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圓仁和他的兩個弟子及一個仆人從通化門進入長安的時候,是開成五年(840年)的八月二十日,夏天快要過去。長安城依然保有一座宏大城市的氣派,但在通化門內距離政治中心最近的永嘉坊、安興坊間,彌漫著一種微妙的不安。人生地不熟的日本僧人圓仁不知道更多的內情。他隻知道,這是新皇帝登基的第一年,那一種不安,也許出自新帝繼位的慣性。
長安城由貫通南北的朱雀大街一分為二,左邊是長安縣,右邊是萬年縣。從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起,兩縣僧尼分別由左街巡院和右街巡院管理。按規定,在圓仁於長安安頓下來之前,還需要去左街功德巡院處交納狀文,報備身份,說明居留理由,並由左街功德巡院驗明簽證——公驗。
進城之後,圓仁並沒有馬上向功德使報備。磨磨蹭蹭,似乎心虛,一直到第三天才來到左街功德巡院麵見知巡押衙[46],請求獲得居留許可。他在隨身的狀文裏介紹了自己:圓仁,日本國來的請益僧,與本國朝貢使者一道於兩年前來到揚州。之後去過登州(大約在今山東文登一帶)、青州(今山東青州市),後來拿到了通行大唐國土的公驗,得以巡禮五台山佛跡。今年八月二十三日來到長安城,隨身攜帶的除了銅碗、銅瓶、文書、衣裳和鐵缽一口,再無他物。想在城裏寄住寺廟,尋師聽學,然後回國。請允許。
功德巡院未必會批準他的請求:為了留在唐土,圓仁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無證非法旅行。在搞到旅行所需的公驗之前,他在大唐的旅行請求,已經被拒絕過許多次了。
三十多年前,圓仁的師祖天台宗最澄與真言宗留學僧空海同船來到大唐。為了學習更精深的教義,最澄去了天台山國清寺學習教旨,離去時特別承諾,回日本之後將會派遣一名留學僧、一名請益僧再次回到國清寺學習更精深的密教體係,尤其是傳法灌頂的儀式。為了履行諾言,三十年後,最澄選擇了天性聰敏、風貌溫雅又出身貴族家庭的請益僧圓仁與留學僧圓載一道去大唐求法。
帶著天台宗上下托付的三十多條疑問和一件獻給國清寺的僧衣,圓仁航向中國,那時候他不知道自己將要麵對的是數倍於他的前輩們的艱難,他也不知道,他將親身攪入昏沉的唐王朝皇帝與宦官的爭鬥。他唯一確知的是,他將巨細靡遺地記下自己的一路見聞。他的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會成為後人看見這個時代的眼睛。
開成三年(838年)七月二日,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載著圓仁和他的弟子們的船隻最終擱淺在揚州如東的淺灘上,船體受損,所有人必須棄船從淤泥裏跋涉上岸。在他見識揚州這座大都市來往的日本、朝鮮、波斯僧人與商人之前,蚊子又多又大,是圓仁對大唐的第一印象。無休止的蚊子叮咬和拉肚子並沒有影響圓仁的熱情:他要在揚州府獲得一張通行中國的公驗,去天台山國清寺完成他的使命。
外國人在唐土,沒有公驗,寸步難行。不允許自由旅行,也不允許擅自進入寺院。甚至圓仁帶來的畫師想進寺院臨摹菩薩四王像,也由於外國人不許擅入寺院的禁令而被禁止。圓仁一連向揚州府寫了好幾封狀子,請求去往台州,請求能夠允許他的畫師進寺裏描摹畫像,請求盡快發給他一張通行公驗。
他不認為這會有任何問題。從第一批留學僧來到唐帝國起,一直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官家提供食宿,被安置在皇家寺院學習,官方統一賜給四季服裝,每年贈絹二十五匹(絹可以作為貨幣流通,等同零花錢),時不時有賞賜。到各州縣寺院巡禮,官方更是提前發給身份證明,甚至於進入宮廷得到皇家供養。更何況,他聽說,這時主政揚州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47]李德裕對僧人十分友好:李德裕曾經捐資修建鎮江甘露寺,邀請瓦官寺僧住在甘露寺學習《易經》,為高僧向朝廷請諡號,與詩僧寫詩往還。
沒幾天,李德裕果然開了特例允許畫師進開元寺臨摹畫像。這位地方長官五十出頭,態度親切,專門到圓仁等僧人暫住的開元寺慰問了遠道而來的和尚們,與他們閑話家常,問:日本也有寒冬嗎?也有僧寺嗎?京城方圓多少?還贈送了一碗蜜。隻是絕口不提公驗的事情。隻說圓仁的狀子已經送到長安,隻要允許的消息傳來就立刻準許他們去台州。圓仁提議先出發,等朝廷敕令下來再追上隊伍。但李德裕拒絕了他的提議,隻說讓他們住在開元寺等待。十一月時,李德裕又來開元寺慰問了圓仁一行人,依然殷勤探問,依然沒有任何關於公驗的消息。
圓仁懷疑,也許是因為自己沒有摸清唐土官場的“規則”。過幾天,圓仁尋了個由頭向長史府寫了一封信,催問公驗的事情。隨信又附贈了一些禮物:水精念珠兩串、銀裝刀子六柄、筆二十管、螺子三口。很快,長史府傳來回信:李德裕隻象征性地收取了一口螺子,其餘的禮物一概退回,作為回禮,又贈給圓仁白絹二匹、白綾三匹。
圓仁第一次領受到唐帝國浮沉宦海三十年的資深政客的老道。他每每問起公驗的事情,李德裕便回道,已經報告過了,請他們少安毋躁。事情拖得久了,更像是哪裏出了誰也不知道的差錯。
李德裕一邊心不在焉地安慰著圓仁,一邊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關心:京城裏此時正一片混亂,皇家再次上演父子相殘的慘劇。不知道哪天才有人得空管一管一個遠道而來的和尚去天台山的申請,而李德裕回到京城的機會,也許就在此時。
二
開成三年(838年)秋冬之交,京城西麵延平門內大街上的豐邑坊不正常地熱鬧。這座西市邊上的坊巷以專營喪葬物品聞名,街東街西的兩座凶肆包攬長安城裏喪葬所需的棺槨、隨葬明器,甚至送葬服務。除去朝廷有敕令送葬的高官能夠享受左校署[48]製造的棺槨,其他無論官民都要在豐邑坊找到安放自己的最終容器。死亡是豐邑坊裏最被期盼的事件,這個封閉街道的悲喜總與整個人類背道而馳。
不久之前,文宗皇帝李昂因為太子荒廢學業殺了太子身邊服侍他的親近侍從,把太子軟禁在少陽院[49],叫他改過自新。朝中人多少知道太子被罰實際上是因為皇帝寵愛楊妃,而太子的母親王妃早已失寵,無能幫他申辯。太子被關在少陽院,由宦官監視著,不解釋,也不改正。不久,莫名暴斃。人人都知道太子的死與監視他的宦官脫不了幹係。但是,沒有人敢為太子喊冤,太子屬官溫庭筠隻敢含混不清地寫了兩首挽詩,其中有“塵陌都人恨,霜郊賵馬悲。唯餘埋璧地,煙草近丹墀”四句。曖昧不清的句子暗示太子死於非命,連同情都不能有具體的聲音。
文宗也知道這其中一定有蹊蹺,唯一的兒子死了,想查,也不敢。宦官勢眾,掌管著禁衛皇宮安全的神策軍。從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到唐玄宗的“唐隆政變”,掌握北軍,也就掌握了皇宮。從唐德宗起,北軍主要的作戰部隊神策軍由宦官掌握,從此,皇宮的安全、皇帝的廢立一並掌握在掌管神策軍的宦官手裏。
文宗李昂登基十一年,做皇帝,已經算盡職盡責:不穿綢緞,也不許內官、親戚穿華貴的布料。剛即位,立刻下詔放出冗餘宮女三千,五坊豢養的鷹犬,除打獵練兵需要,全部放出。伺候皇帝歌舞娛樂陪聊天講故事的教坊與翰林,也放出冗員一千二百多。
但祖宗留給他的家業是一個爛攤子:改變整個李唐王朝命運的安史之亂的平息並不來源於中央政府壓倒性的軍事勝利。相反,朝廷對於河北地區反複的叛亂焦頭爛額,為了讓叛軍投降,玄宗的兒孫肅宗與代宗一邊以昂貴的代價請求回紇出兵,一邊大力地封賞願意投降的叛軍。許多安祿山與史思明的部下與親戚因此口頭投降,改換名頭,在河北劃地為王。從此,河北的河朔三鎮(魏博、成德、幽州)就成了中央政府胸口拔不動的一把匕首。
之後,所有李唐皇朝的皇帝們麵前都擺著同樣內容的考題:怎樣處置擁兵自重劃地為王的河朔三鎮節度使?怎樣處置不斷想模仿河朔三鎮的其他節度使?怎樣處置因為唐朝內亂不斷入侵的周圍少數民族?打仗需要錢,議和需要錢,想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錢,但是,錢從哪裏來?
文宗的祖輩對於“賺錢”各出招法,幾乎竭澤而漁,已經沒有留下多少空間由他騰挪輾轉。
安史之亂中,肅宗皇帝靠出賣僧人和道士的度牒、官爵與空白告身籌到第一筆錢。而後,向江南與四川的富商征收額外的稅。再後來,鑄造含銅量不夠的錢幣,靠通貨膨脹聚斂財富。另外,向鹽、鐵與酒的消費征收附加稅。
肅宗的孫子德宗皇帝,變著法兒改革稅製,絞盡腦汁要從民間征得更多的財富。德宗在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50],而後,又陸續實施了借商[51]、僦(jiu)質[52]、稅間架[53]、算除陌[54]等一係列財稅征收政策。結果是建中三年(782年)長安工商戶集體罷市,千萬百姓攔住下朝的宰相訴苦,宰相不堪百姓的憤怒快馬加鞭地逃跑;下一年,涇原兵將叛變,一路闖進長安皇宮,一向忠誠於朝廷的百姓袖手旁觀——叛軍說了,他們不征商。
德宗的孫子憲宗二十七歲繼位,咬著牙要與河朔三鎮掰手腕,從元和元年到元和十四年(806—819年)對六個藩鎮發動了七次戰爭。天下戶口三百三十多萬需要供養八十餘萬軍隊的開支。能夠納稅的戶口多集中在四川與江南,大半稅物需要依靠運河由南方轉運。在艱難的運輸過程中,損耗嚴重,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漕米從來沒有被運達。
憲宗以十四年漫長戰爭的代價獲得曆史“中興”的評價。憲宗死後,留給他的兒子穆宗的除了收複河朔三鎮的光榮,還有源源不斷地需要用錢喂飽的大規模軍隊。為了減少軍費開支,穆宗實行了“銷兵”的政策。被切斷財富來源的方鎮大大小小的軍閥因此兵變,河朔三鎮再次脫離了中央的控製。而皇帝們再也沒有錢像憲宗時一樣強硬地發起統一戰爭。
穆宗之後繼位的唐敬宗是文宗的大哥,愛玩,放肆,用盡做皇帝的便利。丟下一個幾乎毫無修補的爛攤子給弟弟。
唐文宗像是一個大家庭的主婦,捉襟見肘了,卻依然想要維持該有的體麵。史書裏總是充滿同情地記下這樣無奈的場景:江淮水災旱災相繼,屢屢在皇帝過生日的時候,關中平原豐收,因為沉重的賦稅,日子依然很難過。年輕的皇帝愛寫詩,他常常登上已經衰敗的曲江池,念起杜甫的詩句:“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在杜甫的詩裏,曲江四岸有行宮台殿、百司官署,杜甫在冷清的宮殿尋找昔日的繁華。到了文宗這裏,承載杜甫對昔日曲江池懷念的那些宮殿台閣甚至都已經不在,唐文宗想做一個繁華的舊夢,但距離太遠,夢也不成。
大和七年(833年)年底,二十八歲的文宗皇帝忽然中風。從此身體時好時壞,不複當初。大和九年(835年),感到時不我待的文宗皇帝終於鼓起勇氣,決定向掌神策軍權的宦官群體開刀。他信任的人,一個叫鄭注,一個叫李訓。
三
大和九年(835年)十月,李訓與鄭注首先策劃毒殺了擁立文宗的宦官王守澄。鄭注對皇帝說:請讓我負責王守澄的葬禮,到時候我帶著壯士數百,手拿大棒,懷裏藏斧,召集中尉以下所有的宦官一起去給王守澄送葬,把他們一網打盡全部殺掉。
李訓為了與鄭注搶功勞,與他的黨羽一道策劃了另外一出除掉所有宦官的計謀。十一月,文宗在紫宸殿聽政。百官站定後,負責警衛的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沒有按規定報平安,反而對著文宗奏報:左金吾衙門院子裏有石榴樹,夜裏凝結有甘露。這是吉兆,我來祝賀陛下。奏報之後,又鄭重其事跳起拜舞,仿佛天降祥瑞。李訓的黨羽乘機幫腔,煽動群臣一起去看看真假,然後再來向皇帝確認。皇帝按照事先練習好的台本說:哪裏需要你們去呢?於是轉頭對身邊的神策軍左右中尉仇士良、魚誌弘說:麻煩兩位先去確認。仇士良到達左金吾仗院,看見韓約神色驚慌,大冷天額上卻流汗,已經感覺異常。他一麵問將軍怎麽了,一麵仔細觀察:一陣風吹起簾幕,簾幕下露出了士兵重甲帶刀的腳。仇士良一驚,轉頭,卻已經有人要關上大門。他連聲驚呼,帶著宦官破門而出,回到紫宸殿抬起皇帝就往北邊宣政門裏跑,一邊還喊著:李訓宮變了!李訓一把抓住抬著皇帝的肩輿,大叫:臣奏事還沒完!仇士良指揮宦官抬起皇帝就走。一路上朝臣拉著宦官,拳打腳踢搶奪皇帝,依然沒有能夠把皇帝從宦官手裏搶下。
控製了唐文宗的仇士良立刻發動神策軍五百人在皇城裏提刀追索參加謀劃的朝官。宰相王涯等人正在吃飯,忽然有人大喊,宮裏來了軍隊,逢人就殺。兩省官員、金吾衛和仆役爭相逃跑。很快神策軍關閉宮門,各司辦公室的印章、圖籍、帷幕、器皿都被一通亂翻,橫屍流血,狼藉塗地。沒有逃出的六百餘人都被殺死。
這年冬天,長安的天氣特別冷。敏感於天意的朝臣提醒皇帝,這都是因為過多的殺戮。皇帝卻不敢要求宦官不要再殺人。這是後來提起唐文宗最常被提起的“甘露之變”。
從此,文宗作為皇帝進入了垃圾時間。文宗皇帝的名字在之後的曆史中成了一個懦弱的記號,他所有振興朝政的努力都淹沒在這次事變裏。千百年後的人們提起他最常記起的不是他的勤儉、憂慮,而是他成為李唐皇室一個被“家奴”控製的傀儡皇帝。
唐文宗對自己失敗的不滿全部變成對兒子的期待,仿佛隻要他頭懸梁錐刺股就可以了結這個籠罩李唐王朝七代人的噩夢。但開成三年(838年)秋冬之交,他的這個兒子,在宦官、寵妃以及他自己的逼迫下,甚至沒有命來答這個題。
文宗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年幼的陳王李成美被立為太子。不過,掌握著神策軍的宦官仇士良認為潁王李瀍(chán)是更合適的人選。太子的人選是朝臣定下的,這是朝臣與宦官的又一輪對權力的角鬥。宦官甚至沒興趣參與——仇士良選擇放棄“太子”這個雞肋一般的儲君,他要把李瀍直接推上皇位。從文宗的爺爺唐憲宗時起,不論太子是誰,最終成為皇帝的人選一定由掌握神策軍的宦官決定。氣定神閑的仇士良隻等待皇帝的死亡。
開成五年(840年)文宗暴疾而亡。文宗寵妃與宰相想另立安王,在太子與安王鷸蚌相爭時,仇士良矯詔廢太子,順利立潁王李瀍為帝,就是後來所謂“唐武宗”。
為了掃清未來的政敵,仇士良在混亂裏殺掉了支持太子與安王的政敵、文宗時代親近皇帝的舊臣,他們的妻兒、仆從,一夜間四千人從長安城裏消失。這些都成了豐邑坊的業務。西肆和東肆這兩間從來競爭激烈的凶肆甚至無法包攬業務,往來租借運送棺槨明器的車輿(yu)、翣(shà)扇、結絡、彩帛的各色人等摩肩接踵,長安城裏政局翻覆,不變的是豐邑坊的業務一直紅火。
現在,從文宗那裏傳來的問題輪到武宗來答。
二十六歲的年輕人李瀍沉毅有斷,喜慍不形於色,他情感的波瀾遠遠大於那張從來古井無波的麵孔。他目睹過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變時仇士良帶兵劫持皇帝的狠辣,他還記得哥哥作為一個皇帝敗在“家奴”手下的屈辱。文宗慶祝新太子冊立的宴會上,有一個插曲,被後代史官以及李瀍牢牢記在心裏:宴會上有雜技表演,演員是一對父子,兒子爬上高聳的桅杆,父親掩飾著驚怕在桅杆下走來走去保護著他。文宗終於忍不住,哭著說:朕有天下,但也不能保全自己的兒子。這個畫麵,對李瀍來說意味複雜:太子的死亡給了李瀍做皇帝的機會,但是,如今他在文宗曾經坐過的位置上,絕不想要流下文宗曾經流過的懦弱悔恨的眼淚。
年輕的武宗皇帝知道他必須除掉仇士良,他的恩人,也是他最大的敵人。為此,他需要一個幫手。他的目光落在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德裕的頭頂上。
四
開成四年(839年)二月,依然滯留揚州的圓仁收到日本使團判官從長安寄來的信:麵見天子的時候,我也替你表達了你想去國清寺的請求,天子不允許,為你感到憂悵。圓仁聽說,他的師弟元載被允許前往天台山國清寺學習。對於他,是一個冰冷的“不行”。
在許多對朝廷拒絕圓仁請求之理由的猜測中,有一個最滑稽:圓仁不是求法僧(相當於本科生),而是請益僧(相當於留學生)。按照慣例,官方一旦同意外國僧人在各地巡禮就要供給衣食,口袋裏已經十分不寬裕的朝廷認為,資助一個請益僧不劃算——竟然要在一個外國和尚嘴裏省錢。
隻能無功而返。隨著遣唐使一道回國的圓仁在回程的路途連連遭遇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受損的船體停在赤山縣修理。圓仁與他的徒弟們下船去拜訪山中的法華院。不出意外,這就是他在中國短暫旅行的最後一站。圓仁參觀過揚州龍興寺,裏頭有一張鑒真和尚的畫像。作為日本天台宗的開山祖師,鑒真六次東渡的故事圓仁早就熟知在心。他或許也知道,兩百多年前,玄奘法師因為沒有“過所”,混在人群裏偷偷離開唐都長安的故事。
他懷抱與他們同樣的熱忱,便生發出與他們一樣的勇氣:在寺裏住了幾天,圓仁決定不走了。赤山縣法華院的新羅和尚們便聽到了這個故事:七月二十三日,圓仁做完早課到海邊一看,停船修理的九艘大船完全沒了蹤影——它們在夜裏啟程,把這幾個住在山上寺院裏的和尚給丟下了。
赤山縣的和尚們沒有在意它們這漏洞百出的故事,他們反而體貼地讚許這三個日本和尚為了朝聖天台山而做出的犧牲。赤山縣的和尚們很快給圓仁出了主意——天台座主玄素和尚的弟子正在五台山修法華三昧,傳天台教義,不如去五台山巡禮求法,除了天台宗還可以入普賢道場。去了五台山,再去長安。
圓仁準備按此計劃,先在山院過冬,等一開春便去五台山。但沒有公驗滯留唐土並不容易——縣裏的公文很快到了:船上下來的三名日本僧人為何非法滯留本縣?按規定,非法滯留當天報備,為什麽從滯留到今十五天還沒有到村保板頭(村委會)報備?縣裏語氣嚴厲地訓誡了收留圓仁的法華院,勒令他們立刻把事實呈報上去。
圓仁再一次講述了編好的故事:日本僧人為求佛法渡海而來,到了唐境卻未能成行。現在依然想尋師學法。因為日本遣唐使早歸,沒趕上船,所以在赤山院住下,準備等夏天過去不太熱的時候啟程去巡禮名山,訪道修行。隨身之物隻有鐵缽一口、銅碗二具、銅瓶一口、文書二十卷、避寒衣裳幾件。法華院的和尚也寫了一份狀子,附在圓仁答狀之後,對圓仁的說辭滿口附和並願意作保。
九月,赤山開始下雪,天氣漸冷下來。山野無青草,澗泉有凍氣。等待中的圓仁既沒有朝廷的資助,也不再是外國使團的一員,他必須與赤山院的僧人一起收蔓菁、蘿卜,上山去擔柴。在等待中聽到一些消息,似乎有機會獲得一張公驗。他必須關心一些之前從沒有考慮過的問題:路線、花銷、民情。赤山院和尚告訴他,從赤山去五台山再去京城,他將要經過的中原大地連續蝗災五年:稷山縣以西蝗蟲滿路,吃粟穀盡,無地下腳。登州年年蟲災,沒有糧吃,隻有吃橡子為飯。因為災荒,糧價飛漲。玄宗開元年間,青州鬥米五錢,現在,青州粟米一鬥八十文,粳米一鬥一百文。靠化緣乞食的和尚恐怕要不到飯吃。
開成五年(840年)二月十九日,圓仁終於獲得一張公驗。再沒有什麽能阻止他開始盼望已久的旅行,饑餓、蟲災都不行。圓仁每天上午做過早課出發,走二十裏,而後找地方討午飯,下午再走二十到二十五裏。他親眼看見遭受蝗災第五年的中原,傳說與想象裏強大富足的唐帝國像是生了病,虛弱匱乏:和尚經過的村莊,有時家家有病人,不許客住宿,有時平原遼遠,人家稀絕。哪怕已經從五台山渡過洛河,往西離長安已經很近的州縣新發的黃苗依然被蝗蟲吃盡,村裏百姓見到和尚來了,爭著向他傾訴生活艱難。和尚的飯量很大,四個人每人一頓都能吃下四碗粉粥,飯很難討。和尚在日記裏寫下:主人極小氣,討一盤菜,討了三次才給;找不到過夜的地方,有時要闖進別人家住一晚。
千裏之外的長安城裏,武宗登上皇位,李唐皇室的命運輪盤再一次開始旋轉。新皇帝的敕書一道道傳來,供奉在官署庭院中央厚厚的紫色帷幕上。每到一處,圓仁都需要到官署報備,他一次次跟在州判官、錄事、縣令、主簿、兵馬使、軍將、百姓、道士後麵,跪拜在地,聆聽新皇帝的聖意。
圓仁以為自己隻是這急弦促柱般的改朝換代的一個旁觀者,渾然不知,隨著他踏入帝國心髒的腳步,他也在一步一步走近權力角鬥場的血腥。圓仁到達長安的前幾天,平緩的關中平原上忽然隆起連綿不斷的山陵,是十三座唐代帝王的陵墓。在他望見第十四座山陵——唐文宗的章陵時,出了事。
在京兆府府界櫟陽縣(今陝西臨潼)南,圓仁遇到了大隊的軍兵。在驛路兩旁對麵而立,延綿五裏。圓仁與兩個弟子在夾道士兵間穿過,聽說這就是葬唐文宗的山陵使。圓仁微妙地感知到儀仗如此排列裏的緊張。他不知道,一場政變正籠罩著這支軍隊:護送陵駕的知樞密是文宗時代得皇帝寵信的近臣,厭惡正掌權的宦官仇士良,打算在帶兵出城埋葬文宗時發動政變。但他們的謀劃被仇士良的親信察覺,被搶先一步殺死。
開成五年(840年)八月二十日,圓仁到達灞橋。灞水和滻(chǎn)水從終南山發源匯入渭河,向北流去,渭水清,涇水濁,所以“涇渭分明”。夕陽沉入寬闊的河水,長安城遙遙在望。曾經輝煌的唐王朝,此時也如同一輪將沉未沉的落日,搖搖晃晃掛在渭水上。
幾乎同時,五十三歲的李德裕從揚州被調回京城,做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終於又做了宰相。武宗很喜歡李德裕,他們要一起做一些大事。在這場君臣兩歡的遇合裏,他們把“籌錢”作為第一重要的論題。在已經被前代皇帝們幾乎竭澤而漁的各項生錢之道以外,武宗和他的宰相找到了一個富礦——佛寺和僧侶。
五
二十多年前的元和十四年(819年),李德裕還年輕,在京城做監察禦史。這年城裏發生了大事:鳳翔法門寺開護國真身塔,展示塔中收藏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唐憲宗李純的身體不太好,不知道從哪年開始,忽然迷戀上求神煉丹,性情越發暴躁。身邊的宦官討好他:“鳳翔法門寺塔有佛指骨,相傳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安。”
十四年針對藩鎮的戰爭給了憲宗一個“中興之主”的好名聲。它帶來的,除了自尊心的滿足,還有更連綿不斷的焦灼。憲宗才四十出頭,他依然維持著強硬的治國方針——國家必須恢複到安史之亂前的局麵,中央對藩鎮的分裂行為絕不姑息。但他心裏明白,藩鎮的臣服取決於他有多少軍隊去討伐,有多少好處去安撫,這都需要錢。而他終於病下來,水裏拖稻草一般沉重的國政讓他過早感受到了老年人般的無力。
他半截身子陷進泥潭了,忽然一截許願成真的釋迦牟尼手指送了上來,他沒有不抓住的道理。這截釋迦牟尼佛的指骨被隆重地從法門寺迎進長安,一路送進了大明宮,而後又巡行長安城各大寺院,王公士民瞻奉施舍,唯恐輪不到自己,甚至有燃香臂頂的供奉人。
武宗皇帝李瀍這年五歲。他親眼見到大明宮裏檀香煙氣繚繞,鎏金銀的鳥雀團花紋秘色瓷碗,金絲錦帳,紫紅繡金拜墊,色如寒水的琉璃。供奉佛骨舍利的長生殿在年幼的李瀍眼裏是口耳相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最具體的顯現。
但他很快長大了。他的祖宗皇帝們越到年老,越迷戀求神拜佛,虔誠的供養背後是他的祖輩們對自己事業與人生越深重的無可奈何。
武宗往前五代祖唐代宗原是不信佛的。安史之亂中,日後的代宗皇帝被任命為兵馬元帥,收複長安、洛陽。那時候他艱難卻堅定地站在一地廢墟前,預備肩負一個龐大的國家。但這責任的重量很快變得超出想象。代宗登基,吐蕃入侵,一路打到長安,沒有救兵的代宗隻能再次出逃。這時有人告訴他:你要信佛,《仁王經》可以退敵。從此,代宗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在大明宮內道場諷唄齋薰,翻譯佛經,供養僧侶,持續了十四年。
代宗的兒子德宗皇帝剛一即位,立刻撤掉宮內道場。他想著開源節流,改革稅製,籌錢。但很快,兵亂、外患頻繁上演,疲憊的德宗與他父親一樣走上了求神拜佛的老路,大明宮內重開內道場。武宗的大哥敬宗皇帝即位之後,先求神拜佛,再加倍玩樂。半夜裏在大明宮裏打狐狸,打不到就打宦官,最後被宦官合謀害死。
大明宮內道場與天下佛寺被皇帝們的恐懼與失望養大,日漸膨脹。京城長安寺廟林立,僧尼數萬,寺院的資產不在國家稅收之列,許多富豪人家為了逃避服役將田地、資產寄托在寺院,或者非法買賣僧侶的身份證——“度牒”。自從管理長安佛寺僧侶的兩街功德使職由宦官兼領,做兩街功德使職成了宦官裏有功之臣才能做的“肥缺”,大量的賄賂與財富就此源源不斷從寺院到了宦官手裏。
銅錢是政府規定的唯一合法貨幣。但寺院裏造佛像金身消耗了國家大量的銅、鐵、金。五台山有金閣寺,鑄銅為瓦,塗金瓦上,旭日初照,金碧輝煌。寺內有高十七米的觀音銅像,耗費銅至少幾十噸。宮內還經常出金、銅在長安城裏的寺廟造等身佛像。銅流進寺廟越多,留在市場上就越少。當政府的銅儲存量不夠時,隻能用鐵、鉛、錫等其他金屬混合銅發行含銅量不夠的劣幣。於是銅錢的購買力不斷下跌,通貨膨脹時有發生。甚至還有人偷盜銷毀錢幣鑄造佛像,無可奈何的朝廷對鑄造佛像的行為屢有禁止,但總是不了了之。
憲宗皇帝迎佛骨的同時,一篇《論佛骨表》開始在京城文化圈裏流傳。作者韓愈對憲宗說:
佛教沒有傳入中國之前,皇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zhuān xu)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ku)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佛教在漢明帝時傳入中國,漢明帝在位十八年。之後國家動亂,改朝換代頻繁。宋、齊、梁、陳的皇帝都篤信佛教,那些皇帝在位時間尤其短。最迷戀佛教的皇帝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次舍身佛寺,最後被叛臣侯景軟禁,活活餓死。
聽說陛下您現在也準備迎佛骨入大內供養,我知道您不信佛,隻為了祈福祥。不過百姓愚蠢,看您這麽迷戀佛教一定會爭相仿效,如果不加禁止,恐怕會傷風敗俗,傳笑四方。
佛本來是夷狄人,與中國語言不通。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他要是活著,來朝拜,您也不過是見一下,宴一下,賜一件衣服,把他客客氣氣送走。現在他都死了,枯朽之骨,凶穢不吉利,怎麽能迎入宮禁?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現在無緣無故把這種朽穢之物迎進宮內,群臣不言其非,禦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我請求您還是把這截骨頭燒了吧!
這篇暗示皇帝信佛早死的奏表在京城不脛而走,成了爭相傳誦的名文章。憲宗很生氣,喊著要殺了韓愈。但他一向喜歡韓愈的文采,又有當時的宰相裴度求情,於是韓愈帶著滿朝崇拜欽佩的眼神被遠貶潮州。他在被貶路上依然反複回味自己這封尖銳奏表發酵出的戲劇效果。他寫了詩,想象自己因為這篇精彩的文章被貶的結局是客死他鄉——浪漫又悲壯: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不巧,他被貶潮州的下一年憲宗就死了,韓愈對自己未來的悲壯預言一件也沒有成真。他很快被召回長安,在崇拜者敬畏的目光裏,又找到了新的咒罵對象。
李德裕並不喜歡韓愈。實際上,李德裕不喜歡所有出身貧寒靠考試得官的第一代。他有一個曾經做過宰相的父親,他寧願給父親做秘書也不肯與這些家裏沒有背景的人一起參加進士考試。
但是,在限製佛教,尤其是限製皇家繼續讚助佛寺與僧團的擴張這點上,韓愈說到了武宗皇帝的心裏:一切不是源出中國的宗教,都應該禁絕。而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正可以成為從寺院裏掏出錢來的最佳突破口。
武宗自以為有超越前代的勇氣,別人不敢觸碰的寺院佛像,他敢——比起佛教,武宗更相信道教。他十分信任太清宮道士趙歸真。趙歸真在皇帝麵前談論起佛教與道教的不同:佛教的涅槃還是死,但道教叫人服食仙丹而後羽化成仙,是長生。成仙,是廣列神府,利益無疆。有尊嚴,有財富,有武宗和他的哥哥文宗在人間應該得到卻不能得到的一切。
在他毀滅佛寺與僧尼之前,先要解決左街功德使,向來喜歡做寺院僧侶保護傘的仇士良。
六
李德裕被調入長安做宰相的這個秋天,曾經困在他治下的揚州久久等待一張通行公驗的日本僧人圓仁終於在長安城裏迎來了自己的好運氣。左街功德使仇士良不僅是熱情的佛教徒,還身兼數職,是長安城裏最有權勢的人。理所應當地,左街功德巡院大方地準許了圓仁的居留申請,並把他安排在資聖寺。資聖寺靠近東市與皇城,在長安的中心地帶,去哪裏都方便。
圓仁因為這忽然到來的好運驚喜異常。向長安七大寺的高僧大德們學習研討的未來就這樣輕易地展現在他麵前。得到居留許可的那個夜裏,心情難平的圓仁向毗沙門[55]求告,乞求他能夠保佑他在長安城裏求法的旅途。
左街功德巡院對圓仁的請求幾乎有求必應。圓仁得到準許在長安城裏自由行動,拜訪寺院,到晚上回到資聖寺住宿即可。日常吃青菜和粥的圓仁在長安吃到了餃子、水果,甚至皇帝禦賜的胡餅。
開成六年(841年)正月,唐武宗改元。這年正月,皇帝命左右街共七間寺院開俗講,圓仁參加了《法華經》的俗講。稍晚,在長安的四顆佛牙舍利也在過年期間由供奉的寺院展出。圓仁也隨著瞻仰佛牙舍利的人群登上薦福寺院內小雁塔,塔下有源源不斷的供養人獻上百種藥食、珍妙花果、精貴香料,繞塔巡行,供奉佛牙。
他在大慈恩寺接受了師父最澄和尚一心想要學會的密教儀式:傳法灌頂。接受過灌頂的圓仁心情開朗,登上大慈恩寺有名的大雁塔,槐樹與楊樹高大枝幹間佛塔金頂熠熠發光。他在大慈恩寺以及其他著名的寺院搜集抄寫到幾千卷最新翻譯的經文,臨摹了無數珍貴的壁畫與曼荼羅。
會昌元年(841年)四月九日,抄經歸來的圓仁碰見了迎接仇士良的德政碑進城的馬隊。石碑上鐫刻著仇士良的功名德政、豐功偉績,由左神策軍出動軍馬護衛從大安國寺抬進大明宮望仙門。儀式熱鬧而隆重。圓仁站在街邊,看著佛教熱情的讚助人仇士良受到皇家如此禮遇,對未來更充滿無限光明的設想。
圓仁特別在日記裏寫下,唐武宗也出席了儀式。皇帝站在望仙門神策軍修葺好的城樓上望著簇擁仇士良豐功偉績的軍馬熱熱鬧鬧從樓下行過。皇帝臉上平靜如水。隻有後代的史官明白,皇帝此時正極力忍耐著內心混雜著的恐懼、厭惡和仇恨,他在耐心等待一個萬無一失的時機,徹底扳倒仇士良。
會昌元年(841年)的冬天,大雪下了一日一夜,樹木摧折。
七
城裏氣氛的變化似乎有跡可循,但針對佛教與僧人,卻從回紇的又一次入侵開始。回紇的國教是摩尼教。因為回紇人幫助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安史之亂後長安城出現許多摩尼教寺院和僧侶。現在,武宗皇帝決定不再容忍。他要去除一切不是源出中國的宗教。會昌二年(842年)三月,回紇軍兵入侵唐境,皇帝下敕殺死長安城裏數百名回紇居民,在州府的回紇人比照處理。會昌三年(843年)四月,回紇滅國,武宗下詔廢除了所有摩尼寺,寺院莊宅、錢物,全部沒收充公。四月中旬,皇帝再次下敕,命令殺死天下摩尼僧。殺摩尼僧的方式卻很詭異:剃發,套上袈裟,假裝成佛教僧侶的樣子殺掉。
對摩尼教開刀隻是皇帝計劃裏消滅佛教的一個步驟。在殺死回紇人和摩尼教徒幾乎同時,會昌二年(842年)的三月,李德裕向皇帝奏報,長安城裏的外地客僧太多,應該讓他們回到戶籍地。皇帝立刻下敕,驅逐籍貫不在長安的客僧。圓仁也在此列。幾乎同時,圓仁收到了押衙知巡的公文,城裏保外客僧[56]一律遣發出寺。
圓仁有些不安,向仇士良求助。仇士良安慰了圓仁,再三表示這次驅逐跟他們沒有關係,讓他們依然住在資聖寺,一切照舊。仇士良的安慰沒有太大效用。五月二十六日,圓仁再次收到查戶口的要求,要他報告從哪國來,什麽時候進城,在城裏資聖寺住了幾年,平時都做點什麽。
到十月,更大規模的打擊隨著一道敕書下發:天下所有僧尼會巫術、練禁氣、有文身,或者在寺院外養有妻小不戒修行的,全部勒令還俗。僧尼的財產田莊,一律收歸國有。如果還俗,則財產田莊依然歸私有,不過要按照兩稅法納稅,服徭役。管理僧尼的兩街功德使向各寺廟發帖:命令長閉寺門,不準放出僧尼。這年晚一些皇帝又一次下敕,規定天下僧尼的數量配額,不準私自削發剃度。
會昌三年(843年)正月一日,百般不情願的功德使在皇帝的壓力下又向各寺發公文:督促去年十月敕下的僧尼還俗工作。會昌三年正月,左右街沒有像往年一樣擠滿善男信女圍觀高台上和尚們繪聲繪色的俗講。正月裏,左街被迫還俗僧尼一千二百三十二人,右街還俗僧尼二千二百五十九人。
作為一個外國客僧,圓仁惴惴不安。好像知道他的心思,月底仇士良召見了青龍寺南天竺僧人,興善寺北天竺僧,各寺新羅、天竺僧人,獅子國(斯裏蘭卡)僧人,還有圓仁一行三人,請他們去左神策軍軍容衙院吃茶,又是一番安慰。
圓仁稍稍放下心來。會昌二年(842年),武宗加仇士良觀軍容使,知天下軍事。仇士良位高權重,有他的庇佑,他們至少還是安全的。但時局的變化超過他的想象。會昌三年(843年)六月,仇士良辭官回家。他已經辭官兩次,皇帝卻沒有允許。這一次,皇帝的允許像是他已經做好準備除去仇士良的信號:當日,仇士良曾經的職位立刻被人接替。六月二十三日,仇士良去世,皇帝敕送孝衣。兩天之後,皇帝再次下敕,斬殺仇士良身邊的親信、家人甚至男女奴婢。
目睹了這場殺戮的圓仁對自己的命運產生了懷疑。
八
圓仁的預感很快得到了驗證。宮裏長生殿常年供奉佛像,慣例,每天抽調長安城左右街各寺僧侶輪流進宮念經,日夜不絕。很快,長生殿的佛像與供奉被拆毀焚燒。
慣例,每年皇帝的生日都會在麟德殿宴請僧人與道士。在宴會上,僧人講經,道士講道,不同宗教彼此切磋。皇帝會向進宮的道士與僧侶賜下表示尊重與地位的紫衣。會昌元年(841年)六月十一日,武宗生日,道士與僧人一道入大內辯論,隻有道士得賜紫袍,僧人沒有。會昌二年(842年)六月,武宗的生日,道士與僧人再次入大內辯論,依然隻有道士得賜紫袍,僧人沒有。
會昌三年(843年)皇帝的生日,遲鈍的太子詹事韋宗卿按照慣例進獻了自己為佛經作的注疏《涅槃經疏》和《大圓伊字鏡略》,獲得了皇帝一頓大罵:韋宗卿一個朝廷大臣,本該好好學習儒家經典,卻沉溺邪說,到處傳播妖風。皇帝在斥責韋宗卿的敕書裏幾乎引用了韓愈二十四年前一樣的邏輯:佛本西戎之人,教張不生之說。孔子是中土聖人,經聞利益之言。韋宗卿是儒生,衣冠望族,不能宣揚孔教,反而沉溺浮屠,妄撰胡書。現在聚集妖惑,胡言亂語,位列朝班,應該自愧。皇帝甚至還讓中書門下官員去韋宗卿家裏把他的草稿和原本追索焚燒,不得傳播。
皇帝的生日宴是一顆投向湖麵的石子,皇帝對佛教的仇視如漣漪漫開,最先波及的就是京城的寺院。剛開始不允許僧人午後出寺院,後來不允許僧人在別寺借宿,不允許僧人犯鍾聲。限製寺院和僧人的命令如同一張大網,鋪天蓋地而來。不久,皇帝再次下敕:不許供養佛牙。五台山、終南山五台寺、鳳翔法門寺等供養著佛指舍利的寺院,不許製供,不許巡禮。有人送錢,打二十板,寺院裏敢收一枚銅錢,同樣打二十板。如果有敢就此勸諫的朝臣,誅身滅族。
依然滯留長安城的圓仁成了一個囚徒:他現在不能回國,也不能出資聖寺。形同囚禁的日常並不能阻止他時刻關注著長安城裏瞬息萬變的風向,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外國僧人,他以記下民間廣泛流傳的“都市傳說”,來表達對皇帝的不滿:會昌四年(844年)八月,唐憲宗皇後郭太後莫名去世。這位老太太在圓仁眼裏信佛法,有道心。每當皇帝要對僧尼下手都會力諫。長安城裏流傳著一條關於郭太後死因的小道消息,圓仁深信不疑地記了下來:文宗的生母、穆宗的皇後蕭氏美貌,武宗繼位之後覬覦這位庶母的美貌,想要納她為妃。郭太後不許。於是武宗拿起不知從哪裏出現的弓,一箭射殺郭太後。
會昌五年(845年)四月初,武宗與李德裕的計劃進行到了關鍵步驟:逼迫宦官交出神策軍軍權。下敕向左右軍中尉索要神策軍軍印。左右軍拒絕交印。皇帝再三下敕,最後說,這是把軍印放在中書門下,由宰相監管,有需要用時由宰相與諸將協商。左軍中尉這才交印,但右軍中尉依然摁住不交。流言在京城流傳,禁閉中的圓仁也聽說了這件事情:右軍中尉上奏說:當年我們迎接軍印,是帶著兵迎接的,現在要交,我們也要帶著兵交。京城裏的好事者眉飛色舞地傳播著這條小道消息,並心領神會地加以解釋:右軍中尉的意思是:如果您真的要奪回軍印,我們就隻好兵戎相見了!神策軍中有不少忠誠的佛教徒,圓仁在“囚禁”中聽到這則小道消息,爽快地把武宗的失敗寫進日記:“人君怕,且縱不索。”——由著右軍中尉去了。
苦中作樂的小道消息並不能緩解圓仁的困境。一道又一道嚴苛的敕令不斷下發,為了離開長安城回國,圓仁終於積極奔走起來。
九
會昌五年(845年)五月,圓仁擔心已久的敕令下發:要求外國僧人還俗。不遵從還俗敕令的,當即決殺。為了離開長安,圓仁同意還俗。一向對僧尼佛寺十分照顧的左神策軍押衙李元佐暗中幫圓仁搞到一張離開長安的通關文牒。五月十四日,圓仁將要離開這座他生活了五年的都市。頭發已經長出了一些,他戴上一頂氈帽,穿著平民的褐衫,這讓他看上去就像是一個普通的旅客。
圓仁心情忐忑,時刻擔心著身後牽著的三頭驢。驢背上的箱籠裏有他在唐土七年所有珍貴的收藏:四籠經文與畫像。從開成三年(838年)到達揚州起,圓仁把日本朝廷與唐土朋友們接濟的金錢全部用在了購買和抄寫經書、描繪大師像與曼荼羅上。除此之外,還有白居易與杜甫的詩篇。但城裏剿滅佛教的禁令嚴厲,圓仁時刻擔心一路上收集的經文與在佛寺臨寫的畫像能否在重重關卡的檢查下安然離開長安。
在這樣風聲鶴唳的時候,依然有一些朋友前來相送。大理寺卿楊敬之為他寫了幾封信,托他在洛陽的朋友照顧圓仁。左神策軍押衙李元佐為他置辦了氈帽,綾布,檀香,一雙軟鞋,一些錢和一卷銀字《金剛經》等許多禮物。臨行,李元佐請求他留下袈裟,他將每日燒香供奉。
還有一首專門寫給他的詩,來自他的一個朋友,詩僧棲白和尚:
家山臨晚日,海路信歸橈(ráo)。
樹滅渾無岸,風生隻有潮。
歲窮程未盡,天末國仍遙。
已入閩王夢,香花境外邀。
——《送圓仁三藏歸本國》
歸心似箭的圓仁走水路,經過洛陽、鄭州、汴州、泗州,回到揚州。會昌六年(846年)四月,武宗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到揚州。不久,新皇帝登基,嚴厲的滅佛政策隨著皇帝的去世一起鬆動,被禁錮的佛教活動又昌盛起來。圓仁終於可以重新公開他和尚的身份。
圓仁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經過楚州、海州,最後回到登州赤山,他巡禮中國的旅程真正開始的地方。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九月,圓仁登船回到日本博多。返國這年,圓仁五十四歲,後十七年,圓仁在日本國傳法,成為日本天台宗的“慈覺大師”。
武宗在位七年,他的年號“會昌”因為發生在這六年中的殘酷的對僧尼寺院的迫害而成為後世最屢屢提起的名字。武宗的死因與他的爺爺憲宗一樣成謎:服食丹藥,喜怒失常,甚至神誌不清,口不能言。死前連宰相李德裕想見他,也被宦官攔在門外。他並沒有比自己的前輩們更加堅強。
會昌年間,天下拆寺院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零五百人,按兩稅法交稅。“會昌毀佛”之後,國家的戶口增加了一倍多,成為日後收稅的稅基。寺院和僧侶中有武藝、有醫術、有建築機械手藝的僧侶多半被派上了會昌三年至四年間征討回紇與藩鎮叛亂的戰場。從寺院繳獲的銅像與鍾鑼被命令用來鑄錢,但是鑄造成本極高,每鑄造一千文錢所耗費的人力物料與運輸成本就有七百五十文左右。
從佛教寺院擠壓出的土地、財富與人口並沒有能夠改變李唐王朝沉沒的軌跡。武宗之後繼位的宣宗晚年落入了與他的前輩們一樣的怪圈:求神煉丹,中毒而死。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侍中崔胤借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之力把宦官手上的左右神策軍、監軍和參與樞密政治的權力一切罷停,殺死宦官數百人。朝官與宦官的“南衙北司”之爭終於以朝官的勝利告終。但慘勝如敗,勝利的代價是南方一次又一次的兵變與民變。
昭宗解決了宦官,卻讓藩鎮漁翁得利,朱全忠從此再也不受控製,伸出了終結李唐王朝的那隻手,不久,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梁”。
時間是公元907年,唐哀帝天祐四年。
圓仁和他的兩個弟子及一個仆人從通化門進入長安的時候,是開成五年(840年)的八月二十日,夏天快要過去。長安城依然保有一座宏大城市的氣派,但在通化門內距離政治中心最近的永嘉坊、安興坊間,彌漫著一種微妙的不安。人生地不熟的日本僧人圓仁不知道更多的內情。他隻知道,這是新皇帝登基的第一年,那一種不安,也許出自新帝繼位的慣性。
長安城由貫通南北的朱雀大街一分為二,左邊是長安縣,右邊是萬年縣。從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起,兩縣僧尼分別由左街巡院和右街巡院管理。按規定,在圓仁於長安安頓下來之前,還需要去左街功德巡院處交納狀文,報備身份,說明居留理由,並由左街功德巡院驗明簽證——公驗。
進城之後,圓仁並沒有馬上向功德使報備。磨磨蹭蹭,似乎心虛,一直到第三天才來到左街功德巡院麵見知巡押衙[46],請求獲得居留許可。他在隨身的狀文裏介紹了自己:圓仁,日本國來的請益僧,與本國朝貢使者一道於兩年前來到揚州。之後去過登州(大約在今山東文登一帶)、青州(今山東青州市),後來拿到了通行大唐國土的公驗,得以巡禮五台山佛跡。今年八月二十三日來到長安城,隨身攜帶的除了銅碗、銅瓶、文書、衣裳和鐵缽一口,再無他物。想在城裏寄住寺廟,尋師聽學,然後回國。請允許。
功德巡院未必會批準他的請求:為了留在唐土,圓仁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無證非法旅行。在搞到旅行所需的公驗之前,他在大唐的旅行請求,已經被拒絕過許多次了。
三十多年前,圓仁的師祖天台宗最澄與真言宗留學僧空海同船來到大唐。為了學習更精深的教義,最澄去了天台山國清寺學習教旨,離去時特別承諾,回日本之後將會派遣一名留學僧、一名請益僧再次回到國清寺學習更精深的密教體係,尤其是傳法灌頂的儀式。為了履行諾言,三十年後,最澄選擇了天性聰敏、風貌溫雅又出身貴族家庭的請益僧圓仁與留學僧圓載一道去大唐求法。
帶著天台宗上下托付的三十多條疑問和一件獻給國清寺的僧衣,圓仁航向中國,那時候他不知道自己將要麵對的是數倍於他的前輩們的艱難,他也不知道,他將親身攪入昏沉的唐王朝皇帝與宦官的爭鬥。他唯一確知的是,他將巨細靡遺地記下自己的一路見聞。他的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會成為後人看見這個時代的眼睛。
開成三年(838年)七月二日,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載著圓仁和他的弟子們的船隻最終擱淺在揚州如東的淺灘上,船體受損,所有人必須棄船從淤泥裏跋涉上岸。在他見識揚州這座大都市來往的日本、朝鮮、波斯僧人與商人之前,蚊子又多又大,是圓仁對大唐的第一印象。無休止的蚊子叮咬和拉肚子並沒有影響圓仁的熱情:他要在揚州府獲得一張通行中國的公驗,去天台山國清寺完成他的使命。
外國人在唐土,沒有公驗,寸步難行。不允許自由旅行,也不允許擅自進入寺院。甚至圓仁帶來的畫師想進寺院臨摹菩薩四王像,也由於外國人不許擅入寺院的禁令而被禁止。圓仁一連向揚州府寫了好幾封狀子,請求去往台州,請求能夠允許他的畫師進寺裏描摹畫像,請求盡快發給他一張通行公驗。
他不認為這會有任何問題。從第一批留學僧來到唐帝國起,一直享受著優厚的待遇:官家提供食宿,被安置在皇家寺院學習,官方統一賜給四季服裝,每年贈絹二十五匹(絹可以作為貨幣流通,等同零花錢),時不時有賞賜。到各州縣寺院巡禮,官方更是提前發給身份證明,甚至於進入宮廷得到皇家供養。更何況,他聽說,這時主政揚州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47]李德裕對僧人十分友好:李德裕曾經捐資修建鎮江甘露寺,邀請瓦官寺僧住在甘露寺學習《易經》,為高僧向朝廷請諡號,與詩僧寫詩往還。
沒幾天,李德裕果然開了特例允許畫師進開元寺臨摹畫像。這位地方長官五十出頭,態度親切,專門到圓仁等僧人暫住的開元寺慰問了遠道而來的和尚們,與他們閑話家常,問:日本也有寒冬嗎?也有僧寺嗎?京城方圓多少?還贈送了一碗蜜。隻是絕口不提公驗的事情。隻說圓仁的狀子已經送到長安,隻要允許的消息傳來就立刻準許他們去台州。圓仁提議先出發,等朝廷敕令下來再追上隊伍。但李德裕拒絕了他的提議,隻說讓他們住在開元寺等待。十一月時,李德裕又來開元寺慰問了圓仁一行人,依然殷勤探問,依然沒有任何關於公驗的消息。
圓仁懷疑,也許是因為自己沒有摸清唐土官場的“規則”。過幾天,圓仁尋了個由頭向長史府寫了一封信,催問公驗的事情。隨信又附贈了一些禮物:水精念珠兩串、銀裝刀子六柄、筆二十管、螺子三口。很快,長史府傳來回信:李德裕隻象征性地收取了一口螺子,其餘的禮物一概退回,作為回禮,又贈給圓仁白絹二匹、白綾三匹。
圓仁第一次領受到唐帝國浮沉宦海三十年的資深政客的老道。他每每問起公驗的事情,李德裕便回道,已經報告過了,請他們少安毋躁。事情拖得久了,更像是哪裏出了誰也不知道的差錯。
李德裕一邊心不在焉地安慰著圓仁,一邊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關心:京城裏此時正一片混亂,皇家再次上演父子相殘的慘劇。不知道哪天才有人得空管一管一個遠道而來的和尚去天台山的申請,而李德裕回到京城的機會,也許就在此時。
二
開成三年(838年)秋冬之交,京城西麵延平門內大街上的豐邑坊不正常地熱鬧。這座西市邊上的坊巷以專營喪葬物品聞名,街東街西的兩座凶肆包攬長安城裏喪葬所需的棺槨、隨葬明器,甚至送葬服務。除去朝廷有敕令送葬的高官能夠享受左校署[48]製造的棺槨,其他無論官民都要在豐邑坊找到安放自己的最終容器。死亡是豐邑坊裏最被期盼的事件,這個封閉街道的悲喜總與整個人類背道而馳。
不久之前,文宗皇帝李昂因為太子荒廢學業殺了太子身邊服侍他的親近侍從,把太子軟禁在少陽院[49],叫他改過自新。朝中人多少知道太子被罰實際上是因為皇帝寵愛楊妃,而太子的母親王妃早已失寵,無能幫他申辯。太子被關在少陽院,由宦官監視著,不解釋,也不改正。不久,莫名暴斃。人人都知道太子的死與監視他的宦官脫不了幹係。但是,沒有人敢為太子喊冤,太子屬官溫庭筠隻敢含混不清地寫了兩首挽詩,其中有“塵陌都人恨,霜郊賵馬悲。唯餘埋璧地,煙草近丹墀”四句。曖昧不清的句子暗示太子死於非命,連同情都不能有具體的聲音。
文宗也知道這其中一定有蹊蹺,唯一的兒子死了,想查,也不敢。宦官勢眾,掌管著禁衛皇宮安全的神策軍。從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到唐玄宗的“唐隆政變”,掌握北軍,也就掌握了皇宮。從唐德宗起,北軍主要的作戰部隊神策軍由宦官掌握,從此,皇宮的安全、皇帝的廢立一並掌握在掌管神策軍的宦官手裏。
文宗李昂登基十一年,做皇帝,已經算盡職盡責:不穿綢緞,也不許內官、親戚穿華貴的布料。剛即位,立刻下詔放出冗餘宮女三千,五坊豢養的鷹犬,除打獵練兵需要,全部放出。伺候皇帝歌舞娛樂陪聊天講故事的教坊與翰林,也放出冗員一千二百多。
但祖宗留給他的家業是一個爛攤子:改變整個李唐王朝命運的安史之亂的平息並不來源於中央政府壓倒性的軍事勝利。相反,朝廷對於河北地區反複的叛亂焦頭爛額,為了讓叛軍投降,玄宗的兒孫肅宗與代宗一邊以昂貴的代價請求回紇出兵,一邊大力地封賞願意投降的叛軍。許多安祿山與史思明的部下與親戚因此口頭投降,改換名頭,在河北劃地為王。從此,河北的河朔三鎮(魏博、成德、幽州)就成了中央政府胸口拔不動的一把匕首。
之後,所有李唐皇朝的皇帝們麵前都擺著同樣內容的考題:怎樣處置擁兵自重劃地為王的河朔三鎮節度使?怎樣處置不斷想模仿河朔三鎮的其他節度使?怎樣處置因為唐朝內亂不斷入侵的周圍少數民族?打仗需要錢,議和需要錢,想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錢,但是,錢從哪裏來?
文宗的祖輩對於“賺錢”各出招法,幾乎竭澤而漁,已經沒有留下多少空間由他騰挪輾轉。
安史之亂中,肅宗皇帝靠出賣僧人和道士的度牒、官爵與空白告身籌到第一筆錢。而後,向江南與四川的富商征收額外的稅。再後來,鑄造含銅量不夠的錢幣,靠通貨膨脹聚斂財富。另外,向鹽、鐵與酒的消費征收附加稅。
肅宗的孫子德宗皇帝,變著法兒改革稅製,絞盡腦汁要從民間征得更多的財富。德宗在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50],而後,又陸續實施了借商[51]、僦(jiu)質[52]、稅間架[53]、算除陌[54]等一係列財稅征收政策。結果是建中三年(782年)長安工商戶集體罷市,千萬百姓攔住下朝的宰相訴苦,宰相不堪百姓的憤怒快馬加鞭地逃跑;下一年,涇原兵將叛變,一路闖進長安皇宮,一向忠誠於朝廷的百姓袖手旁觀——叛軍說了,他們不征商。
德宗的孫子憲宗二十七歲繼位,咬著牙要與河朔三鎮掰手腕,從元和元年到元和十四年(806—819年)對六個藩鎮發動了七次戰爭。天下戶口三百三十多萬需要供養八十餘萬軍隊的開支。能夠納稅的戶口多集中在四川與江南,大半稅物需要依靠運河由南方轉運。在艱難的運輸過程中,損耗嚴重,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漕米從來沒有被運達。
憲宗以十四年漫長戰爭的代價獲得曆史“中興”的評價。憲宗死後,留給他的兒子穆宗的除了收複河朔三鎮的光榮,還有源源不斷地需要用錢喂飽的大規模軍隊。為了減少軍費開支,穆宗實行了“銷兵”的政策。被切斷財富來源的方鎮大大小小的軍閥因此兵變,河朔三鎮再次脫離了中央的控製。而皇帝們再也沒有錢像憲宗時一樣強硬地發起統一戰爭。
穆宗之後繼位的唐敬宗是文宗的大哥,愛玩,放肆,用盡做皇帝的便利。丟下一個幾乎毫無修補的爛攤子給弟弟。
唐文宗像是一個大家庭的主婦,捉襟見肘了,卻依然想要維持該有的體麵。史書裏總是充滿同情地記下這樣無奈的場景:江淮水災旱災相繼,屢屢在皇帝過生日的時候,關中平原豐收,因為沉重的賦稅,日子依然很難過。年輕的皇帝愛寫詩,他常常登上已經衰敗的曲江池,念起杜甫的詩句:“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在杜甫的詩裏,曲江四岸有行宮台殿、百司官署,杜甫在冷清的宮殿尋找昔日的繁華。到了文宗這裏,承載杜甫對昔日曲江池懷念的那些宮殿台閣甚至都已經不在,唐文宗想做一個繁華的舊夢,但距離太遠,夢也不成。
大和七年(833年)年底,二十八歲的文宗皇帝忽然中風。從此身體時好時壞,不複當初。大和九年(835年),感到時不我待的文宗皇帝終於鼓起勇氣,決定向掌神策軍權的宦官群體開刀。他信任的人,一個叫鄭注,一個叫李訓。
三
大和九年(835年)十月,李訓與鄭注首先策劃毒殺了擁立文宗的宦官王守澄。鄭注對皇帝說:請讓我負責王守澄的葬禮,到時候我帶著壯士數百,手拿大棒,懷裏藏斧,召集中尉以下所有的宦官一起去給王守澄送葬,把他們一網打盡全部殺掉。
李訓為了與鄭注搶功勞,與他的黨羽一道策劃了另外一出除掉所有宦官的計謀。十一月,文宗在紫宸殿聽政。百官站定後,負責警衛的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沒有按規定報平安,反而對著文宗奏報:左金吾衙門院子裏有石榴樹,夜裏凝結有甘露。這是吉兆,我來祝賀陛下。奏報之後,又鄭重其事跳起拜舞,仿佛天降祥瑞。李訓的黨羽乘機幫腔,煽動群臣一起去看看真假,然後再來向皇帝確認。皇帝按照事先練習好的台本說:哪裏需要你們去呢?於是轉頭對身邊的神策軍左右中尉仇士良、魚誌弘說:麻煩兩位先去確認。仇士良到達左金吾仗院,看見韓約神色驚慌,大冷天額上卻流汗,已經感覺異常。他一麵問將軍怎麽了,一麵仔細觀察:一陣風吹起簾幕,簾幕下露出了士兵重甲帶刀的腳。仇士良一驚,轉頭,卻已經有人要關上大門。他連聲驚呼,帶著宦官破門而出,回到紫宸殿抬起皇帝就往北邊宣政門裏跑,一邊還喊著:李訓宮變了!李訓一把抓住抬著皇帝的肩輿,大叫:臣奏事還沒完!仇士良指揮宦官抬起皇帝就走。一路上朝臣拉著宦官,拳打腳踢搶奪皇帝,依然沒有能夠把皇帝從宦官手裏搶下。
控製了唐文宗的仇士良立刻發動神策軍五百人在皇城裏提刀追索參加謀劃的朝官。宰相王涯等人正在吃飯,忽然有人大喊,宮裏來了軍隊,逢人就殺。兩省官員、金吾衛和仆役爭相逃跑。很快神策軍關閉宮門,各司辦公室的印章、圖籍、帷幕、器皿都被一通亂翻,橫屍流血,狼藉塗地。沒有逃出的六百餘人都被殺死。
這年冬天,長安的天氣特別冷。敏感於天意的朝臣提醒皇帝,這都是因為過多的殺戮。皇帝卻不敢要求宦官不要再殺人。這是後來提起唐文宗最常被提起的“甘露之變”。
從此,文宗作為皇帝進入了垃圾時間。文宗皇帝的名字在之後的曆史中成了一個懦弱的記號,他所有振興朝政的努力都淹沒在這次事變裏。千百年後的人們提起他最常記起的不是他的勤儉、憂慮,而是他成為李唐皇室一個被“家奴”控製的傀儡皇帝。
唐文宗對自己失敗的不滿全部變成對兒子的期待,仿佛隻要他頭懸梁錐刺股就可以了結這個籠罩李唐王朝七代人的噩夢。但開成三年(838年)秋冬之交,他的這個兒子,在宦官、寵妃以及他自己的逼迫下,甚至沒有命來答這個題。
文宗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年幼的陳王李成美被立為太子。不過,掌握著神策軍的宦官仇士良認為潁王李瀍(chán)是更合適的人選。太子的人選是朝臣定下的,這是朝臣與宦官的又一輪對權力的角鬥。宦官甚至沒興趣參與——仇士良選擇放棄“太子”這個雞肋一般的儲君,他要把李瀍直接推上皇位。從文宗的爺爺唐憲宗時起,不論太子是誰,最終成為皇帝的人選一定由掌握神策軍的宦官決定。氣定神閑的仇士良隻等待皇帝的死亡。
開成五年(840年)文宗暴疾而亡。文宗寵妃與宰相想另立安王,在太子與安王鷸蚌相爭時,仇士良矯詔廢太子,順利立潁王李瀍為帝,就是後來所謂“唐武宗”。
為了掃清未來的政敵,仇士良在混亂裏殺掉了支持太子與安王的政敵、文宗時代親近皇帝的舊臣,他們的妻兒、仆從,一夜間四千人從長安城裏消失。這些都成了豐邑坊的業務。西肆和東肆這兩間從來競爭激烈的凶肆甚至無法包攬業務,往來租借運送棺槨明器的車輿(yu)、翣(shà)扇、結絡、彩帛的各色人等摩肩接踵,長安城裏政局翻覆,不變的是豐邑坊的業務一直紅火。
現在,從文宗那裏傳來的問題輪到武宗來答。
二十六歲的年輕人李瀍沉毅有斷,喜慍不形於色,他情感的波瀾遠遠大於那張從來古井無波的麵孔。他目睹過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變時仇士良帶兵劫持皇帝的狠辣,他還記得哥哥作為一個皇帝敗在“家奴”手下的屈辱。文宗慶祝新太子冊立的宴會上,有一個插曲,被後代史官以及李瀍牢牢記在心裏:宴會上有雜技表演,演員是一對父子,兒子爬上高聳的桅杆,父親掩飾著驚怕在桅杆下走來走去保護著他。文宗終於忍不住,哭著說:朕有天下,但也不能保全自己的兒子。這個畫麵,對李瀍來說意味複雜:太子的死亡給了李瀍做皇帝的機會,但是,如今他在文宗曾經坐過的位置上,絕不想要流下文宗曾經流過的懦弱悔恨的眼淚。
年輕的武宗皇帝知道他必須除掉仇士良,他的恩人,也是他最大的敵人。為此,他需要一個幫手。他的目光落在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德裕的頭頂上。
四
開成四年(839年)二月,依然滯留揚州的圓仁收到日本使團判官從長安寄來的信:麵見天子的時候,我也替你表達了你想去國清寺的請求,天子不允許,為你感到憂悵。圓仁聽說,他的師弟元載被允許前往天台山國清寺學習。對於他,是一個冰冷的“不行”。
在許多對朝廷拒絕圓仁請求之理由的猜測中,有一個最滑稽:圓仁不是求法僧(相當於本科生),而是請益僧(相當於留學生)。按照慣例,官方一旦同意外國僧人在各地巡禮就要供給衣食,口袋裏已經十分不寬裕的朝廷認為,資助一個請益僧不劃算——竟然要在一個外國和尚嘴裏省錢。
隻能無功而返。隨著遣唐使一道回國的圓仁在回程的路途連連遭遇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受損的船體停在赤山縣修理。圓仁與他的徒弟們下船去拜訪山中的法華院。不出意外,這就是他在中國短暫旅行的最後一站。圓仁參觀過揚州龍興寺,裏頭有一張鑒真和尚的畫像。作為日本天台宗的開山祖師,鑒真六次東渡的故事圓仁早就熟知在心。他或許也知道,兩百多年前,玄奘法師因為沒有“過所”,混在人群裏偷偷離開唐都長安的故事。
他懷抱與他們同樣的熱忱,便生發出與他們一樣的勇氣:在寺裏住了幾天,圓仁決定不走了。赤山縣法華院的新羅和尚們便聽到了這個故事:七月二十三日,圓仁做完早課到海邊一看,停船修理的九艘大船完全沒了蹤影——它們在夜裏啟程,把這幾個住在山上寺院裏的和尚給丟下了。
赤山縣的和尚們沒有在意它們這漏洞百出的故事,他們反而體貼地讚許這三個日本和尚為了朝聖天台山而做出的犧牲。赤山縣的和尚們很快給圓仁出了主意——天台座主玄素和尚的弟子正在五台山修法華三昧,傳天台教義,不如去五台山巡禮求法,除了天台宗還可以入普賢道場。去了五台山,再去長安。
圓仁準備按此計劃,先在山院過冬,等一開春便去五台山。但沒有公驗滯留唐土並不容易——縣裏的公文很快到了:船上下來的三名日本僧人為何非法滯留本縣?按規定,非法滯留當天報備,為什麽從滯留到今十五天還沒有到村保板頭(村委會)報備?縣裏語氣嚴厲地訓誡了收留圓仁的法華院,勒令他們立刻把事實呈報上去。
圓仁再一次講述了編好的故事:日本僧人為求佛法渡海而來,到了唐境卻未能成行。現在依然想尋師學法。因為日本遣唐使早歸,沒趕上船,所以在赤山院住下,準備等夏天過去不太熱的時候啟程去巡禮名山,訪道修行。隨身之物隻有鐵缽一口、銅碗二具、銅瓶一口、文書二十卷、避寒衣裳幾件。法華院的和尚也寫了一份狀子,附在圓仁答狀之後,對圓仁的說辭滿口附和並願意作保。
九月,赤山開始下雪,天氣漸冷下來。山野無青草,澗泉有凍氣。等待中的圓仁既沒有朝廷的資助,也不再是外國使團的一員,他必須與赤山院的僧人一起收蔓菁、蘿卜,上山去擔柴。在等待中聽到一些消息,似乎有機會獲得一張公驗。他必須關心一些之前從沒有考慮過的問題:路線、花銷、民情。赤山院和尚告訴他,從赤山去五台山再去京城,他將要經過的中原大地連續蝗災五年:稷山縣以西蝗蟲滿路,吃粟穀盡,無地下腳。登州年年蟲災,沒有糧吃,隻有吃橡子為飯。因為災荒,糧價飛漲。玄宗開元年間,青州鬥米五錢,現在,青州粟米一鬥八十文,粳米一鬥一百文。靠化緣乞食的和尚恐怕要不到飯吃。
開成五年(840年)二月十九日,圓仁終於獲得一張公驗。再沒有什麽能阻止他開始盼望已久的旅行,饑餓、蟲災都不行。圓仁每天上午做過早課出發,走二十裏,而後找地方討午飯,下午再走二十到二十五裏。他親眼看見遭受蝗災第五年的中原,傳說與想象裏強大富足的唐帝國像是生了病,虛弱匱乏:和尚經過的村莊,有時家家有病人,不許客住宿,有時平原遼遠,人家稀絕。哪怕已經從五台山渡過洛河,往西離長安已經很近的州縣新發的黃苗依然被蝗蟲吃盡,村裏百姓見到和尚來了,爭著向他傾訴生活艱難。和尚的飯量很大,四個人每人一頓都能吃下四碗粉粥,飯很難討。和尚在日記裏寫下:主人極小氣,討一盤菜,討了三次才給;找不到過夜的地方,有時要闖進別人家住一晚。
千裏之外的長安城裏,武宗登上皇位,李唐皇室的命運輪盤再一次開始旋轉。新皇帝的敕書一道道傳來,供奉在官署庭院中央厚厚的紫色帷幕上。每到一處,圓仁都需要到官署報備,他一次次跟在州判官、錄事、縣令、主簿、兵馬使、軍將、百姓、道士後麵,跪拜在地,聆聽新皇帝的聖意。
圓仁以為自己隻是這急弦促柱般的改朝換代的一個旁觀者,渾然不知,隨著他踏入帝國心髒的腳步,他也在一步一步走近權力角鬥場的血腥。圓仁到達長安的前幾天,平緩的關中平原上忽然隆起連綿不斷的山陵,是十三座唐代帝王的陵墓。在他望見第十四座山陵——唐文宗的章陵時,出了事。
在京兆府府界櫟陽縣(今陝西臨潼)南,圓仁遇到了大隊的軍兵。在驛路兩旁對麵而立,延綿五裏。圓仁與兩個弟子在夾道士兵間穿過,聽說這就是葬唐文宗的山陵使。圓仁微妙地感知到儀仗如此排列裏的緊張。他不知道,一場政變正籠罩著這支軍隊:護送陵駕的知樞密是文宗時代得皇帝寵信的近臣,厭惡正掌權的宦官仇士良,打算在帶兵出城埋葬文宗時發動政變。但他們的謀劃被仇士良的親信察覺,被搶先一步殺死。
開成五年(840年)八月二十日,圓仁到達灞橋。灞水和滻(chǎn)水從終南山發源匯入渭河,向北流去,渭水清,涇水濁,所以“涇渭分明”。夕陽沉入寬闊的河水,長安城遙遙在望。曾經輝煌的唐王朝,此時也如同一輪將沉未沉的落日,搖搖晃晃掛在渭水上。
幾乎同時,五十三歲的李德裕從揚州被調回京城,做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終於又做了宰相。武宗很喜歡李德裕,他們要一起做一些大事。在這場君臣兩歡的遇合裏,他們把“籌錢”作為第一重要的論題。在已經被前代皇帝們幾乎竭澤而漁的各項生錢之道以外,武宗和他的宰相找到了一個富礦——佛寺和僧侶。
五
二十多年前的元和十四年(819年),李德裕還年輕,在京城做監察禦史。這年城裏發生了大事:鳳翔法門寺開護國真身塔,展示塔中收藏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唐憲宗李純的身體不太好,不知道從哪年開始,忽然迷戀上求神煉丹,性情越發暴躁。身邊的宦官討好他:“鳳翔法門寺塔有佛指骨,相傳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安。”
十四年針對藩鎮的戰爭給了憲宗一個“中興之主”的好名聲。它帶來的,除了自尊心的滿足,還有更連綿不斷的焦灼。憲宗才四十出頭,他依然維持著強硬的治國方針——國家必須恢複到安史之亂前的局麵,中央對藩鎮的分裂行為絕不姑息。但他心裏明白,藩鎮的臣服取決於他有多少軍隊去討伐,有多少好處去安撫,這都需要錢。而他終於病下來,水裏拖稻草一般沉重的國政讓他過早感受到了老年人般的無力。
他半截身子陷進泥潭了,忽然一截許願成真的釋迦牟尼手指送了上來,他沒有不抓住的道理。這截釋迦牟尼佛的指骨被隆重地從法門寺迎進長安,一路送進了大明宮,而後又巡行長安城各大寺院,王公士民瞻奉施舍,唯恐輪不到自己,甚至有燃香臂頂的供奉人。
武宗皇帝李瀍這年五歲。他親眼見到大明宮裏檀香煙氣繚繞,鎏金銀的鳥雀團花紋秘色瓷碗,金絲錦帳,紫紅繡金拜墊,色如寒水的琉璃。供奉佛骨舍利的長生殿在年幼的李瀍眼裏是口耳相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最具體的顯現。
但他很快長大了。他的祖宗皇帝們越到年老,越迷戀求神拜佛,虔誠的供養背後是他的祖輩們對自己事業與人生越深重的無可奈何。
武宗往前五代祖唐代宗原是不信佛的。安史之亂中,日後的代宗皇帝被任命為兵馬元帥,收複長安、洛陽。那時候他艱難卻堅定地站在一地廢墟前,預備肩負一個龐大的國家。但這責任的重量很快變得超出想象。代宗登基,吐蕃入侵,一路打到長安,沒有救兵的代宗隻能再次出逃。這時有人告訴他:你要信佛,《仁王經》可以退敵。從此,代宗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在大明宮內道場諷唄齋薰,翻譯佛經,供養僧侶,持續了十四年。
代宗的兒子德宗皇帝剛一即位,立刻撤掉宮內道場。他想著開源節流,改革稅製,籌錢。但很快,兵亂、外患頻繁上演,疲憊的德宗與他父親一樣走上了求神拜佛的老路,大明宮內重開內道場。武宗的大哥敬宗皇帝即位之後,先求神拜佛,再加倍玩樂。半夜裏在大明宮裏打狐狸,打不到就打宦官,最後被宦官合謀害死。
大明宮內道場與天下佛寺被皇帝們的恐懼與失望養大,日漸膨脹。京城長安寺廟林立,僧尼數萬,寺院的資產不在國家稅收之列,許多富豪人家為了逃避服役將田地、資產寄托在寺院,或者非法買賣僧侶的身份證——“度牒”。自從管理長安佛寺僧侶的兩街功德使職由宦官兼領,做兩街功德使職成了宦官裏有功之臣才能做的“肥缺”,大量的賄賂與財富就此源源不斷從寺院到了宦官手裏。
銅錢是政府規定的唯一合法貨幣。但寺院裏造佛像金身消耗了國家大量的銅、鐵、金。五台山有金閣寺,鑄銅為瓦,塗金瓦上,旭日初照,金碧輝煌。寺內有高十七米的觀音銅像,耗費銅至少幾十噸。宮內還經常出金、銅在長安城裏的寺廟造等身佛像。銅流進寺廟越多,留在市場上就越少。當政府的銅儲存量不夠時,隻能用鐵、鉛、錫等其他金屬混合銅發行含銅量不夠的劣幣。於是銅錢的購買力不斷下跌,通貨膨脹時有發生。甚至還有人偷盜銷毀錢幣鑄造佛像,無可奈何的朝廷對鑄造佛像的行為屢有禁止,但總是不了了之。
憲宗皇帝迎佛骨的同時,一篇《論佛骨表》開始在京城文化圈裏流傳。作者韓愈對憲宗說:
佛教沒有傳入中國之前,皇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歲;顓頊(zhuān xu)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歲;帝嚳(ku)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帝堯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帝舜及禹,年皆百歲。此時天下太平,百姓安樂壽考。佛教在漢明帝時傳入中國,漢明帝在位十八年。之後國家動亂,改朝換代頻繁。宋、齊、梁、陳的皇帝都篤信佛教,那些皇帝在位時間尤其短。最迷戀佛教的皇帝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次舍身佛寺,最後被叛臣侯景軟禁,活活餓死。
聽說陛下您現在也準備迎佛骨入大內供養,我知道您不信佛,隻為了祈福祥。不過百姓愚蠢,看您這麽迷戀佛教一定會爭相仿效,如果不加禁止,恐怕會傷風敗俗,傳笑四方。
佛本來是夷狄人,與中國語言不通。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他要是活著,來朝拜,您也不過是見一下,宴一下,賜一件衣服,把他客客氣氣送走。現在他都死了,枯朽之骨,凶穢不吉利,怎麽能迎入宮禁?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現在無緣無故把這種朽穢之物迎進宮內,群臣不言其非,禦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我請求您還是把這截骨頭燒了吧!
這篇暗示皇帝信佛早死的奏表在京城不脛而走,成了爭相傳誦的名文章。憲宗很生氣,喊著要殺了韓愈。但他一向喜歡韓愈的文采,又有當時的宰相裴度求情,於是韓愈帶著滿朝崇拜欽佩的眼神被遠貶潮州。他在被貶路上依然反複回味自己這封尖銳奏表發酵出的戲劇效果。他寫了詩,想象自己因為這篇精彩的文章被貶的結局是客死他鄉——浪漫又悲壯: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不巧,他被貶潮州的下一年憲宗就死了,韓愈對自己未來的悲壯預言一件也沒有成真。他很快被召回長安,在崇拜者敬畏的目光裏,又找到了新的咒罵對象。
李德裕並不喜歡韓愈。實際上,李德裕不喜歡所有出身貧寒靠考試得官的第一代。他有一個曾經做過宰相的父親,他寧願給父親做秘書也不肯與這些家裏沒有背景的人一起參加進士考試。
但是,在限製佛教,尤其是限製皇家繼續讚助佛寺與僧團的擴張這點上,韓愈說到了武宗皇帝的心裏:一切不是源出中國的宗教,都應該禁絕。而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正可以成為從寺院裏掏出錢來的最佳突破口。
武宗自以為有超越前代的勇氣,別人不敢觸碰的寺院佛像,他敢——比起佛教,武宗更相信道教。他十分信任太清宮道士趙歸真。趙歸真在皇帝麵前談論起佛教與道教的不同:佛教的涅槃還是死,但道教叫人服食仙丹而後羽化成仙,是長生。成仙,是廣列神府,利益無疆。有尊嚴,有財富,有武宗和他的哥哥文宗在人間應該得到卻不能得到的一切。
在他毀滅佛寺與僧尼之前,先要解決左街功德使,向來喜歡做寺院僧侶保護傘的仇士良。
六
李德裕被調入長安做宰相的這個秋天,曾經困在他治下的揚州久久等待一張通行公驗的日本僧人圓仁終於在長安城裏迎來了自己的好運氣。左街功德使仇士良不僅是熱情的佛教徒,還身兼數職,是長安城裏最有權勢的人。理所應當地,左街功德巡院大方地準許了圓仁的居留申請,並把他安排在資聖寺。資聖寺靠近東市與皇城,在長安的中心地帶,去哪裏都方便。
圓仁因為這忽然到來的好運驚喜異常。向長安七大寺的高僧大德們學習研討的未來就這樣輕易地展現在他麵前。得到居留許可的那個夜裏,心情難平的圓仁向毗沙門[55]求告,乞求他能夠保佑他在長安城裏求法的旅途。
左街功德巡院對圓仁的請求幾乎有求必應。圓仁得到準許在長安城裏自由行動,拜訪寺院,到晚上回到資聖寺住宿即可。日常吃青菜和粥的圓仁在長安吃到了餃子、水果,甚至皇帝禦賜的胡餅。
開成六年(841年)正月,唐武宗改元。這年正月,皇帝命左右街共七間寺院開俗講,圓仁參加了《法華經》的俗講。稍晚,在長安的四顆佛牙舍利也在過年期間由供奉的寺院展出。圓仁也隨著瞻仰佛牙舍利的人群登上薦福寺院內小雁塔,塔下有源源不斷的供養人獻上百種藥食、珍妙花果、精貴香料,繞塔巡行,供奉佛牙。
他在大慈恩寺接受了師父最澄和尚一心想要學會的密教儀式:傳法灌頂。接受過灌頂的圓仁心情開朗,登上大慈恩寺有名的大雁塔,槐樹與楊樹高大枝幹間佛塔金頂熠熠發光。他在大慈恩寺以及其他著名的寺院搜集抄寫到幾千卷最新翻譯的經文,臨摹了無數珍貴的壁畫與曼荼羅。
會昌元年(841年)四月九日,抄經歸來的圓仁碰見了迎接仇士良的德政碑進城的馬隊。石碑上鐫刻著仇士良的功名德政、豐功偉績,由左神策軍出動軍馬護衛從大安國寺抬進大明宮望仙門。儀式熱鬧而隆重。圓仁站在街邊,看著佛教熱情的讚助人仇士良受到皇家如此禮遇,對未來更充滿無限光明的設想。
圓仁特別在日記裏寫下,唐武宗也出席了儀式。皇帝站在望仙門神策軍修葺好的城樓上望著簇擁仇士良豐功偉績的軍馬熱熱鬧鬧從樓下行過。皇帝臉上平靜如水。隻有後代的史官明白,皇帝此時正極力忍耐著內心混雜著的恐懼、厭惡和仇恨,他在耐心等待一個萬無一失的時機,徹底扳倒仇士良。
會昌元年(841年)的冬天,大雪下了一日一夜,樹木摧折。
七
城裏氣氛的變化似乎有跡可循,但針對佛教與僧人,卻從回紇的又一次入侵開始。回紇的國教是摩尼教。因為回紇人幫助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安史之亂後長安城出現許多摩尼教寺院和僧侶。現在,武宗皇帝決定不再容忍。他要去除一切不是源出中國的宗教。會昌二年(842年)三月,回紇軍兵入侵唐境,皇帝下敕殺死長安城裏數百名回紇居民,在州府的回紇人比照處理。會昌三年(843年)四月,回紇滅國,武宗下詔廢除了所有摩尼寺,寺院莊宅、錢物,全部沒收充公。四月中旬,皇帝再次下敕,命令殺死天下摩尼僧。殺摩尼僧的方式卻很詭異:剃發,套上袈裟,假裝成佛教僧侶的樣子殺掉。
對摩尼教開刀隻是皇帝計劃裏消滅佛教的一個步驟。在殺死回紇人和摩尼教徒幾乎同時,會昌二年(842年)的三月,李德裕向皇帝奏報,長安城裏的外地客僧太多,應該讓他們回到戶籍地。皇帝立刻下敕,驅逐籍貫不在長安的客僧。圓仁也在此列。幾乎同時,圓仁收到了押衙知巡的公文,城裏保外客僧[56]一律遣發出寺。
圓仁有些不安,向仇士良求助。仇士良安慰了圓仁,再三表示這次驅逐跟他們沒有關係,讓他們依然住在資聖寺,一切照舊。仇士良的安慰沒有太大效用。五月二十六日,圓仁再次收到查戶口的要求,要他報告從哪國來,什麽時候進城,在城裏資聖寺住了幾年,平時都做點什麽。
到十月,更大規模的打擊隨著一道敕書下發:天下所有僧尼會巫術、練禁氣、有文身,或者在寺院外養有妻小不戒修行的,全部勒令還俗。僧尼的財產田莊,一律收歸國有。如果還俗,則財產田莊依然歸私有,不過要按照兩稅法納稅,服徭役。管理僧尼的兩街功德使向各寺廟發帖:命令長閉寺門,不準放出僧尼。這年晚一些皇帝又一次下敕,規定天下僧尼的數量配額,不準私自削發剃度。
會昌三年(843年)正月一日,百般不情願的功德使在皇帝的壓力下又向各寺發公文:督促去年十月敕下的僧尼還俗工作。會昌三年正月,左右街沒有像往年一樣擠滿善男信女圍觀高台上和尚們繪聲繪色的俗講。正月裏,左街被迫還俗僧尼一千二百三十二人,右街還俗僧尼二千二百五十九人。
作為一個外國客僧,圓仁惴惴不安。好像知道他的心思,月底仇士良召見了青龍寺南天竺僧人,興善寺北天竺僧,各寺新羅、天竺僧人,獅子國(斯裏蘭卡)僧人,還有圓仁一行三人,請他們去左神策軍軍容衙院吃茶,又是一番安慰。
圓仁稍稍放下心來。會昌二年(842年),武宗加仇士良觀軍容使,知天下軍事。仇士良位高權重,有他的庇佑,他們至少還是安全的。但時局的變化超過他的想象。會昌三年(843年)六月,仇士良辭官回家。他已經辭官兩次,皇帝卻沒有允許。這一次,皇帝的允許像是他已經做好準備除去仇士良的信號:當日,仇士良曾經的職位立刻被人接替。六月二十三日,仇士良去世,皇帝敕送孝衣。兩天之後,皇帝再次下敕,斬殺仇士良身邊的親信、家人甚至男女奴婢。
目睹了這場殺戮的圓仁對自己的命運產生了懷疑。
八
圓仁的預感很快得到了驗證。宮裏長生殿常年供奉佛像,慣例,每天抽調長安城左右街各寺僧侶輪流進宮念經,日夜不絕。很快,長生殿的佛像與供奉被拆毀焚燒。
慣例,每年皇帝的生日都會在麟德殿宴請僧人與道士。在宴會上,僧人講經,道士講道,不同宗教彼此切磋。皇帝會向進宮的道士與僧侶賜下表示尊重與地位的紫衣。會昌元年(841年)六月十一日,武宗生日,道士與僧人一道入大內辯論,隻有道士得賜紫袍,僧人沒有。會昌二年(842年)六月,武宗的生日,道士與僧人再次入大內辯論,依然隻有道士得賜紫袍,僧人沒有。
會昌三年(843年)皇帝的生日,遲鈍的太子詹事韋宗卿按照慣例進獻了自己為佛經作的注疏《涅槃經疏》和《大圓伊字鏡略》,獲得了皇帝一頓大罵:韋宗卿一個朝廷大臣,本該好好學習儒家經典,卻沉溺邪說,到處傳播妖風。皇帝在斥責韋宗卿的敕書裏幾乎引用了韓愈二十四年前一樣的邏輯:佛本西戎之人,教張不生之說。孔子是中土聖人,經聞利益之言。韋宗卿是儒生,衣冠望族,不能宣揚孔教,反而沉溺浮屠,妄撰胡書。現在聚集妖惑,胡言亂語,位列朝班,應該自愧。皇帝甚至還讓中書門下官員去韋宗卿家裏把他的草稿和原本追索焚燒,不得傳播。
皇帝的生日宴是一顆投向湖麵的石子,皇帝對佛教的仇視如漣漪漫開,最先波及的就是京城的寺院。剛開始不允許僧人午後出寺院,後來不允許僧人在別寺借宿,不允許僧人犯鍾聲。限製寺院和僧人的命令如同一張大網,鋪天蓋地而來。不久,皇帝再次下敕:不許供養佛牙。五台山、終南山五台寺、鳳翔法門寺等供養著佛指舍利的寺院,不許製供,不許巡禮。有人送錢,打二十板,寺院裏敢收一枚銅錢,同樣打二十板。如果有敢就此勸諫的朝臣,誅身滅族。
依然滯留長安城的圓仁成了一個囚徒:他現在不能回國,也不能出資聖寺。形同囚禁的日常並不能阻止他時刻關注著長安城裏瞬息萬變的風向,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外國僧人,他以記下民間廣泛流傳的“都市傳說”,來表達對皇帝的不滿:會昌四年(844年)八月,唐憲宗皇後郭太後莫名去世。這位老太太在圓仁眼裏信佛法,有道心。每當皇帝要對僧尼下手都會力諫。長安城裏流傳著一條關於郭太後死因的小道消息,圓仁深信不疑地記了下來:文宗的生母、穆宗的皇後蕭氏美貌,武宗繼位之後覬覦這位庶母的美貌,想要納她為妃。郭太後不許。於是武宗拿起不知從哪裏出現的弓,一箭射殺郭太後。
會昌五年(845年)四月初,武宗與李德裕的計劃進行到了關鍵步驟:逼迫宦官交出神策軍軍權。下敕向左右軍中尉索要神策軍軍印。左右軍拒絕交印。皇帝再三下敕,最後說,這是把軍印放在中書門下,由宰相監管,有需要用時由宰相與諸將協商。左軍中尉這才交印,但右軍中尉依然摁住不交。流言在京城流傳,禁閉中的圓仁也聽說了這件事情:右軍中尉上奏說:當年我們迎接軍印,是帶著兵迎接的,現在要交,我們也要帶著兵交。京城裏的好事者眉飛色舞地傳播著這條小道消息,並心領神會地加以解釋:右軍中尉的意思是:如果您真的要奪回軍印,我們就隻好兵戎相見了!神策軍中有不少忠誠的佛教徒,圓仁在“囚禁”中聽到這則小道消息,爽快地把武宗的失敗寫進日記:“人君怕,且縱不索。”——由著右軍中尉去了。
苦中作樂的小道消息並不能緩解圓仁的困境。一道又一道嚴苛的敕令不斷下發,為了離開長安城回國,圓仁終於積極奔走起來。
九
會昌五年(845年)五月,圓仁擔心已久的敕令下發:要求外國僧人還俗。不遵從還俗敕令的,當即決殺。為了離開長安,圓仁同意還俗。一向對僧尼佛寺十分照顧的左神策軍押衙李元佐暗中幫圓仁搞到一張離開長安的通關文牒。五月十四日,圓仁將要離開這座他生活了五年的都市。頭發已經長出了一些,他戴上一頂氈帽,穿著平民的褐衫,這讓他看上去就像是一個普通的旅客。
圓仁心情忐忑,時刻擔心著身後牽著的三頭驢。驢背上的箱籠裏有他在唐土七年所有珍貴的收藏:四籠經文與畫像。從開成三年(838年)到達揚州起,圓仁把日本朝廷與唐土朋友們接濟的金錢全部用在了購買和抄寫經書、描繪大師像與曼荼羅上。除此之外,還有白居易與杜甫的詩篇。但城裏剿滅佛教的禁令嚴厲,圓仁時刻擔心一路上收集的經文與在佛寺臨寫的畫像能否在重重關卡的檢查下安然離開長安。
在這樣風聲鶴唳的時候,依然有一些朋友前來相送。大理寺卿楊敬之為他寫了幾封信,托他在洛陽的朋友照顧圓仁。左神策軍押衙李元佐為他置辦了氈帽,綾布,檀香,一雙軟鞋,一些錢和一卷銀字《金剛經》等許多禮物。臨行,李元佐請求他留下袈裟,他將每日燒香供奉。
還有一首專門寫給他的詩,來自他的一個朋友,詩僧棲白和尚:
家山臨晚日,海路信歸橈(ráo)。
樹滅渾無岸,風生隻有潮。
歲窮程未盡,天末國仍遙。
已入閩王夢,香花境外邀。
——《送圓仁三藏歸本國》
歸心似箭的圓仁走水路,經過洛陽、鄭州、汴州、泗州,回到揚州。會昌六年(846年)四月,武宗皇帝駕崩的消息傳到揚州。不久,新皇帝登基,嚴厲的滅佛政策隨著皇帝的去世一起鬆動,被禁錮的佛教活動又昌盛起來。圓仁終於可以重新公開他和尚的身份。
圓仁沿著海岸線一路北上,經過楚州、海州,最後回到登州赤山,他巡禮中國的旅程真正開始的地方。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九月,圓仁登船回到日本博多。返國這年,圓仁五十四歲,後十七年,圓仁在日本國傳法,成為日本天台宗的“慈覺大師”。
武宗在位七年,他的年號“會昌”因為發生在這六年中的殘酷的對僧尼寺院的迫害而成為後世最屢屢提起的名字。武宗的死因與他的爺爺憲宗一樣成謎:服食丹藥,喜怒失常,甚至神誌不清,口不能言。死前連宰相李德裕想見他,也被宦官攔在門外。他並沒有比自己的前輩們更加堅強。
會昌年間,天下拆寺院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零五百人,按兩稅法交稅。“會昌毀佛”之後,國家的戶口增加了一倍多,成為日後收稅的稅基。寺院和僧侶中有武藝、有醫術、有建築機械手藝的僧侶多半被派上了會昌三年至四年間征討回紇與藩鎮叛亂的戰場。從寺院繳獲的銅像與鍾鑼被命令用來鑄錢,但是鑄造成本極高,每鑄造一千文錢所耗費的人力物料與運輸成本就有七百五十文左右。
從佛教寺院擠壓出的土地、財富與人口並沒有能夠改變李唐王朝沉沒的軌跡。武宗之後繼位的宣宗晚年落入了與他的前輩們一樣的怪圈:求神煉丹,中毒而死。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侍中崔胤借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之力把宦官手上的左右神策軍、監軍和參與樞密政治的權力一切罷停,殺死宦官數百人。朝官與宦官的“南衙北司”之爭終於以朝官的勝利告終。但慘勝如敗,勝利的代價是南方一次又一次的兵變與民變。
昭宗解決了宦官,卻讓藩鎮漁翁得利,朱全忠從此再也不受控製,伸出了終結李唐王朝的那隻手,不久,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梁”。
時間是公元907年,唐哀帝天祐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