眼盯著我看。而且他的士兵所發射的箭日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懷猶豫,所以才沒有力戰。我希望能挑試一下他,並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嗎?”於是命人向昌豨說:“曹公有命令,讓張遼來對你傳達。”昌豨果然下山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說:“曹公神智武勇,正在用他的仁德感化四方各派的勢力,先歸附的可以受大賞。”於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於是隻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對,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還東海,隨後訓責張遼說:“莽然隻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張遼卻拜答道:“憑著明公達於四海的威信,我拿著聖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敢去。”
建安七年(202年),張遼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時,累有功勞,行中堅將軍。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袁尚於鄴城,袁尚堅壁守壘,曹軍久攻不下。因此曹操采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鬥而先還許都,同時令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把當地百姓遷移到黃河以南。
建安九年(204年),張遼再次隨曹操攻打鄴城,這次終於攻破鄴城,張遼奉命別巡趙國、常山,招降了緣山一帶的賊眾及黑山孫輕等。此後再度隨曹操攻擊袁譚。
建安十年(205年),袁譚敗亡後,張遼受命安撫海濱一帶,征破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討平矣平賊從錢等。曹操上表漢獻帝,稱張遼、於禁、樂進說:“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每次征戰,身先士卒,勇猛頑強,無堅不摧;親自擂動戰鼓,忘了疲倦。他們單獨領兵征討,統率全軍,撫慰將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臨敵決策,沒有失誤。論功記職,應該給予顯要榮寵。”收複東萊諸縣後的張遼引軍還鄴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邀請他同乘一輛車,任命他為蕩寇將軍。
建安十一年(206年),張遼率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在臨穎屯兵,受封為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張遼進諫:“許都,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現今天子就在許都,曹公北征甚遠,若劉表派遣劉備攻擊許,占據它號令四方,您的形勢將會大去。”曹操策判定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遂繼續出征。行軍中途與敵軍相遇。張遼壯氣奮發,力勸曹操接戰,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鬥心,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成陣形,於是將自己的麾旗授予張遼暫用,任命張遼為前鋒出戰,於是張遼引軍突擊,大破烏桓,斬單於蹋頓於陣前。
建安十三年(208年),那時候荊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張遼屯軍於長社。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半夜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此時張遼對左右說:“不可。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於是傳令軍中,隻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不久情況穩定下來,軍中隨即擒獲首謀者,並將其殺除,亦告平定。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建安十四年(209年),廬江人陳蘭、梅成占據氐等六縣作叛,曹操於是遣於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當時梅成詐降於禁,於禁引軍便還。不料梅成趁機會帶其軍眾往投陳蘭,二人轉入灊山自守。灊山(今為安徽省潛山縣)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餘裏,道路險狹,陳蘭等眾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登山進兵,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這正是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隻有勇者可以前進)。”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上天山,踏過險峻,成功討取陳蘭、梅cd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於是增其邑,假節。
當曹操征孫權無功而還時,任命張遼與樂進、李典等部領七千餘人馬屯守於合肥。
建安十八年(213年),與臧霸同為征濡須口的前鋒,攻破孫權江西營,擒獲孫權都督公孫陽。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大將呂蒙奇襲攻下廬江的皖城,張遼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無奈被迫退軍。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往征張魯,先教護軍薛悌,付其一書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張遼,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賊軍來到便拆信閱之)。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合肥諸守將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諸將皆為此感到疑惑。此時張遼便說:“曹公遠征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敵軍必定已攻破我們了。所以曹公教我等眾將,待敵軍未合便逆(迎)而擊之,摧折敵軍鋒銳,以安眾人之心,然後方可堅守。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須疑惑?”
而李典亦與張遼持相同意見。於是張遼在夜間募集敢於逆擊敵銳之士,共得八百人,於是開剝牛支讓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天尚未亮,張遼被甲持戟,獨自先登直陷敵陣,親手斬殺了孫權軍隊的數十人和2名將領,並於陣中大呼己名,然後突擊衝入重壘,直至孫權麾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其眾手足無措,不知所為,隻得走登於高丘之上,僅以長戟自守而已。張遼見敵軍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孫權懼而不敢動;及至望見張遼所領之兵原來甚少,於是忽聚眾軍數重圍困張遼。張遼於吳陣左右突圍,直前急擊,其圍不禁衝撞而開,張遼將領麾下數十人得以脫出。但陣中尚有餘眾未出,皆號呼張遼道:“將軍舍棄我們了嗎!”張遼複又還入重圍,救出被困餘眾。孫權人馬皆望風披靡,無人敢抵擋張遼。
早晨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為張遼所奪,曹軍此時還城修業進行守備,眾心方才安定下來,諸將對張遼所為均表示歎服。孫權攻打合肥十餘日,始終攻不下來,於是還軍退師,張遼率諸軍乘勢追擊,幾乎捉住孫權,江東名將陳武亦在此戰中被擊殺。曹操聞此,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讚許,並拜張遼為征東將軍。張遼大敗孫權一事震驚孫吳,計《三國誌·吳書》連裴注中,述及此事的列傳有七篇。據《魏略》記載,此役之後,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隻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征孫權。軍到合肥,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讚歎良久。於是給張遼增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攻濡須口,孫權請降,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曹仁於樊城,適時孫權稱藩於魏,為了讓孫權安心攻打荊州,於是曹操召張遼及諸軍悉數回救曹仁。張遼尚未到達,徐晃已經打敗關羽。張遼便與曹操會師摩陂,曹操乘車出來慰勞他,並派他屯於陳郡。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改遷張遼為前將軍,分封其兄張汛及一子列侯。不久孫權再叛變,張遼還屯合肥,並進爵都鄉侯。曹丕賜輿車予其母以示榮寵,並派兵馬送其家人到他駐軍的地方,又預先在當地告示張遼家人將要到臨,命令所有守軍出迎,眾軍士將吏都列隊出候拜迎張遼家人,看見此景的人均認為這是十分榮耀的事。同年,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
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到洛陽皇宮朝拜,曹丕便引張遼會晤於建始殿,親問其昔日破吳時的情狀。張遼述說過後,曹丕向左右歎息道:“簡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即召公是與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齊名的東周大將。他因平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於是為張遼建造屋舍,替其母興建殿室,當年跟從張遼突破吳軍陣營、臨時應募的一眾步卒,都被封虎賁。
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再次向曹魏稱臣。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並令虎賁衛士們往來傳達張遼病況,為張遼問病的使者經常在路上互相遇見。梁章巨《三國誌旁證》中提到“漢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張)遼位未至公,而遣侍中,蓋寵之也。”可見曹丕如何重視張遼。
張遼之疾久未痊愈,曹丕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營,自己則車駕親臨,握著他的手,賜給他禦衣,太官每天來送禦膳。病情稍有好轉後,張遼便返回其屯軍之所駐軍,忠於職守。
正當其時,孫權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孫權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同年,張遼與諸將同破吳將呂範。但他的病情卻也日漸嚴重,最後終於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諡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正始四年(243年),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張遼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他為曹操統一北方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直到晚年,他還帶病征戰。張遼的一生幾乎全部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先後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極端混亂的三國時代,結束豪傑並起、軍閥混戰的局麵,使北方漸趨統一,這在曆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
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後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張遼為曆代推崇,並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曹丕登基後,仍令張遼守禦孫權。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後世將其與樂進、於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張遼本是聶壹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張遼少年時便已舉郡吏。東漢末年,並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往赴京都。何進又遣張遼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餘人。可是當張遼募兵尚未還時,京中的何進已因剿宦失敗而死,因此張遼所領兵盡歸董卓所有。董卓死時,張遼統兵歸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相當於騎兵隊長,地位略低於將軍)。不久,呂布為李傕、郭汜等擊敗,張遼跟從呂布往東奔至兗州,為曹操所敗後前往徐州。
建安二年(197年),張遼任北地太守、魯相等職,時年二十八歲。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遣張遼與高順等攻破劉備,但其後曹操破呂布於下邳,張遼率領呂布軍餘眾歸降,被拜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派顏良襲擊白馬,曹操命張遼與關羽同為解白馬之圍的前鋒,擊破袁軍。數有戰功,累遷裨將軍。等到曹操擊敗袁紹的主力部隊後,另派張遼平定魯國諸縣。
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於東海,曆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先引軍而還,但張遼卻向夏侯淵說:“這些天以來,每次我們巡視圍城軍情時,昌豨就兩眼盯著我看。而且他的士兵所發射的箭日益稀少,此必是昌豨心懷猶豫,所以才沒有力戰。我希望能挑試一下他,並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下山,不是很好嗎?”於是命人向昌豨說:“曹公有命令,讓張遼來對你傳達。”昌豨果然下山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說:“曹公神智武勇,正在用他的仁德感化四方各派的勢力,先歸附的可以受大賞。”於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於是隻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對,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
曹操先遣昌豨還東海,隨後訓責張遼說:“莽然隻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張遼卻拜答道:“憑著明公達於四海的威信,我拿著聖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敢去。”
建安七年(202年),張遼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時,累有功勞,行中堅將軍。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袁尚於鄴城,袁尚堅壁守壘,曹軍久攻不下。因此曹操采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鬥而先還許都,同時令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把當地百姓遷移到黃河以南。
建安九年(204年),張遼再次隨曹操攻打鄴城,這次終於攻破鄴城,張遼奉命別巡趙國、常山,招降了緣山一帶的賊眾及黑山孫輕等。此後再度隨曹操攻擊袁譚。
建安十年(205年),袁譚敗亡後,張遼受命安撫海濱一帶,征破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討平矣平賊從錢等。曹操上表漢獻帝,稱張遼、於禁、樂進說:“武力強大,計謀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潔,每次征戰,身先士卒,勇猛頑強,無堅不摧;親自擂動戰鼓,忘了疲倦。他們單獨領兵征討,統率全軍,撫慰將士,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臨敵決策,沒有失誤。論功記職,應該給予顯要榮寵。”收複東萊諸縣後的張遼引軍還鄴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邀請他同乘一輛車,任命他為蕩寇將軍。
建安十一年(206年),張遼率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在臨穎屯兵,受封為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張遼進諫:“許都,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現今天子就在許都,曹公北征甚遠,若劉表派遣劉備攻擊許,占據它號令四方,您的形勢將會大去。”曹操策判定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遂繼續出征。行軍中途與敵軍相遇。張遼壯氣奮發,力勸曹操接戰,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鬥心,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成陣形,於是將自己的麾旗授予張遼暫用,任命張遼為前鋒出戰,於是張遼引軍突擊,大破烏桓,斬單於蹋頓於陣前。
建安十三年(208年),那時候荊州尚未安定,曹操命張遼屯軍於長社。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半夜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此時張遼對左右說:“不可。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於是傳令軍中,隻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不久情況穩定下來,軍中隨即擒獲首謀者,並將其殺除,亦告平定。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建安十四年(209年),廬江人陳蘭、梅成占據氐等六縣作叛,曹操於是遣於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討伐陳蘭。當時梅成詐降於禁,於禁引軍便還。不料梅成趁機會帶其軍眾往投陳蘭,二人轉入灊山自守。灊山(今為安徽省潛山縣)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餘裏,道路險狹,陳蘭等眾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登山進兵,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這正是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隻有勇者可以前進)。”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上天山,踏過險峻,成功討取陳蘭、梅cd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於是增其邑,假節。
當曹操征孫權無功而還時,任命張遼與樂進、李典等部領七千餘人馬屯守於合肥。
建安十八年(213年),與臧霸同為征濡須口的前鋒,攻破孫權江西營,擒獲孫權都督公孫陽。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大將呂蒙奇襲攻下廬江的皖城,張遼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無奈被迫退軍。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往征張魯,先教護軍薛悌,付其一書署名急函往合肥予張遼,上有字樣雲“賊至乃發”(賊軍來到便拆信閱之)。不久東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合肥諸守將乃共同拆信視曹操所教,信中言道:“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諸將皆為此感到疑惑。此時張遼便說:“曹公遠征在外,待其救兵來時,敵軍必定已攻破我們了。所以曹公教我等眾將,待敵軍未合便逆(迎)而擊之,摧折敵軍鋒銳,以安眾人之心,然後方可堅守。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須疑惑?”
而李典亦與張遼持相同意見。於是張遼在夜間募集敢於逆擊敵銳之士,共得八百人,於是開剝牛支讓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天尚未亮,張遼被甲持戟,獨自先登直陷敵陣,親手斬殺了孫權軍隊的數十人和2名將領,並於陣中大呼己名,然後突擊衝入重壘,直至孫權麾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其眾手足無措,不知所為,隻得走登於高丘之上,僅以長戟自守而已。張遼見敵軍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孫權懼而不敢動;及至望見張遼所領之兵原來甚少,於是忽聚眾軍數重圍困張遼。張遼於吳陣左右突圍,直前急擊,其圍不禁衝撞而開,張遼將領麾下數十人得以脫出。但陣中尚有餘眾未出,皆號呼張遼道:“將軍舍棄我們了嗎!”張遼複又還入重圍,救出被困餘眾。孫權人馬皆望風披靡,無人敢抵擋張遼。
早晨戰至日中,吳軍銳氣為張遼所奪,曹軍此時還城修業進行守備,眾心方才安定下來,諸將對張遼所為均表示歎服。孫權攻打合肥十餘日,始終攻不下來,於是還軍退師,張遼率諸軍乘勢追擊,幾乎捉住孫權,江東名將陳武亦在此戰中被擊殺。曹操聞此,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讚許,並拜張遼為征東將軍。張遼大敗孫權一事震驚孫吳,計《三國誌·吳書》連裴注中,述及此事的列傳有七篇。據《魏略》記載,此役之後,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隻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征孫權。軍到合肥,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讚歎良久。於是給張遼增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攻濡須口,孫權請降,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曹仁於樊城,適時孫權稱藩於魏,為了讓孫權安心攻打荊州,於是曹操召張遼及諸軍悉數回救曹仁。張遼尚未到達,徐晃已經打敗關羽。張遼便與曹操會師摩陂,曹操乘車出來慰勞他,並派他屯於陳郡。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改遷張遼為前將軍,分封其兄張汛及一子列侯。不久孫權再叛變,張遼還屯合肥,並進爵都鄉侯。曹丕賜輿車予其母以示榮寵,並派兵馬送其家人到他駐軍的地方,又預先在當地告示張遼家人將要到臨,命令所有守軍出迎,眾軍士將吏都列隊出候拜迎張遼家人,看見此景的人均認為這是十分榮耀的事。同年,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
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到洛陽皇宮朝拜,曹丕便引張遼會晤於建始殿,親問其昔日破吳時的情狀。張遼述說過後,曹丕向左右歎息道:“簡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即召公是與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齊名的東周大將。他因平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於是為張遼建造屋舍,替其母興建殿室,當年跟從張遼突破吳軍陣營、臨時應募的一眾步卒,都被封虎賁。
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再次向曹魏稱臣。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並令虎賁衛士們往來傳達張遼病況,為張遼問病的使者經常在路上互相遇見。梁章巨《三國誌旁證》中提到“漢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張)遼位未至公,而遣侍中,蓋寵之也。”可見曹丕如何重視張遼。
張遼之疾久未痊愈,曹丕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營,自己則車駕親臨,握著他的手,賜給他禦衣,太官每天來送禦膳。病情稍有好轉後,張遼便返回其屯軍之所駐軍,忠於職守。
正當其時,孫權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孫權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在意!”同年,張遼與諸將同破吳將呂範。但他的病情卻也日漸嚴重,最後終於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諡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正始四年(243年),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張遼是三國時期的名將,他為曹操統一北方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直到晚年,他還帶病征戰。張遼的一生幾乎全部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先後跟隨曹操戰山東、討袁譚、滅袁尚、平遼東,在極端混亂的三國時代,結束豪傑並起、軍閥混戰的局麵,使北方漸趨統一,這在曆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