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宋)王溥撰.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4.
[6](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7](清)徐鬆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8](唐)段成式等著.寺塔記;益州名畫錄;元代畫塑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9](唐)張彥遠撰,俞劍華注釋.曆代名畫記[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10](五代)王仁裕,(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1](宋)孫光憲撰,林青,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2](唐)崔令欽等撰.教坊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3](唐)杜甫撰,(清)仇兆鼇詳注.杜詩詳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4](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5](唐)蕭嵩等著.大唐開元禮[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6](唐)孟棨等著.本事詩;本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7](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8](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9](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0](唐)元稹著.元稹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1](唐)元稹撰.元氏長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2](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3](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4](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溪生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5](宋)宋敏求,李好文.長安誌;長安誌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26](唐)李商隱著.樊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7]瞿蛻園,朱金城著.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8](唐)韓愈著,馬其昶校點,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9]王克讓.河嶽英靈集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6.
[30](日)圓仁著,(日)小野勝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訂校注,周一良審閱.入唐求法巡禮行記[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7.
[31]劉思怡,楊希義.唐大明宮含元殿與外朝聽政[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32]李碧妍.危機與重構[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33]任士英.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4]鄧小軍.永王璘案真相:並釋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j].文學遺產,2010(5).
[35]楊程程,鄭張盈,張琪.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營設秩序探析——以興慶宮、大明宮為例分析[j].美與時代·城市,2017(8).
[36]高原.唐代馬球運動考——兼述敦煌文獻馬球資料[d].蘭州:蘭州大學,2006.
[37]王琪.唐都長安的禮儀空間[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38]陳磊.唐玄宗遷居西內考[a].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
[39]許會娟.唐代氣候變遷的研究簡述[j].蘭台世界,2013(23).
[40]孫英剛.無年號與改正朔:安史之亂中肅宗重塑正統的努力——兼論曆法與中古政治之關係[j].人文雜誌,2013(02).
[41]左從現,潘孝偉,王樹明.唐代馬球運動發展分析[j].體育科學,2001(03).
[42]藍勇.唐代氣候變化與唐代曆史興衰[j].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1(01).
[43](英)杜希德著,丁俊譯.唐代財政[m].上海:中西書局,2016.
[44]楊吉.王維被謫濟州到再擢拾遺的研究之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45]張寧.王維貶官新論[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6).
[46]胡可先.新出土《苑鹹墓誌》及相關問題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47](日)妹尾達彥著,高兵兵譯.長安的都市規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48]王輝斌著.王維新考論[m].合肥:黃山書社,2008.
[49]王勳成.王維進士及第之年及生年新考[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1).
[50]宿白著.張彥遠和《曆代名畫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1]丁俊.李林甫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52]王勳成著.唐代銓選與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1.
[53]程千帆撰.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古詩考索[m]//.程千帆全集:第8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4]唐長孺等編.汪籛隋唐史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55]張清華著.王維年譜[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
[56]陳鐵民著.王維新論[m].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
[57]胡可先,王慶顯.王維與安史之亂[j].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
[58]丁放.張說、張九齡集團與開元詩風[j].文學評論,2002(02).
[59]李子龍.李白與高適的政治得失芻議[a].中國李白研究[c].1989.
[60]莫礪鋒.杜甫詩歌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61]聞一多著.唐詩雜論[m].長沙:嶽麓書社,2010.
[62]胡小石著.胡小石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3]錢謙益.唐杜少陵先生甫年譜[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64](美)洪業著,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5]王仲犖著.金泥玉屑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8.
[66]王晚霞,丁錫賢,鄭瑛中主編.鄭虔傳略[m].合肥:黃山書社,1998.
[67]曾祥波.論杜詩係年的版本依據與標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
[68]杜曉勤.論中唐詩人對杜詩的接受問題[j].社會科學輯刊,1995(01).
[69]徐海容.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並序》考論[j].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02).
[70]辛曉娟.杜甫與高適蜀中關係新論[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02).
[71]李天石著.唐憲宗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2](日)鬆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
[73]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箋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6.
[74]金瀅坤.中晚唐製舉對策與政局變化——以藩鎮問題為中心[j].學術月刊,2012(07).
[75]朱金城著.白居易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6]陳寅恪著.元白詩箋證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77]陳寅恪著.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78]卞孝萱著.元稹年譜[m].濟南:齊魯書社,1980.
[79]王雲五主編,張達人編.唐元微之先生稹年譜[m]//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7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
[80]傅璿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81]傅璿琮著.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
[82]賴瑞和著.唐代中層文官[m].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83]賴瑞和著.唐代基層文官[m].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84]賴瑞和著.唐代高層文官[m].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85]嚴壽澂.永貞革新與韓柳——思想淵源和社會背景的分析[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1).
[86]渡邊孝.牛李黨爭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05).
[87]曾祥波.現存五種宋人“杜甫年譜”平議[j].文學遺產,2016(04).
[88]朱紅霞.唐代製誥研究[d].上海:複旦大學,2007.
[89]李向菲.甘露之變及其對晚唐文人的影響[d].上海:複旦大學,2010.
[90]施子愉.柳宗元年譜[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學報),1957(01).
[91]劉秀梅.白居易與“永貞革新”主要成員的關係研究[j].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4(01).
[92]沈茂彰.玉溪生詩管窺[j].之江中國文學會集刊,1936(03).
[93]劉智鋒.論唐玄宗天寶五載七月六日敕——以唐代流、貶相關問題為中心[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9.
[94]李裕民.雁塔題名研究[j].長安大學學報,2010(02).
[95]胡可先.新出文獻與李白研究述論[j].浙江大學學報,2015(05).
[96]齊東方,申秦雁主編,陝西曆史博物館等編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97]寧欣.街:城市社會的舞台——以唐長安城為中心[j].文史哲,2006(04).
[98]尚永亮.論元和君權與政治興衰[j].文史哲,1995(04).
[99]王東春.論韓愈和中唐文士的思想特征[j].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1).
[100]陳鐵民.輞川別業遺址與王維輞川詩[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04).
[101]莫礪鋒.重論杜甫卒於大曆五年冬:與傅光先生商榷[j].杜甫研究學刊,1998(02).
[102]楊波著.長安的春天:唐代科舉與進士生活[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3]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4]杜曉勤.從“盛唐之音”到盛世悲鳴——開天詩壇風貌的另一考察維度[j].文學評論,2016(03).
[105]黃新亞著.消逝的太陽——唐代城市生活長卷[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106]張勃著.唐代節日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107]王勇.最後一次遣唐使的特殊使命——以佚存日本的唐代文獻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0(05).
[108](日)阿南史代著,雷格,潘嶽譯.追尋圓仁的足跡[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
[109]楊發鵬.論李德裕在會昌滅佛中的作用[j].宗教學研究,2011(01).
[110]尚永亮.逐臣與唐詩[j].古典文學知識,2001(01).
[111]尚永亮,鄒運月.唐五代貶官規律與特點綜論[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1).
[112]吳文治編.柳宗元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4.
[113]吳調公著.李商隱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4]尹楚兵著.令狐楚年譜令狐綯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5]岑仲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j].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8(15).
[116]董乃斌著.李商隱傳[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
[117]羅小紅,王勇.唐“雁塔題名”考述[j].文博,2002(06).
[118]劉學鍇,餘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9]李長之著.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20]張飄.出土文書所見唐代公驗製度[j].史學月刊,2017(07).
[121]劉學鍇.本世紀中國李商隱研究述略[j].文學評論,1998(01).
[122]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23]孫俊.唐代特恩蔭探析[j].雲南社會科學,2013(02).
[124]黃正建著.唐代衣食住行研究[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125]史念海.唐代長安外郭城街道及裏坊的變遷[j].中國曆史地理論叢,1994(01).
[126]丁俊.論《唐六典》與開元二十三年機構改革[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01).
[127]黃壽成.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相之謎[j].唐詩論叢,2015(01).
[128]李永展.從土地使用的觀點看唐代長安城的空間結構[j].台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學報,1983(02).
[129]史念海.唐代的地理學和曆史地理學[j].史學史研究,1989(02).
[130]王卓.唐朝前期俸祿製度的演變[j].社科縱橫,2017(02).
[131]張晉光著.安史之亂對唐代經濟發展影響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132]張進,侯雅文,董就雄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王維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33](日)氣賀澤保規著,石曉軍譯.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134]嚴耕望撰.河隴磧西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5]嚴耕望撰.河南淮南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6]嚴耕望撰.山劍滇黔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7]嚴耕望撰.秦領仇池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8]嚴耕望撰.京都關內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9]嚴耕望撰.河東河北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0]許家銘.近二十年來兩岸唐代翰林學士研究回顧[j].史耘,2005(11).
[141]周勳初著.李白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42]鬱賢皓著.李白論稿[m]//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第2卷.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43]鬱賢皓著.李白叢考[m]//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第1卷.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44]鬱賢皓著.唐代文史考論[m]//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第3卷.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45]呂華明,程安庸,劉金平著.李太白年譜補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46]安旗.李白兩入長安始末[j].人文雜誌,1981(03).
[147]孫易君.王琦《李太白全集》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15.
[148]安旗.李白東魯寓家地考[a]//中國李白研究(1994年集)[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149]喬長阜.李白不預科舉原因淺探[a]//中國李白研究(1994—1995年集)[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
[150]傅紹良.李白不入科場原因新探[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3).
[151](日)鬆浦友久著,劉維治譯.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宋)王溥撰.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4.
[6](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7](清)徐鬆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8](唐)段成式等著.寺塔記;益州名畫錄;元代畫塑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9](唐)張彥遠撰,俞劍華注釋.曆代名畫記[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10](五代)王仁裕,(唐)姚汝能撰,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1](宋)孫光憲撰,林青,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2.
[12](唐)崔令欽等撰.教坊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3](唐)杜甫撰,(清)仇兆鼇詳注.杜詩詳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4](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5](唐)蕭嵩等著.大唐開元禮[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6](唐)孟棨等著.本事詩;本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7](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8](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9](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0](唐)元稹著.元稹集[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1](唐)元稹撰.元氏長慶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2](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3](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4](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溪生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5](宋)宋敏求,李好文.長安誌;長安誌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26](唐)李商隱著.樊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7]瞿蛻園,朱金城著.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8](唐)韓愈著,馬其昶校點,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9]王克讓.河嶽英靈集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6.
[30](日)圓仁著,(日)小野勝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訂校注,周一良審閱.入唐求法巡禮行記[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7.
[31]劉思怡,楊希義.唐大明宮含元殿與外朝聽政[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32]李碧妍.危機與重構[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33]任士英.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4]鄧小軍.永王璘案真相:並釋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j].文學遺產,2010(5).
[35]楊程程,鄭張盈,張琪.中國古典園林景觀營設秩序探析——以興慶宮、大明宮為例分析[j].美與時代·城市,2017(8).
[36]高原.唐代馬球運動考——兼述敦煌文獻馬球資料[d].蘭州:蘭州大學,2006.
[37]王琪.唐都長安的禮儀空間[d].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38]陳磊.唐玄宗遷居西內考[a].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
[39]許會娟.唐代氣候變遷的研究簡述[j].蘭台世界,2013(23).
[40]孫英剛.無年號與改正朔:安史之亂中肅宗重塑正統的努力——兼論曆法與中古政治之關係[j].人文雜誌,2013(02).
[41]左從現,潘孝偉,王樹明.唐代馬球運動發展分析[j].體育科學,2001(03).
[42]藍勇.唐代氣候變化與唐代曆史興衰[j].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1(01).
[43](英)杜希德著,丁俊譯.唐代財政[m].上海:中西書局,2016.
[44]楊吉.王維被謫濟州到再擢拾遺的研究之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45]張寧.王維貶官新論[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6).
[46]胡可先.新出土《苑鹹墓誌》及相關問題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47](日)妹尾達彥著,高兵兵譯.長安的都市規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48]王輝斌著.王維新考論[m].合肥:黃山書社,2008.
[49]王勳成.王維進士及第之年及生年新考[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1).
[50]宿白著.張彥遠和《曆代名畫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1]丁俊.李林甫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52]王勳成著.唐代銓選與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1.
[53]程千帆撰.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古詩考索[m]//.程千帆全集:第8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4]唐長孺等編.汪籛隋唐史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55]張清華著.王維年譜[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
[56]陳鐵民著.王維新論[m].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0.
[57]胡可先,王慶顯.王維與安史之亂[j].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
[58]丁放.張說、張九齡集團與開元詩風[j].文學評論,2002(02).
[59]李子龍.李白與高適的政治得失芻議[a].中國李白研究[c].1989.
[60]莫礪鋒.杜甫詩歌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61]聞一多著.唐詩雜論[m].長沙:嶽麓書社,2010.
[62]胡小石著.胡小石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3]錢謙益.唐杜少陵先生甫年譜[m].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64](美)洪業著,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5]王仲犖著.金泥玉屑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8.
[66]王晚霞,丁錫賢,鄭瑛中主編.鄭虔傳略[m].合肥:黃山書社,1998.
[67]曾祥波.論杜詩係年的版本依據與標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1).
[68]杜曉勤.論中唐詩人對杜詩的接受問題[j].社會科學輯刊,1995(01).
[69]徐海容.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並序》考論[j].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7(02).
[70]辛曉娟.杜甫與高適蜀中關係新論[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02).
[71]李天石著.唐憲宗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2](日)鬆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
[73]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箋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6.
[74]金瀅坤.中晚唐製舉對策與政局變化——以藩鎮問題為中心[j].學術月刊,2012(07).
[75]朱金城著.白居易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6]陳寅恪著.元白詩箋證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77]陳寅恪著.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78]卞孝萱著.元稹年譜[m].濟南:齊魯書社,1980.
[79]王雲五主編,張達人編.唐元微之先生稹年譜[m]//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7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
[80]傅璿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81]傅璿琮著.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
[82]賴瑞和著.唐代中層文官[m].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83]賴瑞和著.唐代基層文官[m].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84]賴瑞和著.唐代高層文官[m].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85]嚴壽澂.永貞革新與韓柳——思想淵源和社會背景的分析[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1).
[86]渡邊孝.牛李黨爭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05).
[87]曾祥波.現存五種宋人“杜甫年譜”平議[j].文學遺產,2016(04).
[88]朱紅霞.唐代製誥研究[d].上海:複旦大學,2007.
[89]李向菲.甘露之變及其對晚唐文人的影響[d].上海:複旦大學,2010.
[90]施子愉.柳宗元年譜[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學報),1957(01).
[91]劉秀梅.白居易與“永貞革新”主要成員的關係研究[j].重慶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4(01).
[92]沈茂彰.玉溪生詩管窺[j].之江中國文學會集刊,1936(03).
[93]劉智鋒.論唐玄宗天寶五載七月六日敕——以唐代流、貶相關問題為中心[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9.
[94]李裕民.雁塔題名研究[j].長安大學學報,2010(02).
[95]胡可先.新出文獻與李白研究述論[j].浙江大學學報,2015(05).
[96]齊東方,申秦雁主編,陝西曆史博物館等編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97]寧欣.街:城市社會的舞台——以唐長安城為中心[j].文史哲,2006(04).
[98]尚永亮.論元和君權與政治興衰[j].文史哲,1995(04).
[99]王東春.論韓愈和中唐文士的思想特征[j].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1).
[100]陳鐵民.輞川別業遺址與王維輞川詩[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04).
[101]莫礪鋒.重論杜甫卒於大曆五年冬:與傅光先生商榷[j].杜甫研究學刊,1998(02).
[102]楊波著.長安的春天:唐代科舉與進士生活[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3]徐俊纂輯.敦煌詩集殘卷輯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04]杜曉勤.從“盛唐之音”到盛世悲鳴——開天詩壇風貌的另一考察維度[j].文學評論,2016(03).
[105]黃新亞著.消逝的太陽——唐代城市生活長卷[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106]張勃著.唐代節日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107]王勇.最後一次遣唐使的特殊使命——以佚存日本的唐代文獻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0(05).
[108](日)阿南史代著,雷格,潘嶽譯.追尋圓仁的足跡[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7.
[109]楊發鵬.論李德裕在會昌滅佛中的作用[j].宗教學研究,2011(01).
[110]尚永亮.逐臣與唐詩[j].古典文學知識,2001(01).
[111]尚永亮,鄒運月.唐五代貶官規律與特點綜論[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1).
[112]吳文治編.柳宗元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4.
[113]吳調公著.李商隱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4]尹楚兵著.令狐楚年譜令狐綯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5]岑仲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j].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8(15).
[116]董乃斌著.李商隱傳[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
[117]羅小紅,王勇.唐“雁塔題名”考述[j].文博,2002(06).
[118]劉學鍇,餘恕誠著.李商隱詩歌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9]李長之著.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20]張飄.出土文書所見唐代公驗製度[j].史學月刊,2017(07).
[121]劉學鍇.本世紀中國李商隱研究述略[j].文學評論,1998(01).
[122]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123]孫俊.唐代特恩蔭探析[j].雲南社會科學,2013(02).
[124]黃正建著.唐代衣食住行研究[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125]史念海.唐代長安外郭城街道及裏坊的變遷[j].中國曆史地理論叢,1994(01).
[126]丁俊.論《唐六典》與開元二十三年機構改革[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01).
[127]黃壽成.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罷相之謎[j].唐詩論叢,2015(01).
[128]李永展.從土地使用的觀點看唐代長安城的空間結構[j].台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學報,1983(02).
[129]史念海.唐代的地理學和曆史地理學[j].史學史研究,1989(02).
[130]王卓.唐朝前期俸祿製度的演變[j].社科縱橫,2017(02).
[131]張晉光著.安史之亂對唐代經濟發展影響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132]張進,侯雅文,董就雄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王維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33](日)氣賀澤保規著,石曉軍譯.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134]嚴耕望撰.河隴磧西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5]嚴耕望撰.河南淮南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6]嚴耕望撰.山劍滇黔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7]嚴耕望撰.秦領仇池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8]嚴耕望撰.京都關內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9]嚴耕望撰.河東河北區[m]//唐代交通圖考:第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0]許家銘.近二十年來兩岸唐代翰林學士研究回顧[j].史耘,2005(11).
[141]周勳初著.李白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42]鬱賢皓著.李白論稿[m]//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第2卷.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43]鬱賢皓著.李白叢考[m]//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第1卷.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44]鬱賢皓著.唐代文史考論[m]//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第3卷.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145]呂華明,程安庸,劉金平著.李太白年譜補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46]安旗.李白兩入長安始末[j].人文雜誌,1981(03).
[147]孫易君.王琦《李太白全集》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15.
[148]安旗.李白東魯寓家地考[a]//中國李白研究(1994年集)[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
[149]喬長阜.李白不預科舉原因淺探[a]//中國李白研究(1994—1995年集)[c].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
[150]傅紹良.李白不入科場原因新探[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3).
[151](日)鬆浦友久著,劉維治譯.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