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縣局,林傑帶來了最新的偵查消息,陳進隨身攜帶兩張身份證,一張是他本人真實證件,一張為仿真度很高的名為“陳前”的假身份證,並且還打印了一張叫“陳前”的戶口薄。
他拿著“陳前”的身份證和戶口薄,辦理了購買二手奔馳車和那套二手房的手續,沒有人買車買房會拿假證過去,那樣產權不就非他本人了嘛,而陳進偏偏這麽做了,所以他們查車管所,查房產局,沒有找到陳進名下的房、車登記信息。
隻不過,警方永遠查不到陳進還有第三張假證,因為那張已被他自己銷毀了。
結合陳進的口供,得知他在整起謀殺案前,進行了詳細的籌劃布置。他並不是一次犯罪後再構思下一次的犯罪計劃,而是在第一次犯罪之前,就進行了通盤考慮。
雖然一開始他沒辦法具體構思出每次犯罪用什麽方法實現,但他羅列出各種的犯罪可能,並且記下可能用到的作案工具。此後,他多次來到杭州、寧波等其他城市,購置了電瓶車、化學材料、玩具仿真槍、醫用麻醉槍、手機卡,以及根據電線杆上的廣告,訂製了各種假證。那張法院工作人員的證件隻是他眾多假證中的一張,此外他還有各種機關單位、企業單位的假證件,不過這些最後沒有派上用處。
唯獨牛奶箱是在他作案前訂製的,也正因為此點才暴露出凶手的身份。
王格東悉心整理著這幾天下來的所有偵查成果,用筆一一記在本子上,案子到現在基本已經很清晰了,但他心裏還有幾個疑點需要確認。
第一,還是那個老問題,陳進到底有沒有同夥。盡管陳進自己的口供與他們掌握的勘查證據不存在任何矛盾,但王格東始終對此將信將疑。沒有同夥,一個人就能幹出這聞所未聞的大案,實在不可思議。但前期判斷凶手有同夥的證據都被陳進解釋通了,並且通過其他人的了解,陳進此人性格內向,出國前本就沒什麽朋友,他十年沒回國,突然回來犯罪,去哪找同夥?唯一可能的徐增也被排除了。
第二,其實還是第一個問題懸而未決帶來的。陳進和甘佳寧到底是什麽關係?
如果確實如他所說,甘佳寧在與劉誌勇分手後,短時間內做過他的所謂的,更多是一廂情願的“女朋友”,他對此刻骨銘心,所以回來複仇,那麽他一個人犯罪就能成立了。
但如果並不是同他所說,甘佳寧做過他的“女朋友”,那麽陳進所謂的犯罪動機就不成立,那麽他也勢必有個同夥了。
所以隻要搞清楚第二個問題,就能解決第一個問題,陳進到底有沒有同夥。
王格東沉思了一會兒,叫來林傑,讓他打電話給劉誌勇詢問當年情況,自己在一旁聽著。
撥通電話後,林傑先告訴了劉誌勇他們案子破了,凶手是你們的老同學陳進,人也已被抓了。
電話那頭,劉誌勇表現得非常意外,他怎麽都不會想到,當初看起來瘦小猥瑣的一個內向同學,最不起眼的一個,甚至不提起都想不出他名字的人,會做下這場大案。盡管上一回王格東打他電話詢問陳進這個人時,他也在猜想難道陳進會是凶手,但當警方明確無誤地告訴他這個消息,還是把他震驚得半晌沒回過神來。
林傑催促問:“劉總,現在還有個事需要你這邊回憶回憶。當初你和甘佳寧分手後,她的情緒怎麽樣?”
“分手是她提出的。”
“我們知道,這點你已經說過了,那麽她此後的情緒呢?”
“唔……不太好,有些低落,或許她也並不想分手,隻是覺得性格不合,分手了人總會要有個適應期吧。”
“那麽這段期間,陳進是不是和她走得很近,甚至做了她的男朋友?”
“做了她男朋友?”劉誌勇顯然又吃了一驚,隨後果然否認,“不可能吧,甘佳寧怎麽可能會喜歡陳進!”他覺得這個問題簡直是對自己的侮辱。他記憶中的陳進形象已經很模糊,但仍記得很清楚,他是個外形醜陋的人,甘佳寧怎麽可能會喜歡他!
王格東在旁悄聲提醒一句:“聽陳進口供的意思,我認為他們這種也不算男女朋友關係,頂多走得近了些,你問問他,這期間陳進和甘佳寧有沒有什麽往來。”
林傑繼續問:“甘佳寧與你分手後的這段時期和陳進有什麽往來情況嗎?”
劉誌勇回憶片刻,回答道:“記不太清楚,就算有往來也不會太密切的吧。”
“你再仔細回憶回憶。”
劉誌勇又回憶了一陣:“我實在想不起來陳進和她有什麽往來的地方了。”他停頓一會兒,突然道,“對了,有件事我倒想起來了,有一回上課,我看見甘佳寧給了陳進一封信,後來我問甘佳寧怎麽回事,她沒有告訴我,那時我們已經分手了。”
“那你有沒有找過陳進問?”
“找了,他不肯說,我也不好意思強問。他這人很內向,平時他不跟其他人說話,我們也很少主動跟他說話。”
“就是說,信的最後內容你不知道?”
“恩,是的,如果說有什麽往來的話,我記得的就隻有這一件事了,希望能幫到你們。”
“好的,謝謝了。現在還是我們的偵查階段,陳進被我們抓了的消息還望你保密。”
“一定一定。”
掛下電話,王格東若有所思,看來關於陳進口供中,他和甘佳寧曾有一段秘密交往的事應該是可信的。
此後又打了幾個同學的電話,那些人的驚訝程度和答複基本與劉誌勇一樣,甚至有個人還見過陳進給甘佳寧一封信。
如此看來,陳進和甘佳寧的關係是真實的了,那麽他確實沒有同夥也是真實的。不過,還需要最後再驗證一次。
他拿著“陳前”的身份證和戶口薄,辦理了購買二手奔馳車和那套二手房的手續,沒有人買車買房會拿假證過去,那樣產權不就非他本人了嘛,而陳進偏偏這麽做了,所以他們查車管所,查房產局,沒有找到陳進名下的房、車登記信息。
隻不過,警方永遠查不到陳進還有第三張假證,因為那張已被他自己銷毀了。
結合陳進的口供,得知他在整起謀殺案前,進行了詳細的籌劃布置。他並不是一次犯罪後再構思下一次的犯罪計劃,而是在第一次犯罪之前,就進行了通盤考慮。
雖然一開始他沒辦法具體構思出每次犯罪用什麽方法實現,但他羅列出各種的犯罪可能,並且記下可能用到的作案工具。此後,他多次來到杭州、寧波等其他城市,購置了電瓶車、化學材料、玩具仿真槍、醫用麻醉槍、手機卡,以及根據電線杆上的廣告,訂製了各種假證。那張法院工作人員的證件隻是他眾多假證中的一張,此外他還有各種機關單位、企業單位的假證件,不過這些最後沒有派上用處。
唯獨牛奶箱是在他作案前訂製的,也正因為此點才暴露出凶手的身份。
王格東悉心整理著這幾天下來的所有偵查成果,用筆一一記在本子上,案子到現在基本已經很清晰了,但他心裏還有幾個疑點需要確認。
第一,還是那個老問題,陳進到底有沒有同夥。盡管陳進自己的口供與他們掌握的勘查證據不存在任何矛盾,但王格東始終對此將信將疑。沒有同夥,一個人就能幹出這聞所未聞的大案,實在不可思議。但前期判斷凶手有同夥的證據都被陳進解釋通了,並且通過其他人的了解,陳進此人性格內向,出國前本就沒什麽朋友,他十年沒回國,突然回來犯罪,去哪找同夥?唯一可能的徐增也被排除了。
第二,其實還是第一個問題懸而未決帶來的。陳進和甘佳寧到底是什麽關係?
如果確實如他所說,甘佳寧在與劉誌勇分手後,短時間內做過他的所謂的,更多是一廂情願的“女朋友”,他對此刻骨銘心,所以回來複仇,那麽他一個人犯罪就能成立了。
但如果並不是同他所說,甘佳寧做過他的“女朋友”,那麽陳進所謂的犯罪動機就不成立,那麽他也勢必有個同夥了。
所以隻要搞清楚第二個問題,就能解決第一個問題,陳進到底有沒有同夥。
王格東沉思了一會兒,叫來林傑,讓他打電話給劉誌勇詢問當年情況,自己在一旁聽著。
撥通電話後,林傑先告訴了劉誌勇他們案子破了,凶手是你們的老同學陳進,人也已被抓了。
電話那頭,劉誌勇表現得非常意外,他怎麽都不會想到,當初看起來瘦小猥瑣的一個內向同學,最不起眼的一個,甚至不提起都想不出他名字的人,會做下這場大案。盡管上一回王格東打他電話詢問陳進這個人時,他也在猜想難道陳進會是凶手,但當警方明確無誤地告訴他這個消息,還是把他震驚得半晌沒回過神來。
林傑催促問:“劉總,現在還有個事需要你這邊回憶回憶。當初你和甘佳寧分手後,她的情緒怎麽樣?”
“分手是她提出的。”
“我們知道,這點你已經說過了,那麽她此後的情緒呢?”
“唔……不太好,有些低落,或許她也並不想分手,隻是覺得性格不合,分手了人總會要有個適應期吧。”
“那麽這段期間,陳進是不是和她走得很近,甚至做了她的男朋友?”
“做了她男朋友?”劉誌勇顯然又吃了一驚,隨後果然否認,“不可能吧,甘佳寧怎麽可能會喜歡陳進!”他覺得這個問題簡直是對自己的侮辱。他記憶中的陳進形象已經很模糊,但仍記得很清楚,他是個外形醜陋的人,甘佳寧怎麽可能會喜歡他!
王格東在旁悄聲提醒一句:“聽陳進口供的意思,我認為他們這種也不算男女朋友關係,頂多走得近了些,你問問他,這期間陳進和甘佳寧有沒有什麽往來。”
林傑繼續問:“甘佳寧與你分手後的這段時期和陳進有什麽往來情況嗎?”
劉誌勇回憶片刻,回答道:“記不太清楚,就算有往來也不會太密切的吧。”
“你再仔細回憶回憶。”
劉誌勇又回憶了一陣:“我實在想不起來陳進和她有什麽往來的地方了。”他停頓一會兒,突然道,“對了,有件事我倒想起來了,有一回上課,我看見甘佳寧給了陳進一封信,後來我問甘佳寧怎麽回事,她沒有告訴我,那時我們已經分手了。”
“那你有沒有找過陳進問?”
“找了,他不肯說,我也不好意思強問。他這人很內向,平時他不跟其他人說話,我們也很少主動跟他說話。”
“就是說,信的最後內容你不知道?”
“恩,是的,如果說有什麽往來的話,我記得的就隻有這一件事了,希望能幫到你們。”
“好的,謝謝了。現在還是我們的偵查階段,陳進被我們抓了的消息還望你保密。”
“一定一定。”
掛下電話,王格東若有所思,看來關於陳進口供中,他和甘佳寧曾有一段秘密交往的事應該是可信的。
此後又打了幾個同學的電話,那些人的驚訝程度和答複基本與劉誌勇一樣,甚至有個人還見過陳進給甘佳寧一封信。
如此看來,陳進和甘佳寧的關係是真實的了,那麽他確實沒有同夥也是真實的。不過,還需要最後再驗證一次。