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軍大整編之後,就是全軍大練兵。
因為物資不足,大練兵之事,一直沒有提上日程,各營的營總,都在催問軍司。
謝友成也是沒有辦法。
金江鎮積蓄不多,任何方麵都要省著用,以免影響到明年大戰的供給。
麵對這些難題,他也沒有推給將軍,努力讓困難在軍司裏麵解決。
“雨村兄,你可是幫了我大忙。”
謝友成親自來感謝賈雨村。
麵對謝友成的恭維,賈雨村並沒有得意。
“理應之舉,何需謝我。”
前番賈雨村出麵,向朝廷奏請金州練軍事宜,有利大戰事宜,朝廷應該支持。
朝廷同意了此事。
登來的碼頭,按照賈雨村的要求,調送了部分的物資到了金州,緩解了金江鎮無糧練兵的這個大難題。
謝友成因此而來感謝賈雨村。
“我準備安排張雲承,專門負責核糧之事,謝司馬不會反對吧”
賈雨村見縫插針。
以他對金江鎮的了解,金江鎮是真心實意的準備攻打蠻族的,所以自己順水推舟,不會引起金江鎮的反感。
既不影響金江鎮的計劃,引起平遼侯的不滿,也讓朝廷看到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
對於賈雨村,唐清安非常滿意。
不是他的幫助,金江鎮關於全軍大練兵,不知道要耽誤多久。
全軍開始大練軍,還有幾支軍隊,唐清安不放心。
那就是原來國內的援軍,因為錦州大敗,而士氣低落的四支軍隊。
“必須要提高士氣。”
唐清安向軍司官員命令道。
和蠻族的大戰,任何方麵的幫助,能提獲勝機會的事情,他都不會錯過。
正如偉人所言,要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
因此他不會因為國內援軍士氣低落,就徹底拋之不用。
總是要先嚐試一下,不定能有其他的驚喜呢。
“我認為理當融入金江軍的軍製,如此不但用起來放心,也能號令一致。”
謝友成提議道。
“你們商議出個章程,就按照此事辦。”
唐清安下令。
軍司的官員,也行動起來。
軍司的徐輝,遵守將軍的命令,巡視國內的援軍,原來八千浙江兵,五千金陵兵,三千登來兵,兩千天津兵。
因為錦州的大敗,由原來的一萬八千兵,隻剩下九千五百兵。
唐清安對於這次的戰損,是極為心疼的,不光是國內援軍損失了近一半,連金江軍都損失了近千人。
國內的軍隊,是參加過金江軍和蠻族老奴大戰的,本來底子就不錯,又具有大戰的經驗,放在國內也是強軍。
對於這九千五百兵,唐清安想要按照金江軍的軍法來訓練。
金江軍的訓練思路,唐清安可以自信的說,乃這個時期的世界一等之列。
軍校的建立學習的知識,選兵,選將,將領認字等等,都是脫胎於本時空,未出現的戚大帥,他的兵法。
戚帥的兵法,數百年來廣為流傳,在國內外都有重大的影響。
原來的時空中。
從明朝後期,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乃至其後的一段時間。
戚帥的軍事思想一直都是中國軍事領域的主導思想。
萬曆時期明軍入朝抗倭,當時的總兵李如鬆當眾說,平壤大捷所用的戰法,乃戚將軍之法也。
清朝鹹豐時期,曾國藩的募兵製度,挑選士兵的標準,編製體製,訓練思想,軍隊紀律,作戰戰術無一不是戚繼光的軍事思想。
曾國藩寫信給李鴻章,信中說,“聞足下所帶之勇,精悍而有紀律,務望更加訓練,束以戚氏之法。”
包括太平天國的名將李秀成,他營中桉頭上,擺放的就是戚帥的兵書。
國內是如此,國外同樣如此。
朝鮮國主下令到上朝,購買戚帥的兵書,按照其兵書,募民為兵,教以戚氏三手練技之法,置把總,哨官,實如戚製。
日本寬政九年,十年,連續翻刻戚帥的兵法,稱呼戚帥為戚子。
在日本,戚帥是子,和孔之,孟子一樣的子。
“戚子之書節製精明,號令嚴謹,實兵家之規則,行軍之律令……及今時。
損益此書,變通其事,而興練兵講武之要法,振護國保民之偉略……而於聖賢慮亡之戒思過半。”
乃至於弘化元年至文久三年,戚帥的兵書又重新翻印。
太平時節就逐漸消失,而每當政局不穩,民情慌亂時,關於戚帥的兵書就大為流行,都在借鑒訓練軍士。
幾個世紀的中國,朝鮮,日本都是如此。
戚繼光的兵書,就是一部偉大的軍事操典,和國內以往的兵書,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唐清安當初向賈府自薦,信心十足,敲門磚他是有的。
至於賈珍能不能識貨,那就是看運氣了。
首先賈珍在紅樓原文中,就是組織過勳貴子弟較射的,其次,唐清安看重的是賈珍身後的賈敬。
事情先做,能不能成功,誰也不能保證百分百的達到目的。
賈府達不到目的,唐清安就會考慮王子騰,王府處也達不到目的,就會放棄勳貴的力量,直接跟隨舅舅回遼東。
以舅舅的關係,成為一名低級軍官。
然後想辦法投靠忠順王。
那時候的忠順王,可沒人會主動投靠,哪怕自己隻是一名小軍官,也不會徹底拒絕。
不定因為自己主動投靠,成為忠順王千金買馬骨的對象。
如果都靠不上,那就完全學習毛文龍,自產自救,在朝鮮建立東江鎮,不過道路要更加的艱辛。
如今國內總兵吳宏戰死,王純被俘,不知是投降了還是英勇就義。
逃回來的還有王鳳,常棟。
浙江兵報仇心切,願意聽從金江鎮的整編,也有群龍無首,無法抗衡的原因。
金陵兵同樣如此。
王鳳隻有一千兵,常棟隻有一千五百兵,也無力抗衡金江鎮。
且知道金江軍的厲害,不敢違背平遼侯,也服從了軍司的安排,沒有向朝廷彈劾平遼侯。
如果王鳳和常棟不願意,唐清安還真不好硬來。
因此他特意招來王鳳和常棟。
“明年和蠻族大戰,你們二部兵力不夠,無法獨立成軍,因此要整編,希望二位知曉大義,一心為公。”
“平遼侯所命,我等願意遵守。”
兩人很乖巧。
原本國內的援軍,被朝廷派到金州,有支援金江軍的意思,更有製衡牽製金江軍的暗中的意味。
如今以他們兩人殘存的實力,根本做不到牽製金江軍,還不如乖乖的聽話。
在錦州的失敗,對兩人也是很大的打擊。
“如此甚好,我不會虧待二位。”
有了平遼侯的承諾,兩人也不在有其他的顧慮。
因此軍司立刻整編了這九千五百兵,重新分了三營,並從各軍抽調了軍校生出身的中低級武官,充入了這三營。
所以現在的金江軍,為戰事準備的有四十三營。
不光金江鎮各地都動了起來,大周國內也是如此。
登來碼頭草料,糧資已經高達上百萬石,其餘物資兵甲不可計數,並征集了眾多的船隻,用以運送金州。
山東的蘇觀,登來巡撫韓昊。
兩名親近金江鎮的官員,對於物資的運送,極為的配合。
加上賈雨村,三人形成了一個三角,三方配合嫻熟。
“再於登來,發糧二十萬,豆十萬,布三萬解往金州,以支應金州調兵前線。”
“金州各軍練兵完畢,即已準備開往前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理應充足各庫,以備戰事。”
巡撫賈雨村的奏疏,核糧道官張雲承的奏疏,先後抵達朝廷。
“金江軍,原國內兵,合計四十三營,近十三萬兵,已整裝待發,隻等朝廷糧資。
另請登來大營的各兵,先至者先調入金州,以磨練雙方之默契。”
平遼侯的奏疏,也已送達朝廷。
國內征調了五千廣東水師和步兵,福建兵三千,廣西兵七千,雲貴兵四千,浙江兵三千,山東兵七千,金陵兵七千,山西兵兩千,川兵六千,江西兵三千,湖廣兵五千。
合計五萬兩千兵。
登來的大營,目前隻有山東,山西,川兵,江西等地的士兵已至,其餘還在路上。
軍隊征調了,可是朝廷竟然選擇不出統兵大將。
老派的勳貴,例如神武將軍這等有領軍經驗的,因為太上皇的原因,不受皇帝的信任。
都降職發配到了邊緣地區,導致京城的勳貴,皆不堪大任。
勳貴不能用,那就要用文臣。
可是同樣因為太上皇的原因,原來朝中的老臣,重臣,也都已經去職。
新提拔起來的官員,要資曆沒有資曆,要經驗也沒有經驗。
偌大的京城,一時間竟然找不到人才。
劉一儒如今大權在握,滿朝門生故舊,看上了這個職位,提議了自己的門生吳文華。
皇帝還在猶豫,卻受到不少穩重人的反對。
此人沒有處理過軍務,如何能負責這等軍務大事。
而唐清安聞知後,也堅定的上疏反對。
“軍國大事,乃國家之安危,如何能輕率而出,必選老臣持重之人,方是國策。”
劉一儒此人敵視勳貴,他的門生,唐清安不放心。
如果導致兩軍不合,唐清安就要考慮,是否還要堅持原來的軍事計劃。
他願意為國平遼,代價卻不是金江鎮大敗。
在寧遠的忠順王請命。
忠順王有能力,有資曆,他出任總督,雖然會導致金江鎮獲得的利益最小。
可是為了勝利,唐清安願意支持忠順王。
可奇怪的是,皇帝卻沒有同意,而是下詔忠順王,編練錦州軍,牽製北鎮。
皇帝的親信史鼎,看出了其中的機妙,不過他沒有為忠順王說話,而是推薦了他的大哥。
史鼐。
史鼐是勳貴中,難得的擔任重要職位,卻沒有倒向太上皇的人。
且皇帝深信史鼎。
沒有掌權之前,史鼎就旗幟鮮明的支持皇帝,為皇帝出謀劃策,立下了大功。
加上史鼎常誇耀史鼐,對於史鼐的才能,皇帝也是深信不疑。
畢竟史鼐沒有被罷職前,在錦州做的也不錯。
最後因為劉一儒的原因,皇帝才同意劉一儒的建議,召回了此人歸京。
劉一儒原本的門生魏毅,擔任遼東經略,導致錦州大敗,這一回又提議他的門生,也是皇帝猶豫,最後沒有認同的原因。
最後思來想去,同意了史鼎的建議。
史鼐重新出山。
正如紅樓原文中一樣,第二次外放。
因為物資不足,大練兵之事,一直沒有提上日程,各營的營總,都在催問軍司。
謝友成也是沒有辦法。
金江鎮積蓄不多,任何方麵都要省著用,以免影響到明年大戰的供給。
麵對這些難題,他也沒有推給將軍,努力讓困難在軍司裏麵解決。
“雨村兄,你可是幫了我大忙。”
謝友成親自來感謝賈雨村。
麵對謝友成的恭維,賈雨村並沒有得意。
“理應之舉,何需謝我。”
前番賈雨村出麵,向朝廷奏請金州練軍事宜,有利大戰事宜,朝廷應該支持。
朝廷同意了此事。
登來的碼頭,按照賈雨村的要求,調送了部分的物資到了金州,緩解了金江鎮無糧練兵的這個大難題。
謝友成因此而來感謝賈雨村。
“我準備安排張雲承,專門負責核糧之事,謝司馬不會反對吧”
賈雨村見縫插針。
以他對金江鎮的了解,金江鎮是真心實意的準備攻打蠻族的,所以自己順水推舟,不會引起金江鎮的反感。
既不影響金江鎮的計劃,引起平遼侯的不滿,也讓朝廷看到自己的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
對於賈雨村,唐清安非常滿意。
不是他的幫助,金江鎮關於全軍大練兵,不知道要耽誤多久。
全軍開始大練軍,還有幾支軍隊,唐清安不放心。
那就是原來國內的援軍,因為錦州大敗,而士氣低落的四支軍隊。
“必須要提高士氣。”
唐清安向軍司官員命令道。
和蠻族的大戰,任何方麵的幫助,能提獲勝機會的事情,他都不會錯過。
正如偉人所言,要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
因此他不會因為國內援軍士氣低落,就徹底拋之不用。
總是要先嚐試一下,不定能有其他的驚喜呢。
“我認為理當融入金江軍的軍製,如此不但用起來放心,也能號令一致。”
謝友成提議道。
“你們商議出個章程,就按照此事辦。”
唐清安下令。
軍司的官員,也行動起來。
軍司的徐輝,遵守將軍的命令,巡視國內的援軍,原來八千浙江兵,五千金陵兵,三千登來兵,兩千天津兵。
因為錦州的大敗,由原來的一萬八千兵,隻剩下九千五百兵。
唐清安對於這次的戰損,是極為心疼的,不光是國內援軍損失了近一半,連金江軍都損失了近千人。
國內的軍隊,是參加過金江軍和蠻族老奴大戰的,本來底子就不錯,又具有大戰的經驗,放在國內也是強軍。
對於這九千五百兵,唐清安想要按照金江軍的軍法來訓練。
金江軍的訓練思路,唐清安可以自信的說,乃這個時期的世界一等之列。
軍校的建立學習的知識,選兵,選將,將領認字等等,都是脫胎於本時空,未出現的戚大帥,他的兵法。
戚帥的兵法,數百年來廣為流傳,在國內外都有重大的影響。
原來的時空中。
從明朝後期,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乃至其後的一段時間。
戚帥的軍事思想一直都是中國軍事領域的主導思想。
萬曆時期明軍入朝抗倭,當時的總兵李如鬆當眾說,平壤大捷所用的戰法,乃戚將軍之法也。
清朝鹹豐時期,曾國藩的募兵製度,挑選士兵的標準,編製體製,訓練思想,軍隊紀律,作戰戰術無一不是戚繼光的軍事思想。
曾國藩寫信給李鴻章,信中說,“聞足下所帶之勇,精悍而有紀律,務望更加訓練,束以戚氏之法。”
包括太平天國的名將李秀成,他營中桉頭上,擺放的就是戚帥的兵書。
國內是如此,國外同樣如此。
朝鮮國主下令到上朝,購買戚帥的兵書,按照其兵書,募民為兵,教以戚氏三手練技之法,置把總,哨官,實如戚製。
日本寬政九年,十年,連續翻刻戚帥的兵法,稱呼戚帥為戚子。
在日本,戚帥是子,和孔之,孟子一樣的子。
“戚子之書節製精明,號令嚴謹,實兵家之規則,行軍之律令……及今時。
損益此書,變通其事,而興練兵講武之要法,振護國保民之偉略……而於聖賢慮亡之戒思過半。”
乃至於弘化元年至文久三年,戚帥的兵書又重新翻印。
太平時節就逐漸消失,而每當政局不穩,民情慌亂時,關於戚帥的兵書就大為流行,都在借鑒訓練軍士。
幾個世紀的中國,朝鮮,日本都是如此。
戚繼光的兵書,就是一部偉大的軍事操典,和國內以往的兵書,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唐清安當初向賈府自薦,信心十足,敲門磚他是有的。
至於賈珍能不能識貨,那就是看運氣了。
首先賈珍在紅樓原文中,就是組織過勳貴子弟較射的,其次,唐清安看重的是賈珍身後的賈敬。
事情先做,能不能成功,誰也不能保證百分百的達到目的。
賈府達不到目的,唐清安就會考慮王子騰,王府處也達不到目的,就會放棄勳貴的力量,直接跟隨舅舅回遼東。
以舅舅的關係,成為一名低級軍官。
然後想辦法投靠忠順王。
那時候的忠順王,可沒人會主動投靠,哪怕自己隻是一名小軍官,也不會徹底拒絕。
不定因為自己主動投靠,成為忠順王千金買馬骨的對象。
如果都靠不上,那就完全學習毛文龍,自產自救,在朝鮮建立東江鎮,不過道路要更加的艱辛。
如今國內總兵吳宏戰死,王純被俘,不知是投降了還是英勇就義。
逃回來的還有王鳳,常棟。
浙江兵報仇心切,願意聽從金江鎮的整編,也有群龍無首,無法抗衡的原因。
金陵兵同樣如此。
王鳳隻有一千兵,常棟隻有一千五百兵,也無力抗衡金江鎮。
且知道金江軍的厲害,不敢違背平遼侯,也服從了軍司的安排,沒有向朝廷彈劾平遼侯。
如果王鳳和常棟不願意,唐清安還真不好硬來。
因此他特意招來王鳳和常棟。
“明年和蠻族大戰,你們二部兵力不夠,無法獨立成軍,因此要整編,希望二位知曉大義,一心為公。”
“平遼侯所命,我等願意遵守。”
兩人很乖巧。
原本國內的援軍,被朝廷派到金州,有支援金江軍的意思,更有製衡牽製金江軍的暗中的意味。
如今以他們兩人殘存的實力,根本做不到牽製金江軍,還不如乖乖的聽話。
在錦州的失敗,對兩人也是很大的打擊。
“如此甚好,我不會虧待二位。”
有了平遼侯的承諾,兩人也不在有其他的顧慮。
因此軍司立刻整編了這九千五百兵,重新分了三營,並從各軍抽調了軍校生出身的中低級武官,充入了這三營。
所以現在的金江軍,為戰事準備的有四十三營。
不光金江鎮各地都動了起來,大周國內也是如此。
登來碼頭草料,糧資已經高達上百萬石,其餘物資兵甲不可計數,並征集了眾多的船隻,用以運送金州。
山東的蘇觀,登來巡撫韓昊。
兩名親近金江鎮的官員,對於物資的運送,極為的配合。
加上賈雨村,三人形成了一個三角,三方配合嫻熟。
“再於登來,發糧二十萬,豆十萬,布三萬解往金州,以支應金州調兵前線。”
“金州各軍練兵完畢,即已準備開往前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理應充足各庫,以備戰事。”
巡撫賈雨村的奏疏,核糧道官張雲承的奏疏,先後抵達朝廷。
“金江軍,原國內兵,合計四十三營,近十三萬兵,已整裝待發,隻等朝廷糧資。
另請登來大營的各兵,先至者先調入金州,以磨練雙方之默契。”
平遼侯的奏疏,也已送達朝廷。
國內征調了五千廣東水師和步兵,福建兵三千,廣西兵七千,雲貴兵四千,浙江兵三千,山東兵七千,金陵兵七千,山西兵兩千,川兵六千,江西兵三千,湖廣兵五千。
合計五萬兩千兵。
登來的大營,目前隻有山東,山西,川兵,江西等地的士兵已至,其餘還在路上。
軍隊征調了,可是朝廷竟然選擇不出統兵大將。
老派的勳貴,例如神武將軍這等有領軍經驗的,因為太上皇的原因,不受皇帝的信任。
都降職發配到了邊緣地區,導致京城的勳貴,皆不堪大任。
勳貴不能用,那就要用文臣。
可是同樣因為太上皇的原因,原來朝中的老臣,重臣,也都已經去職。
新提拔起來的官員,要資曆沒有資曆,要經驗也沒有經驗。
偌大的京城,一時間竟然找不到人才。
劉一儒如今大權在握,滿朝門生故舊,看上了這個職位,提議了自己的門生吳文華。
皇帝還在猶豫,卻受到不少穩重人的反對。
此人沒有處理過軍務,如何能負責這等軍務大事。
而唐清安聞知後,也堅定的上疏反對。
“軍國大事,乃國家之安危,如何能輕率而出,必選老臣持重之人,方是國策。”
劉一儒此人敵視勳貴,他的門生,唐清安不放心。
如果導致兩軍不合,唐清安就要考慮,是否還要堅持原來的軍事計劃。
他願意為國平遼,代價卻不是金江鎮大敗。
在寧遠的忠順王請命。
忠順王有能力,有資曆,他出任總督,雖然會導致金江鎮獲得的利益最小。
可是為了勝利,唐清安願意支持忠順王。
可奇怪的是,皇帝卻沒有同意,而是下詔忠順王,編練錦州軍,牽製北鎮。
皇帝的親信史鼎,看出了其中的機妙,不過他沒有為忠順王說話,而是推薦了他的大哥。
史鼐。
史鼐是勳貴中,難得的擔任重要職位,卻沒有倒向太上皇的人。
且皇帝深信史鼎。
沒有掌權之前,史鼎就旗幟鮮明的支持皇帝,為皇帝出謀劃策,立下了大功。
加上史鼎常誇耀史鼐,對於史鼐的才能,皇帝也是深信不疑。
畢竟史鼐沒有被罷職前,在錦州做的也不錯。
最後因為劉一儒的原因,皇帝才同意劉一儒的建議,召回了此人歸京。
劉一儒原本的門生魏毅,擔任遼東經略,導致錦州大敗,這一回又提議他的門生,也是皇帝猶豫,最後沒有認同的原因。
最後思來想去,同意了史鼎的建議。
史鼐重新出山。
正如紅樓原文中一樣,第二次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